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景观的文化功能及对汉语文化传播的启示论文

语言景观的文化功能及对汉语文化传播的启示论文

语言景观的文化功能及对汉语文化传播的启示

张艳翠

内容摘要: 语言景观是目前热门的研究领域,论文从语言和文化关系的视角出发,提出了语言景观的文化功能,即文化教育、文化传承及文化交流功能,并结合当前汉语文化传播的国际形势和现状,从如何开发和利用语言景观入手,为汉语文化传播者及机构提供一些建议,以期为汉语文化传播开辟新的路径。

关键词: 语言景观 文化功能 文化传播

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的研究是近些年国内语言学领域日益新颖和热门的研究课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进入此领域进行学习和研究,取得的成果也是颇为丰硕,截止到2019年3月,以“语言景观”为关键词在知网数据库进行搜索,搜索到109篇与此相关的学术论文,而以“语言景观”为主题能搜索到125篇。

一.语言景观

语言景观这一概念最早是1997年Landry& Bourhis在学术论文《语言景观与族群语言活力》中正式提出并使用的,二人将其界定为:“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1]

随着近些年语言景观研究维度的不断加深,语言景观涵盖的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标牌上的书面语言。Jaworski &Thurl的符号景观(semiotic landscape)理论认为,语言景观研究除了关注标牌语言的本身,更应考虑语言与景观、文化、视觉话语之间的互动关系,即关注以文本为媒介并利用多种符号资源所进行的空间话语建构[2],研究的对象也不应拘泥于传统的语言标牌,应扩展到包含图像、音频甚至视频等非语言符号的多模态话语,如宣传彩页、电子显示屏、电影海报、车票和涂鸦等。笔者比较认同后者对语言景观内涵的阐释,论文中涉及到的语言景观指的是后一种广义性质的语言景观。

而国内的语言景观研究起步较晚,2009年12月孙利发表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上的《语言景观翻译现状及其交际翻译策略》一文,是国内首次引用语言景观概念进行研究的文献。自此以后,关于语言景观的研究在国内热度不断增加。

这些国内外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语言景观展开研究,有从语言景观理论视角进行研究,有从语言政策及语言规划视角、符号学视角、社会学视角,社会语言学视角进行研究的。此外,有从宏观角度,研究语言景观和文化关系、民族方言的,也有从微观角度,搞双语研究、翻译研究等,关注的焦点各有不同。

这些静态的语言景观,要求文化气息浓郁,强调有一定的表现力。

二.语言景观的文化功能

1.文化教育功能

同时,通过对汉语标牌内容的设计,提供给学习者很好的文化教育,如:文化标牌“百善孝为先”,传递给学习者的是中国的“孝”文化。二是在环境营造上,对外汉语教育机构在语言景观设计、制作和管理方面,应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实际需要,标牌、机构标识物、宣传标语、电子显示屏等,内容的设计上要贴近受教育者的学习生活,在汉字、拼音的使用上,语言种类的选用上、语言的排序、语言的翻译、汉语词汇呈现的结构特征等方面,突出其实用性、常用性和可理解性。

在汉语文化传播方面,要充分发挥语言景观的文化载体和传承功能。在对外汉语文化教育和宣传部门,目前,孔子学院和国际交流学院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主体力量,在环境的布置上,首先应注重打造文化信息比较浓郁的语言景观,在标牌、标志物、展示物的设计上要花一些心思,不仅能传递信息,还要能展现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如通过艺术字、变形汉字、字画,展现中国的书法艺术特色,学习者虽不能完全认识、体会中国文化,但是可以获取一些文化的信息。开展文化活动时,可以通过宣传标语、海报、甚至涂鸦这些静态语言景观的设计,融入进武术、茶道一些中国元素的东西,静态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在环境和氛围的浸染中,让学习者去感受和了解,进而接纳和喜爱。

从大纲来看,该课程的作业设计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两项关键性任务要求学生先分别和英语学习者(ELL)以及英语学习者的家长做三小时以上的面对面访谈。然后要对该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从教学方式、授课环境、课外活动、学科和课堂管理等方面对美国学校教育和英语学习者母国的学校教育进行比较,还要从书写体系、语音、词法、句法、语义、语用学、深层文化等角度对两种不同语言和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和家长找出差异,尽快适应所在地区的学校学习,快速提升英语水平。

语言是文化的核心,是文化发生、保存、交流、传递的媒介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储藏仓库,也可以说是文化身份的标志。同样的,语言景观也具有这方面的功能,一个民族的语言景观能够体现民族思维、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特点,它承载着很多民族文化信息,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

据此,对外汉语教育的一些机构,如:国际交流学院、孔子学院,一是可以将语言景观引入到课上教学中,选择一些合适的语言景观素材,为汉语学习者提供真实的教学材料及语境,满足学习者对语言文化学习的真实需求。

至此为止,课堂上,学生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样兴奋起来,“我发现:3格的一半是1格半,再加上半格也是2格!(如图6)”“5格的一半是2格半,去掉半格也是2格!(如图7)”甚至有学生提出:要是钉子板再长些,这样也可以,这是8格的一半4格,去掉4格的一半是2格(如图8)……

语言景观具有文化教育功能,不同类型的语言景观可以传播不同的文化知识,教育者可以对语言景观进行有意识地设计、利用和管理,使得受教育者通过语言景观获得和掌握中华民族的物质、制度、心理等方面的文化,进而达到对受教育者文化教育的功能。

专栏是编辑稿件的重要方式之一,地方科技期刊的编辑不仅要深入挖掘文章质量,还要主动向有学术影响力的作者群体约稿,准确定位某一学科特点与热点,策划筹办特色专刊、专栏,邀请作家专门为专栏目撰写文章。将编辑的主动性、创造性与读者需求结合,通过专刊/栏培育属于自己的刊物特色,增强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与竞争力,打造名牌栏目、名牌期刊,占领学科发展高地。现代化的经营意识与学术影响力的充分结合为地方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通过筹办特色学科专刊/专栏,扩大期刊知名度的同时还可以提升编辑的组稿能力与专业水准。[7]

2.文化传承功能

4.3 生育 CD的两个发病高峰分别为20~30岁和50岁左右[2],CD患者的平均年龄约为30岁,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正值生育年龄。IFX被美国FDA批准作为孕期B类用药。MTX可致胎儿畸形、增加流产风险,因此禁用于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患者。然而,这并不代表IFX与MTX完全不适用于生育期CD患者。有报道[28]1例使用IFX联合MTX治疗的44岁男性CD患者的妻子顺利产下1名健康的婴儿。这一成功案例为CD患者生育问题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穆亚阁等人在《语言景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调查与研究》(2018)一文中,已经做过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汉语标牌在留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高级水平的留学生,促进了他们语言意识的提高,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在语言的学习及文化习得方面均发挥重要的作用。

而近些年,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全球形成学习汉语热潮,中国在全球150多个国家或地区建立孔子学院,并在国内培养大批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同时招收大量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以此,让世界感受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语言景观作为语言表现的一种形式,具有潜在的文化功能,势必能在汉语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语言和文化视角出发,探讨语言景观潜在的文化功能,并结合目前汉语文化传播的现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汉语文化的传播开辟新的路径。

3.文化交流功能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熟识度及文化的被接纳程度,对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交流有重要的影响,要实现文化交流及文化价值的扩散,就要充分发挥语言的载体功能。在2017年第十二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上,与会代表就新时期习近平主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的倡议,再次强调要充分发挥孔子学院在中外文化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

4种构造形式的墩柱,节段高度均为420 mm,截面尺寸为240 mm×180 mm.预应力钢筋采用φs12.7钢绞线,单根预应力钢筋的有效预应力为12.5 kN,纵筋采用HRB335热轧钢筋,箍筋为直径6 mm的HPB300光圆钢筋.混凝土选用C30.4种构造形式的配筋参数一致.墩柱由恒载产生的轴压比选为0.2[8].其中,在节段与节段接缝的位置,预制墩柱两侧各预留长60 mm、高30 mm的局部现浇段,在预制节段墩身拼装完成之后进行现浇混凝土的作业,接缝处还留有120 mm×180 mm的干接缝.

由此,联系到语言景观的建设,在汉语教学和学习的场景中,要深入发掘语言景观附在的文化要素,发挥其文化传播及文化辐射功能。如:孔子学院教学及举办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推广服务,可以设置多样化的,富有中国元素的语言景观来强化文化传播功能。举办文化活动时,可以以有声语言、图片、文字、展示等语言景观形式呈现出来的,也可以联系到所在地受众的需求,以春联、相声、音乐、书法、古诗词、中医、剪纸艺术、饮食等中华传统文化打造成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景观形式,展示我国多样化的语言景观主体,进而宣扬及传播中国文化。

汉语海内外的教学者们也越来越重视依托新技术打造的不同形式语言景观,加强汉语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在平板电脑上写毛笔字,设计AR节庆卡片、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呈现嫦娥、门神等3D卡通形象,讲述中国传统节日故事,通过活字印刷设备让人深入了解象形汉字,让汉语的学习和中国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更强调语言景观建设的可体验性、丰富性、功能性。

三.结语

语言景观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国内对其的研究才刚刚兴起,考虑到语言景观产生的文化价值及如何将其应用于文化传播和交流领域,目前的研究者寥寥无几,论文做了些尝试性探讨,同时期待未来的语言景观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汉语教学及汉文化的传播,发挥其此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Landry R,Iiourhis R Y.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An empirical study[J].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l997(16);23-49.

[2]Jaworski,A.&C. Thurlow. Semiotic Landscape:Language Image, pace[M].London:Continuum,2010.

[3]王丽颖.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述评[J].滨州学院学报,2018(5):70-75.

[4]穆亚阁,杨星,李海英 姜黎君.语言景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调查与研究[J].语言教学研究,2018(8):170-177.

[5]唐静.国内语言景观热点问题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8):63-64.

[6]李宝贵,王丽青.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述评[J].喀什大学学报,2018(3):34-40.

(作者介绍: 张艳翠,吉林外国语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标签:;  ;  ;  ;  

语言景观的文化功能及对汉语文化传播的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