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抓伤综合性护理方案在新生儿科的应用研究论文_陈秋秋

防抓伤综合性护理方案在新生儿科的应用研究论文_陈秋秋

陈秋秋

(瑞安市人民医院;浙江瑞安325200)

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防抓伤综合性护理方案在新生儿科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8年6月于我院住院护理的新生儿1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综合护理方案)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90例,对照组新生儿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防抓伤综合性护理措施。观察对比干预前和干预10天后两组新生儿皮肤抓伤发生率、管道脱落发生率、疼痛评分、日均睡眠时长、体温波动幅度。结果实验组新生儿干预10天时皮肤抓伤发生率、管道脱落发生率、疼痛评分、体温波动幅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新生儿日均睡眠时长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性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皮肤抓伤和管道脱落发生率,降低新生儿疼痛评分,改善睡眠质量,减少体温波动。

关键词:新生儿;防抓伤;综合性护理方案

引言

新生儿主要是指自母体成功分娩后未满28d的新生婴儿,通常情况下新生儿的免疫能力相对较弱,对周围的温湿度、光线强度很难适应,因此为了保障新生儿可以更好的适应外界社会,许多新生儿需在育婴室进行一段时间适应。因新生儿尚无自主意识,对任何事物均习惯性的进行拉扯,极易造成皮肤抓伤、导管脱落等意外事件的发生,影响新生儿的健康,因此在此期间,护理人员需给予新生儿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避免患儿出现抓伤、输液留置针脱落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新生儿住院质量。本研究探讨了给予新生儿系统护理干预,对其皮肤抓伤及管道脱落不良现象的应用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18年6月于我院住院护理的180例新生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综合干预)90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90例。实验组共有男性47例,女性43例,年龄为出生1.5h~11d,胎龄32~40[平均(36.41±1.55)]w,体重1364~3415[平均(2675.69±287.17)]g,鼻导管输氧22例,留置胃管21例;对照组共有男性45例,女性45例,年龄为出生1.3h~10d,胎龄32~40(36.11±1.44)w,体重1307~3451(2710.15±288.38)g,鼻导管输氧23例,留置胃管19例。两组新生儿的年龄、胎龄、体重、喂养方式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具体操作:1、对新生儿的一切操作都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和三查八对的制度。2、传统固定留置针输液管、鼻导管、经口留置胃管。研究组行护理干预,操作如下:(1)静脉留置针输液操作:为了有效预防新生儿哭闹、躁动导致针管脱落,对静脉留置针使用两条固定束缚带进行固定,同时还能保证新生儿的肢体循环不收阻碍。(2)鼻导管吸氧操作:将修剪成蝶翼状的3L防过敏医用胶布,固定在新生儿的鼻部和氧气鼻导管的前部。(3)经口留置胃管操作:在新生儿的下颌处使用3M透明敷贴将胃管固定,并据面部大小、好动程度选择合适敷贴。(4)静滴刺激性药物:输注刺激性药物时保持较慢滴速,维持体位及滴速不随意改动,做好腹泻、感冒预防工作。(5)日常护理:在对新生儿日常护理工作中要使用无菌纱布或者是棉布手套包裹住其双手,以免其哭闹、躁动而抓伤自身皮肤,但在包裹时要注意适度,以免过于束缚导致新生儿手部循环障碍。

2结果

2.1新生儿抓伤及管道脱落发生率对比实验组抓伤及管道脱落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低(P<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新生儿干预前后疼痛程度对比干预前两组新生儿NIP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10天后实验组新生儿NIP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新生儿干预前后体温波动、日均睡眠时长对比两组新生儿干预前体温波动无较大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体温波动小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实验组新生儿日均睡眠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在对新生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进行保障的是防止其发生皮肤抓伤和妥善固定好导管等,以防止因为新生儿的无意识、无自主能力导致其发生胃管脱落、氧气管脱落、输液针掉落、皮肤抓伤等风险事件。临床目前而言,主要针对新生儿的上述风险,采取的传统方式为手部固定约束,但该方式会导致新生儿娇嫩的肌肤不适,并影响其活动,故而其弊端较大,需要采取一定的护理干预在保证风险事件降低同时,保护好新生儿的肌肤。本文当中,为了有效的降低新生儿的风险发生情况,采取分组对照的方式,对两组新生儿实施不同的方案护理,其中一组使用基础临床方案,另外一组再联合使用护理干预,得出后者的效果更加理想。新生儿是一个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关注度,而新生儿是一群无自主意识及自主能力的群体,在住院期间四肢常会不自主的进行运动,造成皮肤抓伤、导管脱落等不良情况,进而增加新生儿感染的几率,对其健康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护理人员自身素质较低、新生儿自身原因等因素均可能造成此类不良事件的发生,不仅给新生儿的造成一定的损伤,同时也会导致医患之间的关系紧张,提高医患事件的发生,因此在新生儿住院期间给予合理、规范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思想观念的转变,护理质量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但同时也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提升护理质量。传统的护理是对新生儿的全身进行约束,易造成新生儿不适、哭闹等不良情况,使机体产生较大的应激反应,危害健康。就新生儿而言,自身无任何约束能力,且皮肤较为柔嫩,若新生儿指甲较长,未进行任何护理,极其容易发生皮肤抓伤的不良情况,甚至留下疤痕。系统护理干预是一种较为细致化的护理干预方法,主要以新生儿为护理的中心思想,最大程度上降低新生儿皮肤抓伤、导管脱落的发生率,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采用小手套或无菌纱布包裹新生儿的双手,不但对四肢不会造成约束,而且可有效预防新生儿对皮肤的抓伤,但在包裹时,需注意手套及无菌纱布的松紧度,避免过紧造成新生儿局部发生缺血,过松导致手套脱落,达不到预防的效果。本研究中,实验组新生儿发生皮肤抓伤例数为0,远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防抓伤综合性护理方案可以显著降低新生儿皮肤抓伤率,其原因为实验组新生儿手部包裹后,虽然不限制其正常活动,但是经包裹的手部指甲无法直接触碰皮肤,不会对皮肤造成损伤;实验组新生儿的输氧管、胃管、输液留置针脱落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本方案可以有效减少新生儿管道脱落事件的发生,其原因为方案中的固定方法更牢固,鸟巢对管道和患儿身体的隔离,使患儿不易接触到管道使其被拉扯脱落。同时有研究表明,采用鸟巢式包裹方法,使新生儿躯体保持类似于母体内的姿势,减轻了新生儿在陌生环境的紧张情绪,减少新生儿哭闹次数,从而起到降低管道脱落发生率的作用;实验组新生儿的日均睡眠时长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疼痛评分和体温波动幅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本方法可以有效维持新生儿生命体征的稳定,提高新生儿舒适度,增加新生儿日均睡眠时长。

综上所述,综合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皮肤抓伤及管道脱落发生率,维持体温与内环境稳定,减少新生儿不适感,增加睡眠时长。

参考文献

[1]田晓勤.护理干预预防新生儿皮肤抓伤和管道脱落的效果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6(b03):902-903.

[2]刘洁.预防新生儿皮肤抓伤和管道脱落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a02):875-876.

论文作者:陈秋秋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7月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  ;  ;  ;  ;  ;  ;  ;  

防抓伤综合性护理方案在新生儿科的应用研究论文_陈秋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