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亚州 喀拉喀什镇一贯制学校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在小学教学阶段,许多教师已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小学语文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育的应用价值,提升语文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影响,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作为切入点,对语文教学德育功能展开具体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德育功能;强化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0)02-043-01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真正让课堂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因此,语文教学在小学教学阶段中,不仅要帮学生提升基础语言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教师要不断探索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平衡点,让二者相互渗透,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一、剖析语文教学内容,科学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理解能力比较薄弱。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让小学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渗透,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是使用填鸭式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标改革后,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教师要将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充分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有效提升其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教师要按照现有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开展德育教育,在学科知识渗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立足语文的核心知识,推动学生多元化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是重中之重。语文的核心知识,不仅是语言能力表达能力相关知识,而且还要帮助学生提升其思想道德素养,这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将德育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今,现代化教育逐渐普及,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考慮学生的学习的具体需求,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真正发挥德育教育的应用价值。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科学制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实践以及认知特点,筛选恰当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综合道德素养的提升。
三、以作业为桥梁,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价值
德育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价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想道德素养。比如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由学生与父母共同完成,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这有利于家庭教育的渗透,深化家长与学生间的交流,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了许多德育教学知识,教师应该深入理解其思想内涵,寻找科学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习惯[2]。教师要充分发挥家庭作业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重要价值,推动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
四、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深化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
小学教育过程中,学生因为自制力比较薄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不利于科学价值观的建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及时疏导学生遇到的问题,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学生提升其知识素养。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将德育知识有机渗透在学生的点滴学习过程中。在小学教育阶段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判断意识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有许多精髓值得学生学习。如今,小学生沉迷于各种手机游戏,对历史人物的了解程度不够。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强化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正确的理解。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筛选合适的教学内容,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渗透在教学活动中,深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综上所述,我们要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提升语文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影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教师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德育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多喜.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J].学周刊,2019(27):86.
[2]项凌辉.简述小学语文教育的人文培养的培养策略[J].数码设计(上),2019(9):79.
论文作者:贾亚州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9
标签:学生论文; 素养论文; 教师论文; 语文教育论文; 小学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过程中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