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知识差距:21世纪的教育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缩小知识差距:21世纪的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差距论文,世纪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知识差距”的现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工业发达国家基本保持了在经济增长、科技开发以及军事力量方面的优势,中等发达国家和新工业化国家也在稳定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状况普遍有所改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1年《世界教育报告》中指出:目前世界上6-23岁年龄组人口受正规教育的在校生比例已超过50%,70年代以来,世界上正规教育在校生总人数增长了3.38亿,其中非洲、亚洲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增长了3.15亿。在发达国家,主要增长的是第二级和第三级教育在校生数,第一级教育在校生随人口净增长率下降而减少,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增加的是第一级在校生数。[1]

但是,区域冲突和战争、经济危机以及生态环境恶化始终没有缓解,最贫困国家状况还在恶化,全世界有20%的人口收入不到世界总收入的1.5%[2]。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指出:“一亿多儿童,其中包括至少六千万女孩,没有接受初等教育的机会;九亿六千多万成年人属于文盲,其中三分之二是妇女;……许多最不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很大退步”。[3]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知识差距”或“教育差距”。对此,许多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儿童基金会、开发总署和世界银行等,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

1990年,南方委员会发布了《对南方的挑战》的报告,首先指出了北南之间有一种“知识差距”,“在过去,南方有着杰出的文化,科学思想十分丰富,但当今许多新知识却出在北方发达国家。”“如果南方不学会利用现代科技力量,它就没有机会实现其发展愿望,或实现有效地参与管理全球性相互依存关系的希望。”[4]

同年,《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在第三章“广泛提供机会和促进平等”的第四条呼吁:“必须积极消除教育差距。”这里着重消除的是处境不利人群存在的教育差距,而处境不利的人群和地区大多分布在发展中国家。[5]

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年度报告中曾以“消除知识差距”为专题,系统地阐述了南北之间的“扫盲差距”、“教育年限差距”、“高等教育差距”和南北合作与援助的对策,说明南方内部及南北之间的教育差距在没有大量国际合作与援助的情况下是很难消除的。

该报告认为,从6-23岁年龄组人口接受正规教育的数量来看,南方国家已大致相当于西方经合组织(OECD)国家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水平,南方一些国家与北方的“教育年限差距”可望在一代人时间内弥合,但南方某些地区仍远远落在后面,如最贫穷国家学生在校年数少于4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预计只能受到2年的正规教育,女孩则不超过1年,而北美地区的男女青年可接受近16年的教育。北方和南方中较发达地区的儿童在其一生所接受的正规教育,预计要比南方最贫穷地区儿童多10到15倍。

报告还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全面提供各级正规教育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80年代略有扩大;不仅南北之间存在“知识差距”,而且南方本身存在的教育差距,也成为消除南北之间“知识差距”的基本障碍;在南北之间的知识差距中,最为突出的仍是南方存在的“扫盲差距”,这一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南方国家男女在扫盲方面的差距也在缓慢缩小。[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就1980-1990年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三级毛入学率的差距是否缩小进行了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1980至1990年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入学率差距,在小学阶段缩小得最快,总计下降了3个百分点,女童下降了6个百分点;中学阶段的差距略有缩小,总计和男女分别缩小了3个百分点;但在大学阶段的差距正在扩大,平均增大了4-8个百分点。总的来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中学和大学阶段的入学率差距还是非常大的,中学阶段的差距是1-2倍,50左右个百分点,大学阶段的差距是6倍,30左右个百分点。而且,发展中国家女性三级毛入学率均落后于同期同地区平均水平,与同期同地区男性毛入学率拉开明显差距。

表1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三级毛入学率的差距

(数据来源:UNESCO《世界教育报告1993》P91-92)

我们利用国际组织公布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80年代以来各国的小学净入学率、中学毛入学率和大学毛入学率显示以下特点(见表2)。

表2 各国三级入学率的不平衡程度对比

[说明]衡量不平衡程度的常用方法是离散系数分析,该系数等于各国数据的标准偏差除以统计均值。如大于0.15,证明某组数据彼此之间的差异显著;如大于0.5,说明差异非常显著;如大于1,说明差异极为显著。(数据来源:UNESCO《世界教育报告1993》)

1980年到1990年,各国小学净入学率的总计、男童和女童的最小值和均值都在提高,同一指标不同年份之间的离散系数在减小,女童净入学率的均值低于男童和平均水平,其离散系数都大于同期男童和平均水平,这说明各国小学阶段入学状况在近10年来有了明显改进,各国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程度有所好转,但相比之下,女童在入学方面仍处于落后的境地,女童入学不平衡的程度要大于同期男童的情况。

同期,中学毛入学率的总计、男生和女生的最小值和均值都在提高。同一指标不同年份之间的离散系数在减小,说明各国中学阶段入学状况在近10年来发展较快,而且不平衡程度有所好转。但是女生净入学率的均值低于男生平均水平,其离散系数都大于同期男生和平均水平,说明女生在入学方面仍处于落后的境地,女生入学不平衡的程度要大于同期男生的情况。

近十年中,大学毛入学率的总计、男生和女生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均值也都在提高,其中,最大值增长的幅度实际上是发达国家和新工业化国家迅速提高大学毛入学率的具体体现,而最小值和均值的增长幅度都远不及最大值增长幅度。大学毛入学率的同一指标不同年份之间的离散系数略有减小,但仍然在1左右,这说明各国大学阶段入学状况在近10年来的差异虽然有所好转,但各国之间发展极不平衡,预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大学毛入学率方面的巨大差距不会在短期内有所改变。

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或“教育差距”也正在得到一定范围的注意,各国专家和国际组织围绕发展中国家教育的文献在80年代中期以来显著增多。[7]世界各国对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的关注,与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全球性环境保护的潮流相互呼应,是20世纪即将结束时人类进步的共同愿望,体现了面向下个世纪人类发展的共同趋势。

二、形成“知识差距”的主要背景环境

我们从联合国组织发布的统计资料中选取各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若干指标数据,对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程度做了一些初步的背景分析。数据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知识差距”从根本上讲是其经济、社会等背景环境方面的差距的集中体现。

第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国民生产总值方面的差距在持续扩大。据世界银行数据计算,1980年以前,75%人口所在的发展中国家只拥有全球21%的国民生产总值,其中,47%人口所在的低收入国家仅占5%的国民生产总值份额。[8]80年代以来,这一人口与经济实力的“南北”分化更为明显。1982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以下的65个国家,占世界人口58.7%,拥有9.1%的国民生产总值;199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以下的54个国家,占人口60.7%,只拥有国民生产总值的5.7%。表3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离散系数在10年中持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国民生产总值基数大,而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每年增加的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口的高速增长相比是十分有限的,有的低收入国家还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状况。

表3 各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若干指标的不平衡程度对比

(数据来源:《The World Bank Atlas》1985,1995;UNICEF《世界儿童状况》1991,1995)

多年来,国际组织为此曾对计算方法进行各种调整,但是必须承认这样一个现实,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大部分是在人口较少的发达国家产生和消费的。即使按世界银行比较乐观的估计,如果到2050年世界人口仅达到98亿的话,其中发达国家的人口不过14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达到84亿,仍高达85%以上;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是目前最穷而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届时该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20世纪80年代的30%升至50%。[9]预计到21世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这一指标椊面的差距还会在一段时期内持续扩大。

第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有所改善,但仍然差距不小。从预期寿命来看,1970年以来这一指标的离散系数已在减小。1993年发达国家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6岁,发展中国家为62岁,而最不发达国家仅为50岁,仍有较大差距。预期寿命在发达国家已经出现平台状,即使在21世纪,也不可能较快地提高,但对于起点很低的发展中国家,通过改善生活和卫生条件提高预期寿命的潜力还很大,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如预期寿命从42岁升高至目前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75岁,一般平均需要80年时间。估计到21世纪这一指标的离散系数将继续呈下降趋势。

在反映社会发展综合水平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指标上,各国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均值,从1960年、1980年到1993年是呈下降趋势的,离散系数却呈上升趋势,说明近30年来各国取得很大成效,而发展仍不平衡。1993年发达国家这一指标平均值仅为10‰,发展中国家平均为102‰,而最不发达国家高达173‰。[10]按照1990年儿童问题世界首脑会议通过的发展目标,2000年这一指标将下降1/3,根据对各国1995年中期评审的情况,90%以上的发展中国家可能达到中期目标和2000年目标,[11]届时这一指标的离散系数可望有所下降。

目前,在评价各国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中,国际上公认成人识字率可比性好、年份跨度长,反映了过去几十年国民接受教育的最低水平,特别是可以体现最不发达国家同发达国家的差距。1970年,发达国家的成人识字率已经达到了96%,最不发达国家才20%左右。1990年,发达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成人识字率分别为96%和43%。从表3列出的1990年数据的离散系数看,各国发展仍然不太平衡。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普及小学教育,预计到21世纪,成人识字率的不平衡状况将与小学毛入学率同步得以改善。

第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教育经费支持条件方面存在巨大差距。1980年到1991年,发达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世界总计比例从83.1%上升到85%,而发展中国家的比例从16.9%下降到15%,最不发达国家仍然在0.4%的水平。在公共教育经费占本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方面,同期发达国家这一指标略有下降,发展中国家略有上升,但发达国家仍然比发展中国家高出1个百分点左右。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每个学生平均(简称生均)公共教育日常经费的差距悬殊。1980年,发达国家生均公共教育日常经费大约是同年发展中国家的16倍,是最不发达国家的40倍。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方面,发达国家约为发展中国家的20倍,为最不发达国家的47倍。而在大学教育方面,发达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的3.5倍,是最不发达国家的5.2倍。这一现象说明大学教育的生均成本通常远高于中等以下教育的生均成本。尽管发展中国家培养大学生的支出比发达国家要小,但是对任何一个低收入国家,要想迅速提高大学入学率和在校学生规模,不得不面临经费分配上的困难。

再从生均教育经费指数(等于生均公共教育日常经费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比)来看,似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但是,分析大学阶段的生均教育经费指数,就可以看出问题。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大学生均教育经费只须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1/3,但在发展中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的费用要高于本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水平,最不发达国家的生均教育经费指数则超过2。可见在发展中国家发展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困难是教育经费短缺,一方面大学阶段生均教育支出长期超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显然不足以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小学阶段生均教育支出普遍过低,如最不发达国家在0.1水平徘徊(每个小学生平均经费才19美元),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其后果是教育质量低下甚至学校难以维持。

表4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教育经费方面的差距

注:*发展中国家含最不发达国家。

(数据来源:UNESCO《世界教育报告1993》P94)

综上所述,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纵向相比,总体情况在不断改善,但是发达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不仅人口年增长率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呈相反走势,而且经济实力方面的差距还在扩大。从教育经费指标的差距就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将在相当长时期内面临着人口增长过快和经济支持条件不足两方面的压力,发展中国家经济条件的不足势必制约教育规模的扩展和质量的提高,这是形成与发达国家“知识差距”的最直接原因。

三、缩小“知识差距”的几点展望和讨论

我们对1980-1990年间各国教育数据进行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知识差距”的基本形势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小学教育和扫盲方面的差距在缩小,各国小学教育已达到了一个稳定发展时期。而在高中以上阶段教育与培训的差距在扩大。前者差距的缩小主要在于发达国家在普及初等教育和扫盲方面已经达到一个类似“饱和”的发展水平(或称“平台”状),而发展中国家尚有发展的余地。近十多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发展中国家证明了初等教育普及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发展的可能性,即使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很低的情况下,经过努力在小学教育阶段也可以取得好的成效。但对于中长期教育发展而言,发展中国家只有在摆脱贫困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才有可能巩固小学教育的成效,才有条件向高一级教育迈进。

数据分析还显示,中学教育恰好处于生存向持续发展的过渡阶段。对于高中以上阶段的教育发展,必须有比较充分的经济支持条件。特别是高等教育,只有在经济实力达到相当水平时才能顺利发展。90年代初期,在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承诺在2000年普及初等教育,但部分最不发达国家难以实现这一目标。与此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推进本国的“全民终身教育”计划,把发展重点上移至高中以上阶段的教育。[12]看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短期内还很难缩小。

如果用表2的同期三级入学率离散系数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各国在发展大中小学教育方面的不平衡程度也是有特点的,即大学差距最大,小学差距最小,中学差距居中。中学离散系数通常比小学同类离散系数高一倍以上,而大学离散系数比小学同类离散系数高2-3倍。姑且不论教育质量和办学条件上的差距,仅就三级入学率粗略估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两者平均水平相比,在小学阶段要落后10年,在中学阶段落后20-30年,而在大学阶段落后50年以上,最不发达国家的差距还要更大。

总体上讲,一国的教育年限和各级入学率是与本国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为6年左右,而发达国家义务教育的年限大多在10年以上。这意味着各国之间教育年限的差距将是逐渐上移的,预计在21世纪前半叶,小学阶段教育的差距会继续缩小。其特征是,小学毛入学率和净入学率从上下两个方向逐渐趋于100%,其离散系数最先低于0.15,而后逐渐到0.01以下;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义务教育的重点上移到中学阶段,中学毛入学率的离散系数将缓慢降低;但这个时期各国大学阶段毛入学率的差距不会很快缩小,相反还可能有所扩大,发达国家有雄厚的经济条件支持,其大学毛入学率还处于稳步上升阶段,并与发展中国家继续拉开距离。在21世纪中叶以后,中学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中学净入学率指标将引入国际教育水平比较领域,各国大学毛入学率的差距基本不再扩大,但离散系数仍然大于1。

如果说21世纪世界教育的重点问题是尽快缩小“知识差距”,那么,既要考虑20世纪各国为此付出的努力和已经拥有的基础,也要充分估计各国经济、社会、人口乃至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对实现这种目标的制约。根据20世纪后半叶的现状分析,预计至少到21世纪中叶,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实力的布局将基本延续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总体趋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差距可能不会有根本的变化,全球范围内的“知识差距”或“教育差距”问题将伴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问题贯穿始终。

我们在本文讨论“知识差距”时没能给出比较确切的定义,所以轮流使用了“知识差距”和“教育差距”的概念。至少所谓“差距”应当是可比较的、可计量的和可缩小的,而文化、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往往是不可比较和计量的。缩小“知识差距”必然涉及到选取的指标和参照系,这就引出以下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如何完善评价“知识差距”的国际指标体系。为了判断和评价各国之间的差距而选定一项指标,都会产生一个数据序列,某一时期某个国家在世界的排序就基本上确定下来,各国差别的程度也可以大体估计。仅从这一点看,世界各国现存的“知识差距”或“教育差距”是比较明显的。本文援引的三级入学率和教育经费方面的指标,是经过30多年的实践各国普遍接受的衡量教育发展规模的基础性指标,在这方面,联合国组织一直做着不懈的努力。但是,即使对同一项指标,各国可能有出于各国情况的不同定义,其数据采集过程各有差异,统计误差也难以控制,这样势必影响国际比较分析的信度和效度。数据的可比性还与南北不同国家内部体制、管理效率以及文化传统有关,甚至与国家人口规模大小有关,例如,我们发现对185个国家的比较结果与暂时扣除40个100万以下人口国家的比较结果是有差异的。因此在“知识差距”评价指标体系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二、如何选择符合发展中国家国情的教育投资战略。如果用发达国家对教育的经费投入水平衡量的话,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经费少得可怜,那么发达国家大量投资发展教育的模式是否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反过来说,目前发展中国家有限的教育经费是否发挥应有的效益了呢?目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发展中国家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对于一般职业岗位来说,过高的教育水平并不一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同步提高,相反某些“高才低用”或“用非所学”会降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不少发达国家的专家认为,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仍然存在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是源于“高等教育结构严重不合理[13],有人认为,发达国家某些人才浪费现象是高消费的后工业化社会的产物。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有限经费条件下教育发展的成效,远不及发展经济学家们描述的那么明显,相反,还出现下列现象:培养目标上与本国工业化的任务不符,学科结构上偏重人文社会科学而轻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课程设置上照搬西方体系,与国情需要脱节;教育投资也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如大量投资高等教育牺牲基础教育,造成人才外流;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大量辍学和留级造成投资效益低下等等。[14]因此,看到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是重要的,而选择符合国情的缩小差距的教育投资战略更为重要。

第三、如何估计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与“知识差距”的关系。现存的大部分“知识差距”是学校教育方面的差距,但广义上应再包括科学技术(知识产权)、信息通讯条件和大众传播媒介等派生的“知识差距”等等。“知识差距”和“技术差距”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进入21世纪,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革命将可能给教育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和动力,最主要的是教育的时空扩大和机会增多,特别是对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技术装备的支持。因此,世界各国对高新技术和信息手段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备加关注,虽然在这方面发展中国家还显得非常薄弱,发达国家拥有无可置疑的技术优势和经济实力,特别在技术的研制开发上肯定会把发展中国家甩得很远,但是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巨大的用户市场,也是发达国家技术转让的对象,预计到21世纪,20世纪遗留的“知识差距”在部分发展中国家内有可能通过引进和应用高新技术来缩小。

总之,如何尽快改善最不发达国家的处境,从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国情出发,不断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各方面差距,将是20世纪留给21世纪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缩小现存的“知识差距”,不仅取决于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努力,而且需要更广泛和有效的国际合作,特别需要发达国家在国际合作中承担更多的义务,需要继续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支持、资助和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教育的作用。同时,我们相信,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方面将继续做出应有的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就。

注释: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91》,第25页。

[2]联合国开发总署:《1994年人类发展报告》。

[3][5]《世界全民教育宣言》,1990年。

[4][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93》,第17页、第20-41页。

[7]Sarah Graham-Brown:"Education in the DevelopingWorld:Conflict and Crisis",Longman,London and New York1991.

[8][9]世界银行:《1984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6页、第7页。

[10][11]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儿童状况1995》,第81页、第10页。

[12]日本1990年度教育白皮书《建立新的高等教育体系,向21世纪迈进的教育方针》,载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五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27页。

[13]郝克明、汪永铨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456页。

[14]肖勤福等著:《艰难的起飞——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实证分析》,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0-80页。

标签:;  ;  ;  ;  ;  ;  ;  ;  

缩小知识差距:21世纪的教育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