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意识与脑定位_边缘系统论文

审美意识与大脑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脑论文,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0)03-0049-09

人类的意识活动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机能,大脑和神经系统是人类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的神经系统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神经传导系统、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人的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它的功能主要是把神经传导系统所接受而通过外周神经系统传达到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进行处理,并且相应地作出对策反应的指令以决定人的当下态度、决策、行为等意识活动。人脑是整个地球上物质演化和生命进化,特别是300万年以来动物进化的产物。它是地球上最为复杂的生命构成物,人们对它的结构、功能、机制等等的了解,虽然已经有了许多重要的发现,但是,大脑至今仍然是我们知之甚少、充满神秘奥妙的领域,尽管它的体积和容量并不是很大。现在我们只能就脑科学和心理学所达到的水平来大致地分析和探索一下审美意识(审美显意识、审美潜意识、审美无意识)与大脑的结构、功能、机制之间的关系,即审美意识与大脑定位。审美意识的审美显意识、审美潜意识、审美无意识对应着大脑的不同层次和不同功能区,产生了相对应的定位。人类深层审美心理(审美潜意识和审美无意识)主要对应于大脑的深层和中层。然而,审美意识与大脑之间不但有不同的区域定位,同时也有大脑整体的整合,并且在大脑的四个功能区域一感觉区、储存区、判断区、想象区之中显现出来。我们了解和探究审美意识的大脑定位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审美意识的功能训练,在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审美意识与大脑定位

从外观上来看,人脑位于颅腔内,有三层保护膜。人脑的构造,主要包括脑干、小脑与前脑三部分。脑干上承大脑半球,下连脊髓,呈不规则的柱状形。经由脊髓传至脑的神经冲动,呈交叉方式进入:来自脊髓右边的冲动,先传至脑干的左边,然后再送入大脑;来自脊髓左边的冲动,先送入脑干的右边,再传到大脑。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均与脑干的功能有关。脑干部位又包括以下四个重要构造:1.延髓。延髓居于脑的最下部,与脊髓相连。其主要功能为控制呼吸、心跳、消化等。2.脑桥。脑桥位于中脑与延脑之间。脑桥的白质神经纤维,通到小脑皮质,可将神经冲动自小脑一半球传至另一半球,使之发挥协调身体两侧肌肉活动的功能。3.中脑。中脑位于脑桥之上,恰好是整个脑的中点。中脑是视觉和听觉的反射中枢,凡是瞳孔、眼球、肌肉等活动,均受中脑的控制。4.网状系统。网状系统居于脑干的中央,是由许多错综复杂的神经元集合而成的网状结构。网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觉醒、注意、睡眠等不同层次的意识状态。小脑位于大脑及枕叶的下方,恰在脑干的后面,是脑的第二大部分。小脑由左右两个半球所构成,且灰质在外部,白质在内部。在功能方面,小脑和大脑皮层运动共同控制肌肉的运动,借以调节姿势与身体的平衡。前脑属于脑的最高层部分,是最复杂、最重要的神经中枢。前脑又分为视丘、下视丘、边缘系统、大脑皮质四部分:1.视丘。呈卵圆形,由白质神经纤维构成,左右各一,位于胼胝体的下方。从脊髓、脑干、小脑传导来的神经冲动,都先终止于视丘,经视丘再传送至大脑皮质的相关区域。所以说视丘是感觉神经的重要传递站。此外,视丘还具有控制情绪的功能。2.下视丘。位于视丘之下,是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管制中枢,它直接与大脑中各区相连接,又与脑垂体及延髓相连。下视丘的主要功能是管制内分泌系统、调节体温,并与生理活动中饥饿、渴、性等生理性动机有关系。3.边缘系统。一般认为包括视丘、下视丘以及中脑等在内的部分。边缘系统的主要功能为嗅觉、内脏、自主神经、内分泌、性、摄食、学习、记忆等。边缘系统有两个神经组织,即杏仁核与海马,前者关系情绪的表现,后者与记忆有关。4.大脑皮质。由灰质构成,其厚度约为1厘米~4厘米,其下方大部分则由蛋白质构成。大脑中间有一裂沟,由前至后将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称为大脑半球。两个半球之间,由胼胝体连接在一起,使两半球的神经传导得以互通①。关于人脑机能的水平和定位脑科学界有不同的划分。有的学者认为:“人的神经系统从进化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继承了进化的成果,获得了一定的特性,至今仍保留以下二三个具有特殊机能意义的神经系统水平:(1)脊髓水平;(2)低级脑水平;(3)高级脑水平或皮层水平。”[1]43也有的学者则划分为“三种皮质”:“大脑皮质从细胞结构和机能方面的差异来区别,可分为三种皮质一新皮质、古皮质和旧皮质。……古皮质、旧皮质和新皮质是按照种族系统的顺序发生、发展的。人脑的大脑半球表面为新皮质所占有,古皮质(海马和凿状回)被挤入大脑半球之中,旧皮质(总称为梨状叶,可分为梨状前区、杏仁周围区和内嗅区)被挤到大脑半球的底部。边缘皮质指的就是古皮质和旧皮质,此外,新皮质也称‘新的皮质’,边缘皮质也称‘古的皮质’。”[2]43三种皮质、脑干和脊髓,由传入神经通路和传出神经通路构成各自的整合系统。丘脑和丘脑下部是传入神经通路的最终中转部位,基底神经节(尾状核、隔核和杏仁核)是传出神经通路的最初中转部位。古皮质系统和旧皮质系统统称为大脑边缘系统。它们共同组成了维持生命活动现象的整合系统[2]45。我们认为,把脑干与脊髓系统的人脑活动放在一起似乎比较恰当。脑干和脊髓系统的机能主要是保障“生存”这种生命现象。这种保障是通过躯体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和植物神经的调节作用而进行的。低级脑水平的人脑活动主要是小脑和大脑边缘系统的机能。“小脑对运动及姿势具有调节和平衡作用”。大脑边缘系统的机能主要是本能行为(食欲、性欲和群体欲)的控制、情绪行为的控制、植物神经机能的调整[2]54-62。“总之,低级脑水平调节和控制人体的许多基本生命活动。低级脑水平的活动常常在意识下水平进行,但受到高级脑部位的调整和控制。低级陆水平对调节大脑皮层的机能状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52

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也是脑的主要部分。分为左右两个大脑半球,二者由神经纤维构成的胼骶体相连。被覆在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叫大脑皮层。其中含有许多锥体形神经细胞和其他各型的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皮质的深面是髓质,髓质内含有神经纤维束与核团。在髓质中,大脑内的室腔是侧脑室,内含透明的脑脊液。埋在髓质中的灰质核团是基底神经节。大脑半球的表面有许多深浅不同的沟裂(凸处为回)。其中主要的有中央沟、大脑外侧裂、顶枕裂。人的大脑半球高度发展。成人的大脑皮质表面积约为1/4平方米,约含有140亿个神经元胞体,它们之间有广泛复杂的联系,是高级神经活动的中枢。大脑皮层通过髓质的内囊与下级中枢相联系。脑的外部包有结缔组织的被膜,脑脊液充满于脑的腔、室、管内,有保护和营养作用。脑的血液供应从椎动脉和颈内动脉获得。从左右大脑两半球互相之间的联系来看,首先它们借着一束强大的神经纤维(约含2亿条神经)——胼胝体相连,互相交流两半球的信息。这样既有分工又是一个整体。大脑两半球有各自独立的功能。它们分别是:左大脑半球有语言、阅读、书写及逻辑、推理、计算的能力;右大脑半球则有图形、空间结构的构思能力,有音乐欣赏能力,及形成非言语性概念的能力。左大脑半球的思维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功能,由此可以说明人脑进化、发展的一侧化趋势,也提示人脑存在着巨大的潜力②。因此,高级脑水平或皮层水平主要就是指大脑新皮质系统的机能。“大脑皮层主要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存储区,是一个自动化的巨大的信息加工系统。在这里储存着大量的过去经验的记忆,而且还储存着许多运动反应的构型,根据机体当时的内、外环境的信息输入,大脑皮层储存的信息可以随时引出,以便控制机体的运动反应。大脑皮层是思维活动的器官,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是专门用于抽象的思维过程的。”[1]52-53大脑的皮层功能是有相对固定的定位的。“人类大脑皮层主要的功能代表区有感觉区、运动区等。”细分为运动代表区、体表感觉代表区、视觉代表区、听觉代表区、语言代表区。此外还有一个大脑皮层联络区。“人类大脑皮层有明显定位的感觉区和运动区仅占整个大脑皮层的一小部分,尚有很大一部分皮层与感觉及运动无直接联系,其功能意义正日益受到重视。这广大的皮层部位统称大脑皮层联络区,可能与更高级的信息加工整合和思维意识活动有关。”[1]54-56我们这里所说的大脑定位就是主要指这种大脑皮层或新皮质的机能定位。“大脑皮质的细胞构筑因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其机能也因部位的不同而有别,因而就被划分为许多不同的功能区,称为大脑皮质功能定位。……此外,脊髓、延脑、小脑、中脑、间脑等一切中枢神经系统也都有功能定位。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3]58-59

既然大脑皮质功能具有相对的定位,即一定的心理(意识)活动主要是由大脑皮质的某一部位的功能实现的,那么,审美意识当然也会有这种大脑皮质功能定位。不过,审美意识是一种不同于普通意识(心理)的特殊意识(心理),那么,审美意识的大脑定位也是与审美意识的特殊性相关的。

首先,从审美意识的特殊性质来看,它的大脑定位应该具有特殊性。一般说来,审美意识具有人类社会性、精神愉悦性、情感中介性、心理完整性。审美意识的这些特殊性质就使得审美意识在大脑皮质功能定位上显示出其本身应有的特殊性。

所谓审美意识的人类社会性就是指,审美意识是人类及其社会所独有的意识形式。在人类进化成为真正的现代人并组成了人类社会之前,动物界,即使是高级动物,如灵长目动物猿猴之类,也没有审美意识。为什么?其一,动物只有本能,没有审美意识。像达尔文及其他人所谓的“动物的审美意识(美感)”,诸如,某些鸟类的鸣唱、孔雀开屏、小蜂鸟构筑彩色巢窝等等,都是本能,这些行为都是固定的,只有一种形式或者几种极其有限的形式,而且大多是在一段时期即动物发情期才会产生。这一点达尔文本人就已经意识到了。有些人把这些行为视为动物的美感不过是人的一种比附。其二,根据考古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史前艺术史的大量资料,审美意识也只是人类到了旧石器晚期,即距今15000年~6000年之前才产生出来,也就是说,只有在欧洲的克罗马农人和中国山顶洞人那里才发现了审美意识的遗迹。其三,当某些人处在非人的境况中时,他们的审美意识也会消失或者退化。比如,处于非人境遇之中的印度狼孩、中国辽宁猪孩,阶级社会中的奴隶、农奴、工人或穷人就会丧失审美意识。正是审美意识的这种人类社会性把审美意识的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定在了高级脑水平之上,也就是皮层水平之上,或者说在新皮质水平之上。

所谓审美意识的精神愉悦性就是指,审美意识主要是一种精神性快感,而本质上不是生理性快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第一,审美需要是一种处于实用需要的精神性需要,精神需要的满足主要就是精神性快感。第二,审美意识的接收器主要是眼睛和耳朵,即视觉和听觉,这两种感觉器官主要是精神性感官,与触觉、嗅觉、味觉的生理性和实用性器官有所不同,视听感官接受的主要是精神性信息,这些信息使人产生精神性快感。第三,审美意识之中的生理性快感最终要服从于精神性快感,因此审美意识的主导方面是精神性快感。审美意识的这种精神愉悦性把审美意识定位在从下丘脑的快感中心到边缘系统直到新皮质的大脑联合区所形成的环路之上。

所谓审美意识的情感中介性就是指,在审美意识中,审美情感是审美认知和审美意志之间的中间过渡环节。这种情感中介性表现为三种形式:其一,情感的驱动作用,即在审美活动中情感是使得审美主体进入审美状态的动力。其二,情感的定向作用,即在审美活动中情感往往决定着感知、联想、想象、思维、意志等等审美心理活动的展开方向。其三,情感的弥散作用,即在审美活动中感情往往扩散弥漫于整个心理活动之中,成为最突出的心理因素,甚至于遮蔽了审美认知和审美意志的活动,让人感到沉浸在情感激动之中。审美意识的这种情感中介性主要是把审美意识定位于大脑皮质的下丘脑和边缘网状系统之中,不过,它们却严格地受到大脑皮质的联合区的调控。这是因为人的快感中枢主要在下丘脑。“边缘系统和丘脑许多部位都有这样的中枢,但下丘脑最为明显。”[3]157这样就可以保证在下丘脑快感中心形成的情绪激动经过边缘系统(网状系统)的激活放大而沿着超越生理性快感的方向展开,抒发为精神性快感。

所谓审美意识的心理完整性就是指,审美意识是包含着以情感为中介的,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的完整心理活动。审美意识的这种心理完整性把审美意识主要定位于大脑皮质联合区,以保证审美意识的整体性,但是,审美意识同时也与大脑皮质的运动区、感觉区,特别是体感区、视觉区、听觉区、语言区密切相关,同时大致形成了“感觉区下丘脑——快感中心——网状系统联合区运动区下丘脑——快感中心——网状系统感觉区”这样一个环路。这样就可以保证审美意识的心理活动过程按照“审美认知审美情感审美意志”的大致联系完整地展开。

其次,从审美意识的特征来看,它的大脑皮质功能定位也有其特殊性。我们知道,审美意识与其他的任何意识(科学意识、道德意识、政治意识、法律意识、宗教意识等)一样都是包含着认知、情感、意志的完整心理活动过程,但是审美意识也具有自身的特征。这些特征就是在认知、情感、意志三个方面与其他任何意识不同之处。第一,从认知方面来看,审美意识是积淀着理性的直觉。也就是说,审美意识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当下的直觉,但是,审美意识之中的理性因素却是在之前的长期社会实践、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之中先行完成了并且积累和沉淀在人的心理结构之中。第二,从感情方面来看,审美意识隐含着功利的快感。也就是说,从表面上来看,审美意识是没有功利目的的,然而,对象对审美意识的实用功利目的、伦理功利目的、认识功利目的是在进行当下的审美活动之前已经实现了而隐含在人的心理结构之中的。第三,从意志方面来看,审美意识是合规律和合目的的自由创造。也就是说,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达成和实现了审美客体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从而使人产生了一种合规律和合目的的自由感和创造感,也就是人在自己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直观到自己而产生出一种自由创造感。我们可以说,审美意识的上述三方面的特征恰恰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之中,尤其是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之中反反复复积累和沉淀的结果,在神经系统的功能和机制上来看也就是千万次的实践活动的重复而形成了一种动力定型,这种动力定型分别在新皮质、古皮质、旧皮质上形成比较固定的功能区,同时又与联合区的整合功能相互作用,就形成了自动化、系统化的心理活动,从而表现为直觉、非功利、自由的心理活动状态,就显示出审美意识的特征:积淀着理性的直觉、隐含着功利的快感、合规律和合目的的自由创造。

再次,从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所形成的审美关系来看,审美意识的大脑皮质功能定位也是具有特殊性的。一般说来,审美对象要与审美主体形成审美关系,就必须具有外观形象性、情感感染性、超越功利性。

所谓审美关系的外观形象性就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发生审美关系时,主要是与对象的外观形象发生凝神观照的关系。这就是德国古典美学之中康德所强调的审美判断力的形式性,即审美判断力不关乎对象的质料、内容或物质存在,而只关乎对象的外观形式或形象显现;它也是席勒所说的“审美外观”,即非逻辑、非认识的、非物质存在的、非内容的对象的外在形式;它还是黑格尔所说的“感性显现”,即把绝对精神(理念)显现为人们可以感觉到的形式或形象。审美关系的这种外观形象性把审美意识主要定位在大脑的右半球。“虽然右半球可以称为‘非优势的’,但它并不是没有自己特殊的机能的。右半球似乎有一种高度发达的空间感和模式感。”“有些研究者认为非优势半球在音乐和艺术能力以及情绪和梦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他们可以根据大脑两半球的相对优势不同,而把分析科学家同创作艺术家区分开来。”[4]美和审美及其艺术,作为对象主要是以审美形象引起审美主体的凝神观照,因此,它的大脑皮质功能定位主要就在大脑右半球或大脑非优势半球。

所谓审美关系的情感感染性就是指,在审美关系的达成和实现时审美对象能够引起审美主体的情感激动,并且能够把这种情感激动传给其他的审美主体形成一种审美氛围。情感与需要、动机、目的是密切相关的。审美情感就是审美需要、审美动机、审美目的的实现,它一般是意向性和对象性的,也就是审美情感是指向一定的审美对象或者具有审美意向的,也就是说审美情感的激起必须有审美对象的刺激,即美的形象对审美动机的激活,形成一种内驱力。动机理论家“唐纳德·赫伯曾提出每一个刺激有两个机能:激起机能和线索机能。食物和香味可以激发饥饿的人(激起机能),并能指引他哪里能够找到食物(线索机能)。生理学上有证据表明网状结构是激起机能的基础。每一个感觉,例如嗅觉或视觉,都把感觉输入网状结构,激发高级脑中枢。于是中枢就对刺激的信息(线索机能)进行评价,找出刺激的线索和它的意义。”[5]244由此可见,审美情感的激起首先需要有审美信息(美的形象)的刺激引起审美动机、审美需要、审美目的,并把这种审美信息的刺激传导到大脑边缘系统(网状系统)之中,通过动机的激起机能和线索机能在下丘脑的快感中心引起情感反应,并且指向这个审美信息的美的形象。因此,审美关系的情感感染性首先把审美意识定位在大脑右半球(非优势半球)和网状系统(边缘系统),以实现动机的激起机能和线索机能。然而,审美关系的情感感染性还需要将审美情感的强度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才可能达到凝神观照和情感感染到许多人,使得在一定的审美氛围之内的人们都能够保持一定的审美需要、审美动机、审美目的的激起水平。“这就是激起水平这一概念和一个重要的假设:我们被激发去把我们的激起水平保持在最优的非零点。”[5]264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情感活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今最流行的对情绪感受的解释来自全身激起学说(类似坎农—巴尔德学说)和归属学说的结合。感受的情绪是一个复杂的机能,取决于若干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1)激起水平—激起程度(更确切地说,是激起水平从某个基线开始变化而达到的程度)可能是造成情绪强度这个方面的媒介;(2)对产生激起变化的情境的认知评价,这至少可以部分地决定愉快—不愉快这一个方面;(3)对激起变化的评价,这个又可以反过来影响对情境的认知评价。第四个因素是激起的特定生理模式,它可能部分地决定感受的性质(是害怕还是愤怒?)。”[5]288对于审美情感来说,保持激起水平、对产生激起变化的认知评价、对激起变化的评价,以及特定的生理模式,主要就是要保持美的形象的审美信息,并且能够持续地激起审美需要、审美动机、审美目的。在人类的心理活动中,除了形象化的第一信号系统之外,还有语言的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因此,审美活动中,审美意识除了定位于大脑右半球和边缘系统(网状系统)之外,还要定位于大脑皮质的语言区,因为语言可以更加有效地激起和保持人们的审美动机的激起水平,从而使得审美情感激发出来并且持续不断,而且具有感染性。这样审美关系的情感感染性就把审美意识的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定在了大脑联合区的左右两个半球以及大脑边缘系统(网状系统)之间的网络通道之中。

所谓审美关系的超越功利性就是指,在审美关系的达成和实现中,审美对象对于审美主体来说不再是实用功利目的、认知功利目的、伦理功利目的的对象,而是超越了这些功利目的,而仅仅是审美观赏的“无用的”对象。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已经能够完全实现这些功利目的,并且把它们的实现作为个人记忆或者集体记忆保存在电脑的某些部位中,从而可以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对象的审美属性上。根据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脑的深部和皮质内侧部位的损伤导致原发性的记忆障碍,这些障碍同认识(分析-综合)活动的任何局部缺陷毫无关系,所以,脑的中心线附近的深部(脑干网状结构、丘脑、边叶组织)不仅对维持皮质的最佳紧张度有直接关系,而且对保证直接痕迹保持所必需的条件也有直接关系。”[6]279因此,记录超越实用功利目的、认知功利目的、伦理功利目的的社会实践的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的大脑皮质是在脑干网状结构、丘脑、边叶组织等等这些大脑的古皮质和旧皮质之中。那么,审美关系的超越功利性就把审美意识的大脑皮质功能定位放在了大脑网状系统、边缘系统和丘脑之间的部位。不过,由于审美信息的记忆主要是形象化的,因此主要又与大脑右半球相关联,再加上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的强化作用,这种定位又多少与大脑左半球的语言区相关联着。可以说,审美关系的超越功利性使得审美意识的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就在于大脑左右两个半球、脑干网状结构、丘脑、边叶组织之间的网络通道上。

总而言之,由于审美意识的复杂性、变化性、多元性、立体性,审美意识的大脑皮质功能定位也不是单一的、单向的、线性的,而是一种立体网络的通道,主要定位在大脑右半球、大脑左半球语言区、网状系统、丘脑、下丘脑几个主要点之间的循环往复的回路通道上。

二、深层审美心理与大脑定位

审美意识,从呈现形态来看可以分为表层审美意识和深层审美意识,它们同样对应于大脑皮质的表层和深层,也就是分别对应于高级脑水平与低级脑水平和脑干、脊髓水平,或者说分别对应于大脑的新皮质与古皮质和旧皮质。因此,人的深层审美意识,就其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成果积累和沉淀而言,可以在大脑皮质功能定位之中主要定在大脑皮质的深部,即低级脑水平和脑干、脊髓水平,也就是古皮质和旧皮质。然而,人的审美意识活动绝对不是人的低级脑水平的活动,所以,人类深层审美意识的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同样与人的高级脑水平、新皮质水平密切相关,从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网络结构或者立体结构,即立体网络结构。“这就是为什么作为复杂的‘机能系统’的高级心理‘机能’不可能定位于脑皮质的狭隘区域或孤立的细胞群中,而是应该包括一系列协同工作的脑区复杂系统,其中的每个区对复杂心理过程的实现都有自己的贡献,这些区可能分布在脑的不同部位,有时候彼此之间相距得很远。”前苏联神经心理学家鲁利亚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在大脑皮质功能定位中显示出不同于动物的两个特点:一是“人的意识活动的高级形式依赖于外部的手段(为了记住一个必要的内容,我们就在手帕上扎一个小结,为了不忘记某一个思想,我们记录一些字母组合,为了完成计算作业,我们利用扩大的表格等等,都可以作为这样的例子)。这些历史上形成的方法,看来就是建立脑的各个区之间机能联系的重要因素——借助于它们的帮助,那些以前独立工作的脑的区域,成为统一的机能系统的一些环节。如果形象地表示,那就可以说,这些历史地形成的组织人的行为的方法,在他的脑的活动中结扎起新的结点,正是这些机能‘结点’,或者像一些人称呼它们的那样:‘新的机能器官’(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A.H.Леонтъев,1959)的存在,乃是把人脑的机能组织与动物的脑区别开来的最重要特点。”这就是复杂的心理机能的“皮质外”机构原则。人的符号系统,特别是语言系统,或者第二信号系统在这种原则中应该是最重要的手段。二是“它们(高级心理过程)在脑皮质中的定位并不是固定的、不变的,这种定位不论是在儿童发育的过程中,还是在连续的练习阶段上都是发生变化的。”[6]71因此,我们这里关于深层审美心理与大脑皮质功能定位之间的关系只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的,并不排斥个性心理特征所产生的某些“新的机能器官”或者“结点”。而且我们必须进一步强调,这些新的机能器官或者结点以及人的高级心理过程的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的变化,都是长期的社会实践的积累和沉淀(积淀),因而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内化”或者“记忆”密切相关,这种“内化”或者“记忆”也可以具有集体的和个人的两种不同形式,不过,它们的大脑皮质功能定位似乎应该是大致相同的。除了个人的或者集体的(种族的)审美记忆的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大概就是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感的大脑皮质功能定位比较重要。因为对于审美意识来说,深层审美意识(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的形成主要就是社会实践,特别是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积淀”,而这种积淀在心理结构中可以说就是一种“记忆”;同样,从审美意识的主要特征来看,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的外观形象性、情感感染性、超越功利性,似乎就是与审美感知和审美感情以及审美记忆的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相关。

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这些深层审美心理并不是不可知的神秘精神世界,实质上它就是审美显意识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和沉淀”(积淀)在人的深层心理层面的,潜隐的审美意识的精神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它也可以视为审美意识的“记忆”。因此,记忆的大脑定位大致上也就是类似于深层审美心理(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的大脑皮质功能定位。我们之所以如此说,就是因为,一般说来,记忆就是“保持痕迹的能力”,它可以分为两种:“肉体记忆”和“精神记忆”,前者属于自然现象,后者则应当看成是 “意志自由”的表现,这种“自由意志”能够通过精神的、意志的努力而引起过去经验的个别痕迹[6]271。“毫无疑问,记忆是人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没有记忆,就谈不上从经验中学习,就没有智力功能,没有语言的发展,也没有人类所具有的任何特性。”记忆不只是回忆的能力。它实际上就是“保持痕迹的能力”,“脑可以记录所经历的每一件事。”记忆可以分成几类:情节记忆。对过去生活中一些情节和事情的记忆,如被猫绊了一跤。事实记忆,对事实的记忆。如黑斯廷斯战役发生于1066年或爱因斯坦用公式说明相对论。语义记忆,对意义的记忆。一般说来,人们能够记住数十万个字和它的意思。感觉记忆。绝大多数人都有很强的视觉记忆,他们有可能记住数千个面容,并可能在“心理眼睛”中清楚地看到大多数人的面容。许多人也能记住自己特别喜爱的乐曲的音调或鲜美菜肴的味道。技巧。记忆技巧也包括一个人能记住怎样穿衣服,怎样开车和打球,甚至走路和说话都是幼年时学习的技巧。本能的记忆。新生儿“记得”吸吮母亲的乳房,成年人的大脑“记得”怎样呼吸、睡眠、消化等。许多这种记忆的基础是遗传的并在基因中储存的。这种遗传上的记忆详细说明一个人在身体上和思想上的特征[7]。我们这里把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比拟为“记忆”,并不是指前面几类具体的记忆,而是指最后两类,即技巧和本能的记忆。前者相当于审美潜意识,后者相当于审美无意识。当然它们之中同样也包含着某种语义记忆和感觉记忆,一般说来,它们并不包含情节记忆和事实记忆,因为审美潜意识和审美无意识是在比较抽象的意义上来说的,所以并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事实或情节,而是抽象意义上的比拟。

根据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关于记忆的功能和机制有如下几点可以借鉴:其一,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是记忆的载体,正是它们既在记忆痕迹的遗传传递中,也在后天的保持中都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论点很快就成为大家公认的[6]272。这给记忆的功能和机制的唯物主义解释奠定了物质基础,可以杜绝唯心主义的解释。可以这样说,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的积淀或记忆也应该是有这样的物质载体的。其二,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在时间上展开的过程,可分解为一系列的连续阶段,这些阶段是以不同的心理学结构、可达到固着的痕迹的不同的“广度”和它们的不同的储存时间为特征的。即它可以分为铭记不同的感觉特征的“瞬时记忆”,不过,这个阶段只是“中间的、要让位给最后的阶段的,这个最后阶段在于痕迹的复杂编码或者把它们纳入某个范畴系统。”这个过程是复杂的和能动的[6]274。或者说,“当我们要记住某些新信息时,我们一再重复地记它。主观组织的现象提出,不是重复本身帮助记忆,而是通过重复使大脑建立模式并对材料进行自己的组织。”[6]96这提示我们,深层审美心理(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的积淀和记忆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主动的过程,它不是一种瞬时记忆,而是一种模式化、系统化、自动化、范畴化的“长时记忆”,是社会实践不断反复重复的结果,最终使得审美活动在深层审美心理的支配下成为了直觉式的、顿悟似的、范畴化的,甚至模式化和自动化的系统化过程。这也就是形成了我们前面所述的:美感是积累着理智的直觉,美感是隐含着功利的愉快,美感是合规律和合目的的自由创造。其三,从信息的接受和铭记的初级(感觉)阶段过渡到将信息组成映象的较复杂的阶段,之后再过渡到信息编码而成为依照范畴而组成的系统,都要求有着极为复杂组织的皮质二级区和三级区保持完整,其中的一些区同连续输入的信号综合为继时性的或同时性的结构联系着的,另一些区则是同这些痕迹组成语言密码联系着的[6]277。那么,我们似乎可以大致确定,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的大脑皮质功能定位主要“依赖于大脑皮质器官和皮质下结构的协同工作的整个系统”[6]277的新皮质,而不仅仅在于脑干、边叶系统、网状系统等古皮质和旧皮质的激活功能保持大脑活动的紧张度。“脑的中心线附近的深部(脑干网状结构、丘脑、边叶组织)不仅对维持皮质的最佳紧张度有直接关系,而且对保证直接痕迹保持所必需的条件也有直接关系。”[6]279所以深层审美心理的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同样是一个包括脑干、脊髓水平、低级脑水平和高级脑水平的整合,也就是一个从大脑皮质的一级区到二级区再到三级区的一个立体网络结构的功能定位。深层审美心理(审美潜意识和审美无意识)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在不断反复的长期社会实践,特别是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之中,人们的审美记忆和艺术记忆的不断“积累和沉淀”的结果。为什么会如此?这是因为人的大脑对于任何刺激都会留下痕迹并且能够保持痕迹。“事实上,看来一些特定的记忆一经建立,几乎就不可能把它们完全抹去。”[8]320人的记忆的这种不可抹灭性为人类的社会实践的“积淀”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学基础和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基础。不过这种大脑皮质功能定位不应该是狭隘的和孤立的区域定位,而应该是大脑皮质功能系统的定位与整合。

三、大脑的定位与整合

关于大脑皮质功能定位一般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大脑皮质功能区的划分,另一部分是大脑两个半球的功能区分。关于前一部分,许多心理学教科书是把大脑皮质功能分为三个区,即感觉区(其中包括视觉区、听觉区、体觉区、嗅觉区、味觉区)、运动区、联合区,也有的书中加上一个语言区③ 关于后一部分,大脑左有两半球的功能差异是所有教科书和专著中所公认的,即所谓优势半球的大脑左半球主要是语言功能和抽象思维功能,而所谓非优势半球的大脑右半球则主要是空间意识功能、音乐功能、形象识别功能等形象思维功能。说法大同小异,而且也都比较慎重而不完全确定。“具体地说,左脑主管抽象思维,同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和对细节的逻辑分析有关,具有语言的、分析的、连续的和计算的能力。右脑主管形象思维,与知觉和空间判断有关,具有音乐的、图像的、整体性和几何-空间鉴别能力,对复杂关系的处理远胜于左半球。”[9]尽管这样的大脑皮质功能定位是有用处的,对于解释一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也是可行的,但是,这样的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对于异常复杂的审美意识,特别是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来说难以从整体上解释清楚,所以我们采用了前苏联神经心理学家鲁利亚的划分,以便较好地解释审美意识的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和大脑皮质的整合功能的辩证关系。

鲁利亚在《神经心理学原理》中,从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过程来划分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而特别突出地强调了大脑的整合功能和功能系统。鲁利亚特别强调大脑结构各部位的功能的整合作用,提出了所谓的“功能系统”的概念。澳大利亚神经心理学家沃尔什指出:功能系统观念是作为复杂心理功能的神经学基础的,这种功能系统观念是鲁利亚在长时期内所创立的,并在他近来的教科书中作了清楚的概括(Luriia,1973)。“功能系统学说比皮质独立区域的严格功能定位学说是明显地进步了。功能系统的解剖基础包含许多皮质和皮质下区域,它们通过纤维通路的作用而协调地工作着,为此理由,脑的大体解剖知识对神经心理学家来说是不可少的。”[10]实际上,在脑功能定位问题上,当代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定位不是机械的、绝对的,有中心区,外周区和交错区。苏联学者鲁利亚(A.P.Лурия)提出将人脑分为三大块(Blocks)。第一块包括脑干和旧皮质。其功能在于调节皮质的能量水平,维持觉醒;第二块位于中央沟后的整个皮质区,它对信息的分析、编码和储存起着决定作用;第三块包括中央沟前的运动区,前运动区和后运动区,它参与每一复杂的行为过程,与形成行为的目的和程序有关。鲁利亚认为第二块所包括的视区、听区、触觉区,每个这样的皮质区都有一个等级式的组织:一个初级区,分类和记录感觉信息,一个二级区,进一步组织信息,并给它编码,和一个三级区域,在这里,不同来源的材料重叠交错,并且联合成为组织的基础。”鲁利亚这种看法是富有启发性的,它能解释大脑皮质之间的功能分化与综合协调活动的关系[11]。的确,“脑看来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结构,有许多部分共同工作。人的行为是由多种原因和来源决定的。似乎没有单一的成分是唯一地负责即使是最简单的动作的。这就是说,几乎任何一种工作都使用了脑的相当大的部分。而且,这给脑和人类行为提供了极大的多样性和恢复力。脑能忍受巨大的损伤而不会使整个有机体完全失去能力。人类的脑是一个精致的结构,它的各部分彼此和谐地丁作以产生个体的行为。这样,我们的研究虽然没有在发现记忆的任何特殊功能成分的定位方面取得成功,但是它们已经提供了一幅神经机制及其操作的非常令人可信的图画。”[8]332鉴于此,我们在这里必须强调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的相对性以及大脑功能的整合性。因此,我们认为鲁利亚的大脑功能区域划分值得借鉴来研究深层审美心理的功能定位与整合作用。鲁利亚的《神经心理学原理》第三章就是专门研究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及其整合的,名为“脑的三个基本机能联合区”。他把人的大脑区分为“三个基本机能联合区,或三个基本的脑器官。任何一种心理活动的实现都必须要有它们的参与。如果像下边这样来表明它们,那将是比较接近真实情况的:(1)保证调节紧张度或觉醒状态的联合区;(2)接受、加工和保存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的联合区;(3)制定程序、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的联合区。”而这些基本联合区中的每一个联合区都有分层次的结构,并且至少是由彼此重叠的三种皮质区组成的:“第一级皮质区(或投射区),从外周来的冲动达到这里或是冲动由这里走向外周;第二级皮质区(或投射-联络区),在这里,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或者准备相应的程序;最后是第三级皮质区(或‘重叠区’),它是大脑两半球最后发展起来的器官,人的这种器官保证那些要求脑皮质许多区协同参与的心理活动的最复杂形式。”[6]82

调节紧张度和觉醒状态的联合区“是位于下部的脑于和脑的皮质下部位中,这些器官与皮质有着双重的关系,它既增强皮质的紧张度,同时又经受它的调节作用。”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保持大脑皮质的最适宜的紧张度,使得皮质处于觉醒状态,以保证实现有组织的、有目的的指向性活动[6]83-84。众所周知,这个联合区与人的本能、情感密切相关,因此,它与深层审美心理的“定向反射”是密切相关的。在这个“反射区”中,人的神经反射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活动而形成了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相结合的“动力定型”(动型),即自动化和系统化的神经反射活动,这种动力定型在一定意义上还是指向一定的生理的、精神的目的,从而协调完成一些无意识和潜意识的活动和行为,包括本能的活动和行为。不过,这些本能的活动和行为已经在进化过程中,特别是社会实践过程中演进为比较复杂的本能行为和活动,比如基于食本能和性本能的审美无意识以及在长期社会实践之中形成的某些审美习惯或审美习性之审美潜意识,就不是简单的本能行为或者下意识活动,而是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实践的积累和沉淀而形成的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它们包括审美意象、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原始意象(原型)、原始思维、原始情感等等所组成的深层审美心理层次。比如,男女之间的“一见钟情”的神经机制就应该是积淀在深层审美心理层次中的某种关于爱侣情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在特定对象面前被激活、唤醒并且一拍即合而形成的。再比如,一些原始意象(原型)在某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积淀成为了该民族的成员们的审美习惯或审美习性,到了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刺激发生时就会被激活、唤醒而产生具有民族性的审美现象,像我们中国人把“月亮”为原始意象(原型)的含义经过千百年的民族生活实践定位于“思乡思亲”之上,因此就会有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同样才会有杜甫《月夜》中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还有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笔者在维也纳做访问学者期间曾经亲身体验了这种深层审美心理的情不自禁、油然而生的对月思乡思亲的感受。面对一轮金黄的圆月,那种思乡思亲之情就这样不知不觉迸发出来,自己都来不及思考是怎么一回事。事后笔者悟到,这就是审美潜意识和审美无意识的作用。这种特定的环境和对象的刺激是激活和唤醒深层审美心理的“感兴”,其大脑皮质功能定位主要就在于这个调节紧张度和觉醒状态的联合区。具体地说,这就是一种“定向反射”。什么是“定向反射”?“人生活在经常变化着的环境条件中,这就要求紧张的觉醒状态。在周围环境的一切变化,任何事件(既包括偶然事件,也包括期待着的事件)的出现都伴随着觉醒状态的紧张化。有机体的这种动员是激活作用的特殊形式的基础,巴甫洛夫把这种激活作用称为定向反射,它是认识活动的基础。”“定向反射的机制是同记忆的机制密切联系着的,并且正是这两个过程的联系保证着对信号的‘对比’,而这种对比是这种激活形式的最重要条件之一。”[6]92-93我们前面所说的“一见钟情”和“原型”唤起之类的审美现象,可以说就是这种定向反射机制与记忆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际表现。

“大脑皮质第二机能联合区是接受、加工和保存外感受性信息的联合区,它位于两半球的后部,包括大脑皮质的视觉区(枕叶)、听觉区(额叶)和一般感觉区(顶叶),以及相应的皮下组织。”“这一联合区的器官(也像以下的联合区的器官那样)具有分层次的结构,同时可区分为接受信息并把它们分解为最小的组成部分的‘第一级’区(投射区)、保证将这些组成部分编码(综合)和使躯干的投射转变为机能组织的‘第二级’区(投射-联络区),以及保证各个分析器协同工作和作为认识活动复合形式的超模式(象征性的)图式的‘第三级’区(或重叠区)。”这一机能联合区的工作原则主要是两条,即“模式特异性递减和机能侧向化递增”。“这两个原则,保证了脑的工作的最复杂形式的可能性,而这些形式,乃是人的认识活动最高形式的基础,这种高级形式从发生学上说是与劳动联系着的,而从结构上说则是同言语参与心理过程的组织联系着的。”[6]105所谓“模式特异性递减”就是指“这些皮质区保证着由对被感知世界的部分的模式特异性特征的详细反映,到较一般的、抽象图式的综合反映的过渡。”[6]103换句话说,就是由单个的视觉、听觉、体觉等特异性特征的直观反映水平逐步过渡到非特异性特征的象征性反映水平。所谓“机能侧向化递增”就是指“随着右手优势性的产生(而它的出现是与劳动联系着的,并且显然是在人类历史的很早阶段发生的),然后是同它联系着的言语的产生,从而就产生了机能的明显的侧向化,这种侧向化在动物那里是没有的,而它在人那里则成为脑的机能组织的重要原则。”[6]104换句话说就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的大脑两个半球的机能分工有所不同,产生了所谓的“优势半球”(左半球)和非优势半球(右半球)的分工,突出了言语的抽象思维与非语言的形象思维的分别发展以及相互作用。

规划、调节和控制复杂活动形式的联合区“位于大脑两半球的前部,在中央前回前方。”它的任务是实现和控制人的有意识活动。“人不仅对外来信息被动地予以反应,他还制定宗教行动的计划和程序,注意着它们的完成,调节着自己的行为,使它符合于这些计划和程序;最后,他使自己行为的效果同原初的意图相对照,更正他们所犯的错误,从而控制着自己的有意识的活动。”[6]106在这个过程中,“前额皮质部分在积极状态的调节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使得积极状态与那些借助言语形成的意图和构思相适应。”而且皮质前额区具有双向联系,“即不仅与处于下部的脑干组织和间脑组织有联系,而且实际上同大脑两半球皮质的所有其余部分都有联系。在大量的研究中,发现额叶不论同枕叶、颞叶、顶叶,还是同皮质的边缘部分都有着广泛的联系。”[6]113巴甫洛夫确信:额叶在“指向一定目的的运动综合”中起重要作用;还有人假设:大脑额叶在“对外部印象的正确估计和对运动的有目的、有方向的选择”中起重要作用;另外有人假设:大脑额叶在“对周围环境的信号的综合”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保证行为的“预先的、先行开动的内导作用”[6]115。这些都说明,这个规划、调节和控制复杂活动形式的联合区对于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和行为是至关重要的。从深层审美心理的角度来看,它是把深层审美心理层次中的那些资源整合进整个审美意识活动和行为之中的调控器。

18世纪末、19世纪初心理学的发展还主要是在哲学体系内部进行,为了反对机械决定论,康德哲学在认识论范围内提出了“图式建构论”。康德认为,人的认识只能在现象界起作用,而不可能达到物自体(本体界),而且,人的认识是人的感性能力和知性能力对现象界的杂乱无章的质料进行图式建构的产物。人的感性能力主要是以时间和空间的感性范畴来进行图式建构,从而形成感性认识;人的知性能力则是以十二个知性范畴来进行图式建构,从而形成知性知识。在康德看来,感性范畴和知性范畴这些“图式”都是人们的先验具有的,而与经验无关。因此,康德的认识论(知识论)被哲学史家们称为“先验唯心论”。而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只能达到现象界,不可能达到物自体(本体界),所以康德的认识论或知识论,又被称为“不可知论”。但是,随着哲学研究和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人的认识并不像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白板说”所说的那样,仅仅是当下的物质刺激留下的痕迹,即在白板上留下的印迹。换句话说,人的大脑或认识领域并不是一块什么都没有的“白板”,而是已经有了“先入之见”的“图式”的大脑或心灵。这样,与哲学领域出现了解释学哲学等主体性哲学同时,心理学领域也出现了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模式的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心理学。发生认识论主张,人的认识等心理活动并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而是有一个中介因素——“图式”,处在刺激和反应之间,这是一个“刺激——图式——反应”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一个“同化——顺应——平衡”或者“同化——异化——顺应——平衡”的发生过程。这样,康德的认识论与心理学的发生认识论都肯定了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图式”的作用,从而形成了比较科学的认知模式。但是,在图式如何形成的问题上,无论是康德、解释学哲学家(狄尔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还是皮亚杰,都没有得出科学的论证、解说和结论。因为他们几乎都是唯心主义者,而不可能达到实践唯物主义的高度。实际上,人们的认知图式和审美图式或者其他心理图式,都是千百万次社会实践积淀的产物,是人们把实践中积累的心理痕迹通过神经反射“动力定型”沉淀在心理结构之中,或者说沉淀在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区内,构成了比较固定的、自动化、系统化的心理模式即“心理图式”,这些图式按照大脑皮质功能定位而形成了深层心理(潜意识和无意识)和深层审美心理(审美潜意识和审美无意识)。所以,当大脑皮质的功能规划、调节和控制复杂活动形式的联合区进行工作时,并不是仅仅在意识层面或审美显意识层面进行,而是同时也会调动起深层心理或深层审美心理之中的这些“图式”,作为心理活动过程的中介因素,一起参与活动,产生心理活动的整合作用。

其实,在哲学和心理学提出“刺激——图式——_反应”模式之前,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家和议论家们,早就通过自己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探讨或操作过这种模式,而逐步摒弃了“刺激——反应”模式。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艺术创作就有所谓“物感说”或“感兴说”。这种学说认为,创作是南物体的作用而引起作家艺术家的感动或感兴而引起的。先秦时代的《乐记》就说过:“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但是,先秦时代的这种“物感说”把复杂的审美创造活动和艺术创作活动简单化为由物到心(即“刺激——反应”)的单向运动,类似于西方的机械反映论。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陆机《文赋》就继承发展了先秦时代的“物感说”,然而,陆机深入到了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之中,把文学创作活动的发生,看做是审美主客体之间双向感应的结果,实际上也就是天才地猜测到了在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之中不仅有表层审美心理,而且还有深层审美心理,作为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中介因素在起作用。陆机认为,文学创作活动的发生,可能会有两种外物的刺激,一种是“感于物”,即他所说的“伫中区以玄览”,另一种是本于学,即他所说的“颐情志于典坟”[12]。这个文学创作发生的过程,在陆机看来就是:“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在这种外感于物或内本于文的基础上,人的审美创造心理开始萌发。“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13]从中可以看到,文学家(诗人和作家)在感于物和本于文,即在外在事物的刺激或者读书学习的启发之下,就可能进入审美创造活动或艺术创造活动之中,不过,作家艺术家的构思活动中并不是完全取决于外在事物的刺激和前人书本的阅读,而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作家艺术家的表层审美心理和深层审美心理都被外物的刺激和书本的启发而活动起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调动起以往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从而进入一种主体性和能动性极强的审美创造活动的状态。比如,文学艺术作品要以典型形象来打动接受者,反映社会生活,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世界,那就离不开深层审美心理层次之中所积累和沉淀的审美潜意识和审美无意识。一般说来,文学艺术典型形象的塑造按照鲁迅的说法不外乎两种方式:在模特儿的运用上,一是专用一个人,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14]183-184。一般说来,后一种典型塑造方式是比较常见的。鲁迅自己说过:“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14]183高尔基也说过:“假如一个作家能从二十个到五十个,以至从几百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中每一个人的身上,把他们最有代表性的阶级特点、习惯、嗜好、姿势、信仰和谈吐等等抽取出来,再把它们综合在一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的身上,那么这个作家就能用这种手法创造出‘典型’来——而这才是艺术。”[14]190那么,这样来塑造典型形象就离不开作家艺术家的深层审美心理中的积淀。如果没有在平时所观察、了解、体验所积累起来的许许多多人物形象及其特征,任何典型人物都无法塑造出来。按照高尔基的说法,要创造一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的典型形象就必须准备二十个到五十个,甚至几百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的现实生活中的形象,然后从他们向上抽取出他们最有代表性的阶级特点、习惯、嗜好、姿势、信仰和谈吐等等,再把它们综合在一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的身上,那么这个作家就能用这种手法创造出“典型”来。这样才是真正的艺术和美。要是这样,作家艺术家就必须在进入实际创造活动之前在自己的大脑右半球的相应区域积累起这些关于几百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的原始意象,并以表象的形式(即审美意象)储存起来,到了时机成熟能够进入创造活动时,再把它们调动出来,进行创造性想象,通过分析和综合,创造出新的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的典型形象。这种创造活动主要是以想象和联想为主的形象思维过程,并且是主要在大脑皮质的功能规划、调节和控制复杂活动形式的联合区之内进行的。此外,作为形象思维过程的主要心理活动的联想和想象,同样是离不开大脑右半球的特定功能区之中所长期积淀的类似的艺术形象,它们以表象的形式储存在这些大脑皮质的规划、调节和控制复杂活动形式的联合区之内,时刻准备着为实现创造艺术形象和典型形象的审美目的和艺术目的而进行分析和综合。鲁迅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夏瑜等等典型形象也都是通过这样的典型形象塑造和形象思维过程而创造出来的。这些创造过程都是这种大脑皮质的规划、调节和控制复杂活动形式的联合区的功能实现。

大脑皮质的这样三个功能联合区在任何一个人的行为和活动之中都是相互作用的,形成一个完整的分析和综合的整合过程。鲁利亚指出:“随意运动,尤其是对象性行动,都依靠脑的各个不同部分的协同工作,如果第一机能联合区器官保证肌肉的必要紧张度,没有这种紧张度,任何一种协调一致的运动都是不可能的,那么,第二机能联合区器官使得有可能实现那种内导性综合,而运动正是在这一综合系统中进行的,至于第三机能联合区器官,则保证运动和行动服从于相应的意图,建立完成运动动作的程序,保证对运动的进行予以调解和控制,借此保持运动进行的有组织、有理性的性质。”[6]123人类的最复杂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就是这样在大脑皮质的三个机能联合区器官的共同协同工作之中得以完成的,而在这一复杂过程中,人的个体和集体的审美潜意识和审美无意识就在这三个机能联合区器官的协同工作之中被激活起来,并经过审美信息和艺术信息的转换、分析和综合,最终实现了审美目的和艺术目的,完成了审美创造活动,或者审美欣赏活动,或者审美批评活动。所以审美活动是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和整合的现实结果,是大脑皮质三个机能联合区器官调动审美深层心理(审美显意识)质料和深层审美心理(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质料进行协同工作的复杂成果。

[收稿日期]2010-08-26

注释:

① 参见:关于人脑的结构问题[EB/OL].家庭医生医疗保健网,opic.xywy.com/wenzhang/20060913/20981.html.

② 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79294.htm-“人脑”条目。

③ (美)E·R·希尔加德、R·L·阿特金森、R·C·阿特金森:《心理学导论》上册(周先庚等译、林方校,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69-70页)中划分为:运动区,躯体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联合区。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45-50页)中划分为:感觉区,运动区,语言区,联合区。龚静宁编著:《脑科学概要》(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54-56页)中划分为:运动代表区,体表感觉代表区,视觉代表区,听觉代表区,语言代表区,大脑皮层联络区。(日)时实利彦:《脑的构造与功能》(邵道生译,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年6月,第64-74页)中划分为:运动系统,躯体感觉系统,听觉系统,平衡感觉系统和味觉系统,视觉系统,语言,额联合区。

标签:;  ;  ;  ;  ;  

审美意识与脑定位_边缘系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