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品质训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小学语文论文,思维论文,品质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怎样训练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这是目前学校教育中最尖锐、最现实而又尚未很好解决的问题之一。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核心,而思维品质则是衡量学生思维能力强弱的显著标志。什么是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思维活动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正如感觉、知觉、表象一样,思想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的源泉同样是客观世界。就小学教育而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的重要一环,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又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就目前学校语文教学的情况来说,尽管大多数教师在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和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训练比较重视,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特点,思维训练的任务和目标不太明确,缺乏较深层次的理论指导和研究;对学生思维品质的状况不掌握,缺乏细致的调查了解;训练杂乱,缺乏大纲对各年级段训练要求的认识和科学的实施方法;受片面追求分数的影响,认为完成教学计划是硬任务,而能力训练是软任务,使思维训练在教学中缺乏协调、系统的体现与落实。由于以上几方面的原因,致使一些教师在训练上出现了盲目性和无计划性。
那么,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训练的具体任务和目标是什么呢?
从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儿童思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的情况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学、教育的质量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他们的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带有很大成份的具体形象性。由此确定小学生思维品质训练的任务是:①以发展训练形象思维品质为主;②使形象思维更好地向逻辑思维过渡。
思维训练目标主要围绕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来定,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思维品质的7个训练项目, 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敏捷性和思维的独创性。②思维品质训练的过程。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具有循序渐进的心理特征,教师在训练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确定不同年级的不同训练要求。③思维训练要注意实际,应在学生现实智力水平的基础上去训练。④思维训练与小学语文其它知识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是作为知识的一种载体而出现的,知识的性质结构决定着语言的类型,语言的类型又反作用于思维,促进着各种思维的发展,对思维的训练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以及教学思路等,都能多侧面、立体化地展开思维训练。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创设情境,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钻研问题,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从而提出问题,预见事物的发展过程,促进思维的发展。小学生思考问题往往缺乏深度,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一些合理的情境,诱导学生在比较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就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小石子,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深入。如阅读《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可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如果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动一动,结果会怎样?他为什么不动?这一切说明什么?再如教《钻石》一课时,教师可通过“人们仿佛同时看到了两颗钻石,两件无价之宝”这句话向学生提出“另一颗钻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也是“无价之宝”的问题使学生在积极地思考过程中,找出不正确的答案,逐步养成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
2、合理想象,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想象力是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形象的能力,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推动世界的进步。可以说,知识愈丰富,联想的依据愈充分,思维也就愈广阔。小学生由于受水平、能力的限制,思路往往比较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事例,去诱发,引导学生大胆合理地想象,增强他们多角度、多方位看问题的能力。如在学生阅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小女孩的希望是什么?她的希望怎样才能实现?如果希望实现了,那该会是怎样一种情景?这时学生便会马上结合原文,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想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想像:假如小女孩生在90年代又会是什么样的?老师传递出思维信号,会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思维经验,做出多种结论,以发展思维的广阔性。
3、变换角度,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 是指善于打破陈规,从不同的角度,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做到触类旁通。教学时,可根据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如《雪猴》一课中作者运用灵活的思维,在文章中写出了两条线索:一条是抓住具体事物特点的线索,另一条是雪猴与边防民兵战士友好相处的感情变化线索。教学时,在引导学生探究事物的特点中,还应使学生把握好猴与人的感情变化的另一条线索。这样会使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逐步养成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思考和问题的习惯。
4、研究思路,训练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思维的规律,使思考的问题更有条理、有层次,前后连贯有序。这种思维品质的培养,可通过在教学中抓住文章的线索,引导学生研究课文的思路来进行。作者的思路在文章中是一条条、一句句、一段段体现出来的。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课文的思路,学生就可以读懂课文。如《挑山工》一文,作者是按生疑—释疑—启发三步去写的,教学中如能抓住这条思路,紧紧围绕“疑”字,讲清“理”字,渗透“情”字,必然使学生遵循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教师的教学思路,受到逻辑思维的训练。
5、启发想象,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挖掘教材中独创性思维训练的内容,关键在于教师用创造性的眼光去钻研教材,发现教材中能引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如在教学中采取补续文章结尾的方法,就是启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继续想像:课文中的这只乌鸦是很蠢的,假如这只乌鸦很聪明,在狐狸骗它的时候,乌鸦会怎么想,怎么做?结果会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续编出“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之二”并指导他们写下来,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在合理想象故事情节和续写的过程中,摆脱了原有思维定势的束缚,从各自的个性和经历出发,运用各种新的信息,去发展自己独创的思维。
重视人的思维能力培养不是今天才开始的,我国古代名著《学记》很早就提出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的主张:“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思维能力是物质发展的最高成就。恩格斯曾把“思维着的精神”说成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研究这朵“美丽的花”“怎样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逐渐绽开而至绚丽多姿。
标签:思维品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