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条道路与中国福利改革_社会福利论文

第三条道路与中国福利改革_社会福利论文

第三条道路与中国的福利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第三条论文,中国论文,福利论文,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福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社会成员的生活状况,提升其生活质量。国家在这种制度安排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社会福利对政党政治的影响,典型的例子是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思想及其对政党政治的影响。

第三条道路的福利观

在吉登斯看来,欧洲的福利国家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制度类型:(1)英国的福利制度,重视社会服务和保健,但福利是按收入多寡来确定的;(2)斯堪的纳维亚或北欧福利国家,以高额税收为基础,基本取向是使每一位公民都享受福利,提供慷慨的福利金和资金充裕的国家服务,包括医疗保健服务;(3)中欧各国的福利制度,对社会服务的投入相对较弱,但在其他方面却有充分的福利性投入,获得福利的主要途径是就业,而福利基金的重要来源是社会保险金;(4)南欧各国的制度,在形式上类似于中欧各国,但涉及的范围比前者窄,提供的支持也比前者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大致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的传统福利模式时期,这一时期在改造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国家负责、官方包办的民政福利和单位包办的职工福利等组成的传统福利制度;第二阶段是传统福利制度变革时期,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制度重塑并逐渐向社会化福利发展。

从政治意识形态特征来看,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深受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福利制度安排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福利制度安排服从于意识形态需要。(2)平均主义的价值取向。(3)福利制度总体而言在政党统治中发挥的作用不大,基本上处于政治附庸地位(4)低水平的福利制度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福利改革经历了从单位福利和集体福利到福利市场化改革的过程,改革的初衷是将福利制度作为市场经济改革的配套措施,并最终为市场经济改革服务,主要目的是让企业“甩包袱”。中国市场化改革以来的社会福利转型开始时有过度“市场化”导向,使得新自由主义的价值取向弥漫于社会福利制度构建的理念中,并最终影响了制度设计。近年来,这种制度理念开始转型:从市场化导向逐步转向强调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和构建和谐社会,从为经济改革服务逐步转向为政治统治服务和社会建设服务。

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理论所作的努力,根本上是要把福利国家和自由市场体系结合起来。在对待福利国家的立场上,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理论反对以中央化的组织方式来推行福利政策,同时也反对为国民提供普遍性的福利。目前,从欧洲福利国家的改革方向看,国家责任逐步向“国家+市场”责任和“国家+市场+社会”责任过渡是社会福利改革的必然趋势。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限制国家权力的自由主义诉求与扩大国家福利责任的社会民主主义诉求并没有完全对立起来。相对于中国而言,集权传统下的政府推动是社会福利改革成功的关键,突出政府的主导责任仍然是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核心。我们认为,至少在福利改革的短期目标上,应当强调国家在福利制度中的主导责任,特别是财政责任,各级政府应加大社会福利的财政支持力度,逐步增加社会福利的财政投入。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之路不会因为福利改革而停滞,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也不会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来进行。这或许就是中国未来福利制度改革的“第三条道路”。

标签:;  

第三条道路与中国福利改革_社会福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