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业论文,中国论文,人民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民币升值正在向市场驱动型模式过渡,2007年11月23日,美元兑人民币的价格首度冲破7.4的重大关口,再创汇改以来新高。人民币升值的空间依然存在,这对中国经济包括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有利影响
为达到创汇目的,我国旅游业长期以来形成了“重入境、轻国内、抑出境”的发展模式,三大旅游市场很难得到全面发展。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三大旅游市场协调发展,有利于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旅游格局的形成。
(一)对国内游市场的间接推动作用
人民币升值对非外币计价的国内游产品产生的影响是间接的,但也为中国旅游业科学发展观的树立打下了基础。
1、国内游游客数量稳中有升 虽然人民币升值将提高居民出境旅游消费能力,可能短期内会分流少部分原计划在国内旅游的人群,但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国内旅游资源瓶颈,人民币升值会导致本币计价的旅游资源升值,这提高了国民在国内旅游的吸引力。2006年,国内游达139400人次,同比增长15%。
2、旅游产业升级 人民币升值加速了我国旅游业向非价格竞争的竞争模式转变,竞争者正在以质量求生存,开始对旅游产业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并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与创新策划,从而加快创新型旅游企业形成,提升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加速了旅游产业升级。
3、对旅游投资领域的积极作用 稀缺旅游资源的升值空间巨大,因为人民币升值会导致本币计价的资产升值;特别是以股市为代表的虚拟资产的大幅度升值,支撑A股市场长期走牛。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对H股影响最为明显。H股是以港币标价的人民币资产,人民币升值意味着H股升值,而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潜在收益将成为刺激行情上涨的重要力量。在财富效应凸现的同时,促进了旅游投资者的投资手段多元化。
(二)对入境游市场冲击不大
1、中国旅游业的价格竞争指数依然相对较高 人民币升值呈小幅渐进势态,目前入境旅游市场价格竞争比较激烈,旅游行业内部即可消化人民币升值的价格效应;再加上中国入境游市场结构以团队观光为主,团队观光客源的特点是价格敏感性不高。因此,一定程度的升值对中国入境游市场影响不大。2004年,中国旅游业价格竞争力指数排名第16位,依然较高。中国的旅游外汇收入亚太市场占比从1990年的4.8%上升到2006年的20.8%;到访国际游客数量亚太市场占比从1990年的18.7%提高到2004年的28.7%。中国入境游客数量占比高于外汇收入占比,说明外国游客人均在华花费低于在其他亚太国家的花费,中国旅游价格便宜。所以,国外游客入境游对中国人民币升值应该是缺乏弹性的。
2、人民币汇率实际上不升反降 2005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呈现加速的趋势,但从人民币兑贸易加权的一篮子货币来看,由于其它国际主要货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要大于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因此,人民币对贸易加权的一篮子货币实际是在贬值,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商品在国际上竞争力度在加大。如,2006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3.35%,却对欧元贬值近7%。人民币的有效汇率被低估,这使我国的旅游产品在国际上更具竞争力。2006年,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继续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全国国际旅行社共招徕入境游客1107.27万人次、4767.11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8.3%和19.5%。
(三)对出境游市场总体发展趋好
1、中国游客在国际市场购买力增强 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游客在国际市场的购买力增强。2004年我国出境旅游总花费大约为400亿美元,购物支出平均占旅游总预算的三分之一,位居世界第一位。2005年、2006年中国游客境外旅游的平均购物花费分别以987美元、928美元继续居全球之最。
2、出境游旅游客源市场结构优化 汇率变动对出境旅游的影响主要是价格效应。人民币升值对出境的高档团的正面影响相对更大,低价团靠价格竞争获取的价格优势下降,靠质量取胜的非价格竞争升温,这有利于注重旅游商品品质而非价格的高端游客的比例上升;更重要的是,在引导出境游客选择高品质的旅游产品的同时,游客自身素质无形中也得到了提高。
3、经营出境游的旅游企业实力增强 由于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收入效应明显大于价格效应,汇率升值将通过收入效应对旅游企业尤其是对具有出境游经营资格的企业产生积极的影响。人民币升值通过收入效应使得游客实际购买力增强,将激发居民出境旅游消费动机,出境游客源市场扩大。2006年,经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的总人数为843.02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163.33万人次,增长24%。有出境游资格的旅行社将从中受益,实力增强;同时,国际旅游企业的融资渠道得以拓宽,旅游促销经费实际购买力水平与汇率在同比增长,即使在促销经费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对外促销力度实际在加大,有利于做大做强国际旅游企业,达到优胜劣汰的效应。
二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内旅游市场更好更快的发展
1、内需的“漏出” 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境游增长过快,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国内旅游市场的缩小;由于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境游增长,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国内旅游资源瓶颈,但如果增速过快,反而可能会导致国内垄断性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有效需求和就业机会流失,制约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
2、“马太效应”凸现 人民币升值导致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与收入效应上升,我国的基尼系数无形中在扩大,2001-2005年分别为0.447、0.454、0.458、0.465、0.47。社会中的“新富阶层”旅游需求旺盛,高收入者聚集的能量向国外释放,在我国经济总体不发达的情况下,少数公民在境外大肆挥霍,甚至陷入“凡勃伦”怪圈,而其他社会成员却产生相对剥夺感。
3、国内游吸引力的下降 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旅游业的直接投资,而旅游投资的不足与结构的不合理又导致了高品质资源数量的下降,严重影响了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再加上国民的储蓄倾向依然较高,很难对国民的国内游产生推动力。
(二)短期内对入境游可能是“利空”消息
1、入境游经营者的收益暂时趋减 按惯例,境外社在入境团顺利成行后才以美元结算,入境游产品价格保持在人民币升值前。如国旅在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升值前,2006年的产品已预先销售了五分之四,原本的收益却因提前报价损失了1000万元人民币。人民币升值,会使应收账款“缩水”,中国的地接社需要承受汇率变化前后的差价。
2、直接导致中国旅游收入减少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的旅游收入的影响在近期是直接存在的。以2006年为例,2006年全年人民币呈现持续稳健升值,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幅度为3.2%,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39.49亿美元计算,人民币对美元升值3.2%将直接导致中国的旅游收入减少83.52亿元(人民币)。
(三)短期内对出境游客及旅游商品出口而言非“利好”
1、出境游客享受到的汇兑收益相对较小 首先,人民币升值对出境游价格的实际影响微小。出境游团费构成里面,机票费用占主要部分,尤其是长线,机票一般占50%以上,而按国家规定机票是按人民币支付的,由于2006年升值只有3.2%的幅度,因此除了机票以外,团费剩下只有约1%的降价空间;其次,地接费用一项则是用当地货币结算的,但由于目前开放的出境游目的地国家有限,而且只有部分是用美元支付,因此整体来说价格变动微乎其微;再次,人民币宣布升值后,各国的货币政策都有所调整,如马来西亚是在中国国民出境游第一站(按人数排序)列第十位的国家,货币的升幅比人民币更大,各种因素此消彼长,因此对整个出境游价格的影响都不太明显;最后,目前出境游各市场中,万元以内的线路为消费主流,尤以3000—5000元的线路为多,对于这些线路,人民币升值造成的报价差额在30—50元之间,极其轻微。出境游客享受到的汇兑收益相对较小。
2、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旅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人民币升值将导致中国旅游产品出口价格提高,中国旅游产品将失去价格竞争力。2004年国际旅游商品销售收入为57.98亿美元,占当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57.39亿美元)的22.5%;2005年国际旅游商品销售收入为63.78亿美元,占当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92.96亿美元)的21.8%;2006年国际旅游商品销售收入仅为13.77亿美元,占当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39.49亿美元)的4.1%。
三 应对人民币升值,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战略
(一)营造良好的国内旅游环境
1、扩大内需 中国经济正处在内外同时失衡的状态,经济的外部失衡是由顺差过大造成的;造成中国内部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内需不足。2005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已分别降至36.7%和45.5%,这意味着中国城乡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的消费已接近小康水平,居民消费结构正在向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转变。政府应把握良好的发展机遇,大力提倡全民旅游,建立和完善公民带薪度假等奖励消费制度,分流黄金周带来的过度饱和的客流,突破旅游资源瓶颈;又由于我国人民币升值无形中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大,应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老少边穷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该地区低收入者收入;还应加大新出现的旅游消费领域和项目的管理监控力度,以引导科学消费,旅游消费结构升级,大力推动国内游的发展,扩大内需。
2、谋求平安与和谐 建立健全安全预警制度首当其冲。国家旅游局将推出建立健全面向游客的安全预警制度、加快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完善旅游保险、完善旅游应急体系等四项措施,为国内旅游者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还应均衡工资水平,中国垄断行业与普通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仍在继续呈日益扩大之势。垄断行业的定价应由政府来调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给其职工以中等稍偏上的工资,以社会平均利润率作为企业利润率,最后才计算产品价位,生产成本加职工工资,再加上平均利润。均衡工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高收入群体及由此而来的“马太效应”,有效地避免了高收入者聚集的能量向国外释放、低收入阶层相对剥夺感的产生,有利于和谐中国的建立。
3、优化国内投资环境 政府部门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解决好旅游投资者的产权保护、优惠、税费水平问题;建立健全旅游投资引导机制,构建旅游投资项目信息平台;拓宽旅游业融资渠道,如建立旅游发展基金,发行“旅游发展债券”,投资有潜力的旅游股,采用BOT和TOT方式进行融资,以吸引更多的资金,特别是民间资本和外资的投入;在引入先进的管理与技术的同时,搞好旅游人才教育,以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
4、提升国民国内游的吸引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扩大中国旅游商品的吸引力。旅游经营者应深入挖掘旅游产品的内涵,规划和建设一批有显著竞争力的旅游精品工程;还可借鉴黄山与中国康辉旅行社的做法,国内著名景区与大型旅行社集团强强联手进行深度合作。旅行社与景区的合作无疑会帮助旅行社业低成本进入上游产业链,同时景区客源大量增加,景区与旅行社的长久竞争力都将得到大大提升,国民出游的信心同步上升。
(二)创造平安和谐的国际游环境
1、建立规避汇率浮动风险机制 首先,应在合同中加入汇率条款,可以选择银行的远期结售汇业务及其他金融衍生产品,与银行签订远期结售汇合同,国际游经营者可在涉及外汇资金的旅游投资、融资以及国际结算等经营活动中锁定换汇成本,实现以规避风险为目的的资产保值;还应订立外汇保值条款,由于按惯例,境外社在入境团顺利成行后才结算,应尽可能争取多使用“硬币”,而对于出境团,则可使用“软币”结算;最后,可采用参加汇率保险、损益均摊法等方法转嫁风险。在国际游经营者规避风险的同时,中国游客出境游也获得更大的汇兑收益。
2、调整和优化国际投资结构 一方面,资本输出包括跨国旅游集团建立,是减少外汇储备最有效手段之一,另一方面,能为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大规模中国出境游客提供支持服务。政府应制定鼓励、扶持的政策,帮助跨国旅游经营者发展壮大。可借鉴西方跨国公司的经营方法,充分利用各国各地的税收政策及相互间的税制差异进行国际税收筹划,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提高我国跨国旅游企业国际竞争力。
3、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目前看来,人民币升值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并未引起旅游从业人员实际工资的上升,巴萨效应在中国没有得到体现。政府和旅游经营者应加大投入力度,对旅游从业人员优胜劣汰,增加旅游从业人员的人均收入,从而实现“巴萨效应”,以人民币升值带动旅游从业人员工资的实际增长率,并提升中国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形象,吸引外国游客来华。
4、鼓励旅游出口 出口成为旅游业释放过剩的供给能力的最简单办法,旅游产品出口与游客输出(出境游)成为中国旅游业出口的途径。一是鼓励旅游产品出口,首先旅游产品研发人员应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竞争力,拓宽出口道路;其次,旅游产品销售人员要从人民币的有效汇率被低估的角度,引导入境旅游消费者通过合适的币种结算,以相对最实惠的价格购买到优质的中国旅游产品,最后,可借鉴欧洲的高退税政策(高达12%—16%),提高外国游客购买中国旅游产品的兴趣。二是鼓励出境游的发展,通过个人信用“零担保金”、提高境内居民个人因私购汇限额的政策使更多地方的居民获得出境游机会。但应适当征收出境游购物税,避免内需大量“漏出”。
标签:人民币升值论文;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论文; 人民币论文; 旅游收入论文; 升值空间论文; 国际旅游论文; 出国旅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