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而语文教学更不可“循规蹈矩”,如果始终将其圈养在教室里,让“考点”束缚了语文教学的灵魂,那么语文教学必将失去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丧失感悟美、表现美的活力,更不会生发出挖掘美、创造美的激情。语文本是有形、有声、有色、有味、有生命的。
关键词:课堂魅力 语文素养 体现
学生的语文素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教育,而语文的教育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如何才能上好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真实挖掘出语文课堂中的文学艺术魅力呢?我认为:
一、让课堂真正成为传授知识的主阵地
体验式教学,也就是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老师搭台,学生唱戏”。让学生从传统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教师则以尊重学生的情感为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充分发挥语文文本的优势和老师的导向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主动性,触动学生灵感发挥的艺术性,引领学生独立的质疑性,拓展学生大脑思维灵活的释疑性,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完全地动起来。最终做到,以文本知识为基础走向文本之外的更广阔的文学天地,从而进行语文教育教学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在课堂中挖掘文学的艺术魅力,真正地实践“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新教育理念。
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也常这样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有些老师把这句话的主旨放在了“个人”而我却认为它的精髓在于一个“领”字。个人学习态度是否端正与否固然重要,但要记住一句话,老师走多远,学生就能跟多远。如果要切实地做好体验式教学,更好地做到“课堂上上学、生活中体验、环境中熏陶”的教与学,那么正确地运用老师的导向作用,则是课堂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体验式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完全参与进来,真实地走进文本,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二、加强师生互动,在爱的氛围中引发学生情感勃发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运用情感这把钥匙,来开启学生求知的心灵,使学生动情地投入到语文课堂学习中去。
我曾听过这样一节课:那天是教师节,老师拿来了录音机。当学生们听到广播电台中老师对他们的真情祝福录音时都激动不已。他们彼此注视着。从对方的眼神中读懂了感情的真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时,全班同学都沉浸在师生之间的真情里。老师因势利导地告诉同学们,心中若有感受,就记录下来大家一同交流,然后老师点出了本节课的写作内容。聆听着轻柔甜美的音乐,同学们快速地用自己的笔描绘着此刻的心灵画图。下课铃声响起,当老师把这一祝福献给大家的时候,班级响起来了“老师,我们爱你”的回声,并纷纷跑上前去与老师拥抱。可见,老师在教学设计中融入自己的情感,让真实的感受走进课堂,能引起师生间的共鸣,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师生间的感情得到真正的交流。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老师首先要把学生当作孩子般呵护,然后再把他们看成是求知的学生。如果教师不付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么学生的回报也是求不来的,更谈不上“亲其师,信其道”了。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先给学生以无私的爱和关怀,然后在爱的氛围中把知识传播,引领学生走入神圣的知识殿堂。所以,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利用语文文本这个有利的先决的条件,教给孩子们的第一堂课应是:在自己得到爱的同时如何去爱别人。有的老师虽然暂时做到了这一点,但就是如昙花一现,以为一次的成功便成为永恒了。
在现实社会里,诱惑他们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一不小心,便会掉进阻碍学习的泥潭中难以自拔。如果你想要成功,想要在语文教学中看到你的成果,那么就请你付出长久的关爱吧。可是,这种爱应用什么样的方式付出才得体呢?这又是一个需要老师们长期探讨的一个话题。
我以为,在付出爱的同时,要不失严厉。在你进行严厉管教的同时,要让学生懂得你在为他们付出爱。要想在短时间内达到这样一种效果,确实很难。在课堂教学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场景。这就要求老师们要掌握好尺度。否则会过犹不及。过分付出爱与过分严厉管教都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三、利用体验式情感教学法,使语文焕发独特魅力
体验式与情感式教学法的整合,我们暂且叫它“体验式情感教学法”吧。也就是说,在体验式教学课堂中。恰到好处地融入教师的情感,做到二者合一会使课堂教学进入佳境达到新的高度,使师生间做到有效互动,积极地调动学生创新思想的产生,鼓励他们开展丰富的想象,敢于质疑,勇于释疑,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从而引领他们走入人文教学教育这个大课堂中,去挖掘课文背后的文学魅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教育,最终目的无非是更好地进行语文文本知识的解读,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宽、广、厚”,只有具备了这些,才能吸引学生一步步走入文学知识的领域,走进大语文这坐知识的艺术宝库,挖掘出文学无穷的艺术魅力,为语文课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论文作者:郭芳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4月总第17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8
标签: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老师论文; 目的论文; 情感论文; 师生论文; 魅力论文; 《教育学》2019年4月总第17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