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基础 考查能力——2006年高考全国理综卷化学试题分析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能力论文,基础论文,化学试题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重点对2006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化学部分(包括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北京卷、天津卷、重庆卷、四川卷)的特点加以分析,并谈谈对今后化学教学及复习的启示。
一、试题特点
1.试卷结构平稳,试题推陈出新
2006年理综试题与2004、2005年在题量和分值上相同。试卷结构基本固定,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把握试题方向。试题不偏不难,大多数是似曾相识的老题,即使在平常的练习中都能见到,如全国卷Ⅰ第8、9、10、11、12、13、29(5)题,全国卷Ⅱ第6、8、 12、13、26题,北京卷第6、10题,天津卷第11题,重庆卷第7、8、9、11题,四川卷第8、10、13题等。试题虽然内容“陈”,但创意新、角度新。如全国卷Ⅰ第28题限定条件写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全国卷Ⅱ氧化物和单质之间的反应;北京卷第26题实验题与无机推断的有效综合等。体现了理综试题稳中求进,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
2.突出基础知识,重视能力考查
2006年理综试卷完全符合“在努力保证不超纲的前提下,重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的要求。试题内容“陈旧”而角度新颖;强调能力而不偏离教材;考查基础而不追求面面俱到;重视能力而不脱离实际。
2006年理综试卷突出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各卷基本概念和原理所占分值在50%左右(如表3)。试题难度减小,大多数题型在平常的练习中都见过。有些基础知识在各卷中均有体现(见表1、2),如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
试题还特别注重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如无机、有机框图推断、实验综合问题分析等。全国卷Ⅰ第29题(1)小题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萨罗的分子模型写结构简式;对思维能力的考查,如全国卷Ⅰ第12、27、28题,全国卷Ⅱ的第28题等;全国卷Ⅰ第28题,北京卷的第26(3)题,天津卷的第28题等着重考查实验能力;全国卷Ⅰ第29题是关于消毒剂萨罗的新情境题,全国卷Ⅱ第29题和四川卷第28题(4)是与治疗禽流感药物有关的题型,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通过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当然试卷对化学用语的考查也是重点,尤其是化学方程式在各卷中均占有相当比例(见表 4)。因此要注重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能力、重视化学用语,规范表达、正确书写化学用语。
3.突出主干知识,关注社会实践
就近3年理综试卷分析,试题主要考查高中化学主干知识,如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离子方程式、化学平衡、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实验考查等几乎每年都有。而一些比较偏的知识基本不考,如硅酸盐工业、糖类油脂蛋白质、合成材料、胶体的性质和硫酸工业。试题突出化学主干知识,年年都考,这是正确的、必然的。因此,教师要坚持不懈地注重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重视热点知识,尽量不涉及一些“繁、难、偏、旧”的内容,以减轻学生负担。
继2005年以“苏丹红一号”为背景命题后,今年全国卷Ⅰ第29题又以一个重要的消毒液萨罗 (Salol)为背景命题,全国卷Ⅱ第29题以治疗禽流感的药物为背景。这种题一般起点高、落点低。以有机化学结构为依托,以有机化学知识为切入点,考查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本题难度不大,但综合性较强。因此教师还是要以基础知识为主,切忌猜题、压题。
4.突出化学综合,强调基础实验
2006年的理综化学试题更注重学科内的综合,一个题中涉及几个知识点。全国卷I第28题既考查了的制取、
和
反应、
气体的净化、
中气体杂质的排除、氧气的检验方法,又考查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第29题以消毒液萨罗(Salol)为背景,考查结构简式的书写,酯的水解,同分异构体,苯酚、碳酸、水杨酸酸性的大小比较,有机框图推断题,酯化反应,有机物的简单计算。北京卷第26题考查无机化合物推断、实验综合能力、电子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等。四川卷第29题综合考查热化学方程、化学平衡、化学计算、同分异构体等。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试题在突出应用知识能力考查的同时,重点考查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这类题目一般来源于教材,学生没有陌生感,但综合性较强。如全国卷Ⅰ第28题就是通过实验探究过氧化钠可作供氧剂。试题难度不大,而且还考查初中知识(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氧气的检验方法),学生一般都能拿到分。全国卷Ⅱ第26题是课本中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原型题,老师多次强调,学生做起来得心应手。重庆卷第26题粗盐的提纯考查实验基本操作,课本上也有相关内容(见高中化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离子交换膜制烧碱部分)。
5.重视考查思维方法,降低化学计算要求
2006年理综化学试题重视考查思维方法,对科学探究能力、推理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等都有所考查。如全国卷Ⅰ第26题由限定条件确定Y、Z和W的位置关系需要学生要有一定的数学推理能力。第27题需要学生搜索有关置换反应的信息并根据要求做出正确回答。第28题的实验图、第29题的分子模型和有机框图需要学生观察并分析推理。
由表3可看出2006年理综化学试题中化学计算部分的考查有所减弱,把计算题分散到选择题和有机化学试题中,不单独设置计算题,不涉及繁难计算,难度明显降低。
二、对化学教学及复习的启示
通过对2006年高考理综化学试卷分析,可以发现,高考旨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我们在教学和指导学生复习备考过程中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抓基础训练
高考强调“以能力立意”,不过分强调知识的覆盖面,但离开基础知识讲能力,就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2006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双基知识权重较大(见表3),说明双基仍是中学化学的最主要内容。试题充分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不再强调学科知识的覆盖面。这种考试变革方向,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充分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抓住知识主干内容。
要做到夯实基础,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严格执行新大纲要求,合理安排复习顺序和内容。重视第一轮复习,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剖析,全方位复习。第二轮复习以学科间综合为主,设立专题,但不做偏题、难题和怪题。第三轮复习以考试说明为主,结合最新信息,进行综合训练,但不搞题海战术。
(2)以教材为根本,抓主干知识复习。化学课本是基础,是教与学的关键,学生只要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就不怕考不好。因此在高考复习时,教师要遵循教学基本规律,以教材为主,切忌搞题海战术,甚至猜题、押题。
2006年高考理综化学题许多题出自于课本:
全国卷Ⅰ第11题与高中化学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三章第一节电离平衡后的习题填空题3相同;
全国卷Ⅱ第26题实验与高中化学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六章第六节生成乙酸乙酯的实验相同;
北京卷第10题的图来自高中化学第三册(选修)第一单元第一节一些氢化物的沸点;
北京卷第27题的图来自高中化学第三册(选修)第四单元第二节离子交换膜法电解原理示意图;
重庆卷第10题的4个热化学方程式全部来自于高中化学第三册(选修)第三单元第四节中的例题;
重庆卷第26题在高中化学第三册(选修)第四单元第二节离子交换膜法制烧碱中的说明。
以上例子说明高考题由课本习题或内容变化而来,体现了高考不脱离课本、以课本为主的思想。因此在复习时尤其是第二、三轮复习时,不能将教材束之高阁,而沉浸在题海中难以自拔。
(3)组织学生全面系统的梳理中学化学知识,将零散的知识点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抓住主干知识,注重加强对重点知识的深刻理解。如中学化学物质的颜色,置换反应的类型,总结水解反应等。例如,全国卷Ⅰ第27题(共15分)考查置换反应,如果复习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置换反应的类型,做这样的题可谓得心应手。
2.抓能力培养
近几年高考试题在知识点上不超纲,但在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考查上不拘泥于大纲。在复习时尤其是第二轮复习,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善于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培养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找出与该中心知识点有联系的其他知识点,从而培养综合能力。如全国卷Ⅰ第7题,单质的熔沸点与哪些因素有关?第27题置换反应有哪些类型?
3.抓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内容在高考中所占比例约20%左右,因此在复习备考中必须重视实验教学,做好每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只有每个学生都亲自操作一遍,才能搞清楚实验的具体内容。千万不要认为实验没必要,只要记住就可以了,而在实验教学上走形式、走过场。注重课本上的基本实验,如2006年高考理综化学试卷中全国卷Ⅱ第26题、重庆卷第 26题均来自于课本上的实验。
总之,2006年理综化学试题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给我们许多启示。考基础、重能力是高考的永恒主题,也是高考的必然趋势。我们要认真研究高考试题,把握高考命题方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