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纳西族传说是纳西族先民对民族变迁的历史记忆,是民众对地方民俗的阐释。浅析纳西族传说的历史记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纳西族社会的生活记忆和纳西族人的文化心态。
关键词:纳西族;传说;历史记忆
前言
一个民族的民间文学,是透视这个民族的一道窗口,而传说则是这个窗口中最迷人的风景。“传说是一个社会群体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公共记忆。”[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87页。]传说作为某种历史记忆的符号,他们的产生和流传过程包含着一个历史真实。纳西族传说是记忆的叙述,它用它独有的方式把纳西族传统历史文化向我们娓娓道来。
一、风物特产传说中的历史记忆
纳西族地区的纳西文化独树一帜,优美的自然风光令人赏析悦目,在此条件下,孕育出了风格独特的纳西族风物特产传说,蕴含了纳西族人的生存智慧,也彰显了纳西文化的丰富多姿。在《龙女树》中讲述了统治丽江的木天王利用女儿龙女和“北”王的感情想把永宁并为自己管辖的领地,计策失败,“北”王战死。木老爷将龙女囚禁玉龙湖中央的游春亭,让其赤脚踩在碎瓷瓦上。怀着对丈夫的思念,美丽善良的龙女在血泊中长眠。住在玉湖周围的纳西乡亲们,选了个好日子,悄悄安葬了“北”族死难同胞,为龙女举行火葬礼,用“北时细哩”超荐她。第二年的春天,人们发现湖心长出了一颗海棠树,大家认为这是龙女的化身,便把这棵海棠树称为“龙女树”[参考中共丽江地委宣传部编:《纳西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358—363页。]。
“龙女树”在一些传播地区内容情节相同只是木天王想吞并的是西番国(即今普米族聚居地区),讲的是龙女和西番王子间动人的故事,这也反映了传说的变异性导致了拥有同一“母题”的不同“异文”的出现。后来有学者称龙女只是人们幻想出来的人物,木氏家谱中也不曾有此女子,故事发生时值明代,木氏势力达鼎盛时期,吞并永宁或是西番,并非难事,不必牺牲公主的幸福为代价,“龙女树”只是一个优美的传说,毫无史实依据。不论纳西族传说所叙述的故事内容是否真实,但传说折射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民众心态是真实可信的。木氏土司能在强大的势力包围圈中保护自己并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便是通过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巩固统治地位,这是有史可循的。《龙女树》中讲述为龙女举行的火葬礼是当时纳西社会真实存在的。在清代“改土归流”以前相当长的时间里,纳西族一直盛行火葬。因气候寒冷,火在纳西人生活中显得异常重要。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火,火塘是人们活动的神圣中心,既然人活着离不开火,死后亡魂也需火陪伴。而且传说中提到“北时细哩”是后人为纪念此事而创作的。其中“公主哭”是描写龙女哭悼“北”王时的心情;“跺匆”叙述了龙女在碎瓷瓦上麻木的走着跳着的惨景;“母布”表达了纳西乡亲们给龙女送魂时的深切悼念之情。学界中对“北时细哩”的历史渊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就包含了此传说。但可确定的是“北时细哩”是纳西族特有的丧葬音乐,在纳西家庭中举办葬礼时使用,其曲调忧伤哀怨,寄托着人们对逝世者的哀思。传说中的故事发生地玉湖是白沙镇的一个重要组成,而白沙镇是木氏家族的发源地。宋元时期,白沙是丽江商贸、政治、文化的中心。也许是人们根据特有的地方文化因子创作了《龙女树》并代代相传,但可肯定的是其在流传过程中因得到不断地加深和传颂带上了历史的符号,有十个讲述着就会出现十种传说版本,这是人们主观的选择,也形成了一种集体记忆。
《达勒?阿萨命》、《尖底篮的来历》、《石牌坊的传说》揭示的是对封建礼制的不满和剥削阶级对劳苦大众的压榨,《聪明的新娘子》阐释了纳西族为何婚后逛街要买松明子和韭菜。葬礼上会演奏“北时细哩”;婚后逛街要买松明子等这一切已成纳西人生活的一部分,构成了纳西社会的一种历史记忆。当然,传说不等于历史,但它实际上也是人们根据记忆对过去的重构和加工,这也是一种人们自己处理历史的方式。
二、节日传说中的历史记忆
纳西族节日传说是以传说的具体内容,对纳西族的具体节日进行解说,构成纳西族人对相关事物的历史记忆。祭天是纳西族古老而又最隆重的节庆。《人类迁徙记》中提到了纳西族祭天的由来,传说是纳西族的男始祖崇忍利恩和女始祖衬红褒白命婚后不久生下三子,可是三个儿子都不会说话,夫妇两人举行了“祭天”,后来三个儿子分别说出了藏语、纳西语和白语。我们无法知晓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崇忍利恩和衬红褒白命,但传说作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解释欲望的内容,在流传过程中慢慢塑造了人们的历史记忆。祭天仪式作为纳西人民和天神交流的桥梁,它已成为纳西族生活的一部分。在每年正月举行的祭天盛典上,纳西人用松树、柏树、栗树立于祭坛进行膜拜。柏树居中,代表天舅可洛可兴;栗树居两内侧,分别代表天父天母;松树居两外侧,分别代表纳西男始祖与纳西女始祖。其中所祭的天父天母是的衬红褒白命父母亲,即母系远祖,且祭台上拜的天舅是天母的兄弟,这其实也反映了纳西族以母系为尊的观念。在《创世纪》中利恩向天父提亲,天父设置很多障碍想让利恩知难而退,是聪明善良的衬红褒白命提醒利恩并献计策,化解了危机,最后天父才答应把女儿许配给利恩。自古以来,纳西族妇女在社会生活诸多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永宁纳西人(摩梭人)至今还保留着母系制,舅舅在家中也很受尊敬,有着“舅父为大”的礼俗。在丽江,集市上摆摊做生意的也大多是纳西妇女。她们将自己的青春、血汗无私的赠与了家庭。此外,在一定程度上祭天仪式具有凝聚族群的功能,一方面表现在对纳西人身份的民族认同。过去,纳西族把祭天作为是否是纳西人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表现在不同祭天群的各个家族的认同。祭天是纳西族传统典型的以父系氏族为核心的活动,是由有血缘亲属关系的父系氏族来展开的,一般以家族为单位。
“三多节”是纳西族的标志性节日,“三多”是纳西族的保护神。关于三多的传说故事很多,主要讲的是三多是玉龙雪山的山神,是英勇无比的将军,帮助人们驱散瘴气、打退敌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每年祭祀,求“阿普三多”佑护。在纳西族的意识中,“三多”是人们遇到困难且无力解决时能带来希望的救世主,是帮助人们消除困境后又迅速消失不愿留名的侠客。这是符合人们的意识形态的,当人们渴望征服自然力时,会借用外力来达到成功。“三多”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寄托。直至今天,它是纳西人至高的保护天神,是玉龙雪山的神灵,代表着纳西人民的信仰与崇拜。传说中的“三多神”是一位穿白甲、戴头盔、执白矛、跨白马的神将,也符合纳西族对白色的推崇。在纳西人的观念里,白色总是象征着善良和正义,美好和真实。纳西族的白色崇拜的根源是生殖崇拜,在先祖的观念中,生殖是神圣的,它使人类得以繁衍,得以生存。母亲的乳汁是人类成长的摇篮,乳汁是白色的,因此人们自然也就会在生殖崇拜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产生对白色的崇拜。再者是在生产生活中,白昼总是带来光明和温暖,白云的轻灵飘逸给人以自由感,雪山的洁白无瑕,雪水的滋润养育之恩,这一切都让人们对白色感到崇高和敬畏。而这些作为纳西族人对世界的认知,构成了“三多”传说形成的历史记忆。
无论是祭天仪式还是“三多颂”,表面上看是纳西族人在进行一次对纳西族始祖和三多神的祭拜,实际上也是一次对祖先和“三多”的集体记忆,同时活动的开展也成为了家族成员或小群体的一次“记忆”融入到集体记忆中。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纳西族人们每次举行祭祀时,也在不断充实对祖先的集体记忆。
三、人物传说中的历史记忆
纳西族民间传说是纳西族历史记忆的一种呈现和表达方式,而纳西族人物传说更是纳西族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姚小七是清朝咸丰年间参加杜文秀回民起义的一名将领,他的传说也在其故乡九河乡代代相传。姚小七原名姚德胜,因在家中排行老七,大家都喊他小七。姚小七家境贫寒,又因水灾旱灾,跟着父母到处逃荒,生活的艰辛,家乡的苦难使他立志要有所作为。二十五岁加入了杜文秀起义,由于他骁勇善战深得杜文秀的器重。趁战事缓和之际,回到家乡疏理河道,把白汉场海子里的水引进到九河坝子。他拿出自己的积蓄,补偿因开挖河道被占用土地的农民,惩罚了那些阻止开挖河道的土豪劣绅。制服了在白汉场海子里作恶的小白龙。最终成功开挖了河床,使成千上万亩的土地得到灌溉。
尽管传说不是历史,严格的说不是史学家们认定的历史,但从传说中我们还是可以探寻历史的影子。可以肯定的是姚得胜确有其人,是丽江市九河乡南高易芝古村人,于1856年参加杜文秀起义,1871年死于澄江,是个一心为民的英雄。姚得胜在回乡期间积极帮助家乡人民治理河道。当时九河与剑川交界处的人们经常因属地不明,资源利用不均发生争执,时而有流血事件。姚得胜在九河与剑川的交界处修建了一塔,作为分界的标志,从此两个地方的争斗减少了。该塔为九河干木河石塔,又名得胜塔。1950年九河地震中石塔严重受损,到1957年后彻底倒塌,1979年在丽江博物馆文管局的组织号召下原地修建了一塔。今天我们去九河乡,还可以在九河和剑川的交界处九河检查站对面山上看到威严耸立的石塔。姚小七传说中虽然他本名是姚得胜,他的小名却是邻里间接触最多的,也便于人们记住,所以流传下来的主人公的名字也就变成姚小七。传说中描写的姚小七是位大力士,能轻而易举背起两扇重石磨,并把家乡海子里作恶的小白龙制服。这显然是夸大了姚小七的能力,但这往往符合传说主人公天赋异禀的传奇色彩,让人所津津乐道。人们总是对英雄有别样的崇拜情怀,客观上也使传说得到更好地流传。
木丽春的《古城纳西人》一书中也提到姚得胜,说其与张润在少年时结拜为兄弟。后来,杜文秀在滇西举起了反清的义旗,姚参加了义军,张投靠了清王朝。姚得胜因得知舅子反叛,心灰意冷,举剑自刎。张将姚刚满七岁的儿子收为义子,丽江名人李玉湛为张府幕僚,为姚的儿子赐名文湛,字丽川。张文湛是丽江有名的文人,多才多艺,精通书画、医学、占卜和算数。还设馆教学,著名的国画家周霖便出自其门下。先生将自己的四个儿子有两个取张姓,铭记张家的养育之恩;给另两个儿子取姚姓,不忘本宗。这故事在丽江大研古城被誉为“张姚二姓”,成为了一桩美谈,且其后人也以此为豪。姚小七是白族人,张润是纳西族人,“张姚二姓”也表现了丽江地区白族和纳西族是血水相融不可分割的,也象征着各民族的和睦相处。虽然在历史中像姚小七一样为人们排除万难的英雄很多,但是在九河乡老百姓的心中,他是神圣的象征。也许人们记不得历史里的姚得胜,但他们一定会知道传说中的姚小七,这是传说的力量。
《高勒趣》是一部纳西先祖高勒趣为救其父莪高勒勇敢闯山神设置的重重险关的故事。《叶古年的传说》讲述了木氏先祖叶古年的出生和英勇事迹。《阿一旦》系列故事中阿一旦同统治阶级进行英勇机智的交锋,为百姓谋福利,揭示木氏为扩大势力范围带来军事上的扩张并加重对人民的压迫剥削。纳西族人物传说既是对纳西族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追忆,也是对当时纳西社会现状的一种窥探。通过传说,我们也能略微感受到民族的发展历程。不论是在传说的形成过程还是在传说的流传过程,都是人们在对纳西族历史的认识进行不断地更新和加固,形成了一种源远流长的社会记忆。
四、结语
传说是在历史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化处理,传奇性和虚构性特征决定了传说内容不具有客观历史真实,但并不能否定传说具有的历史意义。纳西族传说是历代纳西人民的自发创作和变异传承,在某种程度上是记录了纳西人民的历史,形成了纳西社会的文化认同。独特的地域环境和人文风情孕育了丰富的纳西族传说,但遗憾的是本人收集的传说资料有限,实地调查所用时间也短,再加上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文中只从风物特产传说、节日传说、人物传说三种类型里的一两个代表文本进行分析。其实这仅仅是纳西族传说中很小的一角,纳西族传说的类型和文本也比这丰富得多,传说中的历史记忆也是更为绚丽多姿的。本文也不过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学界对纳西族传说结合历史记忆分析的关注。
参考文献:
[1]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7
[2]中共丽江地委宣传部编.纳西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10
[3]木丽春.古城纳西人[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05
[4]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J].中国社会科学.2003.02:175
[5]万建中.民间传说的虚构与真实[J].文化研究.2005.03:71
作者简介:和淑芳(1992.12-),女,纳西族,云南丽江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文学。
论文作者:和淑芳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2
标签:纳西族论文; 纳西论文; 历史论文; 记忆论文; 丽江论文; 龙女论文; 传说中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