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如何与课改同步求“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庭教育论文,课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在信息化、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剧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使我国教育适应世界教育主流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让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体现和发展。这是我们过去教育中的弱项,也是阻碍学生未来发展及社会整体发展的突出问题。今天,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主旋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了重视。平等与民主的师生关系,富有探究性的学习,师生、学生间的互动,愉快活跃的教学方式荡涤着旧的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有趣。课程改革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工作,要实现课程改革的理想目标,光靠学校教育的改变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家庭的协调一致和建设性的支持。中国有着家庭教育优良传统,在父母的职责中,培养优秀的子女要算重中之重,这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也激发其参与学校教育的主动性,学校教育的任何变化都受到家长的高度关注。今天的家庭教育需要用新的观念、新的方式去适应目前的教育新目标,使子女成为今天学习的成功者,未来事业的成功者。
突出民主性,让孩子得到更多的尊重激励
在我们过去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往往过多强调的是服从,我们将成人的意志强加于孩子,我们的家长常常扮演着语言、行为、思想的霸权主义者。这种管得过死的刚性的专制的教育,得到的是顺从依赖或逆反对抗,使孩子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思考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尊重的教育,孩子就永远成不了学习的主人。中国教育与发达国家教育的一个突出的不同就是:中国的教育中激励少,中国教育强化的是“你不行”,强调在压力下求进步。残酷考试的痛苦让学生窒息。教师及家长对分数的执着而引发的告诫和指责多于欣赏和奖励。而国外教师更多的是对学生竖起大拇指想方设法地表扬,他们强化的是“你真行”。终身学习是要以热爱学习为前提的,欣赏孩子,表扬孩子,让孩子得到更多的肯定与鼓励,这样才能使孩子潜能、个性、创造性得到发挥,使其自信心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今天的学校教育已经在改变着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档案袋式的评价,课堂中的即时评价,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等的尝试,均注重评价的全面性、激励性。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不要再对孩子吝啬我们的赞许与奖赏,激励带来的是激情、是自豪、是智慧、是精彩,激励是孩子发展成才的推动力。
注重开放性,为孩子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
林语堂曾说:“学校应如同一片森林,学生应如林中猴子一般在其间自由跳跃,任意摘吃各种营养丰富的坚果。”其实今天的家庭教育更适宜创造这样的条件,去弥补学校大班化教育的局限。然而我们很多孩子在家中不能多看课外书,不能多参与同学交往活动,更不能尽情地游戏与娱乐,学生被限定在极其狭窄的学习范围内。我们的家庭教育实际上是在配合着学校进行着对学习内容的强力控制和课本知识练习量的一再递增。过重的负担,重重的束缚,学校与家庭共同造成了学生痛苦的学习过程。不自由,学生怎么能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旺盛的求知欲。不自由也很难有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多少含有无尽创造潜能的英才,在我们的教育中“泯然众人矣”。因此,今天的家庭教育也要强调解放: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有丰富的阅读面,厚积才能薄发;解放学生的嘴巴,激励他们多说、敢说;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在生活的更大范围内学习;解放学生的时间,不让大量机械重复性的作业占去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享有并享受自由,让学生自由地跳跃,让学生“放归林间自在啼”。这样,才有个性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只有在自由的空间才会有美的、活的、新的、巧的、奇特的、个性化的创造思维的火花。
构建学习型家庭,给孩子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
今天的社会正朝着学习化社会发展,学生的学习对教师的依赖越来越少,多元的学习对教师的依赖越来越少,多元的学习渠道,对教师与家长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知识综合性高了,课堂教师面临的问题将更多更广,教学中会有更多的预料不到,教师单一的知识储备显然不够。教师要尽快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要有更广泛的阅读面和更多的本领。就家庭而言,也是同样的。许多经历课程改革的学生家长,都感到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多,应对有压力。新课改也同样对家长的学识文化提出了要求。为人父母,要坚持终身学习。建立学习型家庭,这无疑对孩子产生健康的熏陶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最有力的影响,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建立学习型家庭,对孩子的学习不仅有精神上的积极导向,也有具体学习上的指导与帮助,更可以丰富孩子学习的领域,引发探究性学习的愿望。建立学习型家庭,才有助于构成学习化社会,而学习化社会是最好的教育大环境,是新课程教育最有效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