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资流通合理化内涵及其标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涵论文,物资论文,标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物资流通合理化这一命题,旨在探索和揭示生产资料交换过程与社会再生产过程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流通经济发展规律。它不仅涉及流通产业的合理化构造、流通运行方式的优化,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运行和经济调控机制的形式和内容。
一、从流通的目的分析
物资流通是由多要素所构成的大系统,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其总目标是提高流通经济效益,充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既深度分工又广泛协作的特点,以较低的流通消耗,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促进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达到这一目的的战略途径即是加速实现流通的社会化以及现代化。社会化亦即流通组织、流通体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它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现代化则是指在流通领域里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手段、设施和科学管理方法,它属于生产力范畴。物资流通社会化、现代化集中反映了流通合理化的内容和要求。因此,流通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取决于生产及流通结构的合理改造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流通合理化则是在推进流通社会化、现代化的基础上,更强调流通要素构成的科学性和相互协调性,以及对流通系统外部环境即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乃至国民经济整个系统目标的适应性。由此可见,流通的目的决定了流通合理化内容及意义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二、从流通的“物质流”分析
生产资料作为商品,其价值的实现过程即所谓商流,使用价值的实现过程称之为物流。商流的运动方向和规模,决定了物流的运动方向及规模,而物流的运输、储存保管等技术设备条件,也制约着商流的范围和广度。商流阻滞会直接影响到物流的顺利进行,而物流不畅也会延缓和降低商品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时间和速度。而物流、商流又都是流通信息的载体,商流信息、物流信息质量的高低、畅通与阻塞,直接影响着商流及物流的变化发展。可以说,没有现代化的流通信息网络体系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商品流通。可见,商流、物流以及信息流共同构成了流通中的三大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物质流”。因此,流通合理化从更深层次上讲,是商流、物流以及信息流“三流”合理化的统一。所谓商流合理化是在宏观经济控制下,实现流通体制市场化,调控手段经济化,交易方式多样化、公开化,资源配置合理化以及对各流通主体之间经济利益的合理调节;物流合理化则包括物流组织、物流管理以及物流技术设施的合理化;信息流的合理化过程即是实现信息的公开化、社会化即商品化过程,并由此推动流通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形成畅通灵敏的现代信息网络体系。
三、从社会再生产系统分析
物资流通系指生产过程以外的商品买卖过程,以及与之伴随的商品实物流转。但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生产资料的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互为条件、互为媒介。生产是流通加工过程的加工点,流通又是生产过程的传送带。生产过程同时也是流通过程。依据系统论的观点,流通与生产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互为子系统。但从社会再生产全过程来看,流通过程是再生产过程的一个子系统。而发展流通是以适应社会再生产需要为目的的。因此,研究物资流通合理化必须从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的分析入手。生产资料流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其“合理化”研究除对流通系统本身优化,包括流通运行机制环境分析、流通组织结构设计、流通调控方式及手段的选择与确认,以及流通操作技术(组织管理技术和设施设备现代化技术)的加强与完善等方面的内容外,必须充分考虑对整个再生产过程的影响以及由此涉及到的对生产规模、工业布局以及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和配置等有关经济发展战略问题。
四、现代流通合理化的标志
综上所述,流通合理化的重要标志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流通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通过商流合理化作用于物流、信息流,实现流通体系、流通组织管理以及交易方式合理化、规范化、有序化,进而引起流通产业整体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美国流通的特征是少环节、短渠道,以流通部门与生产部门“轮动齿合”作用,实现零库存生产;日本是多环节、长渠道(相对而言),大力发展流通深度加工,推进流通产业的高度化。我国宏观流通由统配调拨、双轨供应体制到基本实现流通市场化;在微观供应体制上,由企业自行组织生产资源到发展物资配送,再到流通代理制的实践探索,这都是制度创新所引起流通业的发展和变革。因此,实现流通合理化必须形成制度创新的内在机理。这种内在机理的存在基础是流通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制度创新的总目标,是实现流通体制的社会化、多元化以及开放化,建立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责权利相结合的服务质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流通管理体系。
(二)流通管理创新。流通合理化的核心是物流合理化。流通管理创新就是要不断推进和采纳先进的物流组织管理方式方法,以实现流通系统的高效化。物流管理合理化有以下基本标志:
1.社会化。即是要推进流通代理制,并使其与配送制结合起来,把分散在千家万户的物流由合理化布局的社会物流网点集中组织,实现物流的规模效应,减轻和分担企业的供应压力,实现企业零库存生产。物流社会化是物流组织体制的发展方向,也是物流管理合理化的基本标志。
2.计划化。计划化是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满足用户需求,做到保质、保量、准时组织物资供应的首要条件。根据购销业务的商流、信息流及时合理地制订物流计划,妥善安排物资储存和运输。
3.集中化。集中化也称大量化,就是物流企业在组织货物配送时,把几个货主的多种商品,凡是发往同一地区、同一方向的货物,集零为整,合理混装,集中运送,提高运载工具的装载效率。
4.标准化。包括物流“结点”(即各种运输手段换载的基地如货站、卡车终端、配送中心、仓库、港口、机场等)、“方式”(汽车、火车、轮船、飞机、集装箱、管道等)和“连线”(公路、铁路、航空航线和内河航线以及国际物流的大陆桥联运线等)所指的物流基础设施设备,运输、仓储手段方式等物流技术的标准化和配套协调,以便迅速与国际物流方式、手段以及规程接轨,提高综合运输的系统效率。
5.短距化。合理规划供应、销售区域,运用现代运筹技术优化运输线路,制订最佳配送方案,实现运输短距化,以达到节省运力,降低物流费用之目的。
6.差别化。就是根据物资周转的快慢和销售规模的大小,把保管场所和发送方式区别开来,以实现物流合理化的一种策略。对周转快的物资实行配送网络分散保管,周转慢的物资实行集中保管;供应量大、运距远的物资采取直达供货方式,供货分散且运距较短的配送网点供货。并结合即时供应和定期供应等灵活的供应方式,达到压缩库存、有效利用仓容、节约流通费用、满足用户需求之目的。
7.物流管理规程科学化、制度化。即各种物流机械、设施设备的管理、操作规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并有完善健全的促使物流从业人员技术、管理素质不断提高的科学管理机制和良好的培训条件。
(三)流通技术创新。流通合理化要靠流通技术创新来保证,其实质是物流技术的高度自动化。物流技术包括硬技术和软技术两个方面:物流硬技术即指与现代化大生产、大流通相适应的物流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和普遍运用;物流软技术则指在物流硬技术不变的条件下,最合理最充分地调配和使用现有物流技术装备,使流通经济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物流技术创新集中反映在各种物流现代化技术的大量掌握和科学运用上。主要标志有:
1.运输技术创新。
(1)运输“连线”现代化。 主要表现为具有与现代流通相适应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如铁路调运计划自动化,高质量高等级公路及高速公路的建成和合理布局,有适用于不同需要的不同泊位的专用港口、集装箱基地以及先进的装卸机具,并有发达的内河运输和管道运输。
(2)运输“结点”现代化。 即先进的现代化运载工具的普遍使用。
(3)运输生产管理系统自动化。 在运输生产管理方面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光导纤维、无线通讯等先进技术,使运输朝着高度自动化管理方向发展。
2.仓储技术创新。
(1)物资储存搬运的现代化。使储存设备朝着省地、省力、 多功能的方向发展,采用效率高、易操作、便维修、多功能的装卸搬运系统,实现仓储搬运操作高度机械化、自动化。
(2)包装标准化、系列化。以运输工具为基础, 利用分割系列的办法,建立运输——包装的标准规格,确定国际通用的物流基础模数尺寸以及与集装箱模数尺寸的配合关系,从而将陆、水、空运用同一基础模数,提高储存、运输效率,降低包装成本。
3.信息技术创新。
物流信息技术,主要是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微电子技术作为收集、处理信息,建立数据库,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运用电子计算机网络远程通讯技术,实现物资市场跨地域、跨省域、跨国域连通以及配送网点间的信息连通,实现物资配送诸多业务的全面自动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