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当地实际 做好科技兴农——谈县级科技情报工作重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兴农论文,工作重点论文,县级论文,科技情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地)、县的科技情报信息网络,科技情报信息库也在一定的范围内建立并联网。科技情报网络的建立以及它所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及时、准确提供科技咨询、产品信息、新科技产品开发以及为领导层提供决策服务方面做出了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基本形成的情报信息网络尚存在着服务方向不明、服务对象不清、工作被动、观念陈旧以及情报工作的体制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等问题,还存在着与广大群众争取在短时间内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尽早走上富裕道路的愿望相脱节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中西部地区,尤其在青海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青海省总面积72万平方公里,耕地仅850万亩, 而且多集中在河湟谷地的东部农业区。其余的耕地则星散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人口稀少、生产作业方式又相对落后的其它各州县。即便是在素有青海粮仓之称的东部农业区,除河湟谷地外,山区也因自然条件差等原因,粮食生产还很落后。这主要表现在粮食作物品种单一,品质不好,产量不高等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因循守旧的耕作方式,加之“科技兴农”的方针与措施未能深入人心,投入高,产出低,致使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农民未能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尽管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实行16年,青海却依然是缺粮省。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层科技情报工作为“科技兴农”的服务不够。分析青海农村当前对情报工作的需求和优势,以下几个问题应引起重视。
1.情报需求的潜力在不断增大。急需改变现状,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早已是青海农村广大群众梦寐以求的愿望。近年来,各级科委抓科技示范户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大多停留在提高作物产量,推广地膜覆盖法等群众宜于接受的档次上。绝大多数群众解决了温饱,但未能致富,于是,曾出现了盲目采用所谓科技情报的的现象。结果,效益不高或干脆赔钱折本,造成了新的贫困。为杜绝类似问题的发生,情报工作者就应当从本地实际出发,向群众提供适应青海地理特征、土地状况、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的信息服务,结合青海特点,大力发展养殖业(鱼、鸭、山羊等)和种植业(药材、果林、花卉等)。应该看到,过去的所谓副业生产,正是农民群众广增财源的手段,应积极引导农民去搞,并提供科技情报服务。
2.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腾飞需要多而广的科技情报。“科技兴农”并非单纯地指粮、油生产,它应该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虽已成为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总结,但在广大农村,的确仅靠粮食生产是富不起来的,这也成为大家的共识。沿海和内地农村致富的例子数不胜数,但在青海,由于多种原因所造成的工业基础薄弱、生产方式落后、设备陈旧、物产贫乏、信息不灵等问题严重地制约了青海省经济的发展,更严重的限制了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要“兴农”,就非走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路子不可,这就需要从青海省农村当地的资源开发入手,就地取材发展包括粮油深加工在内的乡镇企业。同时,也要总结经验,摒弃过去那种舍近求远、盲目引进、搞无米之炊的做法。在这一点上,作为与群众接触最为紧密,对当地情况最为了解的县级科技情报机构,理所当然地拥有大显身手的广阔天地,也理应担负起责无旁贷的任务。
3.农村拥有大量的人才。过去,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优良品种的种植和试验,新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在很大程度上只局限在科委“权力”所及的范围内。科技人员大多是搞自己的“独立大队”。其实在广大农村,拥有一批曾接受过初高中文化教育,以及多年在外走南闯北的知识人才和能人,而这些人恰恰是一批未经开发的、潜在的、蕴藏着巨大能量的科技情报人员。他们一般说来文化素质较高,易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具有比较远大的抱负,在开拓新领域、新思路方面具备相当的远见卓识。县级情报机构如果能跟他们结成同盟军,协同作战,发挥各自的优势,那么在科技兴农的主战场上,必将形成一支庞大的队伍,出现大好局面。
4.农民对情报工作的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政策上的落实和自身经营管理经验的增多,农民,特别是一些专业户在情报需求上出现了三个特点:一是既注重眼前利益,又有强烈的求知识、求科学、求效益的愿望,原先那种只要求“短、平、快”情报信息的态度有了改变;二是由单一的种养业需求,向种植、养殖、加工多门类综合经营的方向转变;三是在情报的选择上加大了投入,很多人已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懂得了信息在致富道路上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正逐步深入人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县级科技情报工作应针对农村目前的需求,应把重点放在当地资源的开发、粮油的深加工、“菜篮子”工程、养殖业和乡镇企业上。
青海的自然环境比内地差,物产资源相对较少,这是劣势,尤其在广大农村,赖以致富的国有资源很难成为村镇发展优势。开发水利资源又无雄厚的资金可作保证。所以,立足于当地,就地取材就成为一条既可靠又近捷的“兴农”道路。前些年,贵德县饮料厂广采当地沙棘资源生产的沙棘饮料曾走俏一时,后因质量问题,销路不畅,但这并不能否定沙棘的保健医疗作用。日本已将其应用于保健食品中,前苏联也将其当作宇航员的饮料。每年,日本、新加坡、法国商人都从我国进口大量沙棘果。广东省科技情报研究所与广东东莞石龙麦芽糖厂联合研制开发的“沙棘乐”,由于保存了沙棘果特有的风味和有效成份,色泽橙黄,口感舒适,深受消费者欢迎。青海完全可以学习他们的技术和工艺,使沙棘这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不必像过去那样从四川买来桔子,自己再剥皮制罐头。
青海亦不乏粮食高产区,香日德、诺木洪、贵德县三河地区的春小麦亩产单季达到600—650公斤已并非罕事,但青海更多的地区春小麦单产却总在200公斤左右徘徊。县级情报机构最了解本地情况, 最易于掌握当地各种科学数据,最熟悉本地的土地及水利状况,因此,可以说“足不出户”,就可以掌握高一级情报部门需要耗费大气力才能拥有的资料。那我们为什么不去取自己的真经,而非要到气候、土壤、设施都跟青海根本不同的沿海、内地去“考察”呢?
农村要普遍致富,“菜篮子”工程是一条可行之路。县级情报工作就应该有的放矢,为“菜篮子”工程提供服务。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青海蔬菜供应紧张,特别是淡季,蔬菜品种少,价格贵。但又不得不依赖内地的蔬菜调运,或者是等人家的菜把钱赚够了,当地的菜才上市。为改变这种情况,青海应该先从引进蔬菜良种开始,推广地膜覆盖、温室育苗和温室栽培等技术,多品种种植,丰富“菜篮子”。当然在一些水库、河滨地带还应提倡养殖鱼、鸭,使众多的“正宗北京烤鸭店”不再坐等从北京贩来的冻鸭,不再让广大消费者掏出七、八十元才只吃一只四斤重的鸭子。可以这样说,“菜篮子”工程是“科技兴农”的一出重头戏。县级情报工作人员应该成为这出戏的好演员、好导演、好编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乡镇企业在我国广大农村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它的出现,对基层情报部门提出了新的信息需求,乡镇企业已成为情报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但乡镇企业大多分布在技术和文化背景相对落后的农村城镇,那里信息闭塞,交通、通讯不便。但乡镇企业家却离不开信息,否则,他们就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或者说,他们对信息的依赖性更强,更迫切。据报导,我国乡镇企业急需的情报信息依靠我国正规情报机构提供的不足5%。 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状况,集中反映了我国情报系统的模式和作用远远不能适应乡镇企业的需求。青海的乡镇企业尚不发达,产值也不高,但这正说明更需要从实用技术到经济、市场,从人才到材料、设备、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各种信息,也更需要经过技术、经济、市场论证的一条龙服务的产品信息,他们对信息的针对性、实用性、综合性有更高的要求。“科技兴农”当然离不开发展乡镇企业,县级情报工作则更应该在这点上做出成绩。
县及县以下的广大农村,是农业生产的主战场,是农村科技工作的前沿,也是“科技兴农”的重点和落脚点。县级情报机构服务范围广,对象多,任务繁重,加之人员少、资金缺,工作中困难很多。但是,只要立足当地,从实际出发,主动出击,深化改革,就一定能作出成绩,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