高中课改:以智慧破解难题用激情演绎精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改论文,难题论文,智慧论文,高中论文,激情演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秋季,海南省作为4个首批国家级实验区之一,全面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以智慧破解难题,用激情演绎精彩,高中课改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在新课程实验的推进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有些是新课改之前就存在的老问题,如资源不足、师资水平不高等;有些是伴随新课程产生的新问题,比较突出的有:(1)如何使亮点变“亮”?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高中新课程的两个亮点,但是,学校没有现成的课程资源,也没有实验室,一切工作都必须从零开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高中新课程中占有很大比重(约占必修学分总数的20%),但因为其难以统一检测,所以容易流于形式。如何使这两个亮点变“亮”,是新课改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难题。(2)如何使特点真正“特”起来?为了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新课程增设了选修Ⅰ和选修Ⅱ,供学生自主选择。选修Ⅰ是在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不同科目中加深和拓宽学习内容的需要而设置的。选修Ⅱ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自身条件开设的校本课程。可以说,强调选择性是本次高中课改的一大特点。但如何将这一特点真正落到实处,指导学生制定出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是学校面临的一大难题。(3)如何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变“瓶颈”为动力?(4)新课程实施不久,很多教师就开始抱怨教材内容多,理科实验多,规定课时不够;教参和教辅材料良莠不齐,课标、教材、教参、教辅标高不一。这些都反映出教师“教教材”的观念还没有转变。如何树立课程标准在教学和考试评价中的权威地位,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让教师真正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是新课程实验推进过程中的又一大难题。
1.借助网络技术手段推进课改
网络在信息交流与共享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我们在课改之初就确定了以网络技术手段推进课改工作的整体思路。2004年6月,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与北京今日园丁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建设海南区域教研网、学科教研网和成长博客网。
2004年9月,我们创建了第一个省级“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网站”,要求各校将相关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反思、教学点评等通过个人博客上传到该网站,供大家借鉴和分享。段青老师以这些网络资源为基础,于2005年夏率先汇编了通用技术课程模块1的全套教学材料。网络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通用技术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目前,海南省几乎所有普通高中都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程,且开设情况良好。
为了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可能面临的“虚化”问题,我们又创建了“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网站”,加强对学校实施这门课程的监督和管理。各校都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计划、课程实施过程记录、课程实施成果总结等相关材料上传到该网站,建立学生电子档案。专家和教研员定期上网阅览,对学生的活动计划、课题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解答师生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对课程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教师、学生、家长也可以参与评价。这种“建构式评价制度”具有开放性和透明性,是一种全程、全员和全面的评价,保证了课程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结果是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一部分,只有评价合格的学生才能获得报考高校的资格。
在“建构式评价制度”的激励下,很多学校都克服重重困难,把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难点变成了亮点。在2005年12月24日举办的首次全省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展示会上,经过评选产生的《刮痧》、《两大工厂的进入对洋浦经济的影响》、《大广坝水库污染调查》、《世姐大赛对三亚经济的影响》等12个课题研究成果、数百个课题成果文本在会上进行了汇报展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面之广、选题领域之广、运用的研究方法之多、钻研程度之深,以及学生的感悟之深、研究结论对人们的触动之深、演示文稿的制作之精美,都使与会者大开眼界。此次展示成为海南省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集中展示的最直观、最具特色的一个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仅使三维目标落到实处,而且部分课题也起到了宣传科学发展观、影响政府决策的作用。例如:海南中学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中,立题对万宁、文昌钛矿的开采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析了无序开采对生态环保等造成的危害。根据论文中得出的结论,吴虹影同学向海南省卫留成省长写了汇报信。卫省长对信件作了重要批示:“吴虹影同学给我们出了一道考试题,是经济题,也是政治题、环保题。省市(县)政府该回答这道题了。请发改、国土、地勘局等认真研究意见。请刘琦副省长专门听一次厅、局、市、县的汇报,向省政府提出根治的意见。谢谢吴虹影同学对海南、对国家事业的关心。”
2.改革考试评价制度
(1)推行学分管理,将学分认定权授予学校。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综合素质评定合格,即可由学校颁发毕业证书,并取得报名参加高考的资格。
(2)将高中毕业会考改为“基础会考”,考试科目由原来的10科减少为4科,并与高考科目形成互补。参加理工类、体育类高考的学生,“基础会考”只考政治、历史、地理和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下同)4科,参加文史类、艺术类高考的学生,“基础会考”只考物理、化学、生物和技术4科。“基础会考”安排在高二年级结束时举行,考试内容为必修模块,考试成绩(两年内有效)按10%的比例计入高考总成绩。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又可以防止学生过早偏科,以确保新课程方案的“基础性”要求得到落实。
(3)高考科目保持不变,即报考文史类、艺术类的考生,参加语文、数学(文)、外语(加听力)、政治、历史、地理6科的考试,报考理工类、体育类的考生,参加语文、数学(理)、外语(加听力)、物理、化学、生物6科的考试(报考体育类和艺术类的考生还要参加相关的术科考试)。
为了体现新课程方案的“选择性”要求,同科考试试卷分为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两类试题。必修模块试题是考生必做的,而选修模块的试题采取“超量给题,限量做题”的办法,由考生自主选择。这样,选修模块多的学生就会有较大的选择余地。
(4)强化课程标准的权威地位,明确“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各科课程标准和教育部制定的考试大纲”。试题要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在考查课程标准规定的核心知识的同时,关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5)建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将综合素质评定结果作为高校招生的录取参考。评定内容包括思想素养、学习能力、体育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综合实践5方面。综合素质评定要与相关课程的评价结合起来,并借助网络手段确保评定结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比如:在网上建立学生电子档案,将学生的学习材料和评定结果在网上公示,便于学生、家长、教师相互监督。
3.以点带面,层层推进
高中新课程改革关系到众多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必须慎之又慎,因此,我们采取以点带面、层层推进的方式,先选择20所学校作为样本校(综合样本校7所,单项样本校13所),组织省级专家和样本校骨干教师开展了涉及新课程组织推进、排课选课、教学实施、课程资源、考试评价、宣传培训等6个项目的研究,并在样本校开展模拟实验。然后,分阶段交流和总结样本校的工作经验,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一系列实验工作指导文件和具体实施方案,确立了选课指导制度、学分管理制度、校本研训制度等,对可能面临的问题也设计了应对预案。
如今,很多样本校都根据学校的实际和优势,分别选择实验工作的难点进行了先行探索性实验。比如:海南中学确立了“定餐制”、“配餐制”和“自助餐制”相互协调补充的课程编排模式,并开发出学分管理网络平台,为建立丰富、全面、动态的评价体系提供了可能性。国兴中学建立了以等级(或分值)方式来记录学生的成长经历及发展程度的课程管理和过程性评价制度。海南侨中和洋浦实验学校在研究性学习方面,海口一中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文昌中学在利用网络推进新课程方面,那大中学在新课程宣传方面,海口一中和三亚一中在人文管理和学校文化重建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很多经验成果已经结集印发或正式出版,并被推广到其他学校。
例1 洋浦实验学校国志宏老师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教育理念,国志宏老师以卢仲衡教授的“自学辅导法”和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理论为基础,经过两轮共6年的实验,形成一种可操作性强、效率高、见效快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当堂训练。具体表现为:(1)学生在先,教师在后;(2)练习在先,讲解在后;(3)活动在先,结论在后;(4)自学在先,讨论在后。“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如下:(1)预备知识检测,(2)学生自学,(3)课堂讨论,(4)疑点讲解,(5)课堂练习,(6)学生小结,(7)课外作业。将这一模式用于新课程实验,学生的自学能力明显增强,课业负担明显减轻,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
例2 洋浦实验学校黄伟艳老师的“语文教学方法新探索”
黄伟艳是一位仅有5年教龄的语文教师。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中央电视台第3频道听到一个大学生和一个小学生的陈述。大学生刻意卖弄文采,然而,她听后却不知其所言为何意,反而对小学生的陈述印象深刻:“我的家有爸爸、妈妈和我3个人。每天早上一出门,我们家3个人就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晚上又殊途同归。爸爸是建筑师,每天在工地上指手画脚;妈妈是售货员,每天垂头丧气;我是学生,每天无精打采。我们家3个成员臭味相投,平时一团和气。但当我成绩不好的时候,爸爸把我打得五体投地,而妈妈则冷眼旁观,从不见义勇为。”看完节目以后,她不禁为这位小学生的夸张与调侃而大声喝彩,同时也为大学生的表现感到莫名的悲哀。
她开始重新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开始探索新的阅读教学法。她在每周五节课中抽出一节课作为学生自主阅读课,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她还为学生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名著导读目录,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并组织读书报告会。通过开设阅读课,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渐浓,写作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在新课改进程中,像国志宏、黄伟艳这样的教师还有很多,正是他们扎扎实实的教学探索,为其他学校的课改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4.调整研训体制
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近800人次,省级培训6000多人次,为教师科学实施新课程奠定了基础。但是,仅靠集中培训是无法解决新课程实施现场随时随地产生的教学问题的,因此,我们着手调整研训体制,逐步形成了“以校为本、区域协作、网络支持”的研训新体制。
2005年3月,海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成立普通高中省中心教研组和开展区域教研协作的通知》,于4月正式成立普通高中省中心教研组,并分东、西、南、北4片开展区域协作研究,省教育厅对省中心组成员参加片区活动的交通、住宿等费用提供相应的支持,初步形成了区域协作格局。
在网络教研方面,继开通“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网站”、“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网站”后,我们又创建了“师生成长博客网站”、“智慧人生网站”,并将“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网站”扩展成为集教研、科研、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站。目前,上述所有网站都已成为“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总网站的群组,成为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指导网站。网站的建立和广泛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放大了研训功能,为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为省内外专家、管理者和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互动的数字化平台,很多用传统教研方式和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这个平台上都得到了及时有效的解决。2005年6月,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海南召开“新课程网络教研专题研讨会”,总结海南省的网络教研经验,并确定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3类网站(区域教研网、学科教研网、成长博客网),以更好地化解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各种问题。
例 “在线互动空间”
海口市25小语文教师周萍在个人博客上开通了一个“在线互动空间”,邀请教育专家、一线教师、热心家长坐镇,在约定的时间就各式各样的教育问题同时进行在线互动交流。2005年10月30日,首次参与交流的家长、教师和专家高达1188人。海南省教育厅吴慎劝助理巡视员也参加了这次互动交流活动,参与解答家长的疑难问题,并对这种形式的交流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在《“在线互动空间”活动的启示》一文中写道:“这次‘互动’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我从‘互动’中发现,家长需要这样的‘互动’,也欢迎这样的‘互动’。对于这种‘互动’,一要总结经验,二要不断改进,三要逐步完善。”他还提出了5条具体的改进建议。
5.加强督导检查
为推动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普通高中依法实施新课程,海南省教育厅于2005年3月初下发了《关于贯彻执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依法实施新课程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五要五不准”的要求,即“要坚持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下简称《方案》)设置的领域和科目开设课程,不准减少必修领域、科目和模块;要坚持按《方案》和《海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规定的标准学时开课,不准随意增减学时;要坚持按课标要求实施教学和评价,不准随意拔高和降低教学和评价要求;要坚持学生全面发展和自主选课原则,不准以学校行政安排代替学生选课,进行文理分科和设置重点班;要坚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准随意增加考试次数和占用学生的闲暇时间。”
与此同时,海南省教育厅将原定于2005年初开展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阶段评估调整为针对上述问题的课改专项督导检查。为此,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新课程实施情况专项督导的通知》。该通知要求所有学校先进行自查,写出自查报告。接着,由市县开展督导检查,写出督导检查报告。在学校自查和市县检查的基础上,省教育厅于5月底对海口、三亚、定安、临高、白沙、保亭等不同发展水平的6个市县进行了抽查,对抽查结果进行了通报。在督导检查和抽查过程中,对于偏离《方案》的不规范行为,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及时予以纠正。
6.鼓励教师创造
海南省教育厅于2005年春颁布了《海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审奖励办法》,对那些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有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和教学成果、研究成果(论文或研究报告等)进行奖励。这一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投身课程改革、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一大批勇于开拓创新的教师脱颖而出。
总结一年多来海南省在破解课改难题方面取得的进展和经验,有两点十分重要:一靠智慧,二靠激情。那么,智慧和激情来自哪里?
笔者以为,智慧主要来自民主、科学的改革推进机制。一是以点带面、层层推进的方式保证了课改工作的稳定、有序。二是民主、开放的决策机制增强了社会各界人士对新课程改革的认同感。有关新课改的各项重大决策都要经由项目组研究、省课改办研究、群众意见征集、教育部专家论证等几道程序。
以2007年新课程高考方案为例,在提交教育厅党组和省政府决策之前,项目组研究时间长达一年多,先后修改了10稿,并通过座谈会、报纸和网络广泛征集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其中,通过网络征集的意见就有634条,10余万字。在拟定方案初稿时,曾经有人希望保留原有会考制度或设置“大综合”的高考科目,还有人提议继续沿用“3+小综合”。但在征求基层意见时,大多数参加研讨会的学校和市县教育局代表都不赞成继续按照原有的模式进行会考,也不赞成设置“大综合”考试科目。他们认为,那样既不利于减轻师生的负担,也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小综合”将3科成绩融在一起,分不清各科目具体的考试结果,不利于将考试结果用于指导和改进教学。在专家论证会上,专家认为,高考改革涉及面太广,建议在考试形式上保持相对稳定性,不要变动太大,以免引起不稳定,危及改革,但在命题上可以加大改革的力度,引导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专家们非常支持将综合素质评价列入高考的报名资格条件。虽然目前学校的诚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但他们认为,哪怕开始时综合素质评价只是“空运转”,也是有意义的,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认识和监控水平的提高,逐步将综合素质评价做实,并逐步扩大对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利用。在吸收基层和专家的意见后,方案最终将原有会考改为“基础会考”,并将高考科目设置为“3+3”。
可以说,正是大家的智慧破解了新课改中的一道又一道难题,使难点变成了亮点。
那么,激情又来自哪里?激情来自对教育理想的执著追求,来自对下一代的高度责任感,来自对加快海南发展的渴望。我们相信,新课改有助于实现国家的长远利益,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但它可能与区域、学校、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的短期利益发生冲突。是坚持教育理想,还是随波逐流?是着眼于长远发展,还是搞短期行为?这些问题考验着每个父母官,考验着每个校长和教师。令我们欣喜的是,一大批教育行政领导、校长、教师和专家正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新课改,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当然,海南高中新课程实验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下大力气解决。比如:校舍、设备等条件资源不足的问题,教育信息化水平偏低的问题,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非均衡发展问题,教师结构不合理、整体水平偏低问题,教育教学制度重建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