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17000)
摘要:目的 探讨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影响致病菌分离率与分离时限的因素,为食源性疾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方法 收集湖南省自2015年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相关资料,依照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手册和国家标准方法,对致病菌分离培养机构、实验室质量控制及监测病例定义3个因素,分别取各项调整前、后500份病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各因素对致病菌分离率及分离时限的影响。结果 致病菌分离培养机构调整后,致病菌分离率与调整前比较无统计学院意义(P﹤0.05);分离时限及实验室质量控制考核改变前、后,致病菌分离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考核、提高精准监测病例定义,可缩短致病菌分离时限,提高致病菌分离率。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致病菌分离率;分离时限
近年来,食源性安全问题不断涌现,因此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的重点。食源性致病菌分离中,受加工、运输、污染杂菌、待分离目标菌等多因素影响,致病菌分离率容易发生改变,造成漏检[1]。经过十余年发展,我国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系统运行日益稳定与成熟,然而致病菌分离率低、分离时限长等为监测效率提高的技术瓶颈,因此对二者影响因素分析,以提高食源性疾病的应急处置速度、早期识别能力尤为重要。笔者对我省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明确影响致病菌分离率与分离时限的因素,具体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来源
本次研究中病例定义信息、病原体分离培养机构信息资料均来源于我省卫生计生委公布的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实验室质量控制数据资料由我省疾控中心检验科所提供;沙门氏菌等主要食源性致病菌分离率、分时限数据由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系统提供。
1.2方法
1.2.1监测食品种类、目标菌
包括烘焙食品(汉堡包、三明治、肉夹馍)、熟肉制品(熏烧烤肉、酱卤肉、肉干以及肉松)、熟制米面制品、凉拌菜、婴幼儿食品、果蔬类(生食蔬菜及水果、豆苗、豆芽等)、蛋制品、调味酱(花生酱、辣椒酱、酿造酱、沙拉酱 以及蛋黄酱等)、鲜榨果蔬汁以及非发酵型豆制品。目标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埃希菌O157:H7、志贺菌等。
1.2.2分离培养机构调整
2015年前,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流程:临床采集患者粪便样本,并于每周5,将样本统一送至地市疾控中心进行血清学、细菌培养鉴定;每月10号,统一将分离菌株送至省级疾控中心进行药敏试验及分子分型。2015年1月后,病原菌监测流程改变:临床统一采集分辨,并在本院检验科细菌培养,每周5将分离株统一送至省级疾控中心实施血清学鉴定、药敏试验及分子分型。
1.2.3监测病例定义的修改
2008-2014年,监测病例的定义:明确或怀疑为食物引起的、主要症状为腹泻的就诊病例。此处腹泻指每日排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水样便、稀便、脓血便或粘液便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015年,为明确监测群体特异性,重点关注对象更改为出现持续性腹泻或者发热、脱水及血便等重症患者。
1.2.4实验室质控
为提高监测单位实验室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可靠性与准确性,省级疾控中心增加实验室间质控考核。2015年,省级疾控中心实施模拟粪便样本考核,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埃希菌O157:H7、志贺菌植被菌悬液与酱卤肉充分混合,制成10套样本,每套样本中5个样本,分发监测医院进行质控。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excel表格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表现形式为 ±s,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现,以X2和、Fisher确切率法检验。α=0.05为分界值,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统计学意义显著。
2.结果
2.1致病菌分离培养机构更改对致病菌分离率、分离时限的影响
调整前抽取500份病例样本中,检出阳性68份,分离率为13.6%;调整后抽取500份病例样本中,检出阳性72份,分离率为14.4%,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有流程采集样本至获得分离结果时间间隔为8-12d,平均(11.20±0.53)d;调整后,样本采集至获得细菌培养结果时间为3-5d,平均(4.00±0.28)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监测病例定义对致病菌分离率的影响
监测病例定义调整前,500份样本资料中,检出阳性78份,致病菌分离率为15.6%;调整后,500份样本资料中,检出阳性165份,致病菌分离率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实验室质量控制对致病菌分离率的影响
实施实验室质量控制考核前,500份样本中,检出阳性70份,分离率14%;实施后,500份样本中,检出阳性121份,分离率24.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食品污染致病菌为食品安全的主要风险隐患,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屡有报道,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尤为重要。将食源性疾病监测转移至临床实验室,有效缩短了检测实现,为临床实验室的公共卫生学职责的体现[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致病菌分离监测机构改变后,致病菌分离时限明显缩短。分离培养时限的缩短,不仅有助于临床医生尽快确定治疗方案,同时可进一步明确感染性腹泻病原体,尽早发现可疑聚集性病例,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本次研究中,我院分离出食源性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埃希菌O157:H7、志贺菌等,其中非伤寒沙门氏菌为主,报道显示,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其次为血便及不同程度脱水,鉴于此,我省省级疾控中心更改监测病例定义,将发热、脱水及血便等纳入定义标准,以降低漏诊率。本次研究中,实验室检测考核实施后,食源性致病菌分离率明显提高(P﹤0.05),表明定期开展质控考核为致病菌分离管理的有效手段。
总之,食源性致病菌分离率、分离时限受监测病例定义、实验室质量控制等影响,同时与报告意识、临床医生诊疗及采样意识等关系密切,因此需把握好每个监测环节,达到食源性疾病防控的最终面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小林,许恒毅,熊勇华,等.磁性纳米材料在食源性致病菌分离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2014,35(11):280-285.
[2]刘璐,白光大,邢扬,等.2013年吉林省食源性疾病监测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5,22(7):886-888.
[3]刘细霞,涂俊铭.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及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应用的进展[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4,39(12):956-960.
[4]黄英男,潘珏,胡必杰.16例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2):2718-2721.
[5]兰海丽,冯雪琴,严海忠,等.综合医院非伤寒沙门菌感染腹泻患者病原学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8):1874-1876.
论文作者:刘嫦娥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9
标签:致病菌论文; 食源性论文; 时限论文; 病例论文; 样本论文; 疾病论文; 统计学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