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的改革--北京35所中学“五制”改革_朱建民论文

正在进行的改革--北京35所中学“五制”改革_朱建民论文

行进中的变革——北京三十五中的“五制”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论文,十五中论文,五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走班制的基础:丰富多元的可选择的课程

       “当前,单一的、同质化、固化的教学生态系统与不断丰富的课程种类和课程资源,多元化、个性化的学生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相对固定的行政班授课制,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影响了课程实施的质量,不利于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发展。所以,在课程资源足够丰富和教学环境得以满足的条件下,以选课走班为核心的学校教育教学生态系统的建设势在必行。”

       这是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朱建民在题为《对选课走班制教学的思考与探索》中的一段话,也清晰地说明了三十五中在推行走班制之前的思考。在朱建民看来,新的议论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就是要提供多元供给,加大课程的选择性。因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走班制改革的“粮草”毫无疑问就是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上个学期期末,三十五中的高一学生都拿到了两本《学生选课指导手册》。这两本手册,一本是“国家课程篇”,一本是“综合课程和校本课程篇”,加起来不到100页,却是三十五中选课走班制能够在“不增加教室、不增加教师”的情况下就得以实施的一个重要基础。

       这两本薄薄的小册子将学校的上百门课程分为国家必修课程、国家选修课程、综合类课程、校本类课程四大类,并为每个学科设置多个课程层次和不同发展方向的课程,为不同的学生铺设学科学业修习的路径和阶梯。学生可以据此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形成个性化的课表。

       三十五中课程教学中心主任何兰告诉记者,在分层课程实施前,学校做了一系列工作来保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首先,不同学科的分层依据不相同,不同层级的教学方法不同,评价方法也不同。例如,对于数学学科来说,不同层级的学生之间,接受能力、潜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差别很大,这就要求学生分层要多,教师的教法要多样化,因此数学学科分A+、A、B和C共4个层级,对不同层级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和不同的评价方法。对英语学科而言,主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而四种能力又是相对独立、相互关联的,因此英语的分层教学采取“分类分层”教学法,把英语课分为“听说、阅读、词汇与翻译、语法与写作”四个方面,同时按照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学习状态,分成A、B两个层级。

       其次,在真正实施分层选科之前,每个学科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确保分层方案符合学生的真实情况,再根据调查结果对分层方案进行调整和修改。如史地政三科就是经过调查问卷后,将分层方案定位A、B两层。

       除了这些分层分类的学科课程外,学校还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综合课程和校本课程。何兰告诉记者:“为了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我们把很多原有课程重新整合,把必修和选修的内容掰开了再揉进去,老师们确实下了一番工夫。”比如,以前艺术类的课程学生选择空间比较小,这次学校就将艺术类课程细分为8个模块,学生可以从中任意选择2个模块。“我们以前有个学生对雕塑特别感兴趣,学了半个学期还想学,但后面课程却没有了。现在这个孩子就可以选择用一个学期专门学雕塑,而且学完了这个综合课程之后,还可以从校本课程里选择相关的内容继续学下去。”

       学生选课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对应两种课程。在共同基础普修课程中,一般采用导师指导,学生自主选择,普修课程一般不设门槛,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做出选择,完成修习。在兴趣素质拓展选修课程中,一般采用导师推荐,双向选择的方式,即课程要求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学习基础或特殊潜质和兴趣,才可以选择,任课教师可以对选课的学生进行考核选拔。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三十五中还借助外部资源,与中国科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机构合作,建设了9个高端个性化科学探究实验室,包括智能科学与技术、信息化生命科学、纳米技术与可视化学、空间网络信息、航天航空和风洞、大数据计算数学等领域。这些高端实验室都配备了博士或博士后担任首席研究员,他们与北京三十五中的老师共同组成“双导师”。这些高端实验室中诞生了一百多个实验项目,而这些项目无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研究空间。

       正如北京三十五中校长朱建民所说,课程,是学校的灵魂。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就决定了这所学校的人才观,一所学校所能提供的课程结构就决定了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一所学校的课程质量,就决定了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

       与课程体系改变相配套的是评价体系的改变。三十五中推行的学分制实行模块式和节点化的管理,学校设立学分银行,每个学生有自己的学分账号,学生可以通过学校信息管理平台即时查看自己的学分积累。学分在一定规则下可置换、可升值、可流通转换充抵,给不同领域的学分赋予不同的“颜色”,每个学生的学业进阶路径的差异可以由学分的多少和“颜色”不同来体现。学分还是学生获得学校颁发“1+5证”的重要依据,只有修满各类共同基础课程学分的最低值,才能获得高中毕业证书;而要获得其他证书,就需要达到更高的学分值才可以。

       对此,三十五中副校长黄鹏介绍说,在学分制的基础上,三十五中还将进一步实行GPA绩点评价,使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更为客观全面。

       所谓GPA(Grade Point Average)成绩,是“平均绩点”的意思。这个概念比较多运用在大学的学分制中。和我们平常所说的平均分不同,GPA计算要涉及课程数目、课程得分以及课程的学分,更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业状况。

       五制改革,密不可分的整体

       在朱建民看来,选课走班不是一个单一独立的教学组织行为,而是存在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系统性设计之中的。

       随着走班,原来的行政班逐渐被消解,新的管理单元必须出现,以对接新的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2014年9月,学部制先于走班制被推上前台。

       三十五中成立了普通高中志成学部(高一~高三),普通高中艺术学部(高一~高三),普通高中科技学部(高一~高三),六年一贯制学部(初一~高三)四个学部,将逐步取代原来的年级制。不同于原来的横向年级管理,学部制是纵向管理,是学校的一个管理单元,学部设学部主任一名,实行学部主任负责制,负责学部内教育教学事务的管理和学部特色建设、学部文化的打造。

       不同年级的学生按发展方向、兴趣特长进入不同的学部,学生在学部中找到了归属感,老师也在学部中找到了归属感。

       学部工作重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优势的发挥,是共同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化教育。各个学部负责特色课程建设、特色活动开展,例如主题考察、小学段、家长开放日以及个性化教育活动。学部还负责导师(教师)的考核聘任,负责学生的成长记录综合素质评价,就像一所小学校一样。

       朱建民以科技学部为例介绍说,“科技学部”由三十五中的特色科技班组成。三十五中从2010年开始与中科院17个研究所开展了合作,培养科技班学生。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二司的司长朱慕菊评价认为,这种培养模式已经在科技教育方面实现了三大创新。一个是实现了教育制度的创新,也就是说把基础教育和科技教育两者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教育制度的创新。第二,实现了课程的创新,科技学部的课程不光是搞教育的人设计的,而是科学家根据学生实际的发展需求,设计课程,所以实现了课程的创新。第三,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三十五中已经跳出了以追求分数为目的的教学,而是以培养科技拔尖创新人才为目的。

       和学部制同时开始推行的,是导师制。教学班代替了行政班,使得导师的角色变得尤为重要。导师要从警察、看守、门岗的角色中退出来,开始成为学生的生涯规划师、心理疏导师、学业指导师,回归育人的天职。从要求把学生管住、班级管稳,改变为要善于感受和体会学生的心理与需求,给学生个性化的指导,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北京三十五中副校长黄鹏告诉记者,导师由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培训,由学生发展中心负责指导,制定导师工作职责和管理办法,具体由学部负责聘任、管理与评价、考核。原则上每位教师都有承担导师工作的义务和责任。一方面,学生可以选择自己信任的老师做导师,另一方面,导师也有权利选择学生。经过双向选择之后,每个学生都有至少一位导师,每位导师负责的学生数一般不超过10人。

       导师的职责和以前的班主任不同,不是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而是要对学生进行学业、心理和人生发展方面的指导。“基于这一点,我们的导师实际上就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

       按照《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导师手册》,导师每两个星期要和学生进行至少一次见面日活动,每月至少与受导学生家长沟通一次,与学科教师及其他导师经常沟通交流,并为学生做好有关成长档案记录,完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评语工作并监督受导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填写情况。

       作为导师制的重要补充,学生资源也被充分挖掘利用。北京三十五中在推出学部制、导师制的同时还推出了“学长制”。校长朱建民解释说:“学长的经验是最宝贵的,真实的,可以借鉴的。我们不是依靠学长管学弟,而是特别发挥学生之间的示范、引导、参照的作用,以自身的学习经验与感悟分享,指导学弟学妹。让学生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启发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奉献精神、领导力、交流沟通能力,让学生有更多交到志趣相投的朋友的机会。”学长可以由学生志愿申请和学部选择聘任产生,承担学长职务可以作为学生的一门荣誉课程,纳入学校课程,履行了学长职责可以获得学分,获得证书。

       以走班制为核心,同时实行导师制、学分制管理,组成了三十五中课程实施基础体系。学部制辅助以导师制、学长制的实行,共同成为学校进行学生指导与管理的基本结构。如此一来,走班制、学部制、导师制、学长制、学分制的“五制”教学改革成为一个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

       “五制”教学改革拉动学校架构改革

       在“五制”改革这个有机体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那就是整个学校的组织架构。针对“五制”教学改革的需要,北京三十五中重新梳理了管理机构及其职责,学校管理与服务也随之转型,重新构建起新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重新整合与分配责任、权力和资源,向实行全校扁平式管理和学部负责制过渡。原来的教务处、学生处、德育处等等机构全部改头换面,成为向现代学校制度转型的各司其职的功能中心。

       过去的教务处,主要工作职能就是根据国家的教学计划,开足开齐课程,现在变为“课程教学中心”,工作方式和职能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完成国家必选动作的同时,还要做好自选动作——开发课程。把课程开发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负责指导教研组制定学科的课程规划,课程纲要和实施方案、路径,完成课程的顶层设计,解决课程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包括课程形态、授课方式和评价方式,学业成绩评定,制定选课流程,制定每个学段的课时和学分的设定;制定选课的课表,制定给学生的《选课指南》并指导学生选课等。

       原来负责“查仪表,查卫生,查考勤”,学生犯错误给处分,以“看、管、卡、压”等作为主要管理手段的德育处,如今变为一切从人的需求出发,一切从学生的培养出发的“学生发展中心”,名称的变化背后折射的是教育观念的变化,是教育职能的变化。

       学生发展中心负责学生在校规则的制定,主要关注并解决共性问题和方向性问题,负责全校性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和管理,例如开学典礼、艺术节、体育节、全体家长会等。该中心还负责学生项目活动的审批,负责学生社团的建设和指导,负责学生管理规则的制定,并就学生管理对各学部进行指导和评价。学生发展中心还要建立对学生的过程性、动态性、诊断性、发展性、指导性评价体系,设计并指导使用学生综合评价记录单。

       教师发展中心通过教师培训推进各个项目的实施,同时作为学校的“智囊团”,以科研为先导,以问题为切入,解决“五制”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瓶颈和困惑,并将研究成果以培训方式加以推广。其职责主要不在于直接实施,而是在于拿出解决方案。

       生涯教育与素质拓展中心则负责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课程,供全校学生选择。例如,科技教育中心重点负责九个高端实验室的管理,为科技学部学生提供专修课程和特色选修课程,组织参加各项科技竞赛;艺术教育中心以金帆音乐厅、民乐博物馆为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研发与设计艺术课程,通过课程开展艺术教育;生涯中心用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确立方向,并负责小学段课程的开发。

       以前的总务处负责管理学校的设备,和学生直接接触比较少,如今改为服务运营中心之后,作为服务部门直接和间接为学生、教师提供服务和咨询。服务运营中心就像酒店大堂的服务中心一样,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有任何需求任何问题都可以找到人来解决。

       值得一提的还有学校强大的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力度。学校创建了三十五中“云”管理与服务系统,全面依托信息化和网络技术,建立新的教学管理、评价方式和学生管理方式,这也使得包括走班制、学分制等在内的变革成为可能。

       记者在现场看到,每个专业教室门口都有一块很大的电子显示屏,屏幕上显示着这间教室的编号,教室内正在进行的课程名称,同时滚动出现学校通知、学部通知、教室通知等内容。其中,教室通知的内容就显示该教室接下来几堂课的课程名称。屏幕下方是一个刷卡感应器,学生只要在感应器刷一下卡,就可以显示自己的课程表。教师、学生进入教室前需要刷卡开教室的门,作为电子钥匙;与此同时,刷卡信息还会实时传递到云端,作为师生上课的考勤记录。

       在朱建民看来,“五制”改革说到底实际上是学校从传统学校向现代学校转型,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一个过程,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民主意识,培养孩子的法制意识,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主选择、自我体验、自我超越,让教师从过去的警察、看守、管家等角色,回归到教书育人的角色,成为学生的生涯规划师、心理疏导师、学业指导师。推行“五制”改革以来,学校从制度上、办学理念上都有了很大变化,而最终的目的则是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行进中的变革,远未完成

       但朱建民也毫不讳言,三十五中的变革仍在进行过程中,远非完美,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实施选课走班会让教师有更多的课堂教学自主权,但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教师角色和教育教学行为需要转型,教师专业知识体系需要二次生长和重新构建,教师要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学科教育素养,具有自我把握和再造课程的能力。教师必须做到既能专注于书本,又专注于实际,更要专注于学生的共同基础和基于个性的发展和需求;既要研究本学科领域,又要能跨界到其他学科领域;既能把学生领进学科,又能让学生走出学科;既是教书先生,又是人生导师,这使以往教师的职业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人生发展从来没有如此的密切相关。毫无疑问,这对教师来说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为此,三十五中专门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学生生涯教育和素质拓展中心,定期开展教师的外出“主题研训”活动和带领学生的“修学旅行”,让每一位教师都有研训主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研究课题,让每一个教师都成为学生的课题导师。这大大促进了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二次生长和重新构建,突出了跨学科、跨领域的学科教育素养的生成。

       在推进变革的过程中,学校也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策略性的解决。比如,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受制于师资力量暂时无法明显增加的限制,课程教学中心在制定课表时煞费苦心。他们首先按照学校配备师资最少的科目将课表安排成四种类型,然后在其中添加师资比较充沛的科目,通过排列组合实现现有师资力量所能提供的变化,给学生尽量多的选择。

       据三十五中课程教学中心主任何兰介绍:“在目前的排课方式下,确实还没有办法让学生可以百分之百自由地选课。比如同一时间段有四位物理老师的课,但受制于课表安排,某个学生可能只能从其中两位老师当中选择一位。这是我们在结合了现有的教师资源、教室资源之后,所能做出的最佳选择。”

       不仅如此,三十五中的这种策略性课程编排使得学校在几乎不增加师资、不增加教室的情况下顺利推行走班制,这也为更多受到师资、教室限制的学校推行走班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同样的,北京三十五中的学部制和导师制也体现出一些“进行中”的特点,从中也体现出一些“进行中”的智慧和策略。

       三十五中学生发展中心主任刘艳艳介绍说,在目前的过渡期间,学部制、导师制与原来的年级制、班主任制有一个交叉并存的阶段。高一、高二年级全部实行学部制,而原来的高三年级则单独成为高三学部,以便确保在高考之前不因为管理架构调整对学生带来过多影响。

       此外,三十五中目前保留了原来行政班的班主任,但名字改成了“首席导师”。这些首席导师一方面承担学生的导师工作,另一方面也肩负对其他导师的培训和导师之间横向联络的任务。这种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更便于对接校外工作的要求。

       原来的行政班也尚未完全取消,每周五下午第一节课以后,北京三十五中有一个“学部活动”时间,可以分行政班来进行活动。另外,每天上午正式上课前,“首席导师”也可以召集行政班的学生到本班教室来开会。这就避免了学生在入校之初对于老师还几乎没有了解的情况下就要面对“选导师”这样一个重大选择。有了“首席导师”的衔接,学生可以在已经对各位老师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

       校长朱建民坦言:“因为是行进中的变革,有些问题无法预设,只有到了一个阶段才能发现。所以我们现在通过倒逼式的,通过问题来向前推动变革。学校现在搞了课堂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校园文化五个微论坛,希望通过这样一些教育微论坛不断给老师传递思想,推动改革向前走。对于变革,我们觉得虽然困难,但还是很有信心。”

标签:;  ;  ;  

正在进行的改革--北京35所中学“五制”改革_朱建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