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大变革和调整的催化作用_国际金融危机论文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大变革和调整的催化作用_国际金融危机论文

国际金融危机催化世界大变革大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危机论文,大调整论文,大变革论文,国际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的第10个年头,是柏林墙倒塌20周年。世界政治格局历经了“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冲击后,又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催化,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进程明显加快。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呈现诸多新特点。中国与世界各主要力量在新的高度,全方位、大纵深地频繁密切互动,牵动了国际战略格局的重组。

一、多极世界格局开始显现

2009年,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变得更加明朗。这一后冷战时代最重要的世界发展趋势,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下,从国际力量对比到大国战略调整,再到主要战略力量彼此关系的新变化,都不同程度地开始呈现多极格局的特征。

国际力量对比呈现新态势。从全球范围看,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力量此消彼长态势更加突出。经济上,发达国家经济总量缩水3.4%。西方七国占全球GDP总值的比重降至50%以下,外汇储备不到世界的15%①。新兴经济体则保持了1.7%的增长,其中“金砖四国”(中国、俄国、印度、巴西)和“展望五国” (越南、印度尼西亚、南非、土耳其、阿根廷)这九国的GDP总量占全球比重从2008年的15.7%升至18%以上。新兴经济体拉动了近90%的全球经济增长,其中仅“金砖四国”的贡献率就超过56%。政治上,西方主导权遭受冲击。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温室气体减排、朝核、伊核等全球和地区问题上,西方国家的话语垄断权和影响力下降,对新兴大国的倚重明显加大。相比之下,新兴经济体积极合作强劲崛起。“金砖四国”首届峰会强调建立多极世界;中俄印外长会晤致力于“提升整体影响力”;新兴大国在20国集团峰会等全球舞台中话语权扩大。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实力加速向政治影响力转换。发展模式上,中国等新兴大国注重政府宏观调控和稳健高效的发展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西方尤其是美英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广遭质疑。加上西方国家内部贸易保护主义和反经济全球化力量上升,发达国家长期自我塑造的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倡导者、推动者的正面形象及道义优势大大削弱。

从主要战略力量之间的实力对比看,美国综合实力虽仍保持“一超”,但“多强”整体实力增强,彼此实力对比更加平衡。“一超”与“多强”综合实力差距持续缩小。以具有决定意义的经济实力为例,根据IMF预计,2009年,美国经济萎缩2.7%,财政赤字高达GDP的10%,创二战以来最高水平,失业率超过10%,经济企稳回升面临严峻挑战。欧元区经济萎缩4.2%,其中英、法、德三国GDP分别缩水4.4%、2.4%和5.3%,10月份欧元区失业率接近10%,经济恢复任重而道远。日本经济负增长5.3%,失业率超过5%,通货紧缩成为未来复苏的最大障碍。相比之下,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则分别达到8.5%和5.4%。巴西和俄罗斯也将从2010年起开始增长3.5%和1.5%,复苏势头强劲②。截至2009年10月,中国、俄罗斯、巴西和印度GDP与美国GDP相比的份额,已分别从2008年的22.7%、8.1%、8.6%、8.2%升至25.6%、8.3%、9.6%、8.9%。其中中国GDP很可能超过日本排名世界第二,印度则有望挤进前十。经济实力的这种发展态势决定了政治和外交等其他方面呈现大致相似的发展态势。

主要大国依据上述力量对比的新变化,着眼于未来的多极格局,纷纷加快了内外战略调整,抢占“后危机时代”的战略制高点,以便在日显清晰的多极格局中,谋求有利的战略地位和确保各自的战略利益。

美国对内连续出台大规模刺激经济计划以应对危机;改革银行监管体制;以新能源和新技术推动“再工业化”;大力推进医改。对外强调发挥“巧实力”;推行“多伙伴世界”计划;重塑美欧、美日同盟;加大倚重中国,拉拢印度;重启美俄对话;努力修复与伊斯兰国家的关系,放弃“反恐战争”提法;增加对东南亚和中亚等地的战略投入。

俄罗斯反思发展模式,力求改变过度依赖能源资源的经济结构,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建设新的经济框架,加快工业现代化进程。在对外关系上,俄收敛强势外交,积极修复对美关系,注重用国际安全和核不扩散等领域的合作来推进两国关系;力图通过搭建新的欧洲安全框架,来调整与欧盟的关系;强调加强与日本、印度的合作对话;增加对“金砖四国”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的依托,强化对中亚的战略辐射。

欧盟一体化进程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里斯本条约》终获批准,首任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以及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诞生,一体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据此,欧盟强化对外行动能力,抢抓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改革的话语权,对美凸显竞争,对俄增强接触,对华重视合作,外交进取心增强。

日本自民党50年执政历史终结。民主党政府对内改革官僚政治以促进自由竞争,两党政治体制有望逐渐形成。对外,鸠山政府重新定位日美同盟,加大亚洲外交力度,提出“东亚共同体”构想,重振在亚洲的影响力,加强与中国、印度和东盟互动,与俄积极接触,在气候变化等全球和地区问题上的姿态更显积极。

印度稳中求进,以推动科技创新保持经济增长,以航空航天开发和国防建设为动力,增强综合国力,大国心态持续强化。辛格政府积极推行大国平衡和强势周边外交,对美进一步靠拢,对日增加对话,对华趋于强硬,等距离外交路线更为明显。

大国关系在竞争与合作交织中进一步发展。随着力量对比变化和战略调整,大国关系新一轮调整和重组在多个层面同时展开。从全球范围看,传统发达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增加对新兴大国的借重,推动新兴大国在国际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新一轮大国关系重组的主线。从集团政治角度看,有美国与欧盟、日本等传统盟友间的分化和再平衡;也有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之间的既合作又竞争。从地区范围看,有美、欧、俄新的跨大西洋关系和欧洲安全框架的重建;有中、美、日、印、澳围绕亚太新格局的角逐。从双边关系看,中美分别作为新兴大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表,两国关系高开运行。这既是新兴大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两大板块关系变化的缩影,更是牵动新一轮大国关系重组的重要因素。这些层面的国际战略关系变化并行交织,使大国关系呈现越来越多的新气象:积极理性成份增多,多边主义成为主流,竞争与合作都进一步加强。竞争是和平的、有克制的竞争,合作是务实的、追求双赢的合作。竞争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多方互动彼此牵制日益突出。

二、国际体系变革取得一定进展

随着多极格局的雏形逐渐显露,自冷战结束以来就一直和平渐进发展的国际体系变革,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推动下,从机制到理念,再到力量组合都有新变化,朝与全球化条件下的多极竞争协调相适应的方向发展。

现有国际机制历经强化、调整、改革。就全球而言,促进大国合作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机制建设得到加强。一是20国集团机制的作用日益提升和夯实。20国集团形成于1999年,经过2008年11月、2009年4月和9月的三次峰会之后,已经成为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加强全球金融监管和开展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成为国际社会共克时艰的主心骨。二是“金砖四国”从概念走向现实并向机制化方向发展。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2009年6月首次举行领导人峰会,并发表声明提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要在国际金融机构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和代表性。三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增资及股权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进展。前者确定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股权份额提高5%以上,后者则拟将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投票权至少增加3%。金融稳定委员会应时成立,并着手强化对信用评级机构和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四是安理会改革政府间谈判在2009年2月启动。目前已提交各方汇总意见,英法所提延长非常任理事国任期的“小幅改革”方案得到较多呼应。新当选的第64届联大主席特赖基表示,任期内将继续推进现有的安理会改革进程。五是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强化职能的趋势更加明显。2009年的甲流疫情和粮食短缺使这两个机构成为国际关注焦点。前者在疫情发布、疫苗研发和治疗指导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加强。后者则以官员绝食、举办粮食峰会等方式,成功地将消除饥饿人口、确保粮食安全的理念推至全球各个层面,并确定将其下属的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改造成“最重要、最广泛的消除世界饥饿的国际交流和政策协调平台”。此外,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创建新的国际机制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呼声也在不断升高。

就地区而言,各种区域合作机制为共同应对挑战和地区治理,不同程度地加强了自身建设。一是欧盟一体化建设达到新水平。随着2009年11月3日捷克总统克劳斯正式签署《里斯本条约》,拥有27个成员国的欧盟,历经多年曲折坚持推进的一体化进程实现突破。新设的欧盟理事会常任主席(欧盟“总统”)和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欧盟“外长”)开始统领欧盟内外政策。欧盟体制与政策整合进一步加强。二是亚太多个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均有进步。东盟一体化坚持推进,继2008年底《东盟宪章》正式生效后,又在2009年第14届东盟峰会上签署《东盟共同体2009-2015年路线图宣言》及《政治与安全共同体蓝图》等多项文件。中日韩第二次举行峰会;“10+3”批准实施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东亚峰会(“10+6”)决定建立地区灾害反应联络网;亚太经合组织任命秘书处首任固定任期执行主任、确定自贸区远景目标;中国—东盟自贸区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建成。三是南美洲国家联盟更加紧密。由南美洲国家联盟国防部长组成的南美洲国家防务理事会2009年3月成立,区域合作首次拓及安全领域。8月举行的第三届南美联盟峰会发表了《基多声明》,决定成立南美反毒、基础设施和计划、教科文三个委员会,明确指出未来要努力实现建设南方银行、共同储备基金、地区支付赔偿体系和共同能源战略这四大目标。此外,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举行“北美安全与繁荣联盟首脑会议”,共同应对甲型流感与经济衰退等问题。非盟首脑会议决定把“非盟委员会”提升为“非盟权力机构”,专门负责非盟防务、外交与外贸谈判等事务。阿盟首脑会议发表《多哈宣言》,承诺继续保持团结。独联体领导人举行会议,商讨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新理念影响持续扩大。在经济领域,节能、低碳、绿色等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发达国家相继推出低碳经济规划。美国政府将开发绿色能源列为刺激经济计划的重点,拟在2015年前将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量提高到100万辆。美国还将在今后10年内,每年投资150亿美元,创造500万个新能源和清洁生产就业岗位,并将传统的制造中心转变为绿色技术发展和应用中心。欧盟宣布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绿色经济”,以保持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日本2009年4月发表《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政策草案,强调温室气体减排和强化“低碳经济”,把环境领域的市场规模从2006年的70万亿日元增加到2020年的120万亿日元。

在政治领域,全球治理思想从“管理全球化”向“全球新政”转变。国际金融危机的破坏力促使国际社会重新评估经济全球化。各种全球性问题威胁上升,凸显全球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法国总理萨科奇、德国总理默克尔、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相继抛出全球化“失衡”说。他们认为,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间的发展模式差异巨大。前者金融产业发达且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后者则外汇储备和居民储蓄率高。这导致全球贸易和资本“失衡”,必须“重塑全球化”。英国首相布朗和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倡导,创建有力的多边机制和权利义务平衡的“全球社会”,形成相互依赖和共同解决问题的“全球网络”。“社会党国际”提出“全球新政”概念,建议充分贯彻民主、再分配和公共产品等福利国家原则。由地区、国家和全球共同构建多层次的全球治理机制。

在安全领域,“无核世界”的理念持续发酵。在西方国家的大力推动下,以实现“无核世界”为目标的“零核运动”已逐步形成类似于温室气体减排那样的全球性运动。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4月在布拉格明确阐述了“无核世界”目标和美即将采取的三点计划,并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就削减核弹头和导弹等运载手段达成初步协议。9月,奥巴马在担任安理会首脑会议主席时,更是主持通过了旨在消除核武器的相关决议。由日本和澳大利亚牵头组建的“核不扩散与核裁军国际委员会”已于2009年10月中旬举行会议,宣布将于2010年初公布建立“无核世界”的具体进程。③

围绕体系转换中权利重新分配的博弈加剧。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就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温室气体减排等问题激烈角力。为改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现有国际金融体系中权利与义务失衡的局面,“金砖四国”提议,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内,新兴经济体应分别增加7%的股本份额和6%的投票权。中俄并呼吁建立新的超主权货币,以取代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发达国家则坚持转移份额需循序渐进。美国更是力保美元主导地位。结果是改革取得小幅进展: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股本份额将至少增加5%,在世行的投票权将至少增加3%。这些投票权的分配将继续由各方激烈博弈来决定。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2009年底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较量空前激烈。前者以联合国提出的2015年减排复核建议取代《京都议定书》,借机降低减排承诺,引起后者强烈不满。发展中国家坚持发达国家必须带头遵守《京都议定书》。非洲国家代表更是以退出大会相威胁。双方分歧难以弥合。

二是西方国家内部围绕金融体系改革、发展模式和地区主导权明争暗斗。美英和法德就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和应对举措分歧巨大。法德指责美英经济自由主义导致危机,主张加强金融监管。美英将危机归咎于全球经济“失衡”,主张加大经济刺激规模。美欧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问题上相互拆台。美国提出或是2012年前将欧洲国家董事会席位减少20席,让给发展中国家;或是发达国家,主要是欧洲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让5%的股本份额。欧洲坚决反对并针锋相对提出,取消美国独享否决权的要求。美日在东亚主导权问题上展开明争暗斗。鸠山内阁抛出“东亚共同体”构想,以消除日本长期依赖日美同盟所造成的负面形象,并在构建“东亚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外相冈田克也更表示,东亚共同体“不包括美国”。作为回应,美国总统奥巴马亚洲之行强调,以东盟平衡中日韩,并加强中美关系。国防部长盖茨赴日也强硬处理冲绳美军基地问题,显示美方谋求保持东亚主导权的一贯立场。

三是新兴大国内部就安理会改革和地区主导权展开博弈。安理会“扩编”在即,新兴大国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中俄作为拥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面对实力和地位上升,“入常”态度坚决的印度、巴西等国,表态取舍极其敏感。此外,俄视中亚和独联体为其“势力范围”,对中国与中亚和独联体国家关系深入发展戒备增多。双方在武器出口、边境人员流动和贸易往来等领域摩擦增加。印度视南亚和印度洋为其“后院前湖”,明确反对并力图牵制中国扩大介入南亚和印度洋事务。中印龃龉不断上升。

三、国际安全形势更加错综复杂

世界格局转换和国际体系变革加速,势必造成权力真空与混乱无序,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效应发酵,使国际安全形势整体上变得更加复杂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主要大国战略竞争加剧。2009年,尽管经济形势恶化,但不少国家依然加大军费投入,加速军事战略调整,提高武器和人员作战能力。美国军费2009财年高达5854亿美元(不含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作战费用),较2008财年上涨7.5%。2010财年国防预算更是高达6800亿美元。美国发布《国家情报战略》,加紧制定新《国家安全战略》、《四年防务评估》与《核态势评估报告》。美国军事战略转型在反恐、防扩散与防范中俄崛起之间寻求“平衡”,强调内部渗透的“软战争”、重点发展信息武器和大幅扩编陆军等。新军事战略初见雏形。俄罗斯2009年度军费开支较2008年度大幅增长27%,出台《2020年前俄联邦国家安全战略》,推进军备升级,确立以提高机动性和快反能力为核心的军队改革方向。俄总参谋长称,俄常备部队的战备反应时间已由一天缩减为一小时,重点确保边界安全与资源获取。印度2009年军费达264亿美元,涨幅为21%,重点在加强海陆空战略力量建设。其对外军购如火如荼。澳大利亚首次发表国防白皮书。未来20年澳军费总开支将达2263亿美元,军队规模增加10%。

此外,大国围绕海洋、太空与网络的战略竞争持续升温。美、俄、加等国竞相通过立法、建军事基地和开展军演等措施,加紧抢占北极“战略领地”。美、俄、澳等国利用南极海域的“法律真空”,抢占地域,宣称主权。多国加大军民两用太空开发投入,加剧太空军事化和武器化趋势。美、日、俄、印等国纷纷制定网络安全战略,组建网络司令部或网络部队。各国旨在应对安全威胁、展示战略意图、突出跨国联合及显示军事实力的军事演习,也呈现频率高和规模大的鲜明特点。如美国先后与中东欧、中东、非洲、亚洲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举行了多种形式的联合军演。俄罗斯分别与北约成员国、中国、印度、委内瑞拉等举行了联合军演。东盟、上合组织、非盟、东非共同体等也都分别在组织内部举行了中等强度和规模的联合军演。

第二,核问题显著上升。一是核裁军艰难推进。美苏《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已于2009年12月5日到期。美俄为达成新协议多次谈判未果。同时,“无核世界”大旗虽被舞得风生水起,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尚未生效,“禁止可裂变材料条约”久未出台,“核燃料库计划”实施难度颇大。二是核扩散危险更加突出。朝鲜2009年5月进行了二次核试,5000吨TNT当量远超2006年首爆,半岛无核化进程遭受重创。伊核谈判陷入僵局,国际原子能机构所提“铀置换”方案尚未取得进展。伊朗核开发持续推进,继曝光库姆核燃料厂之后,又宣布要新建10处设施,以生产纯度为20%的铀④。有关叙利亚铀浓缩工厂的核查毫无结果,非天然铀痕迹仍无定论。三是清洁能源需求上升激起和平利用核能热潮,核废料污染及民转军核技术的风险巨大。2009年全球核能项目井喷式上马。世界核工业联合会数字显示,全球在建核反应堆数以百计。除美欧俄等核技术强国外,埃及、尼日利亚、沙特阿拉伯和巴林等国也陆续开建核反应堆。四是核恐怖主义威胁仍在上升。美国总统奥巴马称,核恐怖主义是“对全球安全最迫切和最极端的威胁”。美情报部门认为,“恐怖分子已下定决心购买、制造或盗取核武器”⑤。巴基斯坦核武器以及中东欧前苏联国家核材料的安全备受关注。

第三,一些非传统安全问题愈发突出。一是确保能源安全成为各国安全战略的核心。奥巴马力推“绿色新政”,旨在规避高油价风险,确保美国能源安全。俄罗斯2020年前的国家安全战略“不排除以军事力量”保卫能源安全⑥。英国制定核能、可再生能源和清洁煤“三位一体”的能源战略,将在2025年前新建10座核电站以保障能源供应。印度实施能源安全政策,核心是建立90天的能源储备制度,同时鼓励企业海外并购,确保能源生产每年增长5.8%。二是石油、天然气和水等成为诱发诸多国际国内矛盾的重要因素。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围绕阿姆河、锡尔河水源的争夺导致相互关系恶化。印度和孟加拉国为恒河水源剑拔弩张。依靠马来西亚供水的新加坡对马方提高水价严重不满。非洲尼罗河流经的苏丹、埃及和埃塞俄比亚三国为水源纷争不断。也门更是因各派武装争夺水源而陷入战乱。南北两极海底油气资源的战略价值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急速放大,招致激烈竞争。三是全球粮食短缺严重,饥饿人口不断增长,粮食危机愈演愈烈。联合国粮农组织2009年10月发表报告称,全球“饥饿人口”已达10.2亿,新增的近1亿“饥饿人口”几乎全部来自发展中国家,其中1/3儿童营养不良⑦。四是大规模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甲流疫情继续肆虐。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字,截至2009年12月30日,甲流疫情共造成1.222万人死亡,仅美洲地区就达6670人。虽然各国通过技术防护和注射疫苗等措施积极应对,但由于感染人口基数大,全球性传播仍未达到高峰,防控形势不容乐观。

第四,多国政治社会矛盾加深。一是金融危机的冲击持续发酵,威胁多国政治和社会稳定。拉脱维亚和冰岛政府倒台。泰国、缅甸和洪都拉斯等国政局更加动荡。美国和欧洲国家破产、失业或离婚明显增多,部分民众心理压力陡增,枪击案频发,近百人死亡,社会治安形势恶化。二是多国民族主义抬头,排外情绪蔓延。俄罗斯2009年上半年,仅莫斯科就驱逐外来移民6223人,较2008年同期增长55%。“光头党”更是频袭在俄外籍人员。西班牙政府强行遣返1400名外籍建筑工人,极右翼分子袭击外来移民的事件时有发生。匈牙利民族主义分子多次攻击国内吉普赛人,手段十分残忍。

第五,恐怖主义威胁不减。南亚作为恐怖主义的高危地带和国际反恐的核心阵地,恐怖与反恐的较量更加激烈。巴基斯坦加大反恐力度,招致塔利班报复。仅10月中旬,政府军发动对西北部南瓦济里斯坦塔利班据点攻势以来,就有500多人死于暴力袭击,近千人受伤。阿富汗塔利班攻势猛烈,恐怖袭击持续上升。斯里兰卡政府“剿虎”后续工作繁重,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尚未完全消失。中东和非洲的恐怖主义威胁有所回升。伊拉克恐怖袭击增多,首都巴格达的恐怖袭击随着大选临近呈上升势头。也门恐怖活动加剧,反恐形势恶化。美英对也加大反恐投入。总体看,恐怖主义与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黑恶势力“合流”的趋势显现,反恐难度增大。此外,亚丁湾和印度洋的海盗也愈加猖獗。

四、亚洲日益成为发展与转变的新重心

在上述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过程中,亚洲越来越成为焦点和中心。这既是近些年来亚洲持续崛起和“国际权力中心向东方转移”的必然发展,也是主要大国相应做出战略调整和亚洲形势发展的体现和结果。2009年,亚洲不仅以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75%的增速成为稳定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引擎,而且集中反映了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中的动荡、重组和不确定。

大国调整战略加紧角逐亚洲。受亚洲在地缘政治中战略地位提升、政治影响力和经济拉动力显著增强的影响,主要大国纷纷调整战略,加大对亚洲的关注和投入。美国奥巴马政府明确表示要纠正前任布什政府忽视亚洲的错误,强调美国“是太平洋国家,与亚太地区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密切”⑧。它大幅增加对亚洲的战略投入,包括在继续加强与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合作的同时,调整和巩固与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等传统盟国的关系;在实施阿富汗—巴基斯坦新战略和加强掌控南亚的同时,继续扩大在中亚和东南亚的存在和影响。印度增强对美倚重,深化印日合作,积极参与上合组织,加强与东盟政治、经济和军事联系,增强军事实力以谋求南亚、南太地区主导权。日本鸠山政府以构建“东亚共同体”为口号,重振其在亚洲的影响力;提升对华外交地位;谋求解决日俄领土问题;夯实与东盟对话机制;对美增强自主性和对等性,强调“东西平衡”。俄罗斯深化对华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扩大对印军事经济往来;增加对上合组织倚重。韩国推行确保其“作为亚洲新兴国家领导者”的“新亚洲外交构想”,把外交从东北亚向东南亚、南亚和中亚,从经济向政治和安全等领域扩展。澳大利亚力图在亚洲和美国之间发挥更大的桥梁作用。

这些大国的战略角逐在地域上聚焦于东亚,使得东盟成为各方拉拢的对象。美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将派驻首任东盟大使。奥巴马也将与东盟10国在华盛顿举行“1+10”峰会。中国与东盟签订《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双边自贸区基本建成,投资合作基金启动运行。日本与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举行首届“日本与湄公河流域各国首脑会议”,3年内将向5国提供超过5000亿日元的政府开发援助。韩国与东盟的关系将从“全面合作伙伴”提升为“战略伙伴”,到2015年将对东盟的开发援助增至3亿美元,等等。这些大国的战略角逐在内容上聚焦于地区主导权,使得地区局势发展变得更加复杂。美俄在欧亚地区角力,吉尔吉斯斯坦马纳斯美军基地曲折续约,以及格鲁吉亚和乌克兰政局动荡都是集中体现。美日在东亚竞争,日本抛出“东亚共同体”,美国反对任何将其排除在外的东亚一体化机制。美俄在阿富汗问题上以及美印在巴基斯坦问题上的角力不同程度上升,相关国家围绕印度洋的博弈拉开。

热点问题持续升温。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成为恐怖与反恐主战场,加剧了南亚动荡,刺激中亚三股势力回潮。“乌伊运”和“伊扎布特”等再度抬头。朝核和伊核问题曲折反复,前者加剧外交竞争,后者谈判仍处僵局。越南、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相继向联合国大陆架委员会提出南海划界案,以领导人视察、能源勘探招标、明确区域制海权和潜艇伏击区等方式,宣示“主权”。加之美国的卷入,南海多国与中国的海权争端持续升温。此外,印度在中印边界修路增兵,使两国边界争端潜在冲突威胁增加。柬埔寨任命他信为首相和政府顾问,导致泰柬矛盾升级和柏威夏寺主权争议激化。

多国政局难稳。巴基斯坦清剿塔利班进入攻坚阶段,恐怖袭击和暴力冲突反弹,安全局势恶化。反对派势力借《全国和解令》到期,向包括总统在内的政府高层发难。美军频频越境反恐,引发巴军方不满。扎尔达里政府面临空前执政危机。阿富汗政局围绕大选跌宕起伏。卡尔扎伊新任期面临反击塔利班进攻和组建有效政府等诸多严峻考验。泰国“红”“黄”两派争斗不止,导致国内局势动荡,阿披实政府前景难测。缅甸军政府与昂山素季的较量持续。美欧等西方国家的制裁加重缅甸经济社会困难,军政府清剿果敢地方军阀的行动引发缅中边境动荡,在孟加拉湾勘探石油和天然气又造成缅孟边境紧张。尼泊尔政府更迭,新政府受到“毛”派武装与政府军整合以及南方马特西人“自治”的双重威胁。制宪会议陷入僵局,军队整编进展缓慢,政党之争延至街头,总统亚达夫执政道路并不平坦。

五、中国与各主要力量高位互动风险增大

2009年,中国和平发展加速与世界大变革、大调整加深重叠交织,使中国与世界各主要力量互动愈加全方位、高频度、大纵深、高风险。

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快速跃升,世界格局变动的“中国因素”急剧增强,中国与各主要力量在高位频繁互动,但风险增大。2009年,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效明显,彰显我发展累积效应。在世界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中国成为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分别调高为8.4%和8.5%。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可能达到50%⑨,2.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继续独占鳌头。在经济实力增长的同时,“中国模式”彰显吸引力。外交创新表现突出,财政、货币及资源能源外交取得突破性进展,国际话语权加大,建设性作用日益增强。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所提合作共赢、共克时艰的理念;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所提增加发展中国家投票权的主张;在打击海盗问题上所提“分区护航”的建议;在全球气候变化会议所坚持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伊核问题上有关通过外交解决的倡议;在缅甸问题、朝核问题和甲流问题上所采取的积极负责的行动,都赢得了比较普遍的认同、支持和赞誉。中国政治上的影响力、形象上的亲和力、道义上的感召力都明显提升。因中国力量和地位的变化,大国关系随之调整与重组。中美日、中美俄、中美欧、中美印等战略关系不同程度地朝相对均衡和有利于中国的方向调整。中国的国际战略大环境明显改善。

然而,这种受大危机催化助推的深刻变动远未形成常态,仍然蕴涵巨大的不确定性,对中国也构成风险。因为,随着世界的目光进一步聚焦中国,对中国的担忧也相应加重。主要包括:担心“中国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认可和借鉴,中国搞“模式输出”;担心中国外贸出口恢复,对外直接投资扩大,境外资源能源采购增加,乃至整个“经济扩张”加快;担心中国军事现代化步伐加快,并对中国战略意图难以确定。各国对中国的期待更是明显上升,认为中国应该在几乎所有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上,都承担更多更大的责任。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把应对“中国崛起”带来的挑战置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各国加紧谋划和调整相关战略与政策,借助倚重和戒备防范的力度都在加大。特别是其他新兴大国面对中国快速崛起的心态更显复杂敏感。地位被过度拔高,影响被过度渲染,作用被过度夸大,责任水涨船高,在中国内外都可能带来比较大的风险。对内,将影响对现存和潜在严重问题的清醒估计,助涨虚骄之气,推升民族主义情绪,甚至极端民族主义,对国内改革发展稳定和对外关系可能造成比较严重的干扰和制约。对外,将被过早过快地推向国际格局调整的漩涡中心和风口浪尖,扩大与别国的利益冲突和摩擦,大幅增加对外关系成本,承受过大的道义压力,使海外利益面临更多危险。内外消极因素形成共振,将进一步增大中国战略发展期的风险和挑战,对中国承担责任和驾驭风险的能力构成巨大考验。这是我们必须清醒看到,高度警惕,并认真对待的。

注释:

①七国指美、日、英、法、德、意、加拿大,数字由笔者依据IMF2009年10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计算得出,http://www.imf org/external/pubs/ft/weo./2009/02/index.htm。

②IMF2009年10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09/02/index.htm。

③《澳总理将于下周访日讨论气候变化及核裁军问题》,日本共同社中文网2009年12月11日文章,http://china.(kyodo.co.jp/modules/fsStory/index.php?sel_lang=schinese&storyid=76515。

④《伊朗将新建10处铀浓缩设施》,新华网2009年11月30日文章,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11/30/content_12561408.htm。

⑤《世界濒临核扩散引爆点零核计划寄望美俄峰会》,人民网2009年7月2日文章,http://world.people com.cn/GB/9579103.html。

⑥《俄新军事学说不排除先发制人核打击可能性》,人民网2009年10月15日文章,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00354.html。

⑦《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全世界饥饿人口突破10亿》,人民网2009年10月16日文章,http://nc.people.com.cn/GB/61155/10203900.html。

⑧《太平洋总统激情话和谐》,人民网2009年11月16日文章,http://mnc.people.com.cn/GB/10380441.html。

⑨联合国在其2009年1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中称,中国经济如能保持8%的速度增长,将在本年度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一半的力量,显然目前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已经达到并超过了这一速度。

标签:;  ;  ;  ;  ;  ;  ;  ;  ;  ;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大变革和调整的催化作用_国际金融危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