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新设城市对城市人口的影响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开放以来论文,城市人口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速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在1978年中国只有193个城市。到1994年城市数目增加到619个,城市数量增长了220.7 %。与此同时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从7993万人增加到19173万人, 城市非农业人口增长了139.9%。中国的城市化正在以空前的势头发展, 在这一城市化浪潮中,大量的新设城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本文中,统一把1978年以后建立的城市称为新设市。
1978—1994年间中国大陆共设426 个城市(在这期间实际新成立的城市是428个,其中有两个城市后来与其他城市合并), 新建的城市占1994年全部城市的68.8%。1994年这426个城市的市区共有6260 万非农业人口,占同年全国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总数的32.7%。在1978—1994年间,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从7993万人上升到19173万人,共增加11180万人,在增加的人口中来自新建市的人口占了56.0%。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新设城市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人口体系的影响是十分突出的。本文尝试对1978年以来新设城市对城市人口体系的部分影响作初步研究。
一、新设市的分布与规模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国家把城市化的重点放在内陆地区,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在1949年全国131个城市中,69个在东部沿海,50 个在中部, 13 个在西部。1978年全国193个城市中,68个在沿海,85个在中部,40个在西部。如果仅仅从城市数量来看,当时东部沿海明显在城市化过程中落后了。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崛起,同时也是对过去长期被压抑的城市化趋势的弥补,东部沿海地带涌现出大批的城市。在新设市中间,将近一半是在东部沿海地带。城市数量增加最多的4 个省份在东部,其中广东增加41个城市,山东增加37个,浙江增加30个,江苏增加28个,这几个省份恰好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热点。从这个角度来看,近年来城市数量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经济发展刺激的结果。而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广大中西部地区,新设城市的数量落后于东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近年来对新设大批城市有不同的看法,对此可以进一步探讨。从这些新设城市在设置市时的人口规模作一分析,恐怕对讨论问题有帮助。有59.9%的新设城市在设市时的市区非农业人口不足10万人,有34.3%的新设城市在设市时的市区非农业人口在11—20万人之间,有5.8 %的新设城市有设市时的市区非农业人口超过20万人。虽然人口规模并不是设置城市的唯一标准,不过从新设城市在设市时的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来看,恐怕有一些市的设立是操之过急了一点。这种操之过急表现出明显的空间特征,新设城市在设市时的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不足10万人的比重在东部是50.7%,在中部是54.5%,在西部更高达59.9%。
表1 新设城市的空间分布与1994年市区非农业人口
地区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
数量(个) 分布(%) 人口(万) 分布(%)
东部 210
49.3 3436 54.9
中部 143
33.6 2006 32.0
西部
73
17.1 818 13.1
合计 426 100.0 6260 100.0
资料来源:[1]《中国城市40 年》,中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中心,1990。
[2]《全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1986—1994年。
[3]各地历史人口资料。
二、新设城市对城市人口分布的影响
由于新设城市的地理分布存在空间的差异,因而对中国城市人口布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市的数量以中部地区居多转变为东部地区占大多数,在1978年中国的中西部地区拥有将近全国三分之二的城市,而到了1994年全国将近一半的城市集中在东部沿海。第二,更加进一步确立了东部沿海在城市人口规模上的优势,与1978年相比,1994年东部沿海地带城市市区的非农业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上升了2.3个百分点,而这种上升明显受到新设城市的影响。 第三,导致城市人口重心南移,与1978年相比,城市非农业人口重心的经度几乎没有变化,只是略微西移,而纬度则大幅度向南移动了接近一度。从表4中可以看出, 新设城市的人口重心明显要比原来城市的重心偏南,可以断定新设城市对城市人口重心移动起举足轻重的影响。
表2 新设城市在设市时的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万人)
人口全
国
东
部
中
部 西
部
规模 数量
分布
数量
分布
数量
分布 数量
分布
(个)(%)
(个)(%)
(个)(%) (个)(%)
≤5 73
17.1 28
13.3 25
17.3 20
17.1
6—10 183
42.8 79
37.4 68
47.2 36
42.8
11—15 90
21.0 52
24.6 26
18.1 12
21.0
15—20 57
13.3 34
16.1 19
13.2
4 1
>20255.8 188.6 64.2
15.8
合计
428 100.0221 100.0144 100.0 73 100.0
说明:在1978—1994年间有两个城市被合并,所以城市数为428个。
资料来源:同表1。
表31978—1994年各地带城市变化情况
城市数量(个) 市区非农业人口(万)增加的人口
地区 1978 1994
1978
1994 中新设城市
数量% 数量% 人数% 人数%人口所占比
东部
68 35.2 278 44.9 3952 49.4 9904 51.7
57.7
中部
85 44.1 228 36.8 2732 34.2 6464 33.7
53.8
西部
40 20.7 113 18.3 1309 15.4 2805 14.6
54.7
合计 193
100 619
100 7993
100 19173
100
56.0
资料来源:同表
表4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非农业人口重心变化
年份
全部城市 1978年已有城市 新设市
经度纬度 经度 纬度
经度 纬度
1978115.96
35.21
1980116.00
35.11
116.00
35.23 115.04
31.33
1985115.71
35.03
116.00
35.16 113.78
34.15
1990115.90
34.95
115.99
35.12 115.61
34.34
1994115.80
34.29
115.91
34.96 115.57
32.92
三、对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人口的增加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量新设立的城市人口,为了概念的使用方便,这里把由于行政区划变动带来的人口增长称为建制增长。另一方面是已有城市的人口增长,这种增长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与迁移增长,同样为了概念清楚起见,本文把这种增长称为城市内部的人口增长,新设城市在建市时马上促成城市人口总量的增加,也就是带来大量的建制增长,同时在建市以后保持了比较高的人口增长势头,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内部人口的增长。
在1978—1994年间,城市非农业人口增长11180万人, 其中属于建制增长的4419万人,属于城市内部增长的6761万人。在城市内部增长中,1978年以前原有城市增长4920万人,1978年以后新设城市增长1841万人。换句话说,在全部增长的城市非农业人口中间,新设城市的建制增长占39.5%,新设城市内部增长占16.5%,两者合计56.0%。也就是说,新设城市的人口增长成为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的主体。
值得注意的是,新设城市的城市内部人口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原来的城市。表5是不同时期设市的城市非农业人口平均年增长率情况, 从中可以看出在1978年前已经建市的城市在1979—1994年间的城市非农业人口平均年增长率远远低于改革开放以来设置的城市的非农业人口平均年增长率,这说明新设城市的人口增长势头比较强劲。
表5 不同时期设市的城市非农业人口平均年增长率
设市后市区非
设市时间
农
业人口增长率
(%)
1978年以前 3.04*
1979 6.26
1980 6.97
1981 5.57
1982 6.70
1983 5.76
1984 4.84
1985 3.60
1986 5.87
1987 5.34
1988 4.37
1989 3.27
1990 7.46
说明:1978年前设市的城市是1979—1994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
资料来源:同表1。
由于全国各地城市的计划生育政策比较统一,因此估计各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相似,可以认为城市之间非农业人口增长率的差别主要来自人口迁移率的差别,据此可以进一步推断,新设城市的人口迁移要比原有城市活跃。除了深圳、珠海等少数城市之外,大多数新设城市的各方面条件不如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因此比较难吸引老城市的人口,估计新设城市的迁移人口增长主要来自农村和小城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新设城市是接纳离开农村农民的主要地区。
四、对城市人口等级体系的影响
如果没有新设置许多城市,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城市人口规模逐步扩大,小城市成为中等城市,中等城市成为大城市,最后小城市将消失。在1978年全国的96个小城市中,到1994年只剩下34个。因为大部分新设市的非农业人口规模小,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原来的小城市发展后留下的空缺,保证了中国的城市人口等级体系比较合理。
过去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城市集中了大部分的城市人口,应该说是非常不合理的,例如在1978年全国城市市区的非农业人口中有62.41%集中在40个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超过50万人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间,到了1994年40个城市只占有全国城市市区的非农业人口的39.17%,这一转变与大量新设城市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没有新设立许多城市,那么由于原来的一些中小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在1994年将有73.90%的城市市区非农业生活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这是一种畸型的城市体系。幸好设立了许多新城市,因此在1994年实际上只有50.40%的城市市区非农业生活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应该说这一比重还是偏高一点,但是比1994年的情况已经有所改善,这种改善主要归功于新设城市。
表6
1978—1994年各等级城市分布情况
1978年1994年
全部新建市 原有市
城市规模 城市 比重 城市 比重 城市 比重 城市 比重
(个) (%)
(个)
(%) (个)
(%) (个) (%)
特大城市
136.7
325.2
32
16.6
大城市27
14.0
416.620.5
39
20.2
中等城市
57
29.5 171
27.6
83
19.5
88
45.6
小城市96
49.8 375
60.6 341
80.0
34
17.6
合计193 100.0 619 100.0 426 100.0 193 100.0
资料来源:同表1
五、结论与讨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设新城市对中国城市人口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数量分布从主要集中在内陆变成主要在沿海。
城市人口分布从沿海与内陆大体各占一半变成沿海占大多数。
新设城市的人口增长成为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的主体。
新设市的人口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原来的城市。
新设城市对中国城市人口体系合理化起积极的作用。
应该看到近年来的新设城市的主流是合理的,这种合理性突出表现在其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一致,更加重要的是改善了不合理的城市人口体系。但是在主流的后面也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也有一个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外延发展为主的态势,新设城市的人口增长成为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的主体,这种情况也说明原来城市的内涵发展相对不足。目前中国已经有600多个城市, 在今后一个时期的城市化过程中,应该考虑走以现有城市的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城市布局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布局的改变有合理的因素,但是也反映了区域发展差距的客观实际。缩小地区差距已经成为今后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在缩小地区差距的道路上,通过在内陆地区建立一些作为增长极的城市,是促进内陆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今后在设置新城市的时候,要考虑到城市的空间布局问题,对内陆地区有所倾斜。
城市的标准问题。近年来新设置的城市人口规模偏低,特别是一些城市建成区内的人口规模不大,严格以城市标准来衡量的话,恐怕不一定达到标准。这一点在今后的城市设置时要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