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民主管理”意见提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主管理论文,提纲论文,班级论文,意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班级原是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教与学的基本单位。进入20世纪以后,出于对学生民主权利的尊重,并使学生自小就从民主生活中练习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以便长大以后,成为民主社会的合格公民,遂在学校中建立作为学生自治组织的学生会,班级组织成为独立的学生组织系统中的基层组织。
我国在民主革命过程中,学生组织的自主活动异常活跃,使得一批又一批学生经受民主生活的洗礼,其中的骨干,后来成为坚定的民主战士。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在很长时间里,学校中的民主氛围依然相当浓厚。不过,以往学生组织的活动大都同大规模的社会政治运动融为一体。既缺乏对学生多方面发展和他们的切身利益的关注,有时还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与学的秩序。
二
我国中小学的学生组织,原先除了学生会以外,另有少年先锋队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学校中的基层组织。最近若干年来,鉴于学生组织活动多有重复,在小学早已取消了学生会,中学的学生会或徒有形式,或干脆取消,而少先队与共青团的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共青团的某些特殊的团务活动除外);同时,正由于以往那种学生组织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既耽误学生学习,又干扰学校行政管理,最近若干年来便把学生组织系统逐步纳入学校行政管理的轨道。班级学生组织的工作成为“班主任工作”。即使是学校中的少先队、共青团也在政教主任、总辅导员(教师)、团委书记(教师)、班主任“指导”下开展活动。以致就连学生“团”、“队”也逐渐丧失“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组织”的特征。学生自治组织实际上日趋弱化。
既然学生组织游离了学生,学生也就游离他们的组织。《中国教育报》2002年2月24日发表一篇关于“德育实效性研究”的报道。其中提到,在接受调查的2808名中小学学生中,表示喜欢“自己组织的活动”的学生,有1925人,占总人数的69.3%;喜欢“班主任组织的活动”的学生,只有225人,仅占总人数的8.1%。问卷中列入大型教育活动、思想品德课或思想政治课、班会、团队会、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各科教学渗透、个别教育等8项“德育途径”,要学生排序,结果学生把“团队会”排在末位。表明在学生心目中,团会、队会已经成为“班主任组织的活动”,而不是他们“自己组织的活动”。
三
如果说现在的中小学学生对于早已转化为“班主任活动”的组织丧失兴趣(少数学生干部例外),而其中不少学生对于当“小干部”的兴趣却越来越浓。到如今这种情势愈演愈烈,已经引起人们不安,媒体也多有报道。
据《文汇报》2001年12月19日发表的题为《孩子们为何都想当“官”》的时评(周云龙)称,有一所小学推行一项“校内体验教育实践”,把学校内所有社会岗位都罗列出来,供学生选择。结果“校长助理”一职的竞争者高达900人,居各项工作岗位之首位;另有一所外国语学校,举行学生会干部换届选举,提倡学生“竞争上岗”。有两个志在参与“外联部长”角逐的女生,在学校门口举起写上自己名字的小旗,向每个进校的师生鞠躬,并不停地说:“请支持我。”诸如此类情况,在许多学校并不少见。难怪有人把现在的学校称为中国社会的“亚官场”。
在中国,这种情况可谓“从来如此,于今为烈”。太远的情况不说,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在民主潮流高涨的解放区,徐特立就曾直言不讳地指出:“学生会应是自治组织,也是学习组织,我们有时却把它当成统治工具,学生则把它看成为一个约束自己的机关。我觉得学生会应该为学生服务,不应顺着学生会的系统去布置行政任务。因为这样作会影响学生会的独立性”,“学生会的干部往往也想着支配和统治一些人”,表明“我们还没有办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经验”。[1]
四
以成年人眼光来看,不少学生热衷于当“小干部”,其中甚至还存在非善意的竞争,仿佛是“官本位”的幽灵在学生中游荡。不过,这里无意探讨这种现象的实质。值得一提的倒是如今各地不少学校针对这种倾向,不约而同地进行了许多班级“小干部”制度的改革。如实行“小干部轮流制”、“学生轮流值日制”、“小班主任制”等。总的趋向是缩短学生干部任期,增设学生干部岗位,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当“小干部”。结果,在有些学校竟出现“全校皆官”的怪现象。据《中国教育报》2002年6月5日报道,河北省某校有个班级56名学生人人都有“官衔”。职务分配是:正副班长各1人,卫生、文娱、体育、宣传委员各2人,8个小组每组组长各2人,其余学生都当“项目小组长”。这种从小注入“官本位”意识的招式,不仅拿学生作耍,而且在作践“教育”。不知如此班主任和他们的校长是如何“培训”出来的。尽管此类尝试的初衷也许不错,并且吸纳了不少成年人干部制度改革中的新名堂,形式新颖,气氛活跃,自然受到多数学生欢迎。问题是诸如此类的尝试真能解决问题么?它会不会又引发新问题?
1.这类尝试虽然可能淡化学生的“当官”意识,并使学生干部不致因多次连选连任成为小小“老干部”而养成“干部作风”,又可使众多学生从班级社会工作中得到适当锻炼,不过它实际上只满足更多学生“当干部”的愿望,未必能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当干部”的问题。
2.这类尝试削弱了班委会的作用,有些学校、有些班级干脆取消班委会,导致班级干部频繁更换,“你方唱罢我登场”。在台上或能认真办事,下岗后撒手不管。从而使班级失去较为稳定的领导核心和骨干力量。像是人人负责,其实人人都不负责到底。归根到底还是归班主任负责。
3.这类尝试的着眼点,往往是所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幸而它还起不了这种作用,如果它真能使一个班级多数学生成为独立的“主体”,作为“客体”的班主任固然大功告成,问题是如何使这些“主体”相容,这些主体间的关系将如何处理?
可见,无论是班主任“一长制”、“家长制”的班级,还是各种设官授职、轮流执政的班级制度改革,根本问题都在于忽视使班级成为符合“组织”特征的“学生自己的组织”。
五
班级虽是学生的集合体,却不一定是“学生自己的组织”。“组织”指的是:由相对固定的成员构成的集合体。其中组成一定的职能机构,形成比较稳定的有威信的骨干力量;组织中按照正式的或共同约定的行为规范和自然形成的习俗,形成舆论,调节各个成员的行为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按照组织中的成员共同确定的目标,开展活动,通过各成员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务。符合如此“组织”特征的学生组织,亦称为“学生集体”。
提到“学生集体”,不能不说,这是乌克兰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关于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发现。
以往在论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时,或认为教师是“教育主体”,或泛泛地认定学生是“教育主体”。其中所谓“学生”,系指学生群体中的各个学生。这是教育过程中“学生本位”(人本位)的观念。其实,这两种见解都忽视了作为教育过程中独立因素的“学生集体”,依马卡连柯之见,只有“学生集体”才适宜于作为“教育主体”;不过,符合“组织”特征的“学生集体”不可能自发地形成,而是在“教师集体”培养下逐渐形成的。故在“学生集体”形成以前,教师工作的重点不在于培养各个学生(即个别指导),而在于培养学生集体。在这个意义上,才可以说学生集体是教师教育的对象(客体);一旦学生集体形成,它就从教师教育的“客体”,上升为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相互教育)的“主体”。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他们的集体中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权利,不以自己的言行干扰学生集体的自主活动。如果发现学生自主管理中不适当的选择,也只能加以引导,仍由学生集体自己去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
马卡连柯建构学生集体的经验与理论,不仅同西方国家“学生自治”的经验与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教育的民主精神,而且其经验比后者更有效,其理论比后者更成熟,故在国际教育理论界颇获好评。
无论是学生集体的建构,还是“学生自治”的实施,都超越了“学生本位”的视野,摆脱了“自由个性”的局限,立足于使学生从小过民主的生活,并在民主生活中,逐步学会维护自己的民主权利与其他合法权益,同时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这正是“公民训练”、“公民教育”的精义所在。
六
我国在20世纪,先后进行过“学生自治”和建立“学生集体”的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效。可惜以往的建树到如今恐怕只在为数甚少的教师中,剩下些微残余和模糊的记忆。这种现象倒也值得研究。
1.我国以往实施的“学生自治”和“学生集体的建构”,似乎是借鉴别国经验,却缺乏这种经验原有的民主精神。至于解放区的建树,虽充满民主色彩,那只是政治民主的演绎,缺乏带有教育专业理论性质的总结,故随着星移斗转,容易褪色,惟其如此,人们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所关注的,主要是以往学生集体活动忽视学生个性的倾向,出于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着重张扬学生个性。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忽视人类社会早已越过“个性自由解放”的时代,而进入“民主时代”。教师固然要发扬民主作风,学生也该有民主素养。
2.说到“学生民主素养”问题,令人不解的是,尽管近20年来,我国逐步推出民主化的进程,而学生管理中的民主色彩,反而日趋淡化。我国民主化进程之所以只能逐步推进,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民主制度的实施必须公民的民主、法制训练与教育配套。因为民主若被不会合理、合法使用民主权利的人滥用,将是一场祸害。既然如此,本该在学校中去除为数不少的无谓之举,而切实地实施民主训练与民主教育,使学生从自己的民主生活中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如今尽管也有所谓“民主与法制教育”这一名目,倒以为学生不在自己的民主生活中,单靠班主任的包办和唠叨,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民主素养。尽管我国动辄讲“从娃娃抓起”,却甚少听到“民主化从娃娃抓起”的声音。
七
关于“班级民主管理”问题,上海市打虎山路第一小学于1998-1999年间曾经在华东师范大学胡惠敏老师的参与下,进行过试验。此项试验的课题是“班级小主人行动——小学生民主生活训练”。此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与如今各地同类试验不同之处在于,它旨在改变学生的“干部”观念,使小干部从“班主任的助手”变成“学生的代表”,同时,把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从争当“小干部”引向争当“合格的班级小主人”,即当一个称职的班集体成员。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主要是建立班级学生民主生活的程序。包括:
1.民主选举班干部。
2.明确班委会和班委会委员的职责。
3.建立班委会会议制度和班会制度。
4.民主讨论本班公约(行为规范)、“合格的班级小主人”的标准。
5.班级活动计划和重要事项,由班委会提出初步意见,交全班同学讨论并通过后,方可实施。
6.班委会定期向全班同学报告工作,并由同学民主评议。
7.遇有偶发事件或争执,通过民主讨论,分辨是非,并予裁决。
8.按照班级公约和“合格的班级小主人”标准,民主评议本班成员的行为。学校或年级组于学期末郑重表彰优秀的“班级小主人”。
由于种种主观与客观的原因,此项课题研究只取得第一阶段成果,下文不明。
初看起来,此项试验比其他许多学校的同类试验的操作简便得多,而事情并不简单。这里由于它所设计的,是班级正常的民主生活秩序,而现在所谓“德育”工作,头绪纷繁,各种临时性的任务纷至沓来,应接不暇,迫使班主任不得不回到前台,布置、交代、检查、督促,并少不得以学生干部为“助手”。比较起来,还是这种办法简捷,顺乎直接了当,立竿见影。至于这种“班主任组织的活动”,学生是否欢迎,平时可以考虑,事到临头,哪顾得上。正像所有历史形成的问题,只能历史地加以解决一样,班级民主管理问题,也不例外。可以相信,随着我国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总有一天,会有人登高一呼:“民主化,从娃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