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应根据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征,采取积极有效的防制措施。应采取建造人畜隔离的居住环境、加强皮毛加工生产人员个体防护、讲究饮食卫生、避免经水和呼吸道传播,做好游牧或迁徙条件下的预防,预防布鲁氏菌病在人间的传播和流行;应采取加强疫情监测、消灭传染源和加大健康教育普及防制知识等措施,通过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播和流行。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5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6-0352-02
布鲁氏菌病是由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近二十多年来中国布鲁氏菌病疫情出现反复,人间新发病例增多,甚或出现局部疫情爆发。为有效遏制布鲁氏菌病在易感人群中的传播和流行,必须明确该病的流行过程,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防制措施。
1.流行过程
1.1 传染源
布鲁氏菌病一般先在家畜或野生动物中传播,随后波及人类,是人畜共患传染病。最终传染源是被感染的动物,牛、羊、猪等家畜是动物和人类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鹿、犬和其它家畜为次要传染源。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羊是主要传染源,有的地方牛是主要传染源。
1.2 传播途径
布鲁氏菌可通过体表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机体,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活习惯等密切有关。
1.3 易感人群
人类普遍易感。由于青壮年与牲畜有较多的接触机会,故本病以青壮感染率较高年,学龄前儿童和老年人感染率较低,但年龄之间为显著性差异。感染布鲁氏菌后可产生1~2年的免疫力,可造成反复感染。
2.布鲁氏菌病的预防
直接或间接暴露于感染动物及其制品是人感染布鲁氏菌病的根本原因,避免接触是预防的关键所在。
2.1 建造人畜隔离的居住环境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应建立单独牲畜生产室、隔离人类与牲畜居住环境,在寒冷地区增加制暖设施。牲畜接产过程中应做好个体防护,工作服、围裙、帽子、口罩、胶鞋、手套,准备接羊羔袋、消毒液,严格禁止直接用手抓流产分泌物,并进行深埋或焚烧。
2.2 皮毛加工生产人员的个体防护
皮毛品加工制作人员应禁止直接用手接触皮毛,工作后做好清洁卫生工作,每天清扫与消毒工作场地,正确处理手部伤口。必须认真对待皮毛消毒工作,在收购的地点进行消毒与包装,对表面消毒后方可运输,加工前应进行再次消毒。
2.3 注意饮食卫生,防止消化道感染
饮食卫生和饮水卫生是对肠道传染病进行有效预防的关键所在。禁止食用和饮用受布鲁氏菌污染的食物和饮用水,饭前彻底清洁手部,禁止饮用生水。必须对奶类和奶制品进行专门消毒处理方可食用。
鲜奶制作的软奶酪可含大量布鲁氏菌,建议不要制作未经处理的软奶酪;奶酪应储存6月后方可上市销售。使用盛装奶和奶制品的容器前应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有条件者,布鲁氏菌病区的奶及其制品应进行巴氏消毒;不具备条件者,加热至少在80℃~85℃维持几分钟或煮沸。
应劝阻人们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肉、新鲜血液和混合食用新鲜奶和血液。在食用感染的肉和内脏前,应彻底加热。
2.4 避免水传播布鲁氏菌病
应加强水源管理。受污染水源应当食用木栅栏进行隔绝,避免人和牲畜进入,为居民创设干净卫生的饮水环境与条件。
2.5 避免经呼吸道感感染
布鲁氏菌可在空气中悬浮,随着尘埃进入人畜体内,必须避免和降低经呼吸道感染布鲁氏菌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饲养牲畜、皮毛加工制作的场所要进行现场消毒,做好个人防护的措施,带上口罩,避免经呼吸道感染布鲁氏菌病。
2.6 游牧或迁徙条件下的预防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完全游牧条件下,应通过疾病特点和传播模式的健康教育来降低该人群感染布鲁氏菌的机会。这部分人群中的大部分成年人已经暴露于布鲁氏菌,具有一定的免疫能力。此时病菌对儿童影响最大,应避免儿童接触幼畜、最近流产和分娩的家畜。应劝阻食用生的奶、血、肉和内脏。疫苗接种是此类人群唯一预防措施,但尚无令人满意的疫苗。
3.布鲁氏菌病的控制
3.1 加强疫情监测
监测是布鲁氏菌病防治的基础。持续监测有利于布鲁氏菌病的疫情和防控程序的有效性,有效监测的关键是病例定义、监测数据的报告、分析和传播,必须根据控制策略设计监测方案。
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监测方案要求,认真做好监测工作,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处理。监测的效力和效果取决于牲畜所有者提供的信息可靠程度和配合程度以及诊断的能力和有效性。发现布鲁氏菌病疫情应立即对易感人群和家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血检和细菌培养,确定疫区范围和程度,为疫区处理提供科学依据,控制布鲁氏菌病爆发流行。
3.2 消灭传染源
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的家畜,只要有布鲁氏菌病畜存在,就不能解除人畜罹患布鲁氏菌病的威胁。及对从未发生过布氏杆菌病的牲畜群,坚持自繁殖自饲养,不从疫区引进牲畜;引进的牲畜须并在隔离条件下检疫,确定无感染后方可引进,非安全区更需进行严格检疫,发现带菌者和病畜,及时隔离或淘汰。
调入、调出牛、羊都要进行布鲁氏菌病检疫,尤其是调入牛羊要先隔离、布鲁氏菌病检疫合格后方可并群。严禁从疫区调入牛羊等家畜。
依法进行畜间检疫,及早发现病畜,控制布鲁氏菌病流行。对现有的羊场、牛场等进行普查,摸清布鲁氏菌病感染情况。对检出染疫的家畜一律进行捕杀进行无害化处理,坚决淘汰病畜是控制和消灭传染源的重要方法。要彻底反复消毒阳性畜污染的圈舍、设施和周围环境。应妥善处理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等,污染粪便、垫草要堆积发酵进行生物热处理。同群畜进行布鲁氏菌病疫苗免疫。
强化溯源检测,建立健全农牧业部门与卫生部门工作协调配合和疫情信息互通机制,按月对人间传染病网报布鲁氏菌病病例开展追溯性调查,对人间报告病例所饲养和接触的易感畜群全部采血进行实验室检测,对易感畜群按比例抽样检测,严格落实溯源灭点行动。
3.3 加大健康教育,普及布鲁氏菌病防制知识
健康教育应针对特定社会人群,必须考虑当地居民的文化、信仰、传统、教育水平、社会地位、职业、年龄等实际情况,以温和的方式改正错误观念,体现控制布鲁氏菌病带来的预期经济效益。健康教育不仅要直接指导具体防制措施,还应提高社区卫生和自身健康的责任感,使每个人明确自身的问题和需求,了解可被利用的自身资源和外部支持来解决问题。
各地区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通过电视、广播、宣传单、漫画等多种形式,对各类人群,特别是职业人群和高危人群进行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培训,使群众真正了解到布鲁氏菌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切断传播途径,增强疫情观念。
在布鲁氏菌高发病区,应做好人和家畜布鲁氏菌病防控的健康教育,宣传对象主要是与牲畜接触密切的的一些职业人群及疫区和牧区的居民。普及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使饲养人员认识到病畜的危害,配合开展病畜的淘汰工作,消除传染源。
综上所述,布鲁氏菌病严重损害畜牧业发展和人类健康,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高发人群和牲畜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防疫,降低布鲁氏菌病的发生率;要培养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做好个人防护,养殖户应强化管理自身牲畜饲养环境,避免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减少和避免布鲁氏菌病对易感人群的危害及其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祝寒松,王灵岚,林代华,等.福建省2011-2016年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分析和时空聚集探测[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7,38(9):1212-1217.
[2]曹民治,杨玉红,陈志涛,等.巴彦淖尔市重点职业人群布鲁氏菌病感染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7,35(6):440-443.
[3]吕迎辉.新形势下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35):97-99.
论文作者:冯辉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9
标签:布鲁氏菌论文; 牲畜论文; 家畜论文; 人群论文; 传染源论文; 疫区论文; 疫情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