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搞活大中型国有企业理论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搞活大中型国有企业理论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理论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讨会论文,大中型企业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观点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会议综述

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和鞍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于1996年8月21~24 日在鞍山市召开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搞活大中型企业理论研讨会,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同理解

有些学者指出,不能简单地把集约型与内涵型、粗放型与外延型等同起来。粗放经营与集约经营原来专指农业生产中的两种不同的经营方式。外延与内涵扩大再生产通常用于工业生产部门,是以向生产的广度发展为特征或向生产的深度发展为特征。这两组有联系的相近的概念,还存在一些区别:1.二者的涵盖面不同,集约经营这一概念大于内涵扩大再生产。2.二者的实现途径不同。3.二者对经济效益的关系不同,集约经营具有在增加投入的同时必然要求增加产出的特点,实质上是追求经济效益。

有的同志认为,集约型经济增长与内涵型经济增长是有联系的。主要表现在:1.都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2.都是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出现的。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形成的根本原因有区别。从粗放型为主转到集约型为主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制约的不平衡性。二是集约型与内涵型经济增长在实质上有区别。内涵型经济增长实质上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来实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集约型经济增长实质上是主要通过改善生产要素的组合来实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三是两者运行的结果也有区别。内含型经济增长方式运行的结果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运行的结果使稀缺生产要素生产率提高。

有的同志提出,集约型经济增长的机理是:1.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不脱节,宏观计划与微观市场能做到有机结合。2.集约型首先要求政府财力的使用集中,重点是基础产业。3.微观投入达到规模经济,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产出。4.各行业及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二、关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规律性

有的同志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客观规律的要求。一是经济发展阶段的规律要求。二是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特别是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的要求。三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以不断满足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为目的。

有的同志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增长的基本趋势可以概括为五个规律。1.要素替代规律,各因素替代的过程就是由各因素的比较效益水平决定的。2.结构转变规律,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加快,增长的结构变化也在加快,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将依次成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和贡献者。3.速度变化规律,技术发展迅速,技术突进时有发生,将使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呈现出周期性波动。4.机制更新规律,从发展趋势看,市场机制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机制。5.效益提高规律,经济增长的关键是提高劳动的效率。

有的学者认为,要实现这一转变,首先要遵循生产力规律体系的要求。生产力规律体系,简要的划分可分为三个层次的子系统:基础层次——生产力诸要素发展的规律;中间层次——生产力诸要素组合发展的规律;高级层次——生产力发展总体运动规律。要素发展规律包括劳动者智能化规律、劳动工具的功能化规律、劳动对象的精细化综合化通用化规律等。生产力组合发展规律中质量组合的结构合理化高级化规律、数量组合的适度规模规律、布局变化趋优规律、时序发展合理排序规律,反映了集约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要求。总体发展规律中的按比例发展规律、适当速度发展规律、劳动节约和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规律、产品质量日益优化规律和产品不断更新规律、追求最佳效益规律,揭示了生产力持续、快速、协调、高效发展的基本途径和要求。

有些同志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1.不能把由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绝对化。2.不要把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与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完全对立起来。3.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三、关于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有的学者指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需要破除三个认识误区:一是把两个转变割裂开来,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过程。这样就会在进行体制转变时忽视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经营方式的转变,形成体制转变与增长方式转变相分离的局面,最终影响两个转变的进程。二是把两个转变混为一谈,两者相互代替,主要体现在用“改革”代替“管理”或用“管理”代替“改革”的两种主张上。三是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完全看成是政府的事。

有的同志认为,从体制上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之所以举步维艰,主要有三个障碍性因素:1.在微观经济主体中,企业缺乏采用新技术的内在动力;企业内部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抑制技术创新;企业行为追求短期目标。2.在宏观经济体制中,存在数量扩张的内在倾向。这种倾向源于政企不分,企业缺乏风险约束机制。集中表现为各级地方政府的“投资饥渴症”。3.在中央、地方新的利益格局中,存在着地方利益的独立化和分散化倾向。表现在宏观调控乏力;地方利益扩张;重复生产、重复建设。

有的学者提出,把增长方式转变滞缓仅仅归结为市场经济没有完全放开,这是片面的。对转变滞缓应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加以考察。从宏观方面看,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有传统体制的因素。但是,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某些负面效应也不能忽视。前一段体制改革中造成中央财政收入的大幅度下降,国家宏观管理的力量被削弱,使得市场自发作用的力度日益强化,地方和企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追求短期效益,出现了盲目发展、盲目引进、重复建设,投资日益向轻、小倾斜,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等消极现象。从微观角度上看,一方面许多企业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导致产品积压,资金周转不灵,影响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市场机制的负面影响也比较明显,企业盲目追求产量的增长,乱铺新摊子,浪费了巨额宝贵资金。

(二)社会分配机制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

有些同志提出,经济增长方式与社会分配机制具有紧密的啮合关系。1.社会分配是否合理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增长效应。只有社会分配的差别真正以生产资料占有、使用的效益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为依据,才能使每个生产单位和劳动者积极主动地通过更有效的方式使经济得到更大的增长。2.社会分配影响生产要素的生成和总量的增加。只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提供或投入了生产要素而得到相应的或更多的报酬或收入,它才倾向于多提供或多投入生产要素,相应的生产要素才会有更多的生成或增加。3.社会分配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当着一种社会分配是以效益为中心进行分配的时候,它就会导向选择一种能促进经济效益提高,从而使经济有效增长的方式。

当前怎样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分配的更有效的结合,这些同志提出:1.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不仅要改革和重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而且要优化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和使用权益。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配必须以效益为原则,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强有力的机制。3.社会分配不仅要导向增加经济效益,而且要导向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4.重视政府和市场对社会分配的双重调控,保证社会分配对经济增长方式选择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三)关于消费结构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有些学者提出,市场经济就其质的意义来说,就是市场消费推动的经济。探索消费结构变动趋势,把握其发展规律,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有重要意义。

1.经济增长方式要与消费方式相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仅受到资源约束、体制约束,还将受到消费需求的约束。而且由于消费有导向作用,认真研究现代消费需求的指向、特点和它的发展变化趋势,可以找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和方向,避免转变中的盲目性和偏差。

2.消费增长新阶段要求经济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化。我国居民的生活已经开始由温饱向小康过渡,温饱时期主要追求数量,小康时期主要追求质量。它要求提高消费品的质量,拓宽消费领域,完善生活服务体系,净化消费环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如何面对上述趋势选择具体途径:(1)发展高科技。小康阶段的消费扩张实质上是对高科技的要求。(2)发展规模经济。只有发展规模经济,才能向消费者提供既优质又廉价、既有高科技含量又花色品种齐全的丰富的消费品。(3 )调整产业结构。目前我国实际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供需矛盾突出。(4)创造名牌产品,它可以成为经济转型的龙头, 用创名牌带动高科技的发展和运用,带动企业管理水平和各种营销策略的提高。(5)深化体制改革。加快经济体制转型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是实现消费集约增长和经济集约增长的根本途径。

四、搞好国有企业改革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深化改革搞好国有企业既是促进社会主义经济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基础。要下大力气深入研究如何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和通过改革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有的学者主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本质上讲是企业行为,是投资者的具体追求,而不是一般的社会行为,更不是政府的直接管理行为。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来看,必须解决两个问题:1.对国有企业继续深化改革应以改造原国有企业为重点,而不是重新设点布阵。2.摆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与技术改造、经营改造和规模改造的位置,不能用后者代替前者,单纯靠加强管理、包括引进自动化管理手段,并不能解决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高的深层次问题。企业改革的重点是要在产权关系转变的基础上解决经营体制转变问题,其中关键是解决职工权益问题。

有的同志认为,国有资本运营的人格化是国有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关键。当前国有资本运营缺乏人格化机制,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为国有经济的粗放增长提供了体制条件。而实现国有资本运营人格化的关键是在现实经济运行中选择国有资本高效率运营的支点。根据集约增长原则、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优化原则、国际竞争力原则、低交易成本原则,运营支点应以授权规范的国有企业集团母公司控股运营为主。

有的同志提出国有企业民营化的缘由,是创造市场经济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因为在一个国有经济统制一切的国度里,自由竞争是不存在的,而竞争机制正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热烈争论的问题之一,是公有制能否与市场经济兼容。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公有制。如果把传统的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硬塞进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中,那就等于放弃搞市场经济,退回计划经济。如果对国有制进行根本性的制度变革并大力发展新型的公有制形式,它们与市场经济的兼容就是可能的。目前存在的一个认识上的偏失,是混同国有企业与一般企业。市场经济中的国有企业只能是一种特殊企业,它主要向市场提供“公共物品”,而一般企业则主要提供“私人物品”。国有企业应分布于具有自然垄断性的、非竞争性的行业、基础产业,特别是提供公共产品的部门以及那些非国有企业不愿或无力进入的高技术产业领域。因此,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应是:首先,国有企业的行业选择和行业定位;其次,运用退出机制将那些不宜继续实行国有的国有企业非国有化或民营化,转化为一般企业。最后,对应采取国有制形式的国有企业,选择适当形式进行改革。

标签:;  ;  ;  ;  ;  ;  ;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搞活大中型国有企业理论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