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生来就有勇气吗?儿童的社会发展_亲子成长论文

你生来就有勇气吗?儿童的社会发展_亲子成长论文

胆子大小是天生的吗?——儿童社会性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性论文,胆子论文,大小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会怎样学习

怎样工作

怎样爱别人

怎样接受别人的爱

实验中的有趣现象

最近在我们实验室里进行的一项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实验研究中,我们用摄像机拍摄了100多个2岁儿童的行为。从这100多个孩子的行为中,可以发现非常有趣的现象。同样是2岁的孩子,同样是在妈妈的陪同下,进入同样的一间陌生的实验室,这些孩子们的表现却是如此的不同:

实验开始时,房间里没有别人,地毯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玩具,我们让妈妈坐在角落里填写一份问卷。有些孩子很快就适应了这个陌生环境,离开妈妈去自由自在地玩那些玩具;有些孩子开始时靠在妈妈身边,眼睛盯着地毯上的好些玩具,却不敢上前去玩,在妈妈的鼓励下,他们才慢慢地靠近玩具,但他们玩得不踏实,不时地回头看看妈妈,只玩离妈妈最近的几种玩具;还有一些孩子,在自由活动的10分钟里,干脆就一直呆在妈妈身边,无论妈妈怎样鼓励,都始终不敢去玩地毯上的玩具。

10分钟之后,一个陌生的女实验员走进房间,手里拿着一辆自动卸货的玩具卡车,里面装着积木。按照实验程序,她应该先坐在房间另一个角落里,自己玩卡车,一分钟之后招呼孩子过来和她一起玩卡车。但有的孩子在实验员刚进屋子时,马上就凑过去,和实验员一起玩起来;有的孩子在实验员进来之后,立刻停止了自己的游戏,眼睛使劲盯着实验员,还不时地回头看看妈妈,一分钟之后,在实验员的反复招呼下,他们才小心翼翼地走过去,非常警觉地和实验员一起玩,但仍然很不放心地回头看看妈妈;最后一类孩子一见到有生人进来,立刻放下手里的玩具,跑到妈妈身边,远远地看着实验员,一分钟之后,无论实验员怎样招呼,都不过去玩。

很显然,这些孩子的“胆子”有大有小,而且差别太大了。

父母和心理学家关心的共同问题

对于孩子胆子大小问题,爸爸妈妈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

孩子的胆子大小是天生的吗?

如果胆子小是天生的,那么爸爸和妈妈的胆子都不算小,孩子究竟是随了谁?

如果胆子小是天生的,孩子会一辈子都胆小吗?

如果说胆子大小不是天生的,那么对于这些只有2岁的孩子,是谁“教给”他们胆大或胆小的?

爸爸妈妈们可能还会因为孩子的胆子大小而担忧:孩子胆子大的,担心孩子不会自我保护,容易学会打人、骂人,长大以后会经常闯祸;孩子胆小的,担心孩子受欺负,遇事畏缩不前,长大以后不能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

这些问题正是我们所关心和想通过实验来作出回答的。

孩子的胆子大小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也就是是由遗传决定的还是由环境影响决定的,对这个问题,就像人的智力问题一样,心理学家已经讨论、争论了将近一个世纪,但是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五六十年前,人们倾向于认为遗传的作用大于环境。后来,到六十年代以后,多数人又转而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且环境的作用也许大于遗传的作用。但是最近一二十年来,又有一些人以实验研究为证据,提出,在人的心理的某些成分上(例如胆子大小、攻击性和智力),遗传的作用可能大于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实验证明,环境虽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孩子的一些行为特点,但这种变化很难发生,而且不稳定,在压力和特殊情况下,他们原来的本性很容易重新暴露出来。有些实验甚至以难以反驳的数据证明,儿童攻击性形成的影响因素中,遗传的作用占50%多,而环境只占40%多。

问题的答案在哪里?

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实验,是一项长达5年的追踪研究,从孩子2岁起,直接观察他们的行为,同时利用多份问卷,详细了解父母对他们的教育方式,最后也许能够得出上述问题有说服力的、难以驳倒的结果。但是现在,我们怎样解答父母的问题呢?

就我本人的观点,我倾向于同意胆子大小是遗传和环境因累复杂地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婴儿刚刚出世那一刻起,遗传的影响就突出地表现出来了。从医院的婴儿床上,我们就能大概地发现哪些孩子将来可能胆大,哪些将来可能胆小:婴儿的哭声大小、哭的方式、他们在饥饿时的表现,护理人员接近他们时的反应,这些都可以作为区分的指标。

但是,当妈妈从医生手里第一次接过孩子的那一刻起,环境的影响也就开始发生作用了。你看吧,那些素来“胆大”的妈妈们是以多么高昂的热情对待她们的孩子的!她们不停地和孩子大声说话,笑声朗朗;她们使劲地搂抱孩子,亲吻孩子,还不停地逗孩子,努力让孩子作出积极反应,逗得孩子发笑和咿呀作声。

另一些平素“胆小”、文静的妈妈们就不然了,她们以极大的耐心和细心照顾着孩子,观察孩子的一切行为举动,努力满足他们的需要,解除他们的痛苦,但她们很少和孩子说话,要说也是轻声曼语、温情脉脉,她们拘谨、矜持的性格使她们很少大声地冲着孩子笑,逗孩子也较少。

您大概不会反对,这两类妈妈带出的孩子身上,将会带有她们自己的性格、行为方式和待人处事风格的痕迹。

但是您也千万不要以为,不管孩子天生特点如何,孩子的胆子大小会很容易地接受妈妈、爸爸的影响,变得和妈妈爸爸一模一样。问题比您想象的远远地复杂得多。

不妨举我自己的儿子为例。我自己大概属于那种胆大的爸爸,而孩子的妈妈则属于那种比较胆小的妈妈。儿子生来像妈妈,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无论我怎样鼓励,甚至生气地责骂,儿子在4岁半时,仍然不敢爬公园里的滑梯,尽管他亲眼看着比他年龄小的男女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在滑梯上爬上爬下。我绞尽脑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培养孩子变得像我一样胆大(据说我小时候胆子特别大),比方说,当儿子6岁半上小学时,从开学的第二天起,我就让他自己走过两条街去上学。但是直到小学毕业的时候,他仍然属于那种非常守纪律、非常胆小的学生(虽然已经当上了班里的中队长);初中时,当他从外地转回北京的一所重点中学读书时,尽管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但他还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难以克服退缩、自卑心理。直到他顺利地渡过青春期并且进入高中,自己各方面的表现和成就使他在班里获得了同学的普遍承认,社会地位已经相当牢固时,我才感觉到,他身上“胆小”的缺点基本上克服了。但现在已成为大学心理系学生的儿子,最不愿意干的事之一,就是自己到商店里买他自己用的东西。就是说,他身上还是带有胆小的痕迹。

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就是这样复杂!从出生到18岁成年,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他们要经历好几个心理发展阶段,但他们出生时具有的那些固有的特点,却顽固地保持着其连续性。

幸好,这种顽固的连续性,还不至于顽固到不接受任何环境影响、根本无法改变的地步。如果孩子身上除了有胆小的缺点之外还有别的“天生的”优点(比如我儿子的记忆力比一般孩子好,这使他的学习从小就在班里名列前茅),如果您耐心地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帮助孩子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如果孩子在社会性发展的各方面都很正常,在心理发展的各阶段的最主要问题上都发展得很好,比如婴儿期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在幼儿期有良好的同伴关系,在小学期间培养起勤奋精神和自信心,在青春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建立正确的本体感,那么,孩子胆小的缺点会得到根本的改变。

当然,还必须指出的一点是,胆小并不完全是缺点,胆小的孩子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容易受到伤害,他们容易变成听大人话、规矩、守秩序的“好孩子”,相对来说不容易学坏,而且“胆小”往往和谨慎、小心、细致、认真等性格特征有天然联系,而这些恰恰是人格特征中难得的优点。

但是胆小毕竟不值得夸耀,有充足的经验资料和研究证据表明,胆子比较大、外向、健谈、善于适应新环境、有探索精神的人比胆子较小、内向、退缩的人更容易在社会上取得成就,更容易在千变万化、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因此,如果您的孩子生来胆小,您是否也应该“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地使他(她)的胆子变得大起来?

标签:;  ;  ;  

你生来就有勇气吗?儿童的社会发展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