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区域油气资源产业群运行模式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油气论文,国内外论文,区域论文,模式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翻开中外区域经济发展中,我们发现了不同的运行模式。其中,以资源开发为龙头,牵引、带动其他纵、横相关产业发展,形成资料产业群,并以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从而促成带有不同资源产业群特色的“钢都”、“煤都”、“锡城”和“石油城”等,这是区域经济发展中较具代表性的模式。这里,将着重对国内外区域油气资源产业运行模式作一比较研究,目的在于总结国内外油气资源产业群不同运行模式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以期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区域油气资源产业群起到借鉴和启迪作用。
一、区域油气资源产业群的三种基本走势
随着近百年来石油工业的发展及油气资源产业群的形成,当代世界出现了许多石油新城。如伊朗油港哈尔克岛、阿尔及利亚天然气输出港阿尔泽、前苏联秋明、“中国油都”大庆等,都是在荒野上升起的新星。有些老城市也因为有了石油及油气资源产业群的发展而焕发出新的光彩。美国的休斯敦、荷兰的鹿特丹和新加坡,成了世界三大炼油中心。但也有一些曾经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的石油城市后来却逐步走向了衰落和萧条。
任何油田的石油采掘业都会经历“开发→上升→稳定→下降→衰落”的阶段。如何与上述发展阶段相对应,建立起与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产业群,是摆在油区面前的重大课题。不同油田的不同油气资源产业群运行模式,会给油区经济带来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结果。根据中国科学院和大庆市“大庆区域发展战略研究联合课题组”的考察研究成果,世界油区经济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运行轨迹,与此相适应,世界石油城市存在着三种典型化的终结趋向,即萧条、停滞和持续繁荣。
具体说来,油区经济的三种走势是:
1、开发油气资源→加大开发油气资源力度,间或发展石油化工,但比例太小→千方百计稳定油气产量→加大投入力度,减缓产量下滑速度→油气资源枯竭,石油队伍转移,油区经济呈现出一片萧条。
这是一条随油兴而兴,随油衰而衰的一元油区经济发展之路。在这种运行模式中,在石油产量和成本变动的任何阶段上都以采掘业为主,采掘业始终主导着油区经济的发展趋向。在石油开发的起步阶段,油区经济也开始随石油的开发而开始起步;在油气产量的上升阶段,油区经济因石油上游业投资的增大而开始走向繁荣,给油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和发展活力,然而,石油企业和油区地方却未能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大力发展油气资源的下游工业——石化工业,或者虽然石油化工有所发展,但比例太小,不能主导油区经济发展;在油气产量的稳定阶段,成本也趋于稳定,如能在稳定产量的同时,充分利用成本稳定的黄金时段发展多元经济,形成和完善油气资源产业群,必定会为油区经济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在这种运行模式中,石油企业与油区地方都只把眼睛盯在油气产量稳定上,不进行一体化经营,忽视了发展油气相关产业,更谈不上形成油气资源产业群,由于错过了发展油气资源产业群的黄金时间;从而给油区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在油气产量的下降阶段,由于成本急剧上升,石油企业为了减缓产量下滑速度,只能加大投入力度,无力顾及油气资源产业群的发展,更不能形成油区替代产业;在油气产量下降到一定临界点时,石油资源接近枯竭,采掘业已没有效益,而替代产业又尚未形成,故大批的石油队伍只能悲凄凄象游牧部落一样实行大转移,油区经济复又呈现出一片大萧条,昔日车水马龙、钻机轰鸣、热火朝天的油区如今只剩下一片“断壁残垣”。
2、开发油气资源→加大开发油气资源力度,同时,石油化工也仅仅是石油化工得到有限度发展→油气产量稳定变化,油气资源产业群虽初步形成但不完善,结构不合理,且采掘业仍是油区经济的主导产业→在油气产量下降阶段,替代产业初步形成但很脆弱→油气资源接近枯竭,而发育不成熟的替代产业群又不足以维持油区的继续繁荣,于是,油区经济进入停滞阶段。
这是一条随油兴而兴、随油衰而停滞的二元油区经济发展之路。在这种运行模式中,石油化工业虽得到一定程度发展,但仍不是油区经济的主导产业,采掘业仍主导着油区经济发展趋向。在油气开发的起步阶段,油区经济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容,开始起步;在油气产量的上升阶段,油区经济因石油上游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开始走向繁荣,油区经济被注入新的活力,石油下游产业也得到一定程度发展,并在油区经济中占有一定比例,但仍不是主导油区经济发展趋向的产业,同时,一些零星的为石油生产服务的网点开始形成;在油气产量的稳定阶段,石油企业与油区地方利用油气生产成本较为稳定的有利时机,进行以石油上、下游产业为主的二元开发,上、下游产业得到同步发展,油气资源产业群初步形成,但尚未完善,结构不合理,只是石化工业得到一定程度发展,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不够,采掘业仍是油区经济的主导产业;在油气产量下降阶段,替代产业初步形成,但由于在油气产量的稳定阶段未形成结构合理的油气资源产业群,故在这一阶段替代产业没有也不可能在高起点上得到长足发展;在油气资源接近枯竭时,替代产业便挑起了油区经济发展的重担,但由于替代产业群起点低,且不够完善,故脆弱的替代产业难当维持油区经济继续繁荣的重任,于是,油区经济便进入停滞状态,虽不会立即衰落,但也很难持续繁荣。
3、开发油气资源→加大开发油气资源力度,同时,大力发展足以主导油区经济的石油化工业→利用稳定的黄金时段,发展多元经济,进行一体化经营,建立和完善油气资源产业群→在油气产量下降阶段,形成结构合理、起点较高的替代产业群→油气资源接近枯竭时,已经崛起的替代产业将维持油区的持久繁荣。
这是一条随油兴而兴、虽油衰而持续繁荣的多元油区经济发展之路。在这种运行模式中,石油化工业与采掘业一起成为油区主导产业,共同主导着油区经济发展趋向。在油气开发的起步阶段,油区经济被注入新的活力,开始起步,充满生机;在油气产量上升阶段,油区经济因石油上游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而获得强大的助推力,开始走向繁荣,石油企业与油区地方抓住有利时机,联手共建石油下游产业,实现油气产品的多次增殖,为油区的进一步发展积累资金,并使石油化工业成为主导油区经济发展趋向的主导产业之一,石油上、下游工业恰如拉动油区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促使油区经济日新月异;在油气产量的稳定阶段,石油企业和地方利用油气产量、成本稳定的黄金时段,充分发挥石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辐射功能,发展多元经济,建立和完善油气资源产业群,从而培育起全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分散经营风险,为日后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发展基础;油气产量下滑阶段,在抑制产量下滑的同时,在高起点上适时进行战略性产业替代,建立和完善具有油区特色的现代替代产业群落;在油气资源枯竭时,已经得到充分超前发展的替代产业群担当起维护油区经济持久繁荣的历史重任,石油开发终于在特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遥远航程中,完成了“推进器”的伟大历史使命,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仍带有某种石油特色的富有活力的区域经济。
以上便是世界油区及其产业群的三种不同终结趋向,我们看到,由于油区选择的发展模式不同,其终极结果也大相径庭。
二、国内外区域油气资源产业群不同运行模式
在对国内外区域油气资源产业群进行深入考察后我们发现,如果按油气资源产业群的走势和给油区经济带来的后果来划分,油气资源产业群共有三种运行模式,即将油区经济引向萧条的准油气资源产业群运行模式、使油区经济虽不衰退但最终停滞的油气资源产业群运行模式和将油区经济导入持久繁荣的高度完善的油气资源产业群运行模式。
1、将油区经济引向萧条的准油气资源产业群运行模式。
这种模式由于没有充分利用油气产量稳定的有利时机建立起油气资源产业群,而只是形成了为油气生产服务的矿区零星服务网点和有限度的相关产业——我们把这称为准油气资源产业群,因而最终不可避免地把油区引向萧条。在石油产量自然递减的同时,油区经济的发展也开始逆转,进入逐步衰退状态,这是油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最不幸的终结趋向。
由于世界上石油开采业到本世纪中叶才全面兴起,大多数特大油田尚处在开采旺期,所以它们衰落后会变成什么样子,还是未知数。不过,伊拉克的基尔库克油田和委内瑞拉的玻利瓦尔油田,这两个开发较早的世界性特大油田的情况,已显露出走向萧条的端倪。
委内瑞拉的玻利瓦尔油田,座落在马拉开波湖的东岸,发现于1917年,由拉古尼利亚、巴查克罗、蒂亚湖阿纳、卡尔马斯等若干大油田组成。1976年顶峰时,石油产量高达1.5亿吨。此后,产量急剧下降,1986年跌至6082万吨。玻利瓦尔油田只从事上游采掘业,没有按石油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实行纵向一体化经营,没有将石油勘探、开发等上游产业与储运、炼制、加化工、销售乃至以石化产品为原料的制品业等下游产业有机联系起来,使各种有内在经济技术联系的油气资源产业得到相应发展,配套产业几乎是“零”,只是单一的采掘业在跳“独脚舞”,因而油区经济缺乏活力,没有后劲。尽管它的最高产量几乎3倍于大庆,可是油区至今没有发育成城市,只形成了一些为各矿点服务的地方性商业中心,最大的一个市镇是卡尔马斯。这种完全依赖石油采掘业的城镇,同石油的关系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可以断言,当玻利瓦尔油田产量衰竭后,卡尔马斯的衰退就在劫难逃了。
伊拉克的基尔库克油田深处伊拉克的北部内陆,开发于本世纪20年代末,曾是伊拉克的经济命脉。50年代以来,由于靠近南部油港鲁迈拉和北鲁迈拉两个特大型油田陆续开发以及自身开采年久、后备储量不足,产量迅速下降,伴随它发展起来的基尔库克市,同玻利瓦尔一样仅仅仰仗石油开采,而没有在油气稳产期进行一体化经营,发展上、下游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形成油气资源产业群,培育起新的经济生长点,因而随着石油产量的递减迅速衰落了。现在的基尔库克市,一改昔日的繁荣景象,一片萧条。
我国的大油田大都处在稳产期或稳产后期,因而目前还不能断言哪些油区将步入萧条。
以上油区的衰退事实告诉我们,如不抓住油气产量稳定的大好时机建立和完善油气资源产业群,实行纵向一体化经营,培育油区新的经济生长点,再大的油田如果只靠采掘业,其结局将是凄凉的。
另外,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油城、煤城、钢城的发展规律有诸多相似之处:如不在鼎盛时期发展相关产业,根据经济技术的内在联系形成产业群,难逃衰退厄运。
2、使油区经济虽不衰退但最终停滞的油气资源产业群运行模式。
属于这种模式的油区,在发展油气采掘业的同时,也进行一体化经营,并以此为基础有限度地发展了一定规模的油气资源产业群。这种类型的产业群虽然不很成熟、完善,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油区经济发展,并最终给油区经济带来既不衰退也不继续繁荣的结局。在石油开采业大幅度衰退直至油气资源完全枯竭后,油区经济保持着缓慢的增长速度或裹足不前,间或衰退,这是油区经济发展的第二种终结趋向。
苏联的巴库油田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巴库油田的开发始于19世纪下半叶,其累计原油探明储量为15亿吨,巴库作为城市也是随着石油开采而迅速发展起来的,20世纪初成为外高加索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苏的石油基地。1940年,巴库油田的生产达到顶峰,其产量占前苏联的71.5%。此后,巴库油田的产量开始下滑,但直到1950年,它仍不失为前苏联的第一大油田,石油产量还占前苏联总产量的39.2%。巴库油田在累计生产12亿吨原油后开始走向衰微。50年代后,由于储量日益枯竭,产量急转直下,其地位一落千丈,1955年所占比重跌至15%,1970年进一步下降到5%左右。到了80年代,其比重已不足2%,产量不过百万吨。虽然在长期的石油开采过程中也建立起了一定规模的油气资源产业群,但由于产业群的结构过于单一,仅以上、下游产业为主线进行了有限度的扩展、衍生,而构成油气资源产业群的其他组成部分未得到相应发展,结构很不合理。根据我们的研究成果,一个完整、成熟的油气资源产业群应由主导产业、相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三部分构成,三大组成部分必须协调发展,而不能顾此失彼。如果产业群的结构不合理,只能被认为是一种低层次的油气资源产业群,这种产业群难当维持油区继续发展繁荣的重任。而巴库油田建立的正是这样一种残缺不全的产业群,因而,随着石油开采业的不断衰退,巴库的石油加工业也开始萎缩,城市的发展速度大大减慢,地位不断下降,作为外高加索工业中心的地位也逐步被第比利斯所取代,只是得益于过去庞大的炼油基础、方便的水路运输和身为阿塞拜疆共和国首府的政治地位,现在才保持住了前苏联10%左右的原油加工能力和仅次于乌法、古比雪夫的苏联第三大炼油中心的地位。现在,整个城市处于“维持缓慢增长”的停滞状态。
我国的玉门也是如此。玉门油田发现于1938年,1939年开始开发,现在已到了开采后期。玉门市依靠石油开采而兴起,石油采掘业一直是经济的支柱,直到1987年,采掘业产值在城市工业总产值中仍占82%。由于油气资源产业群虽已形成但不完善,主导产业“一花独秀”,相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未得到相应发展,经济成份过于单一,因而其发展速度相当缓慢。1980—198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翻了一番,年递增率达10.3%,而玉门市仅仅增长了30%,年递增率才3.7%。待玉门油田的资源枯竭后,等待玉门市的必然是“缓慢增长间或衰退”的结局。
3、将油区经济导入持久繁荣的高度完善的油气资源产业群运行模式。
在这种运行模式中,由于在油气稳产阶段建立起了结构合理的高度完善的油气资源产业群,并在油气产量下降阶段成功地进行了产业替代,培育起了替代产业群,因而在油气资源枯竭后能够维持油区经济的持久繁荣,仍然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美国的休斯敦就是这一模式的典型。
休斯敦是德克萨斯油田所在地,在1901年发现油田时,该油区是“牛仔”(牧人)驰骋的牧场,休斯敦只是个农牧区的小集镇,周围草原一片。1901年进行石油开发后,城市随之开始形成、发展,从而结束了“农牧时代”。1929年,东德克萨斯大油田发现后,石油开采业在休斯敦地区迅速兴起,美国各大石油公司纷纷将总部设在或迁至这里,或在此设市场总部,最多时达到200余家,于是,休斯敦作为美国南部最重要的城市开始崛起。1947年后,墨西哥湾海底石油开发导致了海陆石油并举,更加促进了休斯敦的腾飞。1910年休斯敦的人口为7.8万,1950年激增至50多万,1960年跃迁至110万。其石油产量最高时达到1.1亿吨。60年代以后,休斯敦的石油开采业作为一个整体开始下滑,可是休斯敦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而减慢。原因在于伴随着石油的开采,油气资源产业群也逐步形成并趋于完善,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休斯敦的油气资源开发后,石油化工迅速兴起,特别是50年代以后发展更快。现在,休斯敦周围地区的炼油能力占全美炼油能力的1/3、乙烯占2/3、人造橡胶占一半还多、基本石油化学品占60%,与石油相关的各种厂家多达2000家以上,外国银行有45家。由于休斯敦的石油、石油化工、石油科研、石油资本均名列世界前茅,赢得了“世界油都”的美誉。随着石油和石油化工的兴起,为其服务的机械、钢铁、水泥、电力、造纸、粮食、交通运输和通讯等各种产业纷纷发展起来,休斯敦从单一的石油、石化产业向多元化产业群迈进。1962年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宇航中心在休斯敦兴建,随之为它服务的产业如电子、仪器仪表、精密机械等行业的1300多家高技术和新技术企业在休斯敦设厂或办事处。与此同时,现代农牧业和第三产业,特别是科研、教育、医疗、金融、国际贸易也迅速发展,休斯敦的城市性质发生变化,它不再是单纯的油城,已成为集资本密集、人才密集、技术密集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城市。这样一种多功能的高度完善的油气资源产业群为休斯敦提供了持久的发展活力。1980年,它的城市人口达到160万,居美国城市第五位,都市区人口290万,居全美都市区第九位。在1970—1980年石油产业日趋衰落的情况下,休斯敦的都市区人口增长了45.3%,在美国12个最大的都市区中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中心城市人口增长了29.4%,这一速度在美国几个最大城市中,比居第二位的洛杉矶几乎快6倍。由此可见,60年代后,休斯敦确实仍然生机勃勃,实现了持续繁荣。从休斯敦地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油气资源产业群的结构完善与否是油区经济能否在其油气资源枯竭后继续繁荣的关键。休斯敦建立和完善油气资源产业群是按照“发展主导产业→带动相关联产业→完善基础产业”的顺序而展开的。这无疑给我们许多启示。
美国的另一个石油城市洛杉矶也是通过建立和完善油气资源产业群而实现油区持续繁荣的典型。洛杉矶市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西部最大的城市,面积3500平方公里,人口500万。其石油开发始于1875年。1920—1944年,由于构造地质学理论和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使该盆地石油勘探和储量增长进入高峰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着年产量5000万吨以上的生产能力。洛杉矶的石油开采直接促进了炼油工业和石油化工业的发展,由此积累的巨额资金又促进了农业的开发,使原来本是靠近沙漠的季节性牧场成为粮、棉、蔬菜、水果生产基地。陆、海、空运输事业随之兴起:联结美国大陆东西海岸的三条铁路干线均以此为终点;港口的远洋货物吞吐量在美国太平洋沿岸港口很快跃居第一;飞机场成为世界最大的航空港之一,推动了同海外的政治、经济、技术联系。继之,飞机制造业、军械工业等迅速兴起,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使该市成为美国西部最大的工业中心、文化中心,成为太平洋东岸著名的现代城市。即使该市石油资源枯竭,其强大的油气资源产业群和替代产业群亦必将使这一区域继续维持高度的发达繁荣。
我国的“油都”大庆也有望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油气资源产业群,成为持续繁荣的范例。尽管大庆油田现在仍处在稳产期,但大庆已超前考虑如下问题:假如有那么一天,事实上也终会有那么一天,这里的地下再也不馈赠了,那时已形成大城市规模、拥有百万人口、以石油开采为主业的城市将向何处去?许多经济战略家们指出,如果现在不迅速进行一体化经营,并以此带动、辐射其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和完善油气资源产业群,到油气资源产量下滑时再“临时抱佛脚”,则必定痛失良机,这样,大庆有可能成为巴库第二,就要犯下历史性错误。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及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对大庆市的发展极其关注,提出了“为子孙后代筹划和开拓美好未来”的总设想。目前,联合专家课题组经过反复考察论证,已为大庆的发展确立了以下战略思想:促使以石油、石化、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多元化,走发展开放型的内外相结合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经济道路。近年来,大庆油区内油气资源产业群的三大组成部分都呈现出蓬勃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势头。其油气资源产业群的主导产业稳定发展,5000万吨以上的生产能力未来10年不会有多大问题,炼油基地已经建成,石化基地的地位正在确立之中。1993年8月18日,随着一声锣响,大庆石油化工市场正式开始启动。据估计,当时整个大庆计划外石油化工产品共240多万吨,每年至少有约价值50亿元的石化产品在该市场成交。有关专家预测,此举将对我国的石化产品交易产生重要影响,大庆石化市场有可能成为我国石油、石化产品销售市场价格的“晴雨表”。与此同时,油气资源的上、下游相关联产业迅速发展,机械、仪表、电子等迅速崛起,成为促进油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主导产业和相关联产业的发展,又回过头来对大庆基础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力地拉动基础产业的发展。一个由油气上、下游主导产业、相关联产业及基础产业构成的完善的油气资源产业群正在形成之中,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大庆有望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完善的油气资源产业群,从而促使油区维持持久繁荣的典范。未来的大庆肯定不会给国家背上包袱。
三、几点启示
1、一个特定油区油气资源产业群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石油工业管理体制的制约。目前国际石油工业的管理体制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管理体制对油气资源产业群的作用机制也不相同:
(1)市场主导型。这类国家以美国和澳大利亚为典型代表。其基本特征是:国内石油工业完全由私人资本操纵,按市场经济原则进行经营,政府除按法律进行管理外,并不直接干预其日常经营活动。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石油工业在1911年以前主要操纵于洛克菲勒家族控制的美孚石油公司之手。1911年美孚石油公司被勒令解散以后,其继承者于20年代形成了彼此竞争的五大石油公司。它们与英国石油公司和英荷壳牌石油公司一起构成了著名的石油七姐妹。美国的这种石油工业格局迄今未发生根本变化。埃克林、莫比尔、德士古、雪夫龙、海湾石油公司(该公司于1984年被雪夫龙石油公司兼并)、阿莫科等仍然是美国石油工业的重要角色。其间,美国政府虽然先后在战后初期和70年代中期考虑过建立国有石油企业或者实行石油国有化,但是,由于石油公司的激烈反对,这种想法从未获得大众及立法者的广泛支持。一般说来,市场主导型石油工业管理体制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形成结构合理的以利益为纽带的油气资源产业群。
(2)政府参与型。这类国家以英、法、加等国为代表。其基本特征是:国内石油工业由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联合经营。具体途径有:国家对私营石油企业进行参股从而形成国家参股制企业;在私营石油企业之外,由国家出资兴建国营石油企业以促进市场竞争,并在非常时期确保国内石油供应。以英国为例,早在1914年政府就投资200万英镑购买了英波石油公司50%的股份,并在公司董事会中派驻两名具有否决权的董事。只是在80年代初期保守党实行大规模私有化政策时,英国政府的持投比例才降到31.7%。从实践中看,这种类型的石油工业管理体制也有利于油气资源产业群的形成,但由于影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因素太多,必然会降低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油气资源产业群的培育起到负面影响。
(3)政府主导型。这类国家以日本、意大利、奥地利、挪威等国为代表。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国内石油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由国营石油公司垄断,而在这些国营石油公司中,政府都拥有100%的股份。在政府主导型石油工业管理体制中,能否培育起油气资源产业群,取决于政府决策是否准确和国家的经济体制。一般说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尽管对石油工业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型管理体制,也有利于油气资源产业群的形成,而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则较难形成完整的油气资源产业群。
2、形成“发展主导产业→带动相关联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发展基础产业→进一步推动主导产业、相关联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是建立和完善油气资源产业群的关键。
石油上、下游产业属油气资源产业群的主导产业,该主导产业的辐射、扩散功能强,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从供给方面看,它有较大的生产潜力和可开发性;从需求方面看,它有极大的市场潜力,需求的收入弹性高,国内和国际市场对该产业的产品有可观的需求量,有较大的出口创汇能力;从现实情况看,它有足够的扩张能量;从产业间的联系看,它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大,即其产业的链锁效应或关联效应强,它的发展能带动油气资源产业群中其他产业的发展;从发展角度看,该产业是人才、资金、技术高度集中的产业,因而内聚力极强;从资金积累看,该产业产品的附加值高,资金流动积累速度较快,易与其他相关产业形成良性循环。这里必须指出,率先发展油气资源产业群的主导产业是建立和完善油气资源产业群的重中之重。而根据国内外经验,要成功高效地发展主导产业,必须进行一体化经营。石油企业一体化经营的基本特征是:企业的经营活动涵盖了从油气资源勘探、开采、生产到运输、精炼、销售等全过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将产、供、销诸环节置于企业的统一经营管理之下。这种一体化,大多形成于企业发展的兴盛期,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垂直一体化。
通过一体化经营而充分发展了的主导产业,必然显示出强大的辐射功能,带动相关联产业发展,主导产业与相关联产业的发展,又会对基础产业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推动基础产业在高起点上得到发展,基础产业的发展,无疑又会进一步推动主导产业和相关联产业的发展。如此良性循环,便会推动油气资源产业群的形成和完善。
3、油气资源稳产期是建构油气资源产业群的黄金时段。
国际大石油公司大都是利用油气资源稳产时期,迅速进行一体化经营,并由此向其他相关产业延伸,建立和完善油气资源产业群。如果错过了这一良机,则很难再建立完善的油气资源产业群。
4、应根据经济合理原则形成合理的油气资源产业群布局。
这里的油气资源产业群布局,主要指矿区、石油城的生产力布局,或者说是石油工业基地的生产力布局。这种生产力布局,是在国家和油区宏观布局指导和制约下的微观生产力布局。油气资源产业群,应该是一个由点、线、面、网组成的多层次、多侧面、多领域的网络结构,它要求在与社会生产力布局的联系上,应按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原则,合理分工,协调发展。根据经济合理原则,油气资源产业群布局的总体要求可概括为:性质分类,功能分区;成组布局,优选区位;统筹兼顾,总体最佳。
5、建立油气资源产业群过程中必须遵循规模收益变动规律。
任何产业组织的规模在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中,都可能依次经过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收益不变和规模收益递减三个阶段。当产业组织规模过小时,不断扩大规模,可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潜力。当规模经济的潜力被充分利用后,就进入了规模收益不变阶段。这是产业组织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到规模收益递减阶段的中间过渡阶段。随着产业组织规模的继续扩大,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明显增强(所谓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可具体表述为:如果技术和生产的其他要素不变,增加其中某个要素的投入量,会使边际产量增加到一定点,超过这一点,增加的投入量就会使边际产量递减),产业组织的规模收益开始递减,即进入了规模收益递减阶段。因此,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产业市场条件下,产业组织的规模既不宜偏小又不宜过大,产业组织规模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选择和保持适度的产业组织规模。
国家计委有关司局和技术经济研究所,会同机电部、化工部、纺织部等10个部门,通过对规模收益变动规律、国内经验、中国国情、行业特点、资源状况、设备能力、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综合研究,对19种工业产品的合理经济规模得出了初步意见。其中,乙烯——年产30万吨;炼油——年产500万吨;合成氨——年产30万吨。
6、建立和完善油气资源产业群是提高石油企业总体效益的内在必然。
这表现在以下方面:
(1)油气产品生产的可延伸性。石油和天然气,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和重要化工原料,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各部门以及国防建设、人民日常生产的各个方面对其产品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这多种多样的产品需求可以通过对石油和天然气的深度加工来满足。如在石油炼制方面,通过油气加工炼制,既能生产汽、煤、柴等各种燃料油,还可生产出沥青、润滑脂等多种产品;作为化学纤维、橡胶、塑料“三大合成”基本化工原料的乙烯,77%是从天然气加工中分离出来的。从石油炼制中,还可以提取甲烷、乙烷、丙烷、苯、甲苯、二甲苯等重要化工原料,广泛用于“三大合成”和制造医药、农药、炸药等,还可用作食品制造的生物助长剂。石油和天然气深度加工的附加值更是十分可观的。据分析,如果把原油的价值定为1,那么炼油产品的价值可达到7—10,石油化工产品的价值更高达35—100。如此之高的几何级数增值,不可能不对资金、技术、劳动力的投入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作为石油企业,完全可以也应该充分利用油气产品生产的可延伸性,大搞油气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建立油气资源产业群,以提高其总体效益。
(2)钻遇共生矿藏的可利用性。油气资源深埋地下,油气资源勘探要深入到几百甚至几千米的地层,存在着满足既定期望和取得相关机遇的可能性。在油气资源甚探过程中,除了可望探明油气资源之外,随时有可能发现期望之中和意料之外的各种固态的、液态的、气态的、游离的、化合的、混合的非油气矿藏资源,特别是稀有矿藏资源。对于这些资源,石油企业应当加以充分开发利用,有条件的可形成产业,并将其纳入油气资源产业群的范畴。
(3)油气资源勘探的风险性和分散风险的必要性。石油、天然气是一种流体,容易流动和散失,因而在地壳运动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要受到多方面地质因素的影响和控制。石油气资源勘探的过程中,要搞清楚地下油气资源的生成、运移、储集情况,不仅勘探方法复杂,技术难度大,而且耗资巨大,机遇与风险共存。一般来说,油气资源的勘探要经过区域综合勘探,整体解剖和构造详探三个大的阶段,具有周期长、投资风险性大的特点,一口探井落空就会丢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石油企业不仅存在着油气资源勘探的投资风险性,而且在其开发过程中,还面临着国内和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多变的严峻挑战。正是由于石油勘探开发中投资、市场价格双重风险的存在,因此从国际上看,大凡石油公司,无不通过发展下游工业进而建构油气资源产业群以分散风险。
(4)石油企业实现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出路所在。石油企业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过程中,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经过长时间的聚集和积累,已蕴涵着巨大的能量,单一的油气产品结构,越来越容纳不下逐步膨胀起来的生产力,只有通过有效途径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才能避免生产要素的闲置。而建立油气资源产业群便是有效消化这些生产要素的唯一选择。
* 该文系山东省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建立和完善山东省油气资源产业群的对策研究》的一部分。
标签:石油论文; 石油开采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中国大庆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国家开发论文; 世界城市论文; 能源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中国石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