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论文_蒲永富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论文_蒲永富

(渠县文崇镇第一中心学校 渠县 635200)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强调小学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注意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教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当前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

一、把握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数学思想、数学概念来改造我们的现实生活,因此小学数学生活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把课堂教学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一直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数学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与现实密切联系的数学,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应用的数学,即‘现实的数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通过具体生活中的一些情境活动,发现一些数学问题是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但这并不是数学学习的全部。只有让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概括、整理,从中寻找其普遍的规律,并能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即数学模型),学生才能进入到一个较理性思考问题的阶段。

在“我又长高了”的案例中,教师创设了“贴纸条”的情境。由于每个小组贴的方式不同,所以在讨论哪个小组贴得长时,学生发生了争执。经过学生的思考、观察与计算,他们发现所有小组贴的纸条长度是相等的。这一情境活动的意义在于贴纸条这一生活现象的背后是长度的计量。如何让学生发现100厘米的长度是相等的,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请学生自己去思考、观察与计算后再得出结论。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概括、整理情境问题时,常常会出现“缺一点火候”的现象。如“平均数应用题”的案例中,教师提出问题:“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请举例说说。”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又问学生对平均数有什么感受。应该说,教师已经注意到让学生运用生活常识解释平均数的重要性。但仔细分析这两段对话,学生的认知能力仍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上,没有进入理性地分析现象的阶段。如果在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后,教师及时追问:“同学们所举的各种平均数例子中,有没有相同的思考方法?”这就需要学生透过例子的现象,去考虑数学的本质问题。

三、重视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关键在于“学习问题”的设置,因为“学习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启示点,是抽象的数学教学能否转化为活的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重要制约因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教师可让学生听“猴王分桃”的故事:猴王把8个桃分给4个小猴子,小猴都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说:我这儿只有80个桃子,全部分给40个小猴吧。小猴一听,全都欢天喜地说好!教师紧接着提出问题,与学生讨论商不变的性质,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况下很快完成了新知识的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说出自己的见解、积极动脑。如在第五册、第六册中学习“口算乘、除法”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分小棒,把分小棒的方法说给同方同学听,在分、说过程中探索口算方法,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智慧的花朵开放在手指上。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思维与活动的联系,在教学中,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以及好动的心理特点,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从中探索知识,进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最好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

四、深入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新教材中出现了许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教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如一年级下册第2页“前后”的主题图(乘车)、第46页“认识人民币”的主题图(购物、存钱)、第81页“认识钟表”的主题图(上课)等,这些都是学生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的真实表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安排的“生活中的数”“生活中的数学”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其优点并不在于资源本身,而在于由此可以使学生联想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数,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五、重组数学教材改编生活化例题

生活实例教材中比比皆是,而且这些资源又都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的,因此这些非常好的可利用资料,要注意充分地利用。

《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因此,在数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及数学的实际,转换“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课前让学生到小商店或学校小卖部调查一些小商品的价格,课堂上学生汇报后,由学生归类取出几种大家比较熟悉的商品价格,如新华字典20.00元,钢笔9.50元,文具12.00元,三角板0.55元;再由学生讨论后提出不同的问题(如,新华字典比钢笔贵多少元?文具盒比字典便宜多少元?买一本新华字典和一支钢笔共要多少钱?等等)又如:在学习“角”时,可让学生课前自学书本,并且找出生活上有角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交换物品,互相观察,找出角的特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下面的数学情境。

数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论文作者:蒲永富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1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6

标签:;  ;  ;  ;  ;  ;  ;  ;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论文_蒲永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