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论文

奋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论文

奋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陈 柳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江苏经济发展,2013年初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将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三大重点任务之一,2014年底视察江苏时提出要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2017年底视察江苏时强调要坚守实体经济,推动创新发展。江苏广大党员干部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强富美高”的嘱托,不断深入思想解放、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将实体经济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根基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江苏紧扣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做好“加减乘除”法,牵牢产业结构调整这个“牛鼻子”,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坚持“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的发展导向,在存量上注重调整结构,在增量上注重锻造核心动力。针对传统产业布局广、体量大的特点,我省把存量调整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针对部分产业存在产能过剩的客观情况,以存量压减带动结构增优,坚定不移利用市场机制依法依规去产能。同时,引导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实施技术改造项目,大力推进“两化”融合,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在增量上坚持高端引领,主攻高端技术,发展高端产品,突破高端环节,通过搭建创新平台,优化空间布局,厚植生态优势,夯实基础设施,强化体制保障,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构建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一是推动企业创新突破,增强关键技术控制力。鼓励引导江苏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工业强基、短板装备等重大工程和技术攻关计划,承担关键技术攻关任务,着力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基础材料、装备、工艺和零部件。结合江苏产业发展实际,聚焦关键性、前沿性产业领域,提出对重点产业发展有推动作用、需重点突破的技术清单,支持创新能力强、创新创业意愿高的龙头企业承担技术任务、取得突破。二是构建产业生态网络,增强产业集群带动力。依托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高新区、产业示范基地等各类产业集聚载体,提高主导产业集聚度,完善公共服务功能。依托产业联盟、行业协会、专业服务机构等社会化主体,培育新型集群发展促进机构,形成组织共治的集群发展模式。三是促进强链补链固链,增强产业链条整合力。以培育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聚焦规模优势明显、具备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加强上下游协作配套。引导各地聚焦优势主导产业,围绕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聚焦专业基础好、创新意识强、发展潜力大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千企升级培育计划,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隐形冠军。

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的区域布局。为打破苏南、苏中、苏北三大板块的地理分界和行政壁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江苏提出构建“1+3”新型区域产业发展格局,以新的发展布局带动发展优势的重塑,促进各地立足不同的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转变发展思路,探索发展新路,引导各地走适合自身特点的产业特色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之路。省委明确要求,要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各具特色、各展所长的发展格局。南京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力,提高城市首位度,加快建设综合交通枢纽;苏州、无锡等城市要根据现有基础和发展需要,在更高层次上进行规划建设,提升城市能级。

完善招生体系首先必须在省、市教育厅及考试院等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允许向全国基础特教院校招收聋人毕业生并制定相应的学费减免、奖补等配套措施。其次,改进招生制度,像普通高考制度看齐,全国可统筹聋人高考,统一考试时间、内容等,按照普通高考规则进行志愿报考及录取等,保障聋生与院校双方的选择,促进教育公平性;在这实现之前,福建省可先改进省内招生规则,在第一次录取后,如存在放弃的考生,可进行第二次补录,使招生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公平。

以科技创新支撑经济新旧动能转换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江苏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与北京、上海错位发展、衔接配合,强调面向产业的科技创新,强调科技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提升江苏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层次和竞争力。一是建设一流产业科技创新载体。通过提升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水平,布局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立高水平海外产业技术研发载体。构建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培育形成纳米科技、石墨烯、高性能碳纤维等全球有影响、附加值高的产业创新集群。二是构建开放式产业科技创新网络。鼓励深度融入全球研发创新网络,深化与世界创新强国和国际知名机构的交流合作,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国际合作平台,提升国际创新园区发展水平,广泛集聚国际创新资源。三是打造与国际接轨的产业科技创新生态。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激励作用,不断完善和深化知识产权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

产业链与创新链互动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一方面,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建设一批国家级重大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重大科技成果在江苏的集群转化,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和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整合。另一方面,深入实施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如常州努力打造“东方碳谷”,石墨烯产业集聚度全国第一,10项应用技术“全球第一”;南京未来网络已被确认为我国互联网领域唯一一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一是坚持基础研究为先导,坚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为引领。大力实施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聚焦人工智能、高端芯片、智能制造等前沿产业领域,采取“项目+课题”的方式,组织实施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围绕未来网络、战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方向,一方面不断改善地方科研基础条件、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另一方面,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加快推进一批科研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夯实创新基础、推进开放共享、优化要素配置。

江苏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中心环节,注重发挥科教人才优势,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推动经济发展尽快转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努力打响“江苏创造”品牌。

民族村寨保护开发面临的困境与对策——以广西西林县那岩古寨为例 …………………………………………… 刘武军(5/60)

20世纪80年代初,新闻美学作为一门新闻边缘学科在我国开始发展。80年代正是我国所谓“美学热”时期。这个时期的“美学热”充分展示了美学的复兴,同时也使美学研究逐渐深入和分化,出现了诸如文艺美学、生活美学、比较美学、科学美学等等分支学科。而新闻美学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产生的。新闻学与美学的“联姻”可以说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性正是在于新闻传播活动与审美活动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活和精神需求。

营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

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江苏主动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持续强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工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着力解决企业“融资贵、融资难”问题。积极推动法人银行机构开展小微企业转贷方式创新试点。有效降低企业续贷中“先还后贷”面临的资金周转压力。同时,推动市县两级设立各类转贷基金,推动省再担保集团发挥支小扶微作用。以服务“小微”的业务规模、客户数量、担保费率、风险控制等为考核导向,鼓励扩大“政银担”业务合作规模,降低地方企业融资成本。努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指导省再担保集团加大对民营企业贷款和发行债券的增信支持。

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江苏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坚持不懈推进民营经济降本增效。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大力推进民营企业降本减负,建立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推动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政策落地落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江苏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精神,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由工商联牵头的会企联动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律师顾问团”为民企提供法律保障。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以“服务质量最优、办事效率最高、法治环境最佳”为目标,一方面以减证照、压许可为重点,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逐步实现所有涉及市场准入的行政许可事项按照“证照分离”改革模式进行分类管理,实现全覆盖。另一方面不断优化法治环境,以利企便民为出发点,不断优化涉企事项服务,深化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改革,逐步实现无纸化智能化,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探索建立全流程一体化企业注销登记服务平台。□

(作者系南京大学长江产经研究院教授)

责任编辑:李佳婧

标签:;  ;  ;  ;  ;  ;  ;  ;  ;  ;  ;  

奋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