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413000)
摘要:环境心理学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是研究环境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探索两者间的协和共生模式,其设计理念尤其倡导“以人为本”。本文即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着重探讨环境心理学在现代室内设计领域的运用,以此设计出最符合人类心理与行为习惯的居室设计方案。
关键词:室内设计;环境心理学
室内设计的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人类创造一个舒适、安全、富有艺术感的居室环境。伴随着这门学科的日臻成熟,环境心理学在其间的作用日益重要,越发显现,并逐渐成为了现代室内设计的一脉主流的指导理论。实际上,了解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习惯规律,既科学又艺术地处理各类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与平衡原则,再巧妙地应用于室内空间设计当中,以创造出高品质的居住环境,也是当前设计师比较理想的设计途径。
1、什么叫环境心理学?
所谓环境,即指周围境况的意思,即围绕在人类周围并对其生产生活产生某些影响的外界事物,拥有相对一定的结构、模式与秩序。通俗一点讲,环境即为一系列与人有关的各类元素关系的综合,与人类生产生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在以往的心理学研究过程中,人们的焦点常常集中在解释人类行为上,而未加注意环境与人的关系。这边造成了,人们常常把人与物、人与环境简单地分割开来,孤立地予以对待,认为在居室环境中,人便为人,物便为物,环境就是环境。但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发的标准高,人们对物对环境相互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自身与居住环境的相协调。籍此,设计师也开始倡导“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致力打造予人以美好感受的人居环境。
2、人类心理行为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空间和人类的关系联系紧密,可以说,对空间之需求是人类最基本需求之一。人类置身于室内环境当中,其心理行为当然有客体间的差异,但总而言之是具有共性的,仍拥有以相同或类似的形式形成某种反应的特点,这正是设计师形成设计概念的基础。
2、1安全性需求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众所周知,空间因宽度、长度、高度的不同,人所产生的心理情绪也是不一样的。如果顶部空间过低,人就会觉得压抑;身处矩形空间中,人们会觉得有稳固感;身处圆形空间中,人们会觉得和谐完整;身处波浪形空间中,人们会觉得无拘无束。此外,从人类的身心感受而言,空间也并非越宽阔越好,因为过于宽广,会让人生发不安全感,易于迷失。故在室内设计中,应该注意融入穿插空间与子母空间的设计,以此产生一个有心理安全感的空间。
2、2私密性需求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所谓私密性,指的是个体亦或群体掌控自身在何时、以何方式、以何种程度,与他们进行信息交流。追求私密性是人类之本能,因为其极大满足了人类的个体支配欲和恰当的与人疏离感。
每个人都渴望有一个不见边界却不容他人侵犯的“个人空间”,既可保有领域拥有者的安全,又方便他人的交互往来。
在我国传统民居中,私密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例如深宅大院的高墙,被当做一种私人领域的界限,同时在大门前等位置还设置了照壁等遮挡视线的特用设施。至于大院内部的私密性,还体现了一定的层次,如后院、闺房等,都被与外界进行了严格的区分。这类空间的私密性,于皇家大院的体现更加明显,,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所谓紫禁城、三尺禁地、大内等等,其等级之森严、戒律之繁杂尤甚。
2、3领域性需求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所谓领域,是指人所掌控与占有的物理范围,可能是个人座位、一间房子、一栋房屋,甚至一片区域;可以用围墙等具体事物为边界,也可是具有标识性的象征物。它是对一个人归属感和自我意识的认同与肯定,常常通过姿势、语言或借助外物等来捍卫人们的领域权。
在中国传统建筑里,小至四合院,大到紫禁城,无一彰显出强烈的领域感。好比就餐时,有些人喜欢选择靠角落的座位,以临时性地满足自己的私密心理;或在阅览室里,选择与先到者较远的位置就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可以说,人类的领域意识无处不在,故在室内设计当中,要充分满足人类的这种心理,以使人与环境达到最佳的互适状态。
2、4从众性需求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从众心理是人类的一种典型心理。例如发生于公共场合的突发事件,人的第一感觉是随着人潮走动,却不管去向是否安全,本能地不去顾及路线与标识,这就是从众心理在起作用。根据人类的这种从众心理,应该注意空间的科学导向性,便于人们在危急时刻遵照常规性的心理与行为反应,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3、具体应用
3、1室内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室内设计应的终极目的,是满足人们在环境中的使用需求与心理需求。如在商业空间设计当中,就不能简单地考虑人们购买模式的达成,还要考虑人们的种种心理需求,要设计为一个
集购物、娱乐、休闲、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购物模式,餐厅、茶座、儿童乐园便应运而生。
3、2组织室内空间应符合认知环境的要求和心理行为模式
根据人类心理需求与行为模式的特点,设计者进行尺度、形状、范围以及光照、色彩等空间组织时,可产生更佳的效果。
3、2、1.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无处不在,于人的影响也非常显著,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左右人类的情绪,进而影响人类的行为。比如红色穿透力极强,可令人兴奋;黄色明亮刺眼,会使人心慌。商家掌握这些色彩规律,加以利用,就可以达到较好的促销效果。如肯德基与麦当劳,室内用色是大面积的橘色,目的在于刺激人的脾胃,增加人们的食欲。如高温车间采用冷色调,可令人感觉到凉意,同理,低温场所采用暖色,可以给人以温暖。
3、2、2.场对人的心理作用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所谓场理论,是德国的心理学家勒温依据物理学里的一种独特现象,即部分决定整体的“场”现象所提出的。所谓场理论,是将环境视作一个整体,所构建的一系列独特的心理学概念,例如力与力场、生活空间、行为与移动等。通俗一点讲,生活空间即为场,包括人及与人所有关联的心理环境。
在具体的室内空间设计当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场”作用于人心理的影响。如在进行室内的位次部署时,若讲台在前,面对的是层层的座位,按此方式进行会议室布置,便可构成主与从的人际关系;若是按照圆形的模式排列,就营造出一种大家彼此不分、一视同仁的氛围。简而言之,要想设计出有平衡感的空间,设计师就要注意空间美的展现,这就需要设计师充分理解居住者的意志与情感,充分把握人性与环境的微妙关系。
4、室内环境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个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总体上而言,环境心理学在重视人们对环境反映的同一性时,也要充分重视居住者个体对环境设计的个性化需求,并在环境塑造时予以充分尊重和有意识的体现。特别是当前,人们对生活空间的品质越来越注重,就更应注重这一层面的追求。
综上所述,现代室内设计要尽可能地符合人类的心理特点与行为模式,要尽可能地符合使用者的个性并使之与环境相互协调。正如约翰•波特曼所言:“倘若我可以将感官上的要素糅合到是呢设计作品中去,我即拥有了一种可以自如左右人类对环境反应的天赋。如此,我便可以构建出可被人直觉所感的和谐环境。
参考文献
[1]视觉艺术心理[M]. 人民美术出版社 , 王令中著, 2005
[2]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郑曙旸著, 2003
[3]环境心理学[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林玉莲,胡正凡编著, 2000
[4]浅谈环境心理学与现代室内设计[J]. 陶晶晶. 大众文艺. 2013(17)
[5]基于环境心理学的老年人室内环境设计研究[D]. 张伟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
作者简介:喻里遥 (1989-),男,湖南益阳市人,本科,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助教,室内设计方向。
论文作者:喻里遥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6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环境论文; 室内设计论文; 心理论文; 人类论文; 心理学论文; 空间论文; 模式论文; 《知识-力量》6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