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部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与文化建设_文化论文

论西部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与文化建设_文化论文

略论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与文化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文化论文,文化建设论文,特色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34(2002)03-0049-06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融合汇聚、共同创造、不断发展的文化共同体。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具有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征。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中,勤劳、智慧的各少数民族开发了祖国广袤的边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具有鲜明民族个性的文化,充实了中华文化的宝库,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表现出人们所习称的“西部特色”。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党中央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决策,为西部地区文化建设确立了新的目标,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也为西部地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从执政党建设的高度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明确规定了文化建设是我们党奋斗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一步研究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构建西部特色文化开发的新思路和新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西部地区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几千年来,星光灿烂的各民族文化共同汇成了中华文化长河,少数民族以及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的物质与精神产品,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异彩,为中华文化立足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大量考古资料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南地区文化就已不同程度地与周边地区文化有着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关系,这种文化发展的多元性,为后来中国境内各民族文化平衡发展的格局奠定了基础。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各民族的迁徙、交错杂居,加速了民族的交往与融合。秦皇汉武以后,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贸易广泛交汇,形成了著名的古丝绸之路,至盛唐可谓登峰造极,由此而有佛院深寺沉钟唱晚,丝绸之路的车水马龙和商贾云集。敦煌莫高窟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它在继承汉晋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兼收并蓄的恢宏气度、精美绝伦的艺术形式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还有巴蜀文化秦陇文化、西域文化、青藏高原文化、滇黔文化又各有自己的地域性或民族性特色。生态多样,民族众多,物产丰盈特异,民风习俗各呈异彩,至今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自然和文化遗迹。秦陵兵马俑和广汉三星堆两处文化遗迹代表着西部文明特色的结晶。以这两个“第一品牌”为代表的西部各省区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习俗,对提高西部知名度和从事西部文化开发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效应。

西部地区还是宗教文化信仰的集中地。世界三大宗教中的佛教和伊斯兰教都集中在这里。此外,东巴教、毕摩教等许多原始宗教,还有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在这里都有很好的保存。藏区寺院收藏了大量经书、法器、音乐、典籍等,是保存藏文化的主要载体,可以说一座寺院就是一座博物馆。西部地区又有丰富的语言资源,除南岛语系外的四大语系均分布于西部,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全息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多一种语言就是多一种文化,它对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跨国分布也十分普遍,它有望为西部开发提供良好的国际文化环境。

改革开放20年来,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新的历史条件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也应看到,由于少数民族地区都处在边疆、山区、草原,自然生态条件差异性大,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少数民族的贫困面较大,同时,由于财政紧张,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等,民族文化建设也遇到很多困难。二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也必然会影响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会越来越频繁,这就会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的交流与合作,为少数民族文化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经济体制的转变,在广泛的领域必然影响到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表现形式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活方式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对此必须认真研究,迎新挑战,接受考验。三是打开国门,扩大开放为我们借鉴世界文明,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了条件,也为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交流提供了条件,这是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大好时机。同时也应看到,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腐朽文化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不断地渗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对此,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世界文化在走向多极化,出现了西方的科学主义与东方的人文主义互融互补、和谐发展的趋势。适应这种趋势,西部发展既需要本身固有文化的发展与现代化,又需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海里和东西方文明互补互融的潮流中构建和发展西部自身的特色文化。西部文化不仅包括西部各民族历史遗留下来的,今天仍然存活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文化,也包括新时期发展起来的文化。它带有自身的鲜明特色:

第一,民族形式的多样性和文化形态的民俗性。西部是一个多民族并存的社会结构,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民族风情、民族风格以及民族的表现形式,西部文化较之于东部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无论在门类划分、地域分布、层面结构、项目内容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多样化的民族特色。它是各种民族文化形式丛生并长,且保留着较多文化形态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原生态,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对外界具有无限的魅力。同时,传统文化在各民族社会生活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往往以千姿百态的民俗展现出来。这种民俗性以非主流文化的存在仍然起着相当程度的社会规范作用。

第二,文化结构的严重封闭性和传统的相对完整性。西部历史上严重封闭,与外界极少有物质交流和文化信息交流,较少受到现代文明文化的辐射和浸润,近一二百年来中西文化的冲突对西部地区影响甚微。加之生产力极为低下,严重制约了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民族现代意识发育迟缓,制约着民族素质的提高,而且使民族文化结构严重缺乏现代科学文化和现代理性因素,与东部相比,传统依然在这里保持着相对的完整性,社会生活仍旧保持着传统习俗的巨大惯性。这也使得这种文化缺乏自我认识、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机制,只能靠不断复制传统而得以运转和存在,这种状况在改革开放以后才有所打破。

第三,民族精神中集体主义至上性和内聚性。西部少数民族长期以来生活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加之民族自身的弱小,在历史上曾遭受到外族统治者的压迫。这种压迫和社会环境,不但养成了一种粗犷、豪爽、吃苦耐劳的民族性格,而且培植了天然的民族集体主义精神。每个民族成员,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感到个人无能为力,而民族集体的安全和尊严对个人来说至关重要。这样就使每个成员产生了对民族集体的强烈依赖感,并以十分警惕的眼光去看待外部事物,担心民族的安全、民族的生存权利和民族尊严受到威胁。作为民族共同意志、共同认识的民族文化,必然要集中反映这种民族的情感。一方面使得少数民族的文化具有一种天然的内聚能力;另一方面也容易走向极端,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导致对外界的猜忌和不信任,强化民族心理的封闭,诱发盲目排外的情绪,极不利于同外部世界的交往和民族的发展变革。

第四,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的直接同一性。民族与宗教、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是两个虽然联系但却不同的概念。尽管世界上各种民族文化都同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民族文化不限于宗教文化,它包括着更广的内容和形式。而有些宗教却超越民族界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一般来说,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的直接同一只是人类文化早期的现象。民族文化愈发展进化,它与宗教文化的区别也就愈来愈明显。在发达的现代国家的民族文化中,宗教文化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是核心,不起主导的作用,起主导作用的是现代科学文化。我国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由于社会发展的严重滞后性,加之宗教在民族形成和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使之长期以来一直沉浸在宗教的神秘氛围中,难以独立发育和发展。在这里,信奉祖传的宗教是民族的一种天然规定。宗教的共同信仰成为某些民族的天然纽带,成为民族意志、民族情感的集中反应;宗教活动成为民族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宗教组织是社会组织结构中的一个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影响力的组成部分,起着极为特殊的作用;宗教道德和宗教戒律是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布道传教活动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递机制和社会教育机制;宗教寺庙成为人们进行精神生活活动的最重要的场所;宗教典籍是民族文化中最珍贵最重要的历史遗产;宗教有神论的世界观成为人们思维方式的重要准则。总之,宗教的影响几乎涵盖了社会的一切领域,切入到每个人的生活;宗教意识融化在民族意识之中,并转化为一种牢固的集体的无意识。可以说,我国西部的民族传统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宗教占统治性地位的传统文化,现实的西部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也依然是核心。因此,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紧密联系难以分割,任何民族问题,特别是民族文化问题,必须考虑到宗教的因素。这既是这一地区少数民族及民族文化问题的特殊性,也是这一地区宗教问题的特殊性。

第五,传统文化的稳定性与变异性。传统文化是在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一个民族社会中政治、经济的变化无疑是影响文化的变迁,然而,这主要表现在主流文化的改变上。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主流文化可以作为非主流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存在。例如,藏传佛教(喇嘛教)在政教合一的西藏农奴制度下是主流文化,经过民主改革,西藏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藏传佛教以非主流文化形态仍在藏族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至于传统文化中长期以非主流文化延续的部分,其稳定性更强。在现代社会中,某些习俗具有落后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并不是很快就会消失掉,如永宁纳西族阿注婚,虽然经过了几次改革,但至今仍在一定的区域和人群中残存不化,表现出强烈的“滞后性”。同时,还必须看到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也是如此。特别是在传统文化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化变迁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各种现代传媒的传布速度和传布范围达到空前,各种传统文化受现代文明的冲击也都达到空前。社会在发展,产生和滋养文化的大环境发生了变化,文化本身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适应这种改变。实际上,作为各民族主要特质的传统文化不会轻易从生活中消失,却会以改变的形式长期存在;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也是在变异的基础上得到展示的。变异是阻断衰退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繁荣的前提。

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才能永葆其勃勃生机,并给现实生活以永不估竭的推动力。我们既要大力弘扬西部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又要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认真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促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中,努力创造既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特色的西部新文化。

第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三个代表”的战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营造有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条件。创造西部新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文化观念的更新。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宣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宣传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方针和政策,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大力宣传西部地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的先进的思想和观念,涌现出的先进模范和典型;还要大力引进和传播一切有利于西部开发和发展的先进文化,包括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新的观念。总之,只要是能够帮助人们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新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的先进文化,都应当吸收和借鉴。诚然,我们要特别注意尊重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在东西方文化互融互补的交流进程中,坚持创造和发展西部文化自身的特色,格外审慎地对待各种并存的少数民族文化,既要积极地引导各民族的文化向着现代的统一目标迈进,又不要使这种文化失去民族性和多样性。任何现代文化的因素,只有同一定的民族形式相结合,才能生根开花结果。民族形式的多姿多彩,正是这一地区的一种独特的优势和文化资源,如果破坏了这种多样性,就破坏了这一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等待我们的可能不是文化的现代化,而是文化的沙漠化。但同时也要帮助他们革除陋习,建立科学文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为西部大开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条件。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第二,西部地区文化建设的根本出路在于打破民族的封闭,这不但要着眼于这一地区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改造,而且要致力于文化结构的改革和重构。中心是打破传统“一统天下”的文化格局,西部文化的落后是结构性的落后和不适应,既表现为内容的贫乏、单一,又表现为结构功能的退化和老化;一方面是智力因素的严重缺乏,另一方面是观念意识受着传统的严重束缚。因此,进行这种结构性的改造,一方面要大力进行智力的开发,积极学习和引进现代的科学文化,提高学习和引进现代化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理性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必须不失良机地进行民族意识的启蒙,使之看到自己的差距,明确本民族所处的历史方位,从而改变对传统盲目依赖的心态,振奋民族精神,深化民族文化领域的改革,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向现代化转变,使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第三,宗教问题是西部地区文化建设中的一个始终不容回避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得是否妥当,不但直接关系到这一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人心稳定,而且关系到这一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是否能实现。这一地区的宗教问题与一般意义上的宗教问题有所不同,其特殊性是与民族问题紧紧联系到一起。它不仅是一种民族信仰,而且是一种传统的民族文化。应当把宗教问题放在这一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全局上来考虑,与民族文化的发展问题联系起来。一是要不断提高信教主体的现代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二是发展宗教的多种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功能;三是使宗教意识同现代理性相结合,使之逐渐变为能够容纳现代文化和现代观念的一种开放式的宗教意识。最终是要使宗教同少数民族及民族文化的原始直接同一性中分离出来,从支配一切的地位回归到民族生活民族文化结构中的一个合理位置上去。其结果不是民族宗教信仰消失,而是民族信仰与民族理智的结合。我国西部各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一项特殊任务,就是推动民族信仰与民族理智的结合,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协调。

第四,西部各少数民族文化要完成现代化的转化,客观要求必须有一种能够超越民族文化固有的局限,又与这种文化有着历史的内在联系;既能够体现各民族共同意志、共同理想,又能够对各种文化起着整合、调控作用的导向性文化。事实证明,这种文化非社会主义性质的思想文化莫属。因此,在这一地区中,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市场的培育与管理,巩固社会主义的文化阵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时代要求,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引导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

综上所述,西部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秀的民族文化特色,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这些历史的民族的文化,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不断扬弃和发展。它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传承至今,经过创造性的转换,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项基本内容。这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犹如人们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社会实践的理性升华,是西部地区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西部大开发,将是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乃至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千载难逢的机会。通过加快西部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必将促进西部政治、经济的大发展,谱写了史诗般的具有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和创造性的社会主义西部新文化,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恒魅力。

收稿日期:2001-05-10

标签:;  ;  

论西部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与文化建设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