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我经常以一位听课者和学习者的身份,用心聆听很多教师执教的品德课堂教学,感觉堂堂有精彩、课课有新意,每节课都有其精彩与独到之处。在教学中多数教师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努力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书本引向五彩缤纷的生活这个大课堂,可是从中也反映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多数老师设计的活动使课堂显得热热闹闹,但课堂内容过于丰富,没有清晰的知识点,以至于课堂教学处处如蜻蜓点水,达不到品德课堂简单高效的教学效果。现根据个人体会,谈谈自己在追求和实现简单高效的品德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探索与认识:
一、合理选择与优化品德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教材内涵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教材突出了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在使用以图为主的新教材的过程中,有的老师感觉到新教材好看不好教,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从何教起;还有一些教师看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教材后觉得插图多、文字少没有什么可教的。
按照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以图为主,教材中范例的呈现目的,是为了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索、让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我建构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必须能够真正地驾驭教材,凭借教材所呈现的范例,引导学生激活自己的思想、得出自己的结论。
山东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一专题中,从衣食住行、汉字和书及文化遗产几个层面出发,透过历史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淀,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探究生活中许多事物的来龙去脉,同时体验和感悟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有不少教师会产生本来中华文化就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而教材中又是插图多、文字少,实在没有什么可教的感觉。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在利用教材时简单地搞成看图说话,其结果是让学生干巴巴地表述图意,然后再说些无关痛痒却是老师希望得到的一些体会、认识、大道理……这样的课堂教学实在无法打动学生的内心,更无法激发孩子们真正产生探究中华文化的兴趣。例如《人类的创造性发明——陶器》一课,教材中只是呈现了几幅具有代表性的陶器图片、简单的文字介绍……为了让学生对陶文化的认识不是只停留在几幅图片、几段枯燥的文字说明上,而是能引领学生深入挖掘陶器在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重要角色、起到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它们又是如何起源的、与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又有怎样的密切关系等教材内涵,实现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探究生活中许多事物的来龙去脉,体验、感悟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并为传承陶文化贡献力量的重要教学目标,我们要进行合理的选择与优化品德教学内容,既要做到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又要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可进行如下活动设计:活动一,师生互动,了解陶器探起源;活动二,小组交流对出土陶器的认识,了解陶文化历史;活动三,知识抢答,了解当代陶器发展。
以上的教学设计先引领学生从自身角度体会陶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探寻人类以粘土为原料、用火烧制陶器的原因,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了解陶器的起源;再用实物图片的形式呈现三个不同时期具有典型特点的陶器,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陶器的发展及本身的美学价值;最后通过对陶都宜兴的了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当代陶文化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对陶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能行动起来为传承陶文化贡献力量……这样教学思路一线贯穿,由浅入深,由外及里,层层推进,充分地挖掘教材内涵,使教材的构思在课堂教学中生动地体现出来,教材才能用活,从而实现简单高效的品德课堂的打造。
二、信息量要合适,遵循“重点突出,兼顾一二”的原则
我们的品德课都是以活动为课堂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得到自我体验和感悟。虽然多数老师设计的活动使课堂显得热热闹闹,但一节课的课堂内容过于丰富,没有清晰的知识点,以至于课堂教学处处如蜻蜓点水,学生收效甚微。由此可见,一课时安排的教学内容的多少,一定要遵循“重点突出,兼顾一二”的原则,避免面面俱到。
如山东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一专题中《中华饮食文化》一课,教材安排了种类繁多的特色名吃、源远流长的传统美食、美食背后的故事、中国的饮食礼仪、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等内容,教学时,我们不能把本应该上几课时的内容压缩到一课时,应遵循每一课时“重点突出,兼顾一二”的原则,选择合适的信息量,不求多但求精地进行教学设计,真正实现“一课一得”的课堂教学效果。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了解古代传统饮食到现代饮食的发展历程,感受饮食文化内涵,探究中华饮食文化”为突出重点,兼顾“中华饮食礼仪”的信息量,至于“中西方饮食大比较”这一专题可作为拓展延伸,另安排一课时以开展辩论会的形式进行探讨学习。如以下教学设计:活动一,探究古代饮食;活动二,走进现代饮食,感受饮食文化内涵;活动三,待客之道小活动,体验中华饮食的礼仪。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由面到点,又由点及面,没有把教材所有的内容都面面俱到地一一讲述,而是重点突出,将课堂教学目标一一“落实”,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学有所获。
要想打造简单高效的品德课堂,教师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内涵,从教材描述的生活片段中选取链接点,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对于重点加以突破,兼顾一二,而不在于面面俱到。
论文作者:柳 萍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3年12月总第13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8
标签:品德论文; 陶器论文; 教材论文; 课堂论文; 学生论文; 中华文化论文; 课时论文; 《素质教育》2013年12月总第13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