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材贯彻的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以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素质劳动者和各种专门人才的需要为出发点,并充分考虑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水平,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疑问是发现之母”,创新来源于“问题的提出”,“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数学发展的源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实践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善于提出问题并表现出非凡的“提问”才华的人,其发展前途是非常光明的。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突破口。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浅淡两方五法。
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
1.学生自我设问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经历,不同学生会由此对同一种问题形成不同理解和看法,各人的接受能力也不相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问题,并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独立地提出问题。
2.学生之间设问式
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数学课程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候他可以向其他学生询问。对于某些方面的数学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生之间的互相提问。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他们会看到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和互助,他们要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探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五法
1.课题质疑法
数学学习目标尤如“指南针”,为后面的学习指明了方向,我们可从知识的产生、运用及知识的前后联系上去质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上“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课时,我们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进行质疑:“什么是等差数列?”“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是什么?”“如何推导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如何构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模型解实际应用题?”等。
2.方法质疑法
当学生做数学习题时,我们引导学生对解答方法进行质疑:“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有没有更多的方法?”(一题多解)、“这种方法能解决哪些类型习题?”(一解多题)等。如学生学习立体几何时,常常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畏难感,不知道该如何学?好象“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我们精心设计一组习题解法,学生认真仔细看了这组习题解后,自然会提出问题:“学习立体几何的最根本方法是什么?”(将“立体几何”问题转变为“平面几何”、“平面或空间向量”问题)。
3.比较质疑法
职业中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仅一字之差,而又相互联系的概念,这些概念的掌握有一定难度,并且很容易混淆。我们可以边比较边质疑。如学生在学习棱柱时,常分不清“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直四棱柱”、“正四棱柱”等几何体,我们设计并制作了课件,学生通过观看课件,对上述几种棱柱进行直观地比较,并由此提出问题:“直四棱柱是正四棱柱吗?”“直平行六面体是正四棱柱吗?”“上述几种棱柱之间有何联系?”
4.联想质疑法
根据两个对象或两类事物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之处,产生联想,并由此入手提出问题:这些对象在其它方面是否也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为什么?如学生学习“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时,设计制作“直线与圆”、“直线与椭圆”、“直线与双曲线”、“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图课件,学生边看课件边产生联想,并提出问题:“上述问题之间究竟有何联系?”“直线与上述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如何利用方程组解的情况,来判断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5.批判质疑法
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这需要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现状,进行探究性质疑,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品质。
总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内容,熟悉教学大纲,依据教育目标,根据学生情况,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有利条件,讲究教学方法,探究教育艺术,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品尝数学学习成功的滋味,获取数学学习的“点金术”,获得有用的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数学研究方法等,将来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职业,它们都会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论文作者:王春菊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5月总第15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3
标签:学生论文; 棱柱论文; 数学论文; 等差数列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直线论文; 方法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5月总第15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