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更新空间情境模型的影响因素_判断句论文

空间情境模型建立和更新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境论文,模型论文,因素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B842

1 引言

语篇表征的研究一直是阅读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和热点问题之一。Kintsch等人提出了语篇理解的三种不同表征水平:(1)表层形式(surface form),即对语篇中字、词、短语之间的语言学关系进行编码所形成的表征;(2)语篇命题库(textbase),即对文章中的命题及其之间的结构关系所形成的表征;(3)情境模型(situation model),即读者结合自己的背景知识对语篇中所描述的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意义表征[1]。

情境模型的提出引起了对不同情境模型的研究,其中Perrig和Kintsch的实验证实了空间情境模型的存在[2]。他们编写了两个语篇,用于描述一座小城的空间设计。每一个语篇中有14个句子,语篇所描述的是同一座小城,但是其中一个语篇是从行走路线的角度进行描述,而在另一语篇中则是从俯视的角度进行描述。结果发现,从阅读路线角度描述的语篇的阅读成绩好于从阅读俯视角度描述的语篇。当读者阅读俯视语篇时,形成的是像地图一样的情境模型;而阅读路线语篇时,形成的是像路线一样的情境模型。

在大量关于空间情境模型的研究中,方位效应是国内外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在Franklin和Tversky的标准范式中[3],要求被试先阅读一段故事,故事的第一部分采用第二人称描述一个场景,场景中的物体分布于主角(被试想象的自己)的6个方位,即上、下、左、右、前、后;故事的第二部分,主角不断转向不同的物体,并指明此时主角前方的物体及对物体进行描述。每次定向后,要求被试报告相对于自身不同方位的物体的名称。实验结果为:只考虑水平面的4个方向,反应时模式为前<后<左=右,Perrig和Kintsch将这种模式称为方位效应。他们根据这个反应时模式提出自我中心结构(Egocentric Framework),认为故事描述的主角和周围的物体的空间关系是在以身体为中心的坐标下计算的,前后容易区分是由于前后在知觉和运动中有不对称性,即对前方与后方在知觉与运动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人们对前方的知觉与运动要明显地快于对后方的知觉和运动);而左右没有明显的不对称线索,所以难以区分;反应时的模式是以自我为中心进行空间表征的外部表现。同时,他们认为这种方位效应是空间表征固有特征的外部表现,具有不变性。

但一些研究发现身体转向模式(想象转向或物理转向)对方位效应有影响。De Vega研究了定位任务中,物体方位的报告方式(言语命名verbal labeling或指向pointing)和被试转向的方式(想象转向或物理转向)对反应时的影响。结果发现被试转向的方式强烈影响指向反应方式中的反应时模式:想象转向时指向反应时模式为前<后<左=右,物理转向时指向反应时模式为前=左=右<后;被试转向方式对语言命名反应没有影响,都为前<后<左=右[4]。

牟炜民研究发现,在故事阅读产生的想象场景中,位于其中的观察者对身体四周物体的搜索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目标方位的判断,认知加工时间的模式是前<后<左=右;第二阶段是注意指向目标方位,从而辨别目标物体,认知加工时间的模式是注意点<注意对面<注意点左侧=注意点右侧。物体查找的反应时模式是由这两个阶段的效应共同决定的。这种两阶段理论比过去的研究者们所提出的理论能更好地解释实验所获得的结果[5]。

牟炜民等研究了身体转向模式(身体的物理转向和身体的想象转向)对物体搜索方位效应和相对位置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方位效应独立于身体转向模式,说明对空间关系的理解是以想象自我(represented self)为参照系的;相对位置效应独立于身体转向模式,说明物体间的拓扑结构导致了相对位置效应[6]。

在空间情境模型的研究方法上,基本上采用了Franklin和Tversky的研究范式。在他们和后人的一系列研究中[5~11],要求被试或作身体的转向或作想象的转向,这样被试就要不断地更新空间情境模型。但这种研究范式不能将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与更新分离开来。

目前对语篇理解的研究,往往会涉及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模型是Baddeley等人在短时记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认为工作记忆是由中央执行系统、语音回路和视空间模板构成的[12]。这一模型提出后,研究者对工作记忆与情境模型的关系进行了许多研究。一般认为,言语工作记忆在推导语篇中未清晰说明的因果连接上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另一些研究发现视空间工作记忆是影响情境模型空间信息的重要因素[13,14]。有证据显示,当涉及到空间或是时间信息时,视空间模板参与其加工过程。这些证据包括语言理解[15] 和推理行为[16] 以及fMRI研究数据[17]。Friedman研究发现,言语工作记忆支持情境模型因果方面的保持和精加工,而视空间工作记忆支持情境模型空间方面的保持与精加工。因为言语和视空间工作记忆是分离的,由此推论,情境模型的空间和因果维度可能是分别加工的,彼此没有相互影响[15]。Canas等的实验讨论了工作记忆成分在心理模型建构上的作用,特别是工作记忆的视空间成分参与心理模型的结构和功能信息的加工[18]。

综合以往的研究发现:(1)对于工作记忆与情境模型的关系的研究大多是侧重于工作记忆的构成成分(如语音回路、视空间模板)在情境模型建构、更新和提取过程中的参与情况,而对于空间情境模型建立和更新过程中工作记忆广度影响的研究尚未发现;(2)方位效应研究指标仅限于反应时间,但是判断方位任务的反应时间可能受其他因素(如仪器灵敏度,被试绝对反应时间等)干扰;(3)Franklin等人的研究范式存在着不能将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与更新分离开来的缺点。

因此,本研究的设计主要考虑:(1)尝试将能够分离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与更新的方法;(2)考察不同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的读者在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和更新过程中的个体差异;(3)采取正确判断个数为指标,减少无关因素的干扰;(4)加工时间是影响空间情境模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采用限时和不限时两种时间模式对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和更新进行研究。

本研究由两个实验构成,第一个实验考察空间情境模型建立的影响因素;第二个实验考察空间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因素。两个实验均涉及到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的影响,因此首先要对不同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的被试进行筛选。

2 被试筛选

2.1 方法

2.1.1 仪器 E-Prime心理专业软件、方正奔腾Ⅱ微机、GW1547M显示器。

2.1.2 被试 某大学一年级学生120人,对用计算机屏幕呈现的文章无阅读障碍。

2.1.3 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测量程序 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的测量程序参照张明等人的实验程序[19]。测试材料用电脑屏幕呈现,每次呈现的刺激由大写英文字母F或J组成,这两个字母都有八种可能的方位,即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下、右上、右中、右下。每次呈现一个字母,呈现时间为500ms,字母消失后要求被试判断这个字母是F还是J,判断时间是3000ms,如果超时记为判断错误,然后出现下一字母,如此循环直到完成实验。一个系列的字母全部呈现完后,要求被试顺序回忆字母出现的位置,不限定回忆时间。难度分为5个等级,最低级的系列是两个字母,最高级的系列是6个字母,如果被试连续两次不能完成某个等级的字母系列,则认为他的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是前一个等级,如果没有完成最低系列则广度记为0级,最高等级为5级(即全部正确判断出呈现的字母,并正确顺序回忆出字母出现的位置)。

2.2 测量结果

根据表1测量结果,高广度和低广度的被试分别取上下接近20%的被试,其中广度是4和5的为高广度被试(18人,占17%),广度是0和1的为低广度被试(20人,占18.8%)。

表1 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分布

广度 0 1 2 3 4 5

人数(个)8 12 35 33 14 4

百分数 7.5

11.3

33.0

31.1

13.2

3.8

3 实验一 空间情境模型建立的影响因素

3.1 实验目的

以正确判断个数为指标,探讨方位、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和时间模式(限时和不限时)对空间情境模型建立的影响。

3.2 方法

3.2.1 仪器 E-Prime心理专业软件、方正奔腾Ⅱ微机、GW1547M显示器。

3.2.2 被试 筛选出的高广度被试18人,低广度被试20人,实验过程中,被试流失,最后完成实验的高广度被试16人,低广度被试16人。

3.2.3 实验材料 共有6个语篇,每个语篇有5句话,包含着4个字母与“你”的相对位置。每一个语篇有两个判断句,对前后的判断和对左右的判断各一个,而且正确判断和错误判断的判断句数量相同。在材料的设计中,判断句的错误描述有4种情况:前面变成后面,后面变成前面,左面变成右面,右面变成左面。实验材料的例子如下。

你在中心位置,

A在你的左面,

B在你的右面,

C在你的前面,

D在你的后面。

判断句:A在你的左面(正确判断);C在你的后面(错误判断)。

3.2.4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2×2×2混合设计。第一个变量为“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以下简称广度),组间变量,分为两个水平:高广度和低广度;第二个变量为“方位”,组内变量,分为两个水平:前后和左右;第三个变量为时间模式变量,分为两个水平:限时和不限时。因变量是正确判断个数(以被试在每个方位正确判断的个数的总数计)。

限时和不限时两种时间模式是这样确定的,首先让被试自定步速阅读实验材料,分析被试建立空间情境模型所用时间,并把它确定为不限时时间模式,通过计算发现被试建立空间情境模型的平均时间为5522ms;根据这一平均时间将限时的时间确定为4000ms,对限时与不限时两种时间进行单样本t检验,结果为t(1,31)=4.68,p<0.001。这一结果说明限时的时间(4000ms)显著低于不限时的平均时间(5522ms),达到了限时的要求。

3.2.5 实验程序

不限时建立空间情境模型的实验程序 实验中实验材料的阅读方式为被试自定步速。正式实验前先让被试进行练习,使其熟悉实验程序和要求,特别是熟悉在键盘上的按键判断。被试正坐在计算机前,先阅读指导语,然后开始练习。语篇为整篇呈现,被试确定完全记住语篇信息,并在脑中形成了一个情境模型后,按空格键,这时屏幕上的语篇消失,接着出现判断句,要求被试准确并快速地判断判断句是否与形成的情境模型相符,相符按J键,不相符按F键。然后出现提示语“下一个语篇”,接着下一个语篇开始呈现,如此进行直到实验完成。要求被试在保证准确的基础上尽快地阅读和判断。被试熟练操作后开始正式实验。为防止被试练习不充分,造成数据失真,将两个练习材料放在正式实验料的前面,被试读完练习材料后紧接着读6个正式实验材料。练习材料的数据不进入统计分析。

限时建立空间情境模型的实验程序 实验中实验材料的阅读方式为限时阅读,即每篇文章给被试4000ms的阅读时间。正式实验前先让被试进行练习,使其熟悉实验程序和要求,特别是熟悉在键盘上的按键判断。被试正坐在计算机前,先阅读指导语,然后开始练。语篇整篇呈现4000ms后自动消失,然后出现判断句,要求被试准确并快速地判断判断句是否与原语篇相符,相符按J键,不相符按F键。然后出现提示语“下一个语篇”,接着下一个语篇开始呈现,如此进行直到实验完成。要求被试在保证准确的基础上尽快地阅读和判断。为防止被试练习不充分,造成数据失真,将两个练习材料放在正式实验料的前面,被试读完练习材料后紧接着读6个正式实验材料。练习材料的数据不进入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在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在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前/后和左/右两种方位和不同时间模式的条件下,被试对判断句的正确判断个数见表2。

表2 高低广度、不同方位和不同时间模式下的正确判断个数

通过重复测量两个因素的三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在建立任务中,广度主效应显著(M[,低]=3.63,M[,高]=4.10,F(1,30)=4.800,p<0.05),高广度被试的正确判断个数显著高于低广度被试;方位的主效应显著(M[,前后]=4.45,M[,左右]=3.28,F(1,30)=61.294,p<0.001);时间模式的主效应显著(M[,不限时]=4.39,M[,限时]=3.34,F(1,30)=29.925,p<0.001)。广度与方位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30)=0.452,p>0.05);广度与时间模式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30)=0.461,p>0.05);时间模式与方位的交互作用显著(F(1,30)=23.508,p<0.001);方位、广度和限时三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30)=1.353,p>0.05)。

由于时间模式与方位的交互作用显著,所以对其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在左右判断中,时间模式效应显著,F(1,30)=42.76,p<0.001,不限时判断个数显著多于限时判断个数;而在前后判断中时间模式效应不显著,F(1,30)=1.94,p>0.05,不限时判断与限时判断的个数无显著差异。

从以上的方差分析结果看,广度的主效应显著,这表明在空间情境模型建立过程中,工作记忆广度的高低对被试的判断成绩有明显的影响,高广度的被试由于有充分的加工资源可以利用,因此他们的正确判断的个数明显高于低广度被试。

方位主效应显著表明,在空间情境模型建立过程中,被试对不同的方位的判断正确率不同,其正确判断的模式为前后方位优于左右方位。

实验还发现了时间模式对空间情境模型建立的影响。当不限定被试的阅读时间时,即给被试充分的时间让其建构空间情境模型,那么,被试的判断成绩就高;反之,如果限制被试阅读时间,他们的判断成绩就低。时间模式和方位的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分析可以进一步看到,时间模式在空间情境模型建立中对不同方位的判断的影响:前后方位的判断不受时间模式的影响,而左右方位的判断受到时间模式的影响,不限时判断的成绩优于限时判断的成绩。

4 实验二 空间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因素

4.1 实验目的

以正确判断个数为指标,采用限时与不限时的实验设计,通过分析不同广度的读者在完成空间情境模型更新任务的成绩,探讨读者方位、广度和时间对更新空间情境模型的影响。

4.2 方法

4.2.1 仪器 同实验一。

4.2.2 被试 同实验一。

4.2.3 实验材料 共有6个语篇,4个语篇为测试材料,2个语篇为填充材料。每个语篇有5句话,包含着4个字母与“你”的相对位置。需要正确判断和错误判断的判断句数量相同。在材料的设计中,判断句的错误描述有4种情况:前面变成后面,后面变成前面,左面变成右面,右面变成左面。测试材料的指示语为“后转”,即要求被试想象向后转180°,被试想象后转并形成新的空间情境模型的过程被定义为模型的更新。填充材料的指示语为“不动”。实验材料的例子如下。

你在中心位置,

A在你的左面,

B在你的右面,

C在你的前面,

D在你的后面。

指示语:后转/不动;

判断句:A在你的左面(错误判断);C在你的后面(正确判断)。

4.2.4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2×2×2混合设计。第一个变量为广度,组间变量,分为两个水平:高广度和低广度;第二个变量为“方位”,组内变量,分为两个水平:前后和左右;第三个变量为时间模式变量,分为两个水平:限时和不限时。因变量是正确判断个数(以被试在每个方位正确判断的个数的总数计)。

限时和不限时两种时间模式是这样确定的,首先让被试自定步速阅读实验材料,分析被试更新空间情境模型所用时间,并把这一时间确定为不限时的时间,通过计算发现被试更新空间情境模型的平均时间为3088ms;根据这一平均时间将限时确定为2300ms,对限时与不限时两种平均时间进行单样本t检验,t(1,31)=2.07,p<0.05。这一结果说明限时的时间(2300ms)显著低于不限时的平均时间(3088ms),达到了限时的要求。

4.2.5 实验程序

不限时更新空间情境模型的实验程序 语篇为整篇呈现,被试确定完全记住语篇信息,并在脑中形成了一个空间情境模型后,按空格键,屏幕上的语篇消失,接着出现指示语“后转”或“不动”,要求被试按照指示语在脑中旋转空间情境模型,当更新完空间情境模型后按空格键,屏幕出现判断句,要求被试准确并快速地判断判断句是否与原语篇相符,相符按“J”键,不相符按“F”键。然后出现提示语“下一个语篇”,接着下一个语篇开始呈现,如此循环直到实验完成。要求被试在保证准确的基础上尽快地阅读和判断。

限时更新空间情境模型的实验程序 语篇为整篇呈现,被试确定完全记住语篇信息,并在脑中形成了一个空间情境模型后,按空格键,屏幕上的语篇消失,紧接着出现指示语“后转”或“不动”,要求被试按照指示语在脑中旋转空间情境模型,给被试2300ms的更新时间,即指示语呈现2300ms后马上消失,接着屏幕出现判断句,被试准确并快速地判断判断句是否与原语篇相符,相符按“J”键,不相符按“F”键。然后出现提示语“下一个语篇”,接着下一个语篇开始呈现,如此循环直到实验完成。要求被试在保证准确的基础上尽快地阅读和判断。

4.3 结果与分析

在空间情境模型的更新过程中,在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前/后和左/右两种方位和不同时间模式的条件下,被试对判断句的正确判断个数见表3。

表3 高低广度、不同方位和不同时间模式下的正确判断个数

通过重复测量两个因素的三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在更新任务中,广度主效应不显著(M[,低]=2.35,M[,高]=2.58,F(1,30)=1.127,p>0.05);方位的主效应不显著(M[,前后]=2.50,M[,左右]=2.42,F(1,30)=0.290,p>0.05);时间模式的主效应显著(M[,不限时]=2.89,M[,限时]=2.03,F(1,30)=18.274,p<0.001);时间模式与方位的交互作用显著,F(1,30)=7.226,p<0.05;时间模式与广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30)=1.021,p>0.05;方位与广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30)=0.569,p>0.05;方位、广度和时间模式三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30)=0.068,p>0.05。

对时间模式与方位交互作用显著这一情况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在左右判断中,时间效应显著,F(1,30)=17.70,p<0.001,不限时判断个数显著多于限时判断个数;在前后判断中,时间效应不显著,F(1,30)=3.36,p>0.05,不限时判断与限时判断的个数无显著差异。

上面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时间模式也是空间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因素。在不限制被试时间更新空间模型的条件下,被试的判断成绩明显好于限制条件。而且,时间模式与方位的交互作用显著,在不限时条件下,被试前后和左右两个方位的判断没有显著差异;在限时条件下,二者的差异显著,被试对于前后方位的判断成绩优于左右方位。

5 实验一和实验二的联合结果分析

对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进行联合分析,是要考察空间情境模型建立和更新两种不同任务的难度,因为任务的难度与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有关。空间情境模型建立和更新的难度是通过方位的正确判断的时间和判断的正确率来体现的。空间情境模型建立任务(包括限时建立任务和不限时建立任务)正确判断的平均时间和正确率,既包括对前后方位的正确判断也包括对左右方位的正确判断。空间情境模型更新任务的正确判断的平均时间和正确率是采用同样的方法得到的。

在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和更新过程中,被试对判断句的平均正确判断个数和平均判断时间见表4。

表4 空间情境模型建立和更新任务的平均正确判断个数和平均判断时间(ms)

任务平均判断时间

平均判断个数(正确率)

M±SD M±SD

建立 2088±834 3.86(64.3%)±1.34

更新 2275±917 2.46(61.5%)±1.16

由于建立任务和更新任务中的判断句的总个数不同(建立任务每个语篇有6个判断句,更新任务每个语篇有4个判断句),因此在比较两个任务的难度的时候,采用的指标不是绝对的判断个数,而是正确率。通过配对t检验发现,在判断时间上,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显著快于空间情境模型的更新,t(1,127)=-2.972,p<0.05;在判断个数上,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高于空间情境模型的更新,但是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t(1,127)=1.084,p>0.05。可见,在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任务中,被试作出判断比空间情境模型的更新任务中的速度更快,准确率也较高,因此可以认为空间情境模型建立过程较简单,而空间情境模型更新任务较为复杂。

6 综合讨论

本研究使用的实验材料是由简单空间信息构成的语篇,通过测试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来筛选被试,使用不限时(自定步速)和限时(机定步速)的方法,通过分析读者在空间信息语篇加工过程中空间情境模型建立和更新任务中的表现,探讨了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和时间模式对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和更新的影响,以及以正确判断个数为指标的方位效应。

6.1 研究方法上的一点新尝试

如在第一部分所分析的那样,在以往关于空间情境模型的研究中,受研究范式的限制,被试随着身体的或想象的不断转向,空间情境模型就处于动态的更新过程中,这样就没有办法将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和更新分离开来。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将实验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专门研究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考察被试在建立空间情境模型中对不同方位的判断情况;第二阶段则专门研究空间情境模型的更新,即在建立空间情境模型的基础上,让被试想象向后转180°,考察被试在这种空间情境模型更新状态下对不同方位的判断情况。另外,本研究还增加了时间模式这一实验条件,考察不同的时间模式(限制时间和不限制时间)对方位判断的影响,而以往的实验只考察了不限时条件下的方位效应。

6.2 方位效应

方位效应是空间情境模型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许多的实验证明,读者在形成的心理模型中确实对不同的方位会有不同的反应时间[3,5~8]。这是以反应时为指标的研究结果,如果以反应的正确性为指标,结果会如何呢?本研究考察了以正确判断个数为指标的方位效应。

实验结果发现不同的实验任务,方位效应不同。在空间情境模型建立任务中出现了方位效应,前后方位的判断成绩显著优于左右方位的判断;而在空间情境模型的更新任务中方位效应消失了。

在空间情境模型建立任务中出现的方位效应支持了Franklin和Tversky提出的“自我中心结构”理论[3],这一理论认为故事描述的主角和周围的物体的空间关系是在以身体为中心的坐标下计算的,前后容易区分是由于前后在知觉和运动中有不对称性;而左右没有明显的不对称线索,所以难以区分。Franklin等人是以反应时为指标进行研究的,前后方位的反应时间显著快于左右方位的反应时间。在本实验中,采用了正确判断个数指标,得到了与Franklin等人类似的结果,即前后正确判断的个数显著多于左右判断。这表明不论是以反应时为指标还是以正确率为指标,在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过程中的确会出现方位效应。

但是,在空间情境模型的更新任务中没有发现方位效应,这与Franklin等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本研究与Franklin等人的研究范式不同所致。在Franklin等人的研究中,要求被试先阅读一段印在纸上的故事,故事用第二人称描述了一个场景,在这场景中,物体分别位于主角(被试想像的自己)的上、下、左、右、前、后;在故事的第二部分,主角不断转向不同的物体,并告诉他前面的物体及对它的描述。每次定向后,要求被试回答身体不同方位的物体名称。实验结果为:只考虑水平面的四个方向,反应时模式为前<后<左=右。而在本研究中,更新任务是要求被试想象后转180°,这样原空间情境模型中的前后位置对换,左右位置对换。与Franklin等人的范式不同的是,实验中没有告诉他前面的物体及对它的描述,即没有强化更新后的前方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前后方位的强不对称性可能就会减弱,变得如同左右方位一样没有了明显的不对称线索,使得被试在前后方位的判断成绩下降,方位效应不再显著。

6.3 广度效应

前人的研究已证实工作记忆与空间情境模型有关[13~15,18],其中Friedman等人的研究发现,视空间工作记忆与情境模型的空间信息的加工和建构有关[15]。本实验通过研究不同视空间广度的读者在空间情境模型建立和更新任务的表现来研究空间情境模型建立和更新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实验发现: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对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有显著的影响,高广度的被试的正确判断个数显著高于低广度被试;而在空间情境模型的更新过程中不同广度被试的正确判断个数没有显著差异。

为什么在空间情境模型建立过程中的广度效应在更新任务中消失了呢?这可能与任务的难度不同有关。在实验一和实验二的联合结果分析中可以看到,建立任务的方位判断时间显著短于更新任务,建立任务方位判断的正确率也高于更新任务(虽然未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建立任务比更新任务的难度要小。由于建立任务相对容易,高广度被试还可以利用更多的认知加工资源对空间情境模型进行建构,所以他们就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本研究中,建立空间情境模型和更新空间情境模型是紧密相连的两个阶段,由于被试需要对刚刚建构起来的空间情境模型的心理表征进行旋转更新,即对一次加工(建立空间情境模型)的产物进行二次加工(旋转更新加工),因此,在更新空间情境模型的过程中,可能就会损失掉一些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对情境模型的方位判断任务就显得相对困难(实验一和实验二联合结果的统计检验也已证明)。由于二次加工可以利用的信息量减少,并由此造成加工任务相对困难,要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这样,即使高广度被试的认知资源也不够用于完成空间情境模型的更新,因此导致高、低广度被试的判断成绩就不再有显著的差异,广度效应消失了。

6.4 时间模式效应

与以往的研究相比,增加时间模式这一因素,以考察被试在空间情境模型建立和更新中的不同表现,是本研究的一个尝试。限制材料呈现时间是在研究语篇理解中常用的手段,但是对于情境模型的研究则较少使用。许多研究者总是给读者足够的时间甚至让被试不限时地研究阅读材料以建立情境模型。但是,限制被试的阅读时间也是探究读者建立和更新心理模型的重要的手段之一。因此,本研究除了使用不限制时间外,还使用了限制时间这一手段。

本研究发现,不同的时间模式对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和更新都有显著的影响。在限制时间模式下,被试建立和更新空间情境模型中的正确判断成绩比不限制时间模式明显减少。这是由于被试在有充分时间加工阅读材料的条件下,形成了更为清晰、稳定的空间情境模型。这使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对空间情境模型中的不同方位予以分辨,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但在限时条件下,被试难以形成清晰的空间表征,因此正确判断成绩明显下降。

6.5 时间模式与方位的相互作用

在实验一和实验二都发现了方位与时间模式的交互作用,即不管是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过程中,还是在其更新过程中,方位与时间模式都有交互作用。在空间情境模型建立任务中,时间模式对被试前后判断的成绩没有影响,不管是限制被试的阅读时间还是不限制,被试都能取得较好的判断成绩,而且二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是,时间模式对左右判断有明显的影响,不限时条件下被试的判断成绩显著高于限时条件。特别是虽然限制被试阅读时间,被试前后判断的成绩仍然很好,与不限时条件下前后方位的成绩差异不显著。在更新任务中虽然方位效应不显著了,但仍然发现了与建立任务中相同的方位与时间模式的交互作用。在更新任务中,前后方位判断的成绩仍然比较高,而且不受时间模式的影响;左右方位判断的成绩受到时间模式的影响,限时条件下的判断成绩明显低于不限时条件。

这些结果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前后方位效应具有稳定性。以往的研究都证明了方位效应的存在,但是如果增加时间模式这一因素,这种方位效应是否还存在呢?本研究尝试了这一做法。结果显示不论是建立任务还是更新任务,两种实验条件下前后方位的判断成绩都很好,且没有差异。这种不管在什么条件下前后方位的判断成绩总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我们将之称为前后方位效应的稳定性。二是前后方位效应具有优势性。从时间模式与方位效应的交互作用看,前后方位的判断成绩不受时间模式的影响。但左右方位的判断成绩却因时间限制而下降了。我们将之称为前后方位效应的优势性。

7 结论

(1)本研究尝试了新的研究方法,有效地分离了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与更新,发现了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与更新的不同特点。

(2)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影响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但不影响空间情境模型的更新。

(3)时间模式既影响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又影响空间情境模型的更新。

(4)方位对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有显著影响,对空间模型的更新没有显著影响。在空间情境模型的建立和更新过程中,前后判断的准确性不易受限时的影响,而左右判断准确性易受限时的影响而显著降低,前后方位效应具有稳定性和优势性。

标签:;  ;  ;  ;  ;  

建立和更新空间情境模型的影响因素_判断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