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日报》办报特点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澳门日报论文,探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澳门这个仅有40万人口的弹丸之地,生存着8 家中文报纸:《澳门日报》、《大众报》、《华侨报》、《正报》、《星报》、《市民日报》、《华澳日报》和《现代澳门日报》。其中发行量最大的是《澳门日报》,约占澳门报纸发行总量的7成以上。在与澳门毗邻的珠海、 中山一带,读者也乐意购买和阅读《澳门日报》,以了解澳门的近况。
《澳门日报》创刊于1958年。花开花落,春夏秋冬,《澳门日报》已入不惑之年。《澳门日报》之所以受到市民的欢迎,关键是她贴近广大市民生活,积极反映民意,准确地寻找到报纸的卖点。正如广东原记协主席丁希凌在《澳门日报》创刊30周年时说的,“《澳门日报》首先必须在澳门立足,才能求得发展,这样就迫使《澳门日报》办成一份具有浓郁澳门人文特色的报纸。”(注:摘自《澳门三十年周年手册》。)现任社长李成俊也在《澳门日报》成立40周年时撰文说,“四十年来,本报能取得辉煌的成绩,主要是深深地植根于读者,紧扣时代脉搏,倾听读者呼声,急读者之所急,想读者之所想。读者是靠山,我们把读者是否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是否与读者同呼吸、共命运作为自己最高的思想境界。我们时刻与供给养分而促其茁壮成长的广大读者密切联系,并把它当作本报的优良传统。”(注:摘自《迈向新世纪,再创新辉煌》,1998年8月15日。)
澳门古迹颇多,以澳门半岛最为集中,在不足6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庙宇就有20多座,除妈祖庙、观音堂、莲花峰外,还有澳门最早的天主教堂遗迹——大三巴牌坊、第一个来华的传教士葬身之处——马礼逊坟墓……,可谓名胜众多,散发出澳门作为中葡文化交汇点的特有魅力。《澳门日报》就是在这样一种中葡交汇的土壤中产生的。在这方面,《澳门日报》的定位非常成功,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现出澳门独特的人文景观,深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凡当地发生重要事情,无论是澳督的言论,或是政府的政令措施,或是警匪大战,或是声色犬马,在报上都有及时的报道。正是立足本埠,报道澳人关心的民生话题,形成颇具特色的办报风格,《澳门日报》才能在与众多港澳报纸的激烈竞争中,独占鳌头。
《澳门日报》从最初同内地大多数报纸一样,也是对开一大张,总共四个版,经过41年的开拓和进取,发展至每天出10张,40版,特别历史时期还出号外。各版内容也相当丰富,分为:澳闻、要闻、经济、港闻、体育、马经、狗经、艺海、副刊、图刊。随着澳门回归的脚步声日趋清晰可闻,《澳门日报》加强了对内地的报道,陆续创办了各具特色的副刊、专刊、言论等专版,形成了独有的风格。
一、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新闻,大量增加言论版面
社长李成俊在纪念《澳门日报》40华诞时撰文说,“多年来,读者的评价是‘讲真话,多嘢睇!”(说真话,内容丰富)其内涵是唯真求实,报道面广,琳琅满目,轻松活泼。密集型的信息量立足‘三度’,即广度、深度和高度,融普及与专业的特色,集知识性、思想性、通俗性、前瞻性、趣味性于一体。副刊、专刊数十个,每周轮流刊出,重视服务性、可读性和读者的参与……古今中外,大千世界、雅俗共赏,尽收眼底。”(注:摘自《迈向新世纪,再创新辉煌》,1998年8 月15日。)
《澳门日报》长期以来坚持报道准确严谨的办报方针。相对于香港传媒,《澳门日报》十分重视微小事实的真实。编辑经常亲自打电话或通过其他途径检验数字的真实性,确信数字无丝毫差错之后,才予以报道。如1999年3月, 由内地输入的部分水鱼(鳖)被澳门卫生司发现携带有霍乱菌。其他报纸都争先恐后地报道内地的水鱼携带有霍乱菌的消息,而《澳门日报》则派出记者深入市场、检疫处、医疗卫生部门,甚至水鱼的生产地,了解霍乱菌的来源,收集了全面的资料才最后准确地报道:由内地输入的水鱼并非全都携带病菌。这些报道大大消除了澳门居民对水鱼的恐惧感,也为水鱼销售商减少了损失。为了使报道深入充分,《澳门日报》非常重视反映读者的各种意见,及时调整报道策略,不断扩大报道面和报道空间,增加全方位的信息量。例如曾就澳门暴力事件频生,影响澳门旅游业发展的情况,连续几天开辟专版刊登读者来信,对如何消除暴力献计献策,搞好社会治安、为政权顺利交接提供良好条件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与此同时,新闻写作注意文风,用事实说话,用词通俗易懂。为了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澳门日报》力求做到详尽报道,版面生动活泼,既有“阳春白雪”的理论文章,也有“下里巴人”关心和喜欢阅读的新闻,朝多功能、全面报道的方向发展,以满足多层次读者的阅读要求。成为读者的贴心知己,反映读者的心声,是《澳门日报》鲜明的办报方针。
言论是报纸的灵魂。《澳门日报》创刊以后,就一直设有社论、专论和读者来信来稿等针砭时弊的言论。《澳门日报》创刊伊始就为自己的言论树立了旗帜:爱国、和平、人道、进步。常设的言论专栏除《社评》外,尚有《新闻小语》、《新闻解说》、不代表本报意见倾向的《议事亭》、《读者之友》,分别以国际、国内和澳门的大事为议论对象。现任社长李成俊在纪念《澳门日报》创刊40周年的文章中说,“本报评述多着重热点、难点,新闻背景材料充实,捕捉国际风云变幻,透视祖国经济建设走势,从种种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深入分析本质,尤其对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贯彻一国两制,言简意赅,鞭辟入理,至于反映当地居民疾苦,维护居民合法权益,言之有理,不遗余力,有关当局的治理也经常回应。”(注:摘自《迈向新世纪,再创新辉煌》,1998 年8月15日。)报中言论大多经过深思熟虑,笔法严谨,文风严肃,力求短小精悍、客观公正。报纸对澳门同胞的疾苦、对澳门社会的弊端,有着自己的鲜明立场和正确态度;同时又能够从大局出发,对澳门建设特别是搞好政权交接前的社会治安,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对政府管理不善的批评性文章,则注重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近年来,澳门暴力事件屡见不鲜、治安环境日益恶化,今年又正值政权回归的重要时期,《澳门日报》虽然也报道暴力事件,但处理手法显然有别于其他一些报纸渲染性的报道,避免在政权交接的重要时期加剧社会动荡,造成人心涣散的不良后果。
《澳门日报》独具魅力的新闻报道主要体现在“澳闻版”上。“澳闻版”除了争取以第一时间全面报道本澳社会各方面的动态之外,还经常组织“特稿”、“专访”、“杂谈”、“散记”等专栏,对读者关心的话题加以剖析、述评。这些栏目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视角,透视出澳门五光十色的社会现状和人文走向。文章根据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笔调,做到了行文轻松、雅趣、确切、生动、独异及风格多样。
“澳闻版”版面图文并茂。注重使用大量彩色照片,是“澳闻版”的一大特色。在“澳闻版”上,编者利用照片补充一些无法言及的新闻,增添新闻的趣味性,或者加强版面的视觉冲击力,使整个版面显得生动活泼,缤纷绚丽。这些彩色照片中不乏上乘之作,如在1999年3 月20日刊登的一张名叫“目标一致”的抓拍照片,就是一张佳作。葡国总统沈拜奥与钱其琛副总理莅临澳门文化中心,一同为即将举行政权交接仪式的文化中心开幕剪彩后,受周围欢乐情景的吸引,两个人的手不约而同指向一个方向,该报记者敏锐地觉察到其中所蕴含的新闻价值,拍下了堪称经典的杰作。照片用“目标一致”来说明内容,具有双关语的意义,意味深长地凸现了中葡两国为顺利完成政权交接所作出的努力,以及澳人期望政权顺利交接后,继续保持繁荣稳定的内心情感。
二、承传宏扬爱国主义的办报传统
创刊之初,《澳门日报》就决心办成一份热爱祖国的中文报纸。新华社澳门分社王启人在《澳门日报》40周年庆典大会上说,“《澳门日报》四十年来,立足澳门社会,反映时代风云,坚持爱国爱澳,热诚服务澳人,成为卓有影响的报纸。”(注:摘自《澳门日报》1998年8 月15日。)《澳门日报》创刊以来,一向热心公益事业,服务社会,成立“澳门日报读者公益基金会”,经常代收读者捐款,用于慰问、救济、助学等慈善事业。多年举行多届慈善百万行活动,为慈善事业筹款,在当地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该报一贯坚持爱国立场,面向当地群众,开展爱国团结活动。40年来,《澳门日报》不断向澳门读者介绍内地发展变化,报道祖国鼓舞人心的经济发展,增强澳门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特别是随着1999年回归日的日益临近,《澳门日报》对中国内地有着更多的关注,每天开辟二至四个专版对内地发生的大事予以报道。例如1998年夏发生的长江大水灾,《澳门日报》就作了多次、多角度的详细客观报道,并开设专栏、专版探讨发生水灾的前因后果,分析颇为精辟,结论令人深思。除了报道长江的水灾外,《澳门日报》还大力呼吁澳门居民发扬中华民族救死扶伤、乐善好施的美德,为灾区捐赠财物,以救助被洪水夺去家园的灾民。
《澳门日报》每天大量报道内地的消息,加强与内地的联系,除了开辟《要闻》版,报道全国性的重大新闻之外,还于1984年2月28 日开始,每天特别开辟专版——《乡情》,对全国各地特别是广东、福建、广西等内地人向澳门移居较集中的几个省份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详细报道,满足由内地移居澳门的同胞对家乡建设和发展的信息渴求,了解投资环境。除此之外,《澳门日报》还报道全国各地特有的风俗民情,奇闻趣事等,既丰富了报纸的内容,又增添了报纸的趣味性,为读者了解祖国各地的人文景观提供了一个窗口。
近几年来,随着内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随着澳人对内地投资与日增多,经贸往来日渐频繁,《澳门日报》对内地的经济报道越来越多,该报常常请专家开辟专栏撰写文章,探讨两地的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促进两地的经贸发展。
三、发挥报纸的教育功能,在副刊中大力推广中华文化
《澳门日报》为弘扬中华文化,早在创办初期就开设了文艺副刊,以期使澳人对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认同。经过40年来的发展,副刊已拥有大大小小20多个版面,如属于综合知识性的有《新园地》、《小说》、《澳门街》、《万花筒》、《环游世界》;属于娱乐、服务性的有《艺海》、《消闲》、《食经》、《乐与声》、《怡情》;属于资讯、服务性的有《读者之友》、《议事亭》、《新书刊》、《姿彩》、《航运》、《消费热线》;属于专业或特定对象方面的有《经济》、《家庭》、《新儿童》、《镜海》、《语林》、《汽车》、《摄影》、《科技天地》、《特区建设》、《乡情》等等。副刊的业绩在《澳门日报》是非常突出的,其中不少具有开拓性、首创性。到今天,《澳门日报》的副刊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多以揭示当代人的生活为主题,也有介绍中国古代文化和当代文学,以及传统习俗等文艺性较强的文章。其中在副刊发表的生活絮语、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体,反映了澳门社会的现实,透视出澳门人多姿多彩的人生。
副刊发表的文章,不乏内地与港、台及海外大作家的手笔。副刊内容具有浓郁的中葡相融独特的人文色彩,这是与其他海外华文报纸迥异之处。由于其兼有知识性、趣味性、时效性,可读性强,吸引了众多读者。如举办纪念“澳门基本法颁布六周年有奖填字游戏”活动,编辑根据澳门基本法的具体内容,用空格和模型让读者填字,意趣盎然。副刊偏重于文化娱乐、体育新闻,如歌坛舞榭盛事、艺人名伶轶闻,有时专门开辟版面,选择、刊登一些读者拍摄的、富有时代气息和表现独特文化的好照片,以满足读者参与办报的要求。副刊8 个版做到文字配彩色照片,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副刊中,《新园地》与《澳门街》这两个版面办得颇有地方特色。《澳门街》突出澳门中葡交汇的文化特色,刊登一些值得澳门人怀旧的有关历史古迹和文化的文章,让澳门人读来倍感亲切,同时也培养了澳门人的归属感。如1999年3 月连续在《澳门街》版专门刊登了“街名联”的文章和资料,目的就是为了宏扬澳门悠久的历史和颇具特色的澳门文化。澳门的街名甚多,仅澳门半岛便有大小街巷700多条, 不少街名别具特色,有其不同的来历,反映出澳门多姿多采的民间文化。《新园地》原是本澳50年代的一份小型爱国报刊,开办了8年之久, 至《澳门日报》创刊时,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部分成员参加了《澳门日报》工作,而其刊名也作为《澳门日报》一个综合性副刊继续存在,并与原来的副刊风格一脉相承。从今天的《新园地》中,人们依稀可以看见40年前澳门的人文背景和报人办报的思想。今天,《新园地》内容更加丰富,多姿多彩,涵括了历史、地理、天文、文学、艺术等,力求反映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例如,对联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精粹,为了帮助读者认识对联的写作规范和意蕴,以及弘扬国粹,《新园地》曾经专门组织了重金悬赏征求下联的活动,成为家喻户晓的趣闻。
在《新园地》上刊登的文章大都是小品文,编辑常邀请本地作家负责专栏,畅谈生活的见闻和感受,并尽可能密切联系实际,使读者有“新”的感觉。该栏文字也深入浅出,清新隽永,具有浓郁的文艺气息和强烈的时代节拍,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由于《新园地》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因此获得了众多读者的好评。《新园地》以反映本地居民的思想、生活内容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介绍澳门地方史实、风物,如《澳门图说》、《澳门花木》专栏及有关文章,这一切,既突出了《新园地》综合版的特性,也增强了综合版的地方性。
《澳门日报》在副刊上不遗余力地大做文章,一方面是澳门报业激烈的竞争使然,另一方面就是努力在办成具有澳门特定的人文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其创刊时推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宗旨。今天《澳门日报》副刊正朝着综合性的文艺副刊方向发展。
四、办报深受博彩业影响
报纸的经营状况直接影响报纸的生存与发展,由于《澳门日报》生长在澳门独具特色的经济环境下,也难免出现庸俗化倾向。
澳门以博彩业、旅游业为重要的经济支柱,4个澳门人之中, 就有一个依赖博彩业谋生,因此生长在这块热土上,《澳门日报》要反映澳门地方事务,报道澳门人关心的话题,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博彩业的影响,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就显现出博彩业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笔者在1999年1至4月的《澳门日报》中随机抽样了15天的头条新闻,发现有6条是关于暴力、桃色或者内容较为低级的新闻,而其余9天不以暴力、桃色等内容为头条新闻的头版中,有3 天在显要版位上也刊登了这类的新闻,而且篇幅都不小。除了新闻报道出现庸俗化的倾向之外,在影视文艺、广告版面上的庸俗化倾向更加明显。如赛狗,不只是澳门著名的观光项目,也是澳门人以及来澳旅游、观光者“撞大运”的重要活动。如《澳门日报》专门开辟三个狗经版,详尽地报道赛狗情况,很有博彩业的味道。《澳门日报》三个狗经版中,一个专版专门介绍狗只出赛情况,列出详尽的出赛时间安排表,一个专版介绍狗只的胜率表,一个专版则详尽分析各只狗的胜率。
为了获得经济上的支援和充足办报经费,《澳门日报》不得不接受一些品味较为低级的广告。如刊出各个影院播放三级电影播放时间表,用低级、庸俗的笔调渲染三级片的内容。在刊登夜总会和浴室、桑拿广告时,版面以艳色泳装女郎来招徕、吸引读者的视线等等。这些都反映了《澳门日报》低级、庸俗的一个侧面。此外,大多澳门年轻一代受西方个人价值观的影响很深,追求个人生活的随意性和个性,喜欢阅读一些颇具刺激性和满足个人好奇心的新闻,因此,为了迎合读者的猎奇心理,《澳门日报》力求在做到版面活泼生动、丰富多彩,增加彩色照片,刺激读者的视觉的基础上,还大量刊载暴力犯罪、桃色新闻等内容,采用耸人听闻、低俗的标题,追求轰动效应。例如,娱乐版面——《艺海》,虽然内容丰富,但是四个专版中,主要追踪内地、台湾、香港艺员的绯闻、私生活,以及演艺界的无聊花边新闻,而鲜有健康、提高读者文化欣赏水平和明辨是非的客观报道。香港歌星王菲与北京歌艺人窦唯的婚变,成为近期《艺海》的主要内容,长篇累牍地渲染婚变的前因后果。为了追踪窦唯和王菲,狗仔队十八般伎俩全都用上了。
在《要闻》版的新闻报道中,对一些海外暴力事件的报道,不吝笔墨地使用黑色、醒目的大标题,加以渲染。在1999年3月21 日的《要闻》版中,就赫然登刊了一张印尼发生种族暴力事件、骇人听闻的“提首级示众”的新闻照片:一位暴民提着一个血淋淋的人头在街头示众,炫耀战绩。这种完全不顾读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只为了满足一些读者的好奇心,盲目增强视觉冲击力的报道,使得整份报纸的品味大跌。
由于近几年亚洲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澳门处在较为低迷的经济环境中,因此《澳门日报》如果一味走严肃、庄重的办报路线,无疑将会失去部分读者,这对《澳门日报》的生存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但如果只寻求年轻一代的支持,增强与香港报纸、电视的竞争力,走庸俗大众化的道路,则势必丢掉了创刊之初的办报宗旨。因此,在澳门特定的文化和博彩业为主要财政收入的背景下,选择一条既能提高澳人文化欣赏水平,又能在澳门生存和发展的道路,是《澳门日报》面临的世纪课题。
《澳门日报》的发展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澳门社会沧海桑田的变迁历程。翻阅每个时期的《澳门日报》都可感受到其与当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澳门日报》的上述几个办报特点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澳门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所影响和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