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性格与团队精神--“从多重棱镜看美国”的选择_美国工作论文

独立性格与团队精神--“从多重棱镜看美国”的选择_美国工作论文

独立性格与团队精神——《多棱镜下看美国》之选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棱镜论文,美国论文,团队精神论文,之选论文,性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独立”一词在美国的使用频率非常之高,而且在他们未建国之前就开始使用,从《独立宣言》到“独立战争”,然而,“独立”体现最充分的是在美国人的性格中。

美国人的独立性格是从小就开始培养的,当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努力为他们创造发展个性的空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鼓励他们提问题。同时,父母把他们当做有能力对某些事物作出正确判断的独立人来看待,遇事向他们征求意见,让他们自己决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因为他们每天都有这样的机会,也就自然学会了独立决定,学会了独立选择。我在公共汽车上曾碰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年轻妇女带着一个刚会走路的小孩上了车,她们刚上车,车就开动了,当时车上的空座位很多,这位年轻妇女问小孩,“我们坐在哪?”“后边。”孩子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做了这样的回答。而这位年轻妇女就遵从着孩子的意愿,在开动着的车上用一只手扶着车厢扶手,用另一只手领着孩子,越过了许多空座位后,趔趔歪歪地一直走到后面才坐了下来。我们间接认识的一个美国人有一个5岁的女孩,女孩很聪明,明年将要入小学,美国孩子是6岁开始上学。美国人对学校的选择非常重视,特别是中产阶级以上的人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许多美国人搬家就是为了投奔一个好的校区。女孩的家目前就在一个比较好的校区,在这个校区内,父母为她挑选了三所学校,让她自己决定上哪一所。在我们看来,这已经够尊重她的独立意志了,可女孩对这种做法很不满:“这三所学校都是你们看的,我连一所都没有去看,我要自己去看了之后才能决定。”虽然是童声童气,可意见是清清楚楚而且不可通融,她一定要去看过学校之后才能作出决定。同样是这个女孩,父母寄信需要点零钱,向她借10元,她根本不借。问她为什么,她说:“我借10元钱给你们,你们不一定还,就是还了也还是10元,我也不会得到更多的钱,我为什么要借给你们呢?”

美国人培养和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这种培养从孩子一两岁就开始。我们经常在公共场所看见美国人用小车推着孩子,这种装孩子的小车上都带有安全带,坐这种车子的孩子都是还不会走路或刚刚学会走路的,当他们被父母抱进车里后,他们马上会用自己不很灵活的手扣上安全带的夹子。我们在密执根湖边,曾看见这样的现象,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游泳,先是动员孩子下水,当孩子不敢下水时,父母两人就一人拽着孩子的两只胳膊,一人拽着孩子的两条腿,毫不客气地将其扔进水里,爬上来,再扔进去,爬上来,再扔进去。当孩子大一些的时候,美国人就把让孩子理解自己管理自己的重要性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少美国孩子在十二三岁时都有一份打工的工作,现在在美国社会混得很不错的人谈起他们的童年时,都有给人剪草坪、送报纸和在饭店端盘子的经历,而有的女性则还有给别人看小孩的经历。因美国法律规定,12岁以下的孩子必须有人看管,不能独自一人在家。在中、小学的寒暑假期时,美国家庭将为自己12岁以下的孩子雇保姆,不少女中学生便受雇。这些并不是生活所迫,重要的是让孩子懂得照顾自己生活的重要性,一些很有地位、很富有的家庭也鼓励孩子在课后给别人做工、自己挣零花钱。我们认识一个美国教师,她的哥哥是一个出色的园艺师,其技艺就是从小给别人家剪草坪时打下的基础。经受这样的锻炼,对孩子提高自己动手能力和自我生存能力都有益处。由上海到美国来的一位同胞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美国的学校组织学生搞春游或秋游等集体活动时,经费需要学生自己拿。为了资助贫困人家的孩子,学校以批发价购买巧克力,让学生以市价销售掉,所得利润交给学校,作为资助贫困孩子的费用。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美国学生都能以各种办法把巧克力零售掉,而由中国去美国的孩子往往把巧克力“批发”给父母,父母把钱给孩子,有的父母也乐于做这样的购买者,而且很仗义,“一共没有几个钱,不用出去折腾,我们都买下来算了。”确实是没有几个钱的事,可“依赖”与“独立”的性格就是在这样不同的环境中塑造的。

在美国的各类学校里,很多学生通过做工赚钱来支付教育费用。有的学生是断断续续上学,找到一份工作先干着,挣点学费就去上一段学。因为美国的学校实行的是“学分制”,不管什么时间,不管是谁,不管年龄多大,只要交钱就可以上学,只要学分够了就可以毕业。在美国常有60多岁读博士、70多岁读硕士的。比较典型的是美国著名的万迪公司的总裁戴夫·托马斯,他是托马斯快餐大联锁的创始人,其12岁退学后,自己创办快餐店,1993年,当他离开学校45年之后,又重新回到中学接受普通教育,并得到高中毕业证书。还有的学生是一面在做一份全职的工作,一面抽时间上学。一个学生如果完全靠自己的能力来支付教育经费,那么,就会在社会上受到尊敬,会被认为是将来最有可能成功的人。我们就读的学校有一个下属学院的院长,在福特政府时曾任某部部长,其3个女儿共同读大学,大女儿是哈佛的博士生,她一个人的学费一年就是3万美元。凭部长8万年薪的收入何以支付3个女儿的学费?原来女儿的费用根本不用其支付,而是靠优秀的成绩和优异的表现来获得奖学金。美国名牌大学的奖学金不是给分数最高的学生而是给最优秀的学生。这位院长的女儿在哈佛就是一个优秀者,她不仅成绩好,而且全面发展,是学校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曾为日本天皇、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演出。此人一毕业,雇佣单位为其起薪即每年10万美元,超过其部长之父的年薪。

从小养成的独立性格在成年后体现得更充分。美国人喜欢自己动手做事。在美国,很少有家庭雇保姆,包括有钱的人家,家庭中的事情都是他们自己动手做,因为他们有从小养成的动手能力,有“以自己动手为荣”的价值观。美国的家庭确实有不少事情需要做,比如说收拾屋子,就一般家庭来说,都有着独立的二层小楼,上下房间不少,仅打扫卫生就是一项劳动量不小的工作。还有收拾园子,美国人的房子周围有着很大的园子,有草坪、有花、有树。草坪需要定期剪推,秋天树叶落了,虽然都是落在自己家园子里的草坪上,但是也需要从地上一片一片地捡起来,要拾到基本不剩一片叶子,捡起来的叶子装到袋子里等有人来取。冬天时,各家必须“自扫门前雪”,要把自己家园子里、门前路上的雪扫干净。美国人对我们关于“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批评很不理解,他们认为,“自扫门前雪是好事呀,每个人都把自己家门前的雪扫干净了,不就是哪都干净了吗,管‘他人’干嘛呀,‘他人’为什么不管自己呢?”这些活儿,他们都是自己做。即便是一些上了年纪、行动不便的人,也要坚持力所能及,只是像推剪草坪这样动用机械的活儿他们才雇人去做。美国人这种乐于、善于自己动手的习惯也带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大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自己动手打印信件,自己动手复印材料,自己端咖啡。政府的官员也都善于自己动手,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他们自己提着箱子上下飞机。在美国期间,我遇到与此相关的两件事,很有感触。一次是在硅谷,我们参观了“胜天通讯公司”,这个公司是搞信号处理技术和模拟数字技术的,曾多次推出此技术方面的“世界第一个”。公司的市场开发部主任接待了我们并详细地介绍公司的发展状况。当他正在讲述时,公司的总裁来了,他是从工作现场来的,穿着一件红色的休闲夹克,他先是对自己没有来得及换西装进行道歉,接着便问我们是否有向他询问的问题,他可以回答。大家提出了一些问题,总裁为了把问题回答得更系统、更清楚,想用幻灯片配合讲解。但是,他没有指派任何人,尽管现场有公司的职员,而是“亲自”搬来放映设备,“亲自”找出有关片子,“亲自”放映操作,同时又“亲自”讲解。总裁的这些“亲自”。极其熟练、自然,一看就是常常“亲自”而致。另一件事是在伊利诺伊州的政府所在市春田,我们拜访春田市的市长凯琳·撒哈拉。凯琳·撒哈拉是一位女性,是春田市的第一位女市长,而且又是在我们去春田之前刚刚结束的选举中击败了其他候选人后连任的。据州政府的一些官员讲,凯琳任市长前曾是州议员,是一位有着20多年从政经验的女性。她之所以连任,是因为她任上届市长时为春田市的建设做了很有成效的工作,市民非常拥护她。按照日程安排,我们下午一点钟到市政府,市外事委员会的主任盖欧也是一位女性,她一边热情地回答着我们感兴趣的问题,一边把我们领到了市政府的会议室。我们刚刚落座,凯琳·撒哈拉市长就急匆匆地从外面赶了进来,她着一身海蓝色的套裙,手里托着一摞东西,一看就是一个很精干的官员。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她就一个人走进了会议室,没有秘书、没有随从。更让人注意的是她手中托的那摞东西——一个文件袋,上面放着个白色的塑料“快餐盒”。因为她没有来得及吃午饭,“亲自”买了快餐,“亲自”带到了会议室。

美国人的独立性格还体现在他们的交友上,美国人之间见面都很热情,但这种热情就是寒喧,互相间的交往不求深入。按照他们的价值观,“朋友”有三层含义,第一,朋友就是一般的熟人,或是同事,或是早晨在一起跑步的人。当然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他们之间也有很“铁”的,但不是多数。第二,朋友是独立自主的,互相之间没有互相帮助、依赖的义务。“我们一块去吃饭吧”,这是经常发生在同事、朋友之间的相约,但是一块去吃饭并不是他要请你吃饭,或是让你请他吃饭,就是在同一时间到同一地点去吃饭,然后各付各的账。因此在一些日常会话的英语书中,都有"godutch"(各付各的)。一般的美国人不愿依赖别人,也更不愿意别人依赖他,因此他们在交友中竭力疏远想对其有所依赖的人。第三,朋友拥有的是共同的利益而不是共同的观点。当共同的利益转移或分散时,朋友的关系结束了,当共同的利益重新聚合时,他们就又有了新的朋友。

美国人的这种“独立性格”从本质上说,是个人主义的具体体现。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而美国的许多大公司又是提倡团队精神的,那么美国社会是如何协调这对矛盾的呢?许多人对此进行过阐释,他们认为,个人主义与团队精神在美国人的观念中并不是对立的,团队精神体现的是集体合作,而美国式的集体合作并不要求个人无条件地融入到某一集体中,也不要求集体中的成员放弃个人利益去服从集体利益。这种集体合作强调的仍然是个人的作用,只不过是通过协调、合作的方式来使个人获得自己的利益,体现自身的价值,合作的目的还是为了达到个人的目标。一个人一旦在一个集体中实现不了个人的目标,他便会离开此集体,再融入一个能够帮助他实现个人目标的彼集体中。这些观点有其合理的部分,但也不全有道理。一个人融入了一个集体中,当实现集体目标与实现个人目标发生冲突时,个人是必须要作出某些放弃、某些牺牲的。任何一个有着明确目标并为此目标不懈努力的集体都不会容留一个只为达到个人目标而努力的成员在此集体中的。通过在美国研究西南航空公司这一成功的企业案例,对此的认识更清晰了一些。西南航空公司是拥有262架波音737飞机的大航空公司,在90年代的最初几年,它是美国所有航空公司中惟一盈利的公司。1997年,由多所大学研究人员开展的一项调查把西南航空公司列为美国十大典型商业公司之一;1998年,《幸福》杂志在对最优秀美国公司的调查中,把西南航空公司列为美国航空公司的第一名。西南航空公司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但是公司文化是公司获得成功的重要支撑,而公司文化显著的标志就是——宽松的工作环境、诙谐的工作气氛和团队精神。西南航空公司在招聘员工时,一条重要的标准就是服务意识强,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公司总裁赫伯·克莱赫说:“我们很愿意雇佣那些性格外向并乐于助人的人,而对那些以我为中心的人,不论他们那么出色,我们都不感兴趣。”公司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在临时代理机构工作的秘书,在她第一天上班时,为了能从拥挤的公司停车场找到一个空位,她不顾他人,硬挤了进去,其行为被目击者汇报到总部,公司认为其违背了公司文化的准则,因而使其在上班的当天使被解雇。西南公司在招聘员工时,对具备条件的应聘者进行面试,面试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小组面试,一个是单独会晤。“小组面试”时要做一个简单的演示,由主持面试的人出题目,由分在一个小组的应聘人来表演,目的就是看应聘人为促使别人成功而需要放弃个人成就时具有多大的牺牲精神。参加小组面试的人是由该岗位人员、乘客和公司人事部的代表组成。主持人出题后,给应聘人5分钟的准备时间,然后开始演示,演示一个接着一个进行,面试人观察的,就是看谁为自己的岗位忙成一团,看谁兴致勃勃并能帮助他的小组成员。面试的结果是只有能够帮助其他应聘人的人才会被雇佣,而那些只顾忙着表现自己的人恰恰把机会表现没了。“单独会晤”是分岗位进行,而且要进行三次,分别由一个同岗位人员、一个招聘人员、一个雇佣部门代表主持,经过鉴定和分等,三个面试主持人达成一致意见的人选即被录用。需要强调的是,在所有的不同岗位中,有一个共同的招聘标准,这就是团队精神。会晤时,应聘人要回答这样的问题:“请你讲一下你在以前的工作中千方百计帮助同事的经过。”“请你讲一讲你以前与同事发生过的冲突。”西南航空公司为何这样做?总裁克莱赫说:“我们可以训练人们去做我们所需要的技能,但我们办不到的是改变一个人的态度。所以我们选取那些技能不够但具有良好态度的人,而不是有高技能但态度差的人。我们录用那些显示出高素质、高品格和具有不折不扣的团队精神的潜质的人。”在西南航空公司,飞行员在登机口帮忙,票务人员装卸行李,机上服务员拾捡垃圾、储存备品等是常见之事。西南航空公司的最高年度荣誉奖是奠基奖和总裁奖,授予那些在为顾客服务以及同事相互合作方面表现突出的员工。正因为如此,西南航空公司的人都具有乐于助人、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有了这种精神,飞机可以交叉使用机组成员,创下往返时间记录,极大地节省了时间和费用。看来,团队精神对于一个集体是多么的重要。

标签:;  ;  

独立性格与团队精神--“从多重棱镜看美国”的选择_美国工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