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南京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京论文,明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南京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南京城从公元前473年越城始,距今已有2468年的历史,今日所见到的南京城,是明初都城的遗存。
元至正十六年(1356),农民起义军领袖朱元璋攻克集庆,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即帝位,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并以应天为南京。第二年,朱元璋即下诏动工扩建都城,至洪武十九年(1386)止,先后费时20年4个月。当时的南京城(指内城),东抵钟山南麓,西至石头城,南接雨花台,北临玄武湖,城周长号称96华里,据实测为66.8华里,上建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规模超出永乐在北京的京城,为明清两代我国最大的城池。
南京城共辟13座门,自东南向西北为朝阳(今中山门)、正阳(今光华门)、通济、聚宝(今中华门)、三山(今水西门)、石城(今汉西门)、清凉(又叫清江门、定淮、仪凤(今兴中门)、钟阜(俗称小东门)、金川、神策(今和平门)、太平等门。当日城门之上,都建有谯楼(只称城楼、敌楼),每城门都有木门、闸门(或称千斤闸)各一道。咸丰年间,惨遭炮火,谯楼均被炸毁。现存神策门上的歇山重檐城楼为清末重建。聚宝门城楼为清嘉庆年间重建,抗日战争爆发,被日寇炸毁。
13座城门中,具有军事重要地位的城内门,又有数道不等的瓮城,聚宝、通济、三山三门各有瓮城三道,石城门二道,神策门一道。瓮城至今保存完好的只有聚宝门(即中华门)一座。这座城门,由三道瓮城,四通城门,27个藏兵洞,两条登城驰道和一条坡道所组成。它气势雄伟,能攻能守,集城堡工事之大成,为我国城垣建筑之瑰宝。
为了京师防务需要,洪武二十三年(1390),于四郊又依自然土坡筑周长达120华里的外城廓(一说周长180华里),辟门18,即姚坊、仙鹤、麒麟、沧波、高桥、双桥、上方、夹冈、凤台、驯象、大安德、小安德、石城关、江东、外金川、佛守、观音、上元等门。(《金陵古今图考》仅载十五门,无双桥、石城关、外金川三门。《肇域志》安德不分大小,无石城关,为十六门。《明史·地理志》无石城关、外金川,也为十六门。《洪武金陵图志》驯象分大小,无双桥、石城关、外金川,也十六门。)外城廓现都荡然无存,其中有些城门名称,尚沿袭至今。
明代南京城(指内城),依山傍水,周垣曲折,雄伟壮丽,突破了中国传统方形城池建筑的模式。城垣的高度和宽度,因地制宜,尺寸不一。最高地段达60米,一般在14至21米之间,垣顶宽度最广处达19米,一般为12米左右,且铺石为路。砌墙用的城砖,据不完全统计,来自江苏、江西、安徽、湖北和湖南5省28府125县,尺寸大小均在长40、宽20、厚12厘米上下。每块城砖上标明府、县、督造官员、工匠及烧造年月。除灰青砖外,还有少数白色瓷砖。整个城墙,以花岗石作墙基,还用桐油、石灰、糯米汁等混合夹浆浇固(一说用江浙的“蓼草”和水,加温后成粘液,然后用适量石灰加细砂拌合成夹浆),极其坚实,虽经六百余年的人为和自然的侵害,至今仍巍然无恙。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京城也日渐残破。清末,于清凉和安淮门之间,另辟草场门。宣统二年(1910),又在神策门和太平门之间,辟丰润门(今玄武门)。民国十年(1921)辟海陵门(今挹江门)。民国十八年(1929),就武定桥迤东辟武定门。民国二十年(1931),就石头城迤北辟汉中门,和平门迤西辟中央门。解放后,1954年在玄武湖东南通台城处(台城是六朝时之宫城),又辟一门,为解放门,雨花区也辟一门,为雨花门。
明代南京城,历经人间沧桑,当日十三座城门,而今仅存聚宝门、石城门(大部损坏)、神策门、朝阳门(重修)、清凉门五座和清末之后所开的玄武门、挹江门、解放门三座。整个内城,仅尚存39.60华里外形完整的城墙和3.10华里半损坏的城墙。“文革”后,南京城墙经过国家多次拨款整修,1988年1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国家妥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