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化医院急诊科,邮编324004
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 2014年 5 月 ~ 2015年 11 月期间我院急诊收治的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个体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死亡率及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能够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个体化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急性心肌梗死就是其中之一。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而使血管腔闭塞,出现冠脉血流量快速中断或者减少,引起的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具有发病急、病情重、进展速度快等特点,病死率较高,若不及时救治和护理,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及健康[1]。除了及时的药物治疗之外,救治过程中实施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综合护理干预可在促进心肌梗死治愈及康复中起到重要作用。我院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有效的个体化护理干预,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 2014年 5 月 ~ 2015年 11 月期间我院急诊收治的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公布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前间壁心肌梗死 22 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35例,下壁心肌梗死 32例,采取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 46例,其中女21例,男25例,年龄55 ~ 73 岁,平均年龄( 62. 4 ± 3. 1) 岁;对照组 43例,其中,女 20 例,男23例,年龄 54 ~ 76 岁,平均年龄( 63. 8 ± 3. 7) 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显著差异( P > 0. 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疾病转归情况。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遵医嘱护理、一般健康教育等护理方式。
1.2.2 观察组护理方法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个体化综合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良好的环境和充分的准备:应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持病房安静舒适、空气新鲜。患者入院后立即行心电监护、吸氧、心电图检查等护理操作,床边旁备好呼吸机、除颤器、急救药品等。
(2)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严密观察血压及患者神志变化,每隔 15 ~ 30 分钟测量一次体温、呼吸、脉搏、血压,记录出入量,患者若有烦躁、脉搏细数、体温升高、呼吸困难、脉压差减小、T 波倒置或高尖、ST 段明显下降或一时性上升等情况发生时,应立即向医生报告。
(3)疼痛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会伴有胸骨后、心前区压榨性疼痛,,疼痛使患者烦躁不安,可加重心脏负担,易引起并发症,疼痛剧烈时,需要尽快止痛可遵医嘱给予5 ~10 mg吗啡皮下注射,必要时重复注射;疼痛较轻时,遵医嘱给予可待因口服,可同时使用硝酸甘油持续静脉滴注或口服硝酸异山梨醇酯,随时询问病人疼痛变化,向病人说明应用多种治疗措施,疼痛会逐渐缓解。
(4)溶栓护理:病患入院后,随即为病患建立静脉通道,为后续治疗做准备。询问家属病患此次发病情况和心脑血管病史,遵循医师要求迅速对病患实施溶栓药物治疗,同时密切注意药物的计量、输注速度和时间,避免给病患的心脏造成更大的损害[2]。
(5)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早期会出现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主动了解病患的病因病况,对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评估,综合考虑患者的心理情况、年龄和文化程度等因素来对其进行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向病患详细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和病理,介绍各种治疗方法和各个治疗阶段需要进行的操作和应当注意的事项,增强病患信心。
1.3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结果均采用 SPSS19. 0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疾病转归情况
如表1所示,两组患者疾病的转归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急症,发病快速,且病情变化快,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小梗塞范围,降低病死率。个性化护理干预是以患者为中心,加强护理工作的针对性,让患者的遵医行为提高,提高治疗效果[3] 。
本研究中观察组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个体化综合护理,主要包括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环境及准备、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疼痛护理、溶栓护理、心理护理等。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及急性期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有效的个性化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急性期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综上所述,在急诊护理中,个性化护理能够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邰红妍.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护理临床探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13,3(16) : 118.
[2] 赵震红.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3,4 (2):71.
[3] 赵英敏.心理护理对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的影响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4,12(3):147.
论文作者:张彦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前沿》2016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8
标签:心肌梗死论文; 患者论文; 个体化论文; 病患论文; 并发症论文; 对照组论文; 发生率论文; 《健康前沿》2016年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