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化思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工作已经进入了崭新的互联网时代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带来了人类传播方式的革命性飞跃,催生了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深刻影响了社会舆论的形成与传播,成为覆盖广泛、快捷高效、影响巨大、发展势头强劲的大众传媒,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主动把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有效开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已成为提高网络化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水平的着力点。2009年上半年,中国网民总数达到3.38亿人,这一群体甚至比美国的人口总数还多。庞大的网民群体,发展迅猛的新媒体技术,既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契机,也是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时代化进程的生长点。相对传统工作载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便利获取的宏大信息量涉及了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图文并茂,声情融会,动态灵活,思想政治工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形象性。新媒体具有跨越时空传播信息的特性,消解了地理界限,以流动空间取代地方空间,改变了时空结构,超越了社会调控的有效边界,使人际交往更加频繁、广泛和深入,E-mail、BBS、MSN、QQ、BLOG、手机等活动载体,大大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与手段,工作的快捷即时性日益凸显。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实现了对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扬弃,赋予了每个参与者“知”与“说”的权利和自由,在互联网上,每个网民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也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渠道,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有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传播方式从“一对多”到“多对多”的转变,突破了信息从一个信息源流向各信息源的单向模式,实现了“一点对多点”到“多点对多点”的转变,呈现出多方面、大范围、深层次的传播特征,使思想政治工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多点对应性。
深度挖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工作潜能,已成为提高网络化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水平的着眼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日前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84.3%的网民认为互联网是其最重要的信息渠道,48%的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比电视更高。而网络新闻在网民中的使用率达到78.7%,是网民第二大的网络应用类型。这一现象与新媒体技术的传播优势分不开,也与受众群体特征息息相关。据统计,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35岁以下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80%以上,大专及以上学历的高学历群体超过90%。这个网民群体见证了互联网正式接入中国后由一个新鲜事物迅速发展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的发展历程,他们个人也伴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进步而不断成长,成为推动互联网在中国广泛普及的一支主力军和生力军。前不久,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发布了我国首份小学生互联网行为调研报告,约八成小学生9岁前就已接触网络,100个上网的孩子中就有7个属于“网瘾用户”,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玩网络游戏是小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这意味着未来的网民主体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关系将会更加密切。另一方面,从技术发展角度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关注个体、以个体为中心的聚集过程,这一过程孕育了尊重平等的文化,强化了社会对个体命运和弱势群体的关注。深度挖掘新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受众之间契合互动的潜能,可以化劣势为优势,化挑战为机遇。
充分发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功效,已成为提高网络化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水平的立足点。信息技术分析家和博主方先生说:“10年前,只有精英人士才使用互联网。现在,我们拥有3亿网民,并非所有人都受过良好教育。”要使互联网成为社会文明的载体、促进科学发展的平台、维护社会和谐的桥梁,必须强化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建设和传播能力建设。网络将世界上各个国家联系起来,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网络信息的汪洋之中或交融或冲突,先进的技术工具所运载、传播的不仅是浩瀚的知识宝藏,还有诸如西方世界“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以及“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歪理邪说等等。加强阵地建设,就是要通过加强搜索引擎、官方网站、主题网站建设,丰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我们也知道,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加大传播能力建设,必须深刻认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可能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把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与水平的新引擎。当然,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与促进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不是对立的关系,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互联网新闻传播带来的变革,传统媒体要在未来的格局中掌握主动,就必须将自身的原有行业和资源与互联网技术充分结合,以更好地壮大和发展自己。这是传统传媒媒体的生存策略,也是增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功效之路,通过形式的融合、资源的整合以及人力资源的配合,形成网下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合力,达到1+1>2的效果。
思想政治工作已经进入了虚拟的网格化时代
互联网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远不止于工具与手段的层面,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也不仅仅是指运用互联网开展工作,而是具有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人们除了生活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也生活在不同的虚拟网格之中。不同的网格存在不同的受众群体,不同的网域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思风格。随着时代的变迁,具有鲜明特色的网格越来越呈现出丰富性、个性化的发展趋势,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也越来越依赖这种网际活动,思想政治工作进入了网格化时代。
从自然属性来说,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不是绝对孤立的个体,而是处在由社会关系构成的复杂网络结构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生命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命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生命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至于这种合作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进行的,则是无关紧要的。”同事物在空间分布中构成点阵一样,人在社会关系中也同样构成一定的群体。不同的群体又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具有单独存在和活动的可能性和客观性。尽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要使所有受众达到具有共性特征的社会化的政治理想、道德水准和理想人格,但作为具体受众的某一个个体,或某一类群体,由于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职业阅历、文化基础和兴趣爱好的差异,认识能力、理解水平、经验储备、价值观念等主观思维特征也会有差别,他们在接受系统教育时,会有自己的独立的思维意识和判断能力,对于同一件事情可能会得出不同的认知结果。我们常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是要以受众的不同特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和立足点,针对受众的实际情况和整体状态来设定适当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思路、情境、方法和手段,在掌握不同受众群体的全面情况后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制定适宜的策略,而不是不分具体情况搞“一刀切”。
从社会属性来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单位人”的概念逐步衰微,慢慢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同时“社会人”、“经济人”的社会角色不断得到广泛认同,人们对某个集体、某个单位的依附程度不断减弱,社会化程度不断加深。原有的社会结构被打破,新的社会群体不断形成。除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青年学生、军人等思想政治工作对象,还形成了非公有制和新的社会组织,包括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新阶层,以及其他社会流动人口、社会新生群体等。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把所有的社会成员纳入工作对象范围,还要秉承“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根据各个社会阶层和人群的不同需求,正确处理先进性与广泛性、主导性与包容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在扩大并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覆盖面的同时,在差别渠道与载体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与转化,开发出既能满足不同群体需要又能引导不同群体需要的工作新思路,真正做到“哪里有人存在,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思想政治工作”。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际之网与虚拟之网日益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融为一体。网络社会是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虚拟社会”,它不依赖于特定的物质实体或时空位置,以电子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和平台,以电子空间或数字信息符号为基本要素。而现实社会是无法摆脱时空限制和物理实体束缚的,它以真实的时间和空间作为其基本的组成要素。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虽然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网络社会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它永远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单独存在,它不过是现实社会的拓展与延伸。无论是政策宣传、电子商务、阐述言论、针砭时弊,还是娱乐生活、人际交往,都是现实中的人创造的,也是现实中的人操作的,说到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不过是现代人生活中的一个高级工具,因为它远比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或蒸汽机时代的工具更具有冲击力,给人们的震撼感、新奇感也就更强烈。现实社会是以网络社会为载体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实社会也越来越依赖网络活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信息,谁就拥有整个世界。”人际之网与虚拟之网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工作大网络,同时,很多人际之网沟通的实现也需要通过虚拟之网来实现,二者相互渗透。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确立“网络化思维”
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就是要用“网络化”的视角来理解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视角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以现代科技手段为基础的网格化、信息化的工作思路和手段。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网格化的工作视野。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就是以不同社会群体的个性特征为划分依据,把不同的社会成员划归为不同的社会网格之中,使不同网格受众的情态、形态、质态、体态等一切相关状态数字化,形成多维的信息体系,在畅通的信息体系中,做到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因材施教。一旦某个网域出现问题,信息会及时得到传递和集中,通过总系统的分析判别,由相应职能部门负责解决问题,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空间和时间的无缝管理,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宏观与微观、群体与个体、整体与个别的高度统一与融合。当然,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与城市网络化管理、社区管理网格化等以街道实体为划分依据的网络不同,它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划分,也不是按片划分责任人,更不是简单的针对不同受众制定不同的教育内容,它是一种虚拟的、交叉的网格布态,比如志愿者是非政府组织中一个非常特殊的组织部分,这个网络群体的每个成员既集体归属于志愿者这一非政府组织,也同时分别归属于不同的社会团体。可见,这个网络的划分不是地理意义上圈定,而是一种有着鲜明的实体网格划分特征的工作布局理念,目的就是促进思想政治工作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形成一个纲举目张的大网络,大网络的每一个细节之间都休戚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是信息化的工作平台。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相联,是在现代数字技术基础上实施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模式。主题网站的建设、信息化工作软件的研发、优质网络信息的服务、办公自动化的实现,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技术工具的运用、信息系统的维护、技术规范的制定,需要具有一定经验技能的人员来完成。因此,要为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必须运用好、引领好互联网这一新媒体,重视和分析网络舆情,建立权威的媒体沟通渠道,牢牢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在互联网的技术应用和管理建设方面,我们同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网上舆论引导和管理能力还跟不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速度,维护网络安全、坚持网络阵地的正确舆论导向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同时要高度重视加强人员培训,不断加强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精心培养一支既深谙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精通计算机技术、擅长从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实现网络管理从危机管理向服务建设的转变。
三是沟通互动的工作渠道。俄国十九世纪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在人类活动的所有方面,只有那些和社会的要求保持活的联系的倾向,才能获得辉煌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很大程度上是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而社会流动与进步正是在人们互通消息、交换有无的过程中实现的。任何一个信息闭塞、交流不畅的社会,都将是死水一潭、毫无生机。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矛盾与冲突,都是起源于信息不对称与交流障碍。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要特别注重在现实社会的人际之网中把握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运用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为现实世界服务,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之网与虚拟的互联网世界中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增强人际交往、推动社会流动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思想政治工作搭建社会信息交流平台、实现社会成员之间有效有益沟通的实践要求,在一个更加扁平的社会里,积极为人们搭建“心桥”,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社会成员与社会群体之间以及社会各群体之间信息交流,增进人们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以“网络化”管理模式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应对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的覆盖面大而广带来的新难度,大力培育党群干部的全局观念、统筹思维和战略意识,及时发现新的社会群体,建立新的单元网络,将其纳入思想政治工作大网络,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覆盖,消灭思想政治工作的盲区与死角。二是积极应对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的个性化差异性给当前工作带来的新课题,不断提高对不同阶层、不同群众思想的研究与引领能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因地制宜。三是积极应对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的综合性系统性给当前工作带来的新挑战,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组织网络和上下结合、左右联系、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定位单元网络与单元网络之间的联结点,以及单元网络与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之间的联结点,建立不同群体的单元网络与思想政治工作大网络两级管理体制,既不以个体性取代群体性和整体性,也不以个体的特殊问题来取消和遮掩整体的普遍问题,而要在重典型、找规律的工作模式中,促进不同网络之间彼此的沟通与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