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 北京 101500)
摘要:我国酸雨区面积扩大快、降水酸化率高,世界上罕见,其中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和青岛等省市部分地区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本文就酸雨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加强酸雨监测系统建设、提高酸雨监管能力等方面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酸雨;特征;生态环境;影响;防治措施
引言
目前全球已形成三大酸雨区,覆盖我国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和青岛等省市部分地区,面积达200多万km²的区域,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我国酸雨区面积扩大快、降水酸化率高,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大量的环境监测资料明,由于大气层中的酸性物质增加,地球大部分地区上空的云水正在变酸,如不加控制,酸雨区的面积将继续扩大,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也将与日俱增。据气象部门对酸雨的监测资料显示,中国酸雨区总的来说呈东北至西南走向,酸雨区主体位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另外北方也存在小范围的酸雨区,且酸雨天气趋于增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本文针对我国主要酸雨地区酸雨天气特点及影响进行分析,了解酸雨天气发生特征和危害,为加强酸雨监测、做好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提供参考。
1 我国酸雨特征分析
据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主要集中在长江沿线及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主要包括浙江、江西、湖南、福建的大部分地区,长江三角洲、安徽南部、湖北西部、重庆南部、四川东南部、贵州东北部、广西东北部及广东中部地区。近些年来,我国,酸雨区总体上呈范围扩大、强度稍有减弱的趋势。北方酸雨区范围扩大明显,南方酸雨区范围基本保持不变。
我国南方酸雨区在1993-1998年期间酸雨问题较为严重,1999-2002年期间酸雨高发区总体上出现酸雨的范围减小、强度也有所减弱;2003年后,酸雨形势又开始趋于严重,北方酸雨区酸雨发生频率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但自2003年开始,京津冀地区及河南部分地区酸雨发生频率增加到20%甚至50%以上,山东省酸雨发生频率大于50%的区域面积也逐渐扩大,尤其是原来为非酸雨区的北京地区近些年雨水酸化趋势十分明显,并出现强酸雨,由无酸雨区转而名列酸雨城市黑名单。据酸雨观测网观测,2006年我国19个省市酸雨降水频率达到100%,北京酸雨频率达到80%,8月北京曾出现2006年最严重的酸雨污染,其中8月中下旬降水过程均为酸性降水,强酸性降水比例很高,这是1993年以来从未出现过,而7月也监测到5次强酸雨天气过程。导致近些年酸雨形势趋于严重的原因是2003年以后空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含量在逐年增加,它们在空气中转化为硫酸和硝酸,随雨水降下而形成酸雨。
2 酸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酸雨进入环境的途径有很多种,酸雨落在土壤里,土壤被酸化后会使土壤肥力减退,一部分作物无法生长,导致农业减产,大面积森林的衰退;酸雨降落或汇集到湖里,导致湖水酸化,会使鱼类、虾类不能生存而减少或灭绝。
首先酸雨对生态环境区域内的河湖、土壤及植物影响较大,会破坏自然生态,威胁野生动物生存,甚至是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酸雨出现时,其中植物的叶片对酸雨反应极为敏感,酸性物质会严重侵蚀叶片等,降低叶片光合作用,使其抗病虫能力下降,树木生长受到严重危害,生长缓慢或死亡,土壤中营养成分被酸溶解后会流失掉,最终使大面积树木遭受危害。地面上由于受到酸雨影响也会进一步酸化,土壤中生长着的各类细菌生物受到酸雨侵蚀后,除少部分耐酸外,大多数细菌都将无法存活,也会引起农业减产。此外,酸雨易腐蚀水泥、大理石,使铁金属表面生锈,建筑物容易受损,公园中的雕刻以及许多古代遗迹也容易受腐蚀。酸雨还对水生生物有很大危害,使河湖水质酸化,导致许多对酸敏感的水生生物种群灭绝。一旦湖泊、河水PH值降到5以下时,鱼、虾类生长繁殖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再加上湖河底泥中的有毒金属遇酸溶解,更会加速这些水生生物群死亡;人体直接接触酸雨酸雾,会产生眼睛和呼吸道的刺激症状,对抵抗力弱的儿童和老年人会危害更大。2015年3月31日至4月2日威海市继前期干旱后出现转折性降雨,此次降雨强度为建国后山东历史同期最强,而且也是一场酸性降雨。
3 酸雨治理措施
酸雨的酸性物质,主要是人为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大量的火电厂等每年会燃烧大量含硫量高的煤,这些燃烧后的废气被直接排放在空气里,同时随着人口增多,机动车辆也快速增长,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因素。我国酸雨高发区明显特征也是我国火电厂密布地区,而北京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等影响,出现酸雨并非一地污染所致,酸雨出现的主因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这两种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燃烧煤炭、石油以及排放汽车尾气。我国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中取得良好效果,自“十一五”开始,制定相关政策着力大力控制二氧化硫,当前又围绕我国最突出的酸雨等污染问题,根据总量减排与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之间的响应关系,建立起以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的总量控制方法,实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等多污染物的协同减排;借鉴之前的成功经验,打破地方行政区划界限,将区域大气环境作为整体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构建“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鉴于受污染传输影响,一些污染严重地区如北京则联手天津、河北共同治理大气污染,以此遏止酸雨增强趋势。对区域大气环境有重大影响的电厂、石化、钢铁、水泥等建设项目,实施重大项目环评会商机制,探索有利于区域大气联防联控的新机制和新模式。本文在此基础上,就加强环境监测监管、酸雨天气研究等方面提出应对对策及治理措施。
3.1 加强环境监测监管
气象部门要与环保部门加强联合,不断完善国家酸雨和区域内空气质量监测监控网络,优化监测站点,增加区域内的监测点,安装大气污染物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并进行长期跟踪监测,获取酸雨和细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及趋势。如在燃煤电厂等厂矿安装烟气污染物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建立脱硫设施并运行,对设施的日常运行做好监管。各个地区的污染企业、厂矿安装的燃煤脱硫机组都要与省(区)级环保部门、电网公司共同完成烟气污染物排放的连续监测系统的联网,这样才能提高各级环保部门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同时继续发挥污染源监测现场采样、测试和监控中心重要作用,提高环保部门监测监督职能及连续监测数据传输能力,为酸雨等危害生态环境等的有害天气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3.2 加强酸雨研究,提高科学治理决策能力
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要加大酸雨等科学研究,不断完善酸雨影响评价体系,提高致酸物质控制技术水平,优化酸雨控制综合措施,针对酸雨特征及影响及时提出有利于控制酸雨的有效方案,提高酸雨控制、预测预警和防治能力。同时,相关部门要做好酸雨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环认识,减少污染物排放,尽量选择绿色出行,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蒲维维,于波,赵秀娟,等. 北京地区酸雨的天气影响因素及降水化学特征分析[J]. 气象科学,2012,32(5).
[2]姜晓刚.浅析酸雨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5):89-89,91.
作者简介:贾芳 (1980- ),女,满族,北京密云人,本科学历,工程师,从事研究方向或职业:综合观测。
论文作者:贾芳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研究》2019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3
标签:酸雨论文; 我国论文; 酸性论文; 地区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特征论文; 北京论文; 《科技研究》2019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