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性与流通企业的集约化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性与流通企业的集约化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性与流通企业的集约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紧迫性论文,集约化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流通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积极推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一项促进我国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流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深化流通企业改革,实现流通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经济效益搞上去,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这里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必然性,行动的紧迫性以及国有流通企业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难点与对策,谈点初浅的看法。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粗放型也就是数量增长型或投入型,即经济增长主要靠投入量的增长,或扩大生产规模来推动,而不注重改善经营管理与推动技术进步。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不同,增长主要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等内涵扩大再生产方式,即在人力资源利用上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资源利用上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和资金利用率。相对来说,粗放型追求的是高速度,而集约型则注重效益和质量。

虽然粗放型和集约型这两种增长方式都同样会获得某种程度的经济增长,而且往往是前者发展的速度比后者更快,但从效果上分析,就能看出其中的区别。粗放型增长靠的是生产要素和劳动数量的投入,在一个生产周期终结以后,除了数量发展,和积累一般生产经营经验以外,人的技术素质没有提高或提高甚微,而且投入大,成本高,效益低,社会经济发展,仍然停留在原来水平上。集约型增长则不同,它主要靠资源合理的分配以及劳动生产率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资源消耗合理没有浪费,在一个生产周期终结以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地得到提高。从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看,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很高,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如印度在50~70年代工业生产年均增长将近10%,但由于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人口增长过快,失业人口过多,农村经济落后,城乡差别大,这仍然属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又如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一些成员国,石油出口带来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其生产的大量物质是依靠外国投入技术,消耗其得天独厚的地下油源而获得的,而且分配不公,穷富相差悬殊,仍然没有给它带来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人口素质的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依然停滞不前。当然,从它们局部来说,并不排除有某些企业已经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属于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所以判断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实经济发展格局,是否属于先进的,就不能单纯地看它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的数量,也不能不考察它采用什么手段和什么经济增长方式。唯一鉴别的标准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具有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粗放型和集约型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很大程度反映出这个企业、这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生产力状况和社会经济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它们的经济增长也经历过一个数量扩张的阶段,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就曾讲过,在机器大工业兴起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曾处于数量型的增长时期。这是由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方式必然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目前,一场以信息革命为核心的科技革命热潮正在发达国家兴起,将大大地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越发达,发达国家为增强实力以应付市场剧烈竞争的需要,他们必然立即把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于是企业集约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资本有机构成也越来越高,这种集约型增长方式给他们带来越来越多的财富。发达国家推动集约化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就是调整产业结构。传统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让位于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工业。自60年代末70年代中,亚洲“四小龙”就是抓住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机遇,适时地发展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的民族工业。经过不到10年的时间,一方面他们大都地域狭小,资源缺乏,经受不起巨大资源消耗的压力;另方面,为发展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所驱动,而积极地推行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现代化的转口加工业、现代化流通产业。将大批劳动密集型和传统工业,向大陆和周边发展中国家转移。他们增长方式的转变,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并且先后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

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国力的竞争并不仅仅表现为在总量上的竞争,更多的是在质量上,人均劳动生产率上的竞争,而在这些方面,我们与他们的差距更大。总之,他们发展经济的经验,给我们一个有益的启迪: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节约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少投入,增效益,增强经济竞争力。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这十多二十年间,由于人所共知的种种原因,我们已经错过了几次走集约化发展经济的机遇,现在反复地提出这个问题,并把它列为今后15年发展经济的中心内容,虽然为时不晚。但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不仅转变大有必要,而且已到了十分紧迫,非转不可的时候了,这还不能亦步亦趋,跟着别人后面跑,要有创新,树立信心,迎头赶上。凭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加上十几年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功经验,特别是香港将回归祖国,香港、上海、深圳等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强大的前沿阵地,坚信不久的将来,必有使全国人民获得满意的预期。

流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与流通是社会扩大再生产过程的两个重要环节。两者互相依存,互相转换,均衡、协调地、周而复始相互推动作用,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流通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流通企业担负着交换、分配的重任,是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工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出来的商品要通过商业企业来交换和分配,没有流通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工业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就要受影响,受制约。因此可以说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转变增长方式的任务目标一致,转变的力度、步调大体应该是均衡、协调、发展的。

二、流通企业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流通体制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明显的成果:在发展国有流通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济成份企业,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新格局;国有企业进行了放权让利,实现初步利改税,进而全面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对小型企业分别不同情况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形式,企业面貌焕然一新,活力增强;为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作了组织准备;大中城市兴建了一批多功能和显示一定规模的现代化大商场,改造了一批旧城区的老企业,展现出社会主义市场繁荣的时代标帜;国有企业源源注入了一批有文化有专业知识的成员,一批新型企业家脱颖而出,企业素质大大增强。流通企业和其它行业所取得的成果,共同为我国高速度发展经济的伟大成就,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我们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正如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的文件所正确地分析的,基本上仍然是属于粗放型的。据有关专家测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增长,只有28%是靠技术进步取得的(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有60%至80%是靠技术取得的)。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相当大。当前国有流通企业经济运行中的粗放型表现以及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大体有几方面:

1.流通领域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一是政企职能分开未真正落实,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的企业权力过份扩大,缺乏间接宏观管理,加之受“企业无主管”的误导,企业行为难以控制,重职工福利轻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一种是困难较多的企业,扩大经营乏力,仍处行政附属物地位,等靠要思想尚未消除;二是虽然企业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制度创新,但不少企业法人所有权未得到确立,企业内部“三权”集中于一身,一方面权责不清,自我约束力弱,另方面内部权力又过于集中,抑制了职工的积极性;三是企业负盈不负亏依然存在,助长短期行为,缺乏大展宏图的意识。

2.在经营策略上,少于中长期目标的设计和全局的平衡协调,豪华型宾馆商场兴建过多又过于集中,大大地超越了目前我国消费水平的承受力。据国内贸易部统计:1996年上半年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114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2%,而205家大商场只增长1.9%,如剔除物价因素外,则逞下降的局面。所以诸多大商场火红一阵子后,就频频出现:“星级宾馆旅社价”、“大排档的收费,豪华型的享受”的不正常现象,以致投入大,成本高、效益微;再是经营商品重豪华商品,轻中低档商品,企业改革重大中型轻小型,“抓大放小”变成“抓大弃小”。经营策略与现有消费水平的矛盾,成为流通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障碍。

3.缺乏现代营销新思路。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后,还未真正做到以顾客为中心,企业购进大量不适销对路的商品,特别是高档豪华型商品,频频削价,影响效益也损企业形象。不少地方商店千人一面,无自己经营特色,竞争手段单一化,更多采用的是不惜血本以低竞销,争夺市场,于是内耗损失严重,这些都并非集约化经营之道。

4.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亏损严重,亏损面大。多年来国家对流通企业投资比较少,多取少给,企业先天不足,全国国有商业自有流动资金大约在10%左右,我区1995年为10.24%(发达国家一般是30%),加之存量资产大量呆滞,更由于经营行为不规范,法制监督机制薄弱,三角债有增无减,外欠货款又难以追回,新建的豪华宾馆商场全部以贷款支撑,根本无法归还,有的还拖欠利息,连本带息,越欠越多。据有关资料1995年国有流通资产负债率高达85%(我区78%),有很多企业已是资不抵债,发达国家资产负债率到了50~60%就要亮出红灯。流通企业长期负债经营,家底已是空空如也,亏损日益严重,亏损面越来越大,全国现已达50~60%,我区亦已至50%,流通企业背着这些包袱,经营风险大,每走一步如履薄冰,走集约化经营任重道远。

三、流通企业集约化经营的对策

1.集约化经营必须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同步推进

经济体制改革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条件,如果体制不改,增长方式很难转变。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核心是加强经济发展的内在约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培育企业能够自负盈亏的机制,而这几个问题恰恰又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中的难点,解决这些问题要抓好三个方面:第一,政府职能与企业职能要真正分开,政府一方面实行间接宏观调控的社会职能;另方面通过代理机构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和终极所有权的职责;第三,确立企业自己能支配财产的法人制度,拥有法人财产所有权、自主经营权和资产经营自主权,这是使企业能够负起自负盈亏责任的前提条件;第二,建立企业内部的相互制衡机制。即建立实质性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包括高级经营和管理人员)和监事会组成的公司治理机构。通过公司章程确定各自的权责,使其互相独立,互相制约,相互协调,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人实体,市场竞争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中心,才能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落到实处。

2.消除旧营销观念的影响,树立新营销观念

流通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需实现营销观念的根本性变革:一是要确立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营销观念。顾客需要什么就经营什么,根据市场需要和消费趋向,随时调整企业经营的品种结构,实施商品的深度和广度双向战略,使企业尽快形成产品形象、社会形象及服务形象的新营销机制;二是树立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的观念,破除条块分割,划地为牢的狭隘观念;三是进军两个市场,即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参与多种市场的交易,以减少风险,壮大实力;四是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主动出击,分散风险的策略。国有流通企业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不少经验,要总结提高,择优而办,其前提是:(1)要熟悉所开拓行业的业务和生产经营规律,稳扎稳打,量力而为;(2)有一定人才、资金、设备、技术,不打没有把握之仗;(3)有进可攻,退可守的灵活应变能力。

3.创造市场,创造顾客

聚集顾客,扩大市场占有率,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消费需求逐步带有心理个性化的特征,流通企业必须紧紧地掌握这种变化趋势,从而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战术。目前沿海地区以及大中城市的变化已非常明显:(1)家庭消费由主妇掌握,逐步转为成员各自支配消费,可以分为不同消费对象的需求;(2)消费者选择商品的标准,由先看价格,转为先看质量进而注重功能重感性满足,喜自己购买的商品有特色,与众不同,从而获得充实感和满足感;(3)由注重物质的消费发展为同时注重时间、空间、服务的消费;(4)由注重商品实惠转变为既重内质又重外质、包装、附加值;(5)由注重质地转向重身体、讲档次、讲名牌的消费。随着消费多样化、变化快,商品生命周期逐渐缩短,过去三五年甚至十年一贯制,现在一二年,有的甚至几个月就到了衰退期。因此要跟踪掌握研究市场需求变化趋势,相应地不断调整商品结构、销售方式、手段,使之多样化、细分化、短期化。进货花色品种要多,批量不要过大,库存要少而合理。不要盲目进货,杜绝感情进货谋私利。做到全方位多视角,适应不同消费需求,以创造市场,创造顾客。

4.扩大规模,组建企业集团,获取规模效益

流通企业集团一般以实力雄厚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为核心,以资产联合为主,资金融通和经济技术协作等多种形式,作为联结纽带,以实现规模经营为目标。是在自愿互利基础上,由经营多元化的企业群体组成的企业联合体。目前遇到的问题是: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紧密型商业企业难于组建发展;组织结构不合理;集团成员关系脆弱等等。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强化资产纽带,如有偿兼并、投资参股、资产授权经营等,还可利用股份制构建整个企业集团不可分割的资产联网。对于布局分散的县级流通企业,宜组建商业总公司,实行资金融通、信息共享、综合经营以降低费用成本,提高效益。

5.发展连锁经营是引导国有小型企业走向集约化的有效途径

国有小型流通企业包括县以下企业和大中城市中的独立核算的商店、门市部,资金短缺,网点分散,经营设施、场地简陋,人员素质较低,是当前流通企业经营困难的“重灾区”,它们大多都没有经济力单独走集约化经营方式,又不可能以自己微薄的经济力量与经济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结成企业集团。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将它们组织起来,作为连锁集团的一个成员,逐步引导他们走规模经济的道路。国内外实践表明,连锁经营可以集中资本,扩大规模,创造出巨大的规模效益。能够克服小型企业,各自独立运作带来的弊端,能减少广告费、职业技术培训和经营管理方面的费用,提高标准化、高质量的服务,改变商业从属于生产企业的传统地位。使商业真正能够发挥出反映和了解消费需求,指导生产的功能。

6.严格制度纪律,向管理要效益

目前,不少企业的亏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它是由经营管理不善而造成的。据国家计委技术经济研究所对2102家亏损企业的调查,属于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亏损的企业占33.1%。国有流通企业的情况亦莫不如此。向管理要效益,并不需要增加多少费用和物质投入,就能取得可观的效益。在商业经营活动中,在许多场合和环节里是容易出现漏洞和浪费的,诸如商品运输、仓库保管、合同监督、资产评估、交易中的钱银两清,以至采购商品是否适销对路、债权债务是否及时清结,资金周转快慢的监测、饮食行业中的跑冒漏耗等等,只要及时检查,堵塞漏洞,防患未然。已成损失事实的,要查清责任,按章罚赔,这样就可以减少浪费损失,扭亏增盈,提高效益。

7.优化资本结构,增强竞争实力

优化资本结构是企业走集约化经营的关键条件。目前流通企业这种高负债率的状况,不能再任其发展下去了,否则企业经营越益困难,会延缓走集约经营的途程。现在全国在50个大中城市进行“优化资本结构”的试点,必须抓住这个契机,采取有力的、实质性的措施妥善地解决这个问题,其思路设想是:(1)内部积累,企业建立自补流动资本制度,按销售收入或按锐后利润提取一定比例的资本金,补充流动资金(如南宁市规定:企业可按销售收入的0.5~2%补充自有流动资金,按销售收入的0.5~2%提取新产品开发基金,计入成本费用);(2)财政注入,在国家财政还不富裕情况下,可以先对各地素质较优的,过去对国家上缴税利贡献较大的“龙头”企业,注入一定资本;(3)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积极地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4)实行兼并。在条件适当的情况下,以实力雄厚的优质企业兼并高负债率、财务恶化的企业,扶助改善被兼并者的结构状况等等。

8.集约化与现代化同时并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流通企业都毫不例外地,要求朝着建成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企业迈进。现代化企业,要求企业整体、全方位的现代化:在思想观念方面,要求高度树立人才、创新、营销、竞争、效益、信息等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在物质技术方面,要求生产、经营、销售、规模、形式以至储运设备的现代化;在企业管理方面,要求体制、结构、管理手段、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在信息方面要求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运转手段。这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无疑是个高标准、高目标的要求,但适者生存发展,不适者必遭淘汰,这是企业发展的历史必然。对此,虽然不能操之过急,但也不要视作“纸上谈兵”,要根据企业各自的不同基础和条件,逐步向前迈进,使现代化与集约化相辅相成地共同推进。

标签:;  ;  ;  ;  ;  ;  ;  ;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性与流通企业的集约化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