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历程论文,未来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末,审计署为了应对信息化的挑战,启动了国家审计信息化的战略决策,一场在全国各级审计机关轰轰烈烈开展的审计信息化活动拉开了帷幕。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实践,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一、国家审计信息化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在海关、税务、银行等行业的应用,传统的审计方式面临着“打不开电子账、进不了电子门”的困惑,于是审计署党组在1999年启动《审计信息化规划》(“金审工程”),开启了国家审计信息化之路。回顾我国国家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九五”时期准备阶段
“九五”时期(1996~2000年)是进行审计信息化的思想准备、规划准备和组织准备。
1.思想准备。1998年12月15日,朱镕基在听取审计署启动信息化汇报后明确指出,审计信息化要有一个规划,要吸收信息产业部、人民银行等其他部门懂计算机的专家进行认真设计和论证,避免重复建设。2003年1月13日,温家宝在接见审计署司局级干部时提出,改进审计手段,特别是加快“金审工程”的建设,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也曾多次强调,“审计信息化是一场革命,能不能在这场革命中掌握主动权,直接关系今后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不了解信息技术将失去指挥的资格”,“审计机关的管理人员不运用计算机技术将失去任职的资格”。由此可见,当时国家充分认识到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审计信息化建设成为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
2.规划准备。为加快审计信息化的建设步伐,1998年12月15日,审计署向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汇报工作,提出了启动审计信息化的设想,1999年组织编制《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规划》并获得国务院领导批示,于2000年9月向国家计划委员会报送了《审计信息化系统项目建议书》,至此“金审工程”做好了规划准备,一期工程建设于2002年6月正式启动。
3.组织准备。为保障“金审工程”的顺利进行,2000年6月审计署成立以李金华审计长为组长的审计信息系统建设规划领导小组,2002年6月14日建立了“金审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定了“金审工程”建设管理办法、“金审工程”财务管理办法和“金审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编制了《审计软件开发指南》。
(二)“十五”时期起步阶段
“十五”时期(2001~2005年)是审计信息化的起步阶段,实施并完成“金审”一期工程,启动现场审计、审计管理和联网审计三大系统,结束了“失去审计资格”的局面。
1.《现场审计系统》(A0)。国家审计涉及到政府预算执行、税收、海关、金融、企业、投资、社保、资源环保、外资运用、经济责任、境外等各类经济行业的专业审计,188万个被审计单位。各类专业审计的业务性质不同、业务目标不同、业务流程不同,为克服已有审计软件单一化,进行各类专业审计信息化的整合和融合,实现审计信息系统的集约化和整体化,审计署2004年年底开发《现场审计系统》,解决了用一套审计软件应对各类专业审计的问题。
2.《审计管理系统》(OA)。国家审计监督面广量大,为促进审计管理的现代化,打造审计机关互联互通的系统平台,审计署开发了《审计管理系统》,极大地促进了全国审计信息化的协同发展。
3.《联网审计系统》(OLA)。对于政府预算执行、税收、金融、国有大型企业、政府大型投资项目、社会保障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应当实施动态监测的联网跟踪审计方式,保障重要经济行业健康安全运行,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安全运行。因此,《联网审计系统》(OLA)的开发也成为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十一五”时期成长阶段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审计信息化的成长阶段,此阶段的标志是实施“金审”二期工程,完善AO、OA、OLA三大应用系统,启动国家审计数据中心、交换中心、安全中心、运维服务中心建设,完善相关的网络基础设施系统,基本形成国家审计信息系统总体框架。
1.数据中心的建设。随着审计业务的发展和联网审计数据的积累,需要对各专业审计数据进行历年趋势分析,也需要对相关专业数据进行横向关联分析,这就要把各类专业的历年数据存储起来集中处理。因此,建立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实现审计数据和审计方法的标准化已成为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议题。
2.交换中心的建设。随着审计信息资源标准化、国家和省两级数据中心、中央和地方四级互联网络系统的建立,AO和OA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功能的技术实现,为建立全国审计机关、审计现场与机关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提供技术可行。因此,规划国家审计交换中心统一支撑平台,将提供多种方式的信息共享和交换功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3.安全中心的建设。国家审计涉及各类经济建设和经济监管的重要信息,存在各类信息从初始收集、交换汇聚、综合汇总的业务流程需求,存在各类从分散到集中、从非密到涉密的变化过程。因此,审计信息安全要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的规定,结合审计实际需求,进行全面的顶层设计。
4.运维中心的建设。建设和运维是信息化持续发展的两个轮子。“金审”一期工程规划建设了审计署呼叫中心和《金审工程服务网站》,“金审”二期工程规划建设国家审计交换中心信息服务,向全国审计系统提供系统建设、运行和部署服务信息。2008年,审计署推广浙江“金审工程”服务办经验,规划建立覆盖省本级和所辖地市与区县的省级“金审工程”服务办,形成审计署呼叫中心和省级“金审”工程服务办的全国统一协调的“金审”工程服务队伍和服务机制。
(四)“十二五”时期跨越式发展阶段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审计信息化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目标是完成“金审”二期工程,创新多级联动联网审计、总体分析和分散核查、全国性审计项目统一组织管理、数字化审计管理和质量控制等信息化模式;启动实施电子审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金审”三期工程。
二、国家审计信息化效能成果
全面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国家审计效能,是国家审计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地。“金审工程”建设的各类信息系统自2004年逐步推广应用以来,为提升审计监督职能,通过审计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规范财经秩序、提高经济社会效益,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推进了审计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
2011年,为了摸清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防范国家财政风险,保障国家财政安全,国务院要求审计署组织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全国动用了中央和地方4万多名审计人员,组成3000多个审计组,审计署组建了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办公室,对全国30多个省、300多个地市、3000多个区县、86000个单位、37万个项目的187万笔债务进行了审计,历时2个月,摸清了截止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总额10.7万亿元。在这次审计中,实施了较为先进的现代审计方式。相比之下,1998年组织的全国粮食财务挂账的清理审计,审计总金额2700多亿元,当时只能靠手工来做,动用了5.7万人,用9个多月才完成。刘家义审计长在向全国人大报告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情况后,对计算机技术在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中发挥的作用作了如下评价:“这次地债审计结果得到广泛认可,我们审计质量有保证,靠得住是重要原因,计算机是立了功的。”
经过十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实践,国家审计信息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金审工程”一、二期顺利实施,三期工程正在规划构建过程中,审计信息化框架基本确立;计算机审计和信息化管理人才体系初步形成,审计监督的效能实现大幅提升,实现了质的飞跃。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面临的挑战,正如刘家义审计长在2012年7月以信息化为主题的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国家审计的出路只能是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靠人才兴审、科技强审,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提高审计监督能力、过程控制能力、决策支撑能力和机关事务管理能力。
三、国家审计信息化发展展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组织模式架构审计业务和审计管理体系。因此,以实施电子审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金审”三期工程是国家审计信息化的一个发展方向。电子审计体系是国家电子政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行政执法综合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建设、完善和提升“一个中心”(数字化审计指挥中心)、“五大体系”(国家电子审计体系、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国家审计信息资源体系、信息安全保密体系)和“五大系统”(审计实施系统、审计管理系统、联网审计系统、移动办公系统、模拟审计系统),逐步形成涵盖决策指挥、现场实施、业务管理、质量过程控制、机关事务管理等各环节的审计信息化、数字化格局,推动审计能力和技术水平提升。
按照国家审计政务的基本职能和发展职能需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方式,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电子审计体系转型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发展模式,发挥电子审计体系在国家审计促进和完善国家治理中“免疫系统”功能的支撑作用。
1.积极推进创新模式的持续发展。基于“云”的移动审计共享模式,总体分析、分散核查、整体研究模式,在线实时多级联动动态监测跟踪联网审计模式,以计划为主线的审计管理质量控制数字化模式。
2.数字化综合分析和绩效评价模式建设。《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指出,建立综合数据分析平台为总体分析、多级联动等发展模式提供支持,开展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多方法结合、多层级联动的分析。同时,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建立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其他审计绩效审计方法体系。为此,需要构建数字化综合分析和绩效的数字化审计分析评价模式。
3.模拟审计和风险仿真预测模式建设。《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指出,建设模拟审计实验室为审计业务、审计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仿真预测等有效支持。为此,需要构建模拟审计和科学实验系统,一方面为数据分析和审计学习提供真实场景模拟的审计环境,另一方面对财政、社保等重要行业的突出矛盾、潜在风险的风险预测提供计算机多维分析、仿真分析的科学实验环境。
4.电子审计组织指挥模式建设。2012年全国审计T作座谈会上印发的《审计署关于构建国家电子审计体系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加快数字化审计指挥中心建设,包括组织指挥系统、信息展示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三大部分。其中组织指挥系统重点包括对全国性审计项目的统一组织指挥,以审计计划为主线的数字化审计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统一组织指挥;信息展示系统重点包括全国性统一组织审计项目等各类信息的多方式交互和展示;决策支持系统是通过对全国性审计项目和审计计划管理的实施进度、重大问题的普遍性与倾向性、审计资源配置与调度、审计质量控制等内容的信息展示和分析,提供科学决策,及时下达指导意见的功能。
5.信息系统审计将成为国家审计的重要内容。审计信息化建设,要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开始的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对电子账表进行审计到计算机作为一个系统实施联网审计再到计算机作为一个对象实施信息系统审计,逐步实现审计手段的现代化。因此,随着会计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逐步加大对信息系统审计的力度,关注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信息系统的审计成为必然。
综上所述,利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将有效地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全面提升审计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将对审计事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技术、新产业、新应用不断涌现,国家电子政务得到快速发展,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也必须努力适应、快速跟进,以“金审工程”建设为依托,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同时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管理体制、队伍结构、组织领导等方面的建设,才能使我国国家审计信息化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促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
标签:国家审计论文; 审计软件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信息化规划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工程审计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工程信息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信息安全论文; 信息化时代论文; 电子信息论文; 审计署论文; 未来展望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