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怎么能办好一所开放的大学?_大学论文

中国如何办好开放大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8700(2010)05-0003-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办好开放大学”,即受到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教育部高教司于今年4月召开“开放大学总体架构专家研讨会”,启动了专题研究工作。上海、北京、江苏、广州等省市先后提出了建立开放大学的申请。其中,上海开放大学已于7月23日正式揭牌成立。由于《规划纲要》只是提出这项任务,而没有对“开放大学”作出具体明确的描述,因此关于开放大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以及应该如何建设等问题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许多专家、学者正在热议的课题。本文尝试就我国开放大学的内涵和架构提出见解,以期与同行交流、探讨。

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开放大学

提起开放大学,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国外的开放大学。美国学者罗伯特·哈钦斯1968年首次提出“学习化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继而把“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两大理念推向了整个国际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创建学习型社会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原则,以及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举措。全民终身教育成为世界性的共识和行动,举办开放大学成为许多国家实施终身教育的重要选择。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上曾出现过开放大学的建设高潮。到目前为止,以“开放大学”命名的高等学校已有近60所,这还不包括如法国远程教育中心等开放教育机构。其中,最著名的是成立于1969年的英国开放大学,我国的台湾空中大学、香港公开大学分别创建于1986年和1989年。历史证明,这些开放大学都在推进本国或当地的全民学习和终身教育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程度不同,以及制度、法律和政策上的差异,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开放大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特色。再加上我国社会现处于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开放大学建设不可能照搬国外,而必须根据实际自创模式。

我国需要怎样的开放大学?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我们基本可以遵循两个途径:一是政府意图,二是社会需求。

《规划纲要》是目前帮助我们理解政府意图的最权威依据。文件中提及开放大学的只有一句:“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仅就这句话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信息:1.开放大学实行的是宽进严出的办学制度。只要具备一定学习基础的人皆可进入开放大学学习,但只有学习成绩达到要求才可从开放大学毕业。用通俗的话说:入学无要求,毕业有要求。2.开放大学是我国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的两个抓手之一。“十六大”报告对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定义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这要求教育必须走向开放。教育一方面要取消入学“门槛”对广大学习者开放,另一方面又要保证教育质量,而处理好这两者关系的关键就是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因此,开放大学与自学考试共同肩负着这项探索性任务。

但是,我们如果把“办好开放大学”仅仅理解为办学的“宽进严出”,那就与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现行的开放教育无所差别。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开放大学与广播电视大学是什么关系?难道开放大学仅仅是广播电视大学的“翻牌”?按照正常判断,这种无改革和发展之实的举措是不会写入《规划纲要》的。所以,我们不能断章取义地去解读,而要放在《规划纲要》的战略意图和整体结构中去把握。

首先,国家制定《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1]这就是说明,该文件通篇所涉及的工作和内容都是服务于这个战略目标的实现,这也是开放大学的目标和任务。

其次,《规划纲要》中提及“学习型社会”的只有两处:第一处是第二章“战略目标”;第二处是第八章“继续教育”中提出“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从文件逻辑结构上判断,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担主要落在继续教育上。而作为第八章中唯一提及名称的学校,开放大学理所当然要承担重任。开放大学除了要体现教育现代化的成果外,其中心任务是全面地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服务,而非局限于“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一项内容。

另外,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虽然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成为开放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应予积极探索的重大课题。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认为,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在教育观念、基本构成上依然保存着传统教育体系的特征,尚未形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需求的,以终身学习为理念,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为基础的完整、新型的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缺乏衔接和沟通;学校教育未能有效地向社会开放;职业培训和终身教育体系不健全;以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为主的终身教育网络尚未建立;办学体制多元格局尚未形成。[2]

《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论坛宣言》指出,在日益变化的社会,不同地域、种族、民族、性别、宗教和阶层之间在成人教育机会上的差距面临不断加大的危险。必须通过多样化的成人教育项目,缩小成人教育机会的差距,促进成人教育资源的公正分配,保障日益发展的信息社会不至于忽视人的最基本教育权利。[3]

许多学者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郝克明(2008)[4]认为,我国有7.58亿从业劳动者,由于历史的原因,不仅学历层次总体上偏低,技能水平与发达国家也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大量的从农业转到二、三产业的农民工中,接受过培训的只有1/4。学校教育体系内部各类教育特别是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之间、学校教育体系与社会教育体系之间尚未建立起合理和有效的相互沟通和衔接的关系,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不高。还有学者认为,当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未实现均衡发展,还不能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严继昌,2008)[5];学习型社会应当“打破教育的分界,要重视非正规、非学历的教育”(顾明远,2003)[6]。

为解决学习型社会建设中遇到的这一系列问题,开放大学有责任致力于搭建起一个学习大平台,整合并开放各类教育资源,融通各类教育,为学习者敞开“校门”,促进教育公平,成为连接开放与远程教育所能涉足的各类人群和各个领域的枢纽,成为各类教育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这正如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给上海开放大学成立的贺信中所指出的那样:“建立现代开放大学,是上海创新机制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结合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需求,从《规划纲要》第八章内容分析,我们可以让开放大学呈现出这么一个轮廓:1.服务对象是“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2.办学项目有“非学历继续教育、学历继续教育、社区教育”;3.技术手段是“现代远程教育”;4.在“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方面,开放大学还应“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积极与其他教育进行“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推动“学分积累与转换”以及“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等。

二、开放大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根据《规划纲要》第八章内容,我们虽然可以描绘出我国开放大学的基本轮廓,但是人们不禁要问,这还是一所大学吗?因为,它与我们对大学的传统认识相去甚远。

的确,在开放大学的定位上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思路:1.开放大学可以是有名无实的“服务平台”;2.开放大学应该是实至名归的“新型大学”。所谓“服务平台”是指开放大学不是独立设置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而是一块牌子和名义,通过它来整合相关教育资源,提供支持服务,搭建终身学习平台。其中,学历教育可以颁发合作学校的毕业证书。所谓“新型大学”是指开放大学既是具有完整办学权并能举办开放教育的独立设置大学,又是办学系统,也是远程教育网络,由此构成一个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广覆盖的终身学习大平台。

上海坚持“新型大学”的定位,并于2006年将它写入了《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沪委发[2006]2号)中。上海的这个思路后来为教育部所肯定和采纳。2010年3月3日,教育部在与上海市政府签订的《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明确提出,坚持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等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建设与构建学习型社会和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开放大学。

该《战略合作协议》不仅明确上海开放大学是大学,还要求开放大学要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充分聚合和优化相关教育资源,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建设服务市民终身学习的办学系统和支持平台;要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和学分互认制度,有效整合各类学习资源,推动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的双向开放,促进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由于我国的开放大学是专事于终身教育办学和服务的大学,其主要任务是服务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服务于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所以它应该具有五个基本特征,概括说是“四性一化”。

1.公益性。公益性是开放大学对于学习型社会的核心价值。因此,学校应坚持适应需求、以人为本、机会公平的办学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以追求社会效益为重,充分体现教育的公益性。学校不仅要为人口中的大部分人群提供教育服务,尤其要重视为其它教育所没有覆盖的或者因种种原因无法顺利接受教育的人群提供教育服务。学校还要通过各种办法努力降低学习成本,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援助,尽可能保证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不因为经济的原因而放弃学业。

2.开放性。开放性是开放大学最本质的属性。开放大学应坚持“开门办校”,积极推行从入学对象到培养方式、教师队伍、教育资源的全面开放。学校对愿意来学习的人员没有国籍、民族、地域、年龄、身体状况、学习基础等方面的限制,都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学习项目,提供适应性的学习安排和服务,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学校要积极与其它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开展广泛的合作,聘请优秀的专业人员到校任课,引入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建设实用性的专业、优质课程和学习资源,构建学习内容、能力训练与工作实践接轨的人才培养方式。

3.共享性。共享性是开放大学融合于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保证。开放大学要始终把资源整合和共享放在战略性地位,一方面要打造“开放、合作”的平台,利用好政府和社会力量及资源,推动开放大学的办学系统和远程网络建设,搭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大平台;另一方面,开放大学要积极推进课程和学习资源开放,让全社会共享;积极推进学习平台的开放,为由区域外甚至是海外进入的教育机构和教育项目提供帮助和服务。开放大学通过这种内外部的双向共享,不断提高办学与服务的综合效益,从而在努力实现“人人享有教育机会”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向“人人享有优质教育”。

4.灵活性。方便灵活的学习方式是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开放大学的学习方式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1)多元学习。学员可自选学历教育专业或职业培训项目或文化休闲类课程,可同时多专业、多项目混合学习,也可课程模块或单一课程学习,考试成绩合格即给予课程学分。(2)变动学制。学历教育实行完全学分制和无学习年限,修满相应的学分即可毕业。学分终身有效,储存在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账户”中。(3)跨界学习。学习者可跨专业学习;可在开放大学系统内跨校学习;也可以到其它高校选读课程,通过考试后回开放大学作学分认定;其它高校、自考的学生转入开放大学学习,学校对其学分认定;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的沟通课程,可换算成学历学分。(4)自主学习。学习者可对到校学习、远程学习、自主学习三种方式作自由选择和组合。

5.信息化。信息化是开放大学强化服务功能的重要手段。开放大学只有通过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载体,建设远程教育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覆盖全国和本区域、伸至社区和家庭的教育辐射,才能形成满足“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因此,开放大学应该加强终身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不断完善数字化资源传输技术,推进基于网络的与人际的学习服务系统的建设,提供与教学要求和学习习惯相适应的课件及各种学习工具,建设与课程学习进程相匹配的网上自测系统和远程考试系统等。总之,开放大学要始终紧跟数字化媒体技术的发展,以技术创新推动学习模式和教育服务方式的创新,不断强化远程教育的特色。

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框架中,开放大学的价值不仅仅是一所大学,它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发挥着其它学校和教育机构所不具备的独特功能。

1.办学功能。该功能可用“大”和“广”来描述。“大”是指开放大学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具有几近“无限量”的办学容量,成为服务于全民终身学习的主力军。这种巨大办学容量不是通过校园的扩张实现的,而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庞大的办学系统、社会化的师资队伍以及广泛的教育合作所形成的。“广”是指在开放大学的办学中,高等教育只是其办学层次的高端,它的办学服务于学习型社会的各种学习需求,包括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还有各种提高文化素养、提升生活品位、服务社区建设的公益性教育项目,从而满足广大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枢纽功能。以开放大学为枢纽,形成终身学习“立交桥”。通过合办专业、课程沟通、学分互认、跨校学习等方式,打通终身教育体系与国民教育体系之间的体制壁垒;通过建设实践性课程和建立学分换算机制,形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沟通渠道;通过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的一体化设计,形成职后教育和职前教育的衔接贯通。开放大学还要通过“办校进厂”、“送教上门”以及打造“产学研”平台等形式,加强与科研院所、行业组织、企业以及社会团体、社区组织的合作,形成社会各方参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枢纽。

3.整合功能。开放大学要设计和建设开放性的课程体系,推行课程模块及相应的教学模式建设,联合高校和其它继续教育机构建设课程沟通标准和学分计算标准,建立相互信任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形成对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机制。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放大学应整合区域内的成人高校及其它成人教育机构,以办学系统的形式构建开放大学体系;整合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学院、网络学院以及自学考试等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以此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主干,成为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和载体。

4.服务功能。开放大学通过办学系统和远程网络建设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发挥师资、资源、技术、设施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提供课程资源、网络支持、学习指导和考试服务等。通过学习支持服务平台的延伸,在社区和企事业单位设立“远程课堂”,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微型学习中心,推进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组织的创建。通过建立“学分银行”,开设“个人终身学习账号”,记录和管理社会成员终身教育的学分,形成学分积累和转换以及学习成果认定制度。同时,开放大学还以分工合作的形式,为其它教育机构的终身教育项目的运行搭建管理和服务平台。

三、开放大学如何架构

由于开放大学是一个办学系统,它又是在整合相关教育机构和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开放大学的系统架构就显得十分重要。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我国是建一所开放大学还是建多所开放大学?

所谓“建一所开放大学”,就是国家层面设立开放大学,具有大学的入学审核权、专业设置权、考试发证权以及学位授予权等;各省市设立的开放大学承办国家开放大学的办学项目,接受教学指导和质量评估,颁发国家开放大学的毕业证书和学位。或者采用分级办学的模式,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办学权在国家开放大学;省市级开放大学自主举办大学专科教育,颁发本校的专科毕业证书。所谓“建多所开放大学”,就是国家开放大学和省市级开放大学具有同等的办学权。因此,“一所”和“多所”之争不是数量之争,其本质是办学权之争。

“一所”和“多所”的架构在国际上有两种对应的代表性模式。一个是英国模式。国家只设一所开放大学——英国开放大学,并在全国设有13个地区教育中心[7]。另一个是印度模式。国家设有1所国立开放大学和13所邦立开放大学[8],它们之间在行政管理、经费和办学等方面相互独立。《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法案》规定该校除办学外还负有“鼓励、协调并帮助其他开放大学和远程教育机构,同时,制定国内开放大学和远程教育的标准;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全国融合,增强国家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职能。[9]

如果采用英国模式,我国的国家开放大学就要对各省市开放大学全面承担起人、财、物的责任。这不仅有违于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而且管理复杂、压力巨大。如果采用印度模式,管理职能和人、财、物上的压力可以由各级政府共同承担,但又涉及办学权的问题。

给不给省市级开放大学完整独立的办学权?这个问题原本不用讨论。既然承认省市级开放大学是大学,那么按照《高等教育法》,它就应该具有办学权。但问题是,开放大学不是普通的大学,而是“新型大学”。它不仅要求举办从专科到研究生层次的教育,而且是“宽进严出”的开放教育。省市级设立开放大学,学校数量众多,如何管理和监控?教育部心存顾虑。出于办学质量的考虑,我国政府对大学办学权的控制一直是从严偏紧。教育部已经停止审批成人高等院校,目前只受理审批普通高校,而且全国享有“宽进严出”开放教育政策只控制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一家。如果审批省市级开放大学,教育部就必须先制订“开放大学设置规定”,这也是开放大学在审批上的政策障碍所在。

关于我国是建一所还是多所开放大学的问题,教育部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专门研究,目前的暂时状况是:暂无定论。我们认为,这也正是教育部领导同意让上海先行先试的意图所在:希望上海积极探索为教育部提供决策依据,为全国提供试点经验。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与社会差异巨大,所以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工作重心不在中央而在地方。从学习型社会对省市级开放大学的定位和功能要求来看,它确实需要教育部批准具有本科及以上的开放教育办学权。主要理由有四:(1)这是终身教育办学层次完整性的需要。大学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高端,开放大学是专事于终身教育的大学,理应能够满足学习者对学历层次的需求。(2)这是形成教育资源整合机制的需要。开放大学是一个办学系统,这个系统由众多成人教育机构整合构成,办学权是维系系统和统一质量管理的有效机制。(3)这是保障开放大学的主体地位的需要。办学层次和发证权是开放大学引入优质教育的必要条件,更是在合作中保持平等地位的重要保障。(4)这是促进开放大学内涵建设的需要。开放大学需要按照大学标准来争取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也需要按照大学的要求来推动教学、科研和师资等内涵提升,从而高水平地指导终身学习活动的开展以及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的创建。

正是因为我们看到,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工作重心不在中央而在地方。所以,我们应该采用依托各级政府举办开放大学的模式,并将办学系统和远程网络架构以及职能设计的重心放在省市级开放大学层面。

为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开放大学宜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和网络为主要依托建设,采用“大学+系统+网络”的模式,逐步整合各类成人教育机构和资源。

在国家和省市层面,开放大学都是具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继续教育的完整办学层次和独立办学权,专事于国民终身教育的开放性高等学校,并提供中等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和文化教育。成立校务委员会,作为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机构。教育部分管部长、分管副省(市)长分别担任国家开放大学和省市开放大学的校务委员会主任。校务委员会成员由同级政府有关部门、有关行业、合作高校以及开放大学的领导组成。

省市开放大学的办学系统和远程网络为三级设置:由各省市按照统一标准并结合地方需求建立。办学系统按照“大学(省市)—学院(地市)—分院(县市)”架构。省市开放大学可与当地的行业组织或大型企业集团合作建立“行业学院”,并在有条件的企业设立“企业分院”。与办学系统层级相对应,远程学习网络按照“总站—分站—服务站”三级架构。如下图所示。

其中,高等学历教育为“国家开放大学—省市开放大学”两级设置,学院和分院对学历教育只有组织学习和教学辅导权限。

国家开放大学由教育部作为直属高等学校审批,接受教育部领导和管理。它对各省市开放大学负有教学指导、质量评估、师资培训、资源共享优化以及全国性学分互认审核等管理职责。

省市开放大学由省级政府作为直属高等学校报教育部审批。它接受省级政府的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在教学等方面接受国家开放大学指导,同时对本省市开放大学系统负有教学指导、质量评估、师资培训、资源共享优化以及学分互认审核等管理职责。

中国开放大学结构图

开放大学(地市)学院和(县市)分院由各地政府高度整合相关继续教育机构,在经省市开放大学进行办学条件评估验收合格后,报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立。其在教学上与省市开放大学实行统一的教学管理工作制度,行政上属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管理。

行业学院由行业组织和大型企业集团完善其教育培训机构,在经省市开放大学进行办学条件评估验收合格后,报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立。其在教学上与省市开放大学实行统一的教学管理工作制度,行政上属行业组织和大型企业集团管理。

在组建开放大学过程中,各级政府应根据现实状况和实际需求,既可采用单一模式整合,也可同时采用多种模式整合:1.合并模式:所涉及的相关继续教育机构采用“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方式,合并单位建制、人事编制和资产,并按照要求整合原有功能;2.加盟模式:所涉及的相关继续教育机构之间不发生建制、人事和资产关系,通过签订协议明确职责,以保证办学的顺利开展。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协议执行的监督保障。3.共建模式:所涉及的相关继续教育机构合作共建开放大学或学院或分院,组织设置、人员力量和资产关系等内容由各方协议而定。

四、结语

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尤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来说,任务更为艰巨、复杂。整合相关成人教育机构,高度融合社会各类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建开放大学系统,并由此形成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主干,指导和推动丰富多彩的全民终身学习的开展。这是对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机制的一种创新,是极有价值的一次探索。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组建和办好开放大学不是一所学校或是教育系统孤立的任务,而是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各级政府要主持开放大学的组建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肩负起管理和指导的责任,要由政府出面成立由各方面参加的推进机构来协调关系和资源,还要把开放大学运行和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来保证办学的公益性,等等。总之,开放大学是属于全社会的,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支持下,开放大学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功能,真正办好人民的教育。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怎么能办好一所开放的大学?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