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过大年”常态出现的背景分析及应对措施思考
熊江杰
(东莞展览馆,广东 东莞 523888)
摘 要: “博物馆里过大年”是博物馆近年出现的新现象,它的产生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集中体现了博物馆功能,深刻影响国民文化生活。面对“博物馆里过大年”的时节性与不可预见性,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博物馆,一是要加强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为观众提供足量的高质量文化产品;二是要因地制宜,实施集群化组织、联盟式应对、统筹安排,让国民在博物馆里过好大年。
关键词: 博物馆;大年;常态;背景;措施
博物馆是我国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它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提供重要内容,是保障和实现我国公民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据统计,截止至2017年我国博物馆已达到5136家。
根据阿什哈达摩崖第二石刻,这座龙王庙建于刘清第一次抵达船厂不久的永乐十八年(1420)。既然是宣德七年(1432)重建,那么在洪熙元年(1425)刘清第二次来船厂的时候,龙王庙应该还完好无损。龙王庙被毁坏的时间当在洪熙元年(1425)至宣德七年(1432)间,在宣德七年(1432)二月之前重建。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文化欣赏水平的提高,国民逐渐认识到博物馆的重要意义,即有助于认识历史、增长知识、提高审美、调适情绪、增进和谐等。于是,越来越多的国民走进博物馆,尤其是在“人间至味是团圆”的春节,不再满足于“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①,如潮水一般涌进博物馆,出现了“博物馆里过大年”的热潮。据统计,2019年春节我国有7亿多人次外出旅游,其中40.5%走进了博物馆。这种现象的产生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认为,“博物馆里过大年”将从一种口号成为一种常态。通过百度搜索,共有76个页面谈到“博物馆里过大年”这种常态,近千篇文章对其进行了描述或分析。接下来,笔者将分析“博物馆里过大年”产生的时代背景,并对当前形势下如何保持国民对博物馆的感觉历久弥新,真正让“博物馆里过大年”长盛不衰,进行思考与探讨。
1 “博物馆里过大年”常态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
一是我国博物馆快速发展,满足了人们对博物馆文化的需求。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180家新博物馆诞生并向公众开放。正如国家文物局刘玉珠局长在介绍我国博物馆发展情况时所言,我国博物馆结构体系不断完善,功能服务逐渐增强。博物馆的飞速发展,为我国文物、遗产与古籍提供了丰富的保存与展示载体。加上我国博物馆基本免费开放,有利于各个阶层的民众走进博物馆。博物馆的观众结构日益趋向多元,未成年人、低收入人群、农民工、村镇居民参观博物馆的热情高涨②。大批国民走进博物馆,了解历史,丰富生活,提高审美。
二是我国博物馆加强自身建设,创新展览陈列。近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博物馆紧跟时代、立足自身、发挥特色、推陈出新,每年举办2万多个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陈列展览。这些陈列展览涵盖生活方方面面,联通过去、现在和未来,架起国内与国际的桥梁,打通了生产、生活与消费的物理壁垒,融通了政治、历史、哲学、美术、自然、建筑、心理、传播等各门学科。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越来越受到大家欢迎。
美国史密森尼博物馆机构早期负责人古德曾希望博物馆不要成为物的坟墓,而应成为思想的摇篮。不过我们也明白,博物馆的教化功能并非显性,而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无法希冀一时的繁荣带来即时的改变。博物馆的数量规模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事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加大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是未来博物馆工作的主旋律③ 摘自国家文物局刘玉珠局长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的发言。 。所以,针对“博物馆里过大年”这种季节性、不确定因素较多的“文化围观”现象,我们有必要想方设法,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有效应对,做到“叫座”又“叫好”。
但是,这种不确定性也不都是积极和正面的,所以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大众汽车集团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在我看来是它的各个品牌都具备着迅速识别消费者需求,并能迅速够调整资源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在未来,通过全新的设计理念,我们还会保持这样的传统。
一是要加快博物馆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保证博物馆文化产品有效供给。博物馆是文化服务机构,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是其基本职能。随着教育首要职能的确定,我们更加重视博物馆文化产品质量。“博物馆里的文化产品”可以分为展览、演出类活态展示、社会教育项目及文化创意衍生商品④ 摘自龚良在“新时代:博物馆变革与发展——博物馆馆长论坛”上的发言。 。或许对于发达地区或者大型博物馆来说,可以在强大财力支持下,为观众提供上述文化产品,而广大的欠发达地区或者中小城市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以至于市民杨春燕的春节安排是如此令人羡慕:正月初一飞兰州,参观甘肃博物馆;接着到西安,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最后到合肥,参观安徽博物院、安徽地质博物馆。虽然这种选择屈指可数,但确实情有可原。正如她本人所言,省会城市生活便利,参观省会城市的话,除了当地特色景点,博物馆是首选。省级博物馆一般馆藏比较丰富,这从某个角度暴露出我国目前博物馆建设在地域分布、题材类别、隶属关系上的诸多结构性矛盾。首先是人均数量远远不够,我国是27万人一座博物馆,欧美国家差不多是1万人一座博物馆。其次是存在馆藏贫瘠、展览拼凑的现象。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有必要加大博物馆建设力度,增加博物馆数量,丰富馆藏,提高观众参观满意度,尽量避免出现“去了苏州博物馆,除了人还是人”的吐槽。
2 应对“博物馆里过大年”常态的措施思考
目前我国博物馆每年参观人数已经达到10.08亿人次,但体量增加不一定代表质量提高。博物馆如何做到既“叫座”又“叫好”② 摘自杭侃在“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全国博物馆馆长论坛”上的发言稿。 ,同时展览教育活动遵循博物馆发展规律,这是需要我们严肃且认真面对的一个问题。
三是体现了博物馆理论发展成果。近30年来,博物馆逐步从“以物为主”的“收藏导向”转为“以人为主”的“教育导向”和“体验导向”[1]。尤其是我国博物馆协会于2007年正式将教育职能确定为博物馆首要职能后,各级各类博物馆更加重视博物馆教育功能,高高在上的博物馆真正走下“神坛”,接近普通观众。坚持以展览为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物会说话”,使“文物活起来”,让普通老百姓看得懂文物,从中接受教育、体验乐趣。在博物馆里,大家可以聚精会神地参观文物,深入了解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也可以走马观花地谈笑生风。
五是博物馆创新宣传手段的结果。近年来,我国注重推介博物馆,介绍博物馆里的文物,加强博物馆与教育、旅游、设计、动漫、影视融合发展。《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的面世及热播,对博物馆的火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创新宣传手段,更加全面、直观、活态地“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①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内容,2013年12月30日。 ,扩大了博物馆认知面,增强了博物馆认知度。
2.积极进行金融创新。深圳金融业的发展,必须加速金融创新。政府以及相关监管机构应当适当支持深圳进行金融制度创新和业务创新,使深圳金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继续发挥“排头兵”和“试验场”作用,尤其是赋予深圳金融机构更大的灵活性,做出明确指引,允许深圳率先推行国际其他发达地区已经存在的较为先进的金融工具以及创新性业务,对于国家已经明确但不具备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改革政策也可以在深圳进行先行试验,有了国家明确的政策支持和指引,深圳必将换发其原有的创新活力,积极发展开发新型金融业务。
穿袜子时,易非发现脚上起了几个拇指大小的燎泡,原来是昨晚太冷,她灌了热水袋,当时脚太冰了,搁在脚上不觉得,后来迷迷糊糊睡着了,竟慢慢烫起了泡。
针对博物馆文化产品供给,笔者梳理了2019年“博物馆里过大年”社教内容、题材和形式,发现存在诸多雷同现象。很多博物馆的活动是剪窗花、写春联、画年画,这种安排能够体现独特的地域文化,且操作简单、成本低,是众多博物馆选择的主要原因。但如果纵向考察一个独立的博物馆,年复一年如此安排,的确是缺乏认真考虑,显得有点草率。其实,从提供文化产品统筹角度出发,很多博物馆在馆际交流与合作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实践。比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博物馆建设的“1+10”模式,从自身实际出发,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中心,将散落于广西各地的10个生态博物馆整合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博物馆集群[2],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实现展示内容、展示手段的共享,并促进展示理念的更新[3]。另外还有南京市博物馆系统在春节期间实施的(1+6)总分馆模式等。博物馆实现集群发展或组成博物馆联盟,同一地区博物馆错位发展、展览资源共建共享、社教内容互相补充,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观众文化需求个性化,真正实现博物馆公平,避免出现“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差别对待。
四是博物馆自身提供的应节活动切合了春节主题,满足了老百姓文化需求、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春节,通过雕塑、瓷器、玉器、书画、皮影、年画、剪纸、玩具、饰品,或者手工DIY、讲故事、情景剧等多种形式,博物馆向观众讲述了传统的春节习俗。比如南京博物院推出的十二生肖展,深受观众好评。观众姚真说,在博物馆里过大年,既有过年气氛,也能提高文化知识。济宁市博物馆推出的“人生五礼”民俗展览以及画年画、写春联、包饺子等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们既能在博物馆里体验到趣味十足的民俗风情,又能感受到浓浓的新春气息。故宫博物院举办的“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充满年味的紫禁城。以至于在春节期间,北京故宫每天都是8万限流人数。上海博物馆每天开门时观众已经排成人龙。郑州博物馆参观观众客流量增长60%。成都博物馆根据人流情况,延长开放时间。各大博物馆都是人满为患。
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馆理念。借助营销理念,博物馆快速进入服务时代,既服务观众,也服务国家和社会[4]。服务观众和服务社会相辅相成,观众服务好了,社会影响自然随之俱增。坚持“以人为本”的办馆理念,除了上文谈及的展览与社教服务,为观众提供人性化的软硬件服务亦是其重要内容。针对春节期间,大量民众走进博物馆,诸多博物馆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引导和分流。比如故宫博物院采取的分众教育,制作40个语种的讲解器,为不同国家的观众提供讲解服务;成都博物馆临时延长开馆时间;甘肃各地博物馆不断完善无障碍通道、游客服务中心、母婴间、票务服务系统等。
提供志愿者服务,让志愿者担任讲解员、秩序引导和维护员,是各地博物馆普遍采取的应对措施之一,各地博物馆致力于打造一支以“博物馆人为核心和主导,志愿者和博物馆之友为重要组成,社会其他人士为重要补充的完善的有梯队的博物馆服务人员队伍”[5]。但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很多博物馆的志愿者是临时组队,服务培训不足,服务质素不高,服务专业性不强,无法满足春节期间的大规模观众人流,尤其是讲解服务。在这方面,笔者建议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思考。首先,各级各类博物馆要重视志愿者建设,要在全社会营造参观博物馆的浓厚氛围,从青少年儿童抓起,激发他们到博物馆参观的兴趣,培养他们到馆的习惯,他们会成为永久的观众、热情的志愿者、甚至慷慨的捐赠者[6]。其次,博物馆系统有必要想办法挖掘退休老人的潜力,他们是我们社会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据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3亿,随着人均寿命不断提高,有些老人富有热情、经验丰富、知识渊博,足以承担博物馆志愿讲解工作。他们的加入,有利于建立一支富有层次、结构合理的志愿者讲解队伍。老少讲解志愿者配备完整,可以在如“过大年”这样的观众集中时段实行分众式讲解服务,既能让讲解语言、风格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讲解效率和效果。
三是要不断改进博物馆宣传推介手段。虽然我国大型国有博物馆已经着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APP、人工智能等手段,向观众发布博物馆信息、丰富展览展示手段,提升观展体验,如故宫博物院以数字技术、虚拟影像、动作捕捉等科技手段,致力于给观众提供沉浸式观展体验。但更多的博物馆因为各种原因,仍然停留在利用传统的平面展陈手段,使用晦涩深奥的讲解语言,灌输式地实施教育活动。显然,这种手段既落后于时代,满足不了观众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和审美需求,也不利于博物馆文物价值的表达与阐释。建设智慧型博物馆是博物馆发展的趋势。目前,网站、微博、微信及网上购票系统逐渐成为博物馆的标配,这些应用程序的有效使用,可以提前预告展览与活动安排,有效引导观众入馆,也有利于整合本地区的展览资源和活动内容,尽最大可能地满足观众的公共文化需求。
“博物馆里过大年”,从口号变成了常态,这种常态要想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各级各类博物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结合实际、长远规划、稳步推进、有效实施,扎实做好展览、社教、公共服务工作,让观众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参考文献
[1]王思怡.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反思与演变[J].中国博物馆,2016(2):7-15.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课题组.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1+10”工程项目建设书[Z].2005-08.
[3]吕植.浅议民族生态博物馆的集群化发展——对广西“1+10”生态博物馆模式的回顾与思考.中国博物馆,2018(2):60-63.
[4]尼尔·科特勒,菲利普·科特勒.博物馆战略与市场营销[M].潘守永,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5]马率磊.公共文化视野下博物馆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探微[J].中国博物馆通讯,2017(11):14.
[6]陈滢.欧美博物馆的青少年教育[M]//广州艺术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馆年鉴,2016:72.
【作者简介】 熊江杰(1970—),男,硕士,文博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学、文旅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