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WTO:国有商业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改革论文,新思路论文,商业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WTO与商业相关的规则以及中国政府的相关承诺
WTO关于商业方面的规则,主要体现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中。 该协定主要内容包括:范围与定义、义务和原则、市场准入、逐步自由化等方面的内容。由于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有所不同,因此该协定的一些原则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1)最惠国待遇原则。 该协定中的最惠国待遇规定,各缔约方应立即和无条件地给予他方服务和服务提供者,以不低于其给予某一缔约方相似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如果一缔约方无法取消与上述规定不符的措施,则应在协定生效前申请最惠国待遇的例外。(2)国民待遇原则。该协定规定, 给予外国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不应低于给予本国相同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但这种待遇不是自动给予的,而是经过谈判减让的结果,具体反映在减让承诺单中。承诺单可以对国民待遇规定某种条件和限制,这种待遇只适用于承诺开放的部门。( 3)透明度原则。协定规定各成员除非在紧急情况下,都应立即并最迟在协定生效前,公布其所采取的所有与服务贸易或对该协定的执行产生影响的措施,并要求各缔约方建立一个或多个咨询点,以便尽快回答其他成员国的询问。( 4)对发展中国家特殊优惠的原则。即发达国家应采取措施为发展中国家的服务出口提供市场准入条件,向发展中国家的服务提供者,提供服务供给的商业和技术方面信息。协定还允许发展中国家根据国内政策目标和服务的发展水平,逐步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允许发展中国家开放较少的市场,逐步扩大市场的开放程度;允许发展中国家对外国服务或服务提供者进入本国市场设置一些限制条件。对于最不发达国家予以特殊优惠,允许这些国家不必作出具体的开放市场方面的承诺,直到其国内服务业具有竞争力为止。
中国政府坚持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WTO, 为国内商业的开放争取了一定的保护期限,但中国政府已作出承诺:加入WTO以后,中国将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逐步开放除个别商品外的包括零售与批发服务、特许经营服务等在内的销售服务领域,对外商设立合营公司的数量、地域、股权和企业设立方式方面的限制也将逐步取消。根据中美入世谈判中所达成的协议,中方已承诺将给美国出口商分销权,这意味着美国的出口商可以不通过中国的中间商,而直接从事进出口贸易,并拥有分销、批发、售后服务、维修、保养、运输等与市场营销有关的全程服务的权利。由此可以预料,加入WTO后,一些大型的国际商业企业将倚仗其资本、 技术、人才、价格、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抢占中国的国内商业市场。
二、加入WTO国有商业企业面临的挑战
加入WTO后,国内商业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外资、民营、 国有谁主沉浮取决于各自的企业竞争力。而企业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本、技术、人才、产品等有形资源以及产权制度、管理制度、组织形式、经营方式、政府政策、市场等无形资源所形成的综合比较优势。相比之下,国有商业企业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
1、资本方面。 进入我国的国外商业企业在资本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位列国际大企业销售排名第二的美国沃尔玛,1999年的净销售收入为1376.3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当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三分之一。沃尔玛已在深圳、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设立合资企业;日本八百伴集团在上海、深圳、无锡、北京等地合资建立了20家企业,总投资额达5 亿美元;还有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龙、荷兰的万客隆、英国的玛沙、日本的吉之岛等实力雄厚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加入WTO后,将会有更多的跨国公司挤入中国市场, 凭借强大的资本实力参与市场竞争。
2、技术方面。 国外商业企业相较于国内国有商业同样存在技术优势。现代信息技术在外资商业企业中得到广泛的运用。麦德龙集团的所有连锁店都使用西门子利多富的POS销售终端机,从客户接待到结帐, 从商场订货至进货,从宣传广告到财务处理,都使用电脑系统处理。沃尔玛集团也已经通过卫星通信网络,把中国的连锁店纳入其世界范围连锁之中,采购、下订单、自动配送、适时盘存等,皆使用高新技术。而我国的大多数国有商业企业,还在用人力方式进行相对低效的采购、销售、物流、财务处理等等,一切凭经验,随意性、主观性大,时效性、科学性差,经营中技术含量低。即使有一些单位采用了诸如POS系统, 似乎也只是营业柜台的收款机,而其真正作用远未被纳入企业管理者的视线。
3、人力资源方面。外资商业企业非常重视人才, 通过市场机制选拔人才,并以高薪、个性化的培训以及诱人的职业生涯设计吸引人才,以鲜明而富有活力的企业文化凝聚人才。而国内的国有商业企业,不仅缺乏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而且没有形成市场化的人才选聘机制,多以领导者的个人好恶为选人之标准,对个人能力的考核缺乏客观依据,使能者不当政,庸者在其位。缺乏富有向心力的企业文化、人心涣散是当前国有商业企业的普遍症状。
4、产品方面。外资商业企业现阶段最具有挑战性, 其优质价廉的产品更是国有商业企业难以抗衡的。无论是沃尔玛还是麦德龙、家乐福,其经营商品价格均要比国内其他企业低5%, “每天低价格”对消费者极具诱惑力,许多消费者已成为其忠实的顾客。而我国国有商业企业长期以来恪守“高信誉、高价格”的经营观念,难以与之抗衡。更有甚者,一些企业急功近利,在进货渠道上不严格把关,经营商品中不乏假冒伪劣商品,损害消费者利益。再者,在服务方面,外资商业企业实行标准化服务管理,引入先进的国际化经营理念,充分尊重消费者主权;而国有商业企业在销售服务上对消费者缺乏真诚,服务方式和服务态度明显有待于提高。
5、产权制度方面。外资、民营企业产权明晰, 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相反,国有企业由于政企不分、产权不清,而缺乏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这种僵化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放权让利、拨改贷、租赁承包、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等多种形式、分阶段的产权制度改革,国有商业企业却每况愈下。从根本上讲,产权问题依然是入世后国有商业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其在未来竞争中的最大劣势。
6、管理制度、组织结构方面。不少国有商业企业内部管理混乱、 企业制度不全。对人的管理,缺乏现代人本管理思想,没有建立和完善对员工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权责不明,收入分配与工作绩效脱节;对物的管理,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现代的物流、配送方式在许多企业中还是空白,对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新型管理方式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在组织结构方面,多数企业还是采用传统的直线式管理,企业层次多、部门繁杂,管理干部人浮于事。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国有商业企业的管理干部选拔制度依然是一种行政选拔机制,而不是通过市场选择机制来选拔、任用干部,造成国有商业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企业经营者在管理方式上偏好粗暴的家长式管理。
7、经营方式方面。 多数的国有商业企业在经营方式上遵循传统的经营模式,片面强调经营规模化、集中化、高档化。经营中以自我为中心,以商品为中心,而忽视顾客的真正需求。不能认真研究经营业态的发展及其特点,过去多为千店一面的综合商店,而一些新的业态(如超市、仓储式商场等)出现后,有的国有商业企业不根据市场消费的特点,盲目跟风,造成低效甚至无效投资;而另一些企业则固守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的买方市场条件下形成的商业暴利经营思维,以传统的经营方式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营销观念及相应的营销策略。
8、市场方面。 外资商业企业既可以在中国市场经营商品销售业务,也可以组织国内产品进口业务与自营商品进出口业务,其经营可以“内外”兼顾,同时涉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外资企业凭借其在国际市场中拥有的庞大的采购和销售网络,采取低价渗透战略抢占国内市场。而国有商业企业只能面对高度竞争的国内市场,只能从事内贸,即使有个别企业能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也因为缺乏国际市场经营经验而导致在国外经营步履维艰。在市场细分方面,国有商业企业普遍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各企业经营品种趋同,缺乏经营特色,很难吸引消费者,激发他们的消费欲望。
9、政府政策方面。为了吸引外资, 各级政府都相应给予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享有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外国投资商业企业不仅企业所得税可以减免,而且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固定资本投资方向调节税等税种可以免征。这种“超国民待遇”使国有商业企业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另外,国有商业企业还要严格执行《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为企业职工办理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还要负担因改制带来的额外成本,如职工身份置换成本、职工安置费等,以及负担各种名目繁多的行政性收费。而不少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资,有意放松对外资企业的执法检查,并且采取额外保护措施,由此外资商业企业获得比国有商业企业宽松得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三、加入WTO国有商业企业发展的机遇
这种机遇主要表现在:
1、有利于国有商业企业市场化改革。 引入外资决不是“引狼入室”,而是要发挥外资的“鲶鱼效应”,激活国有资本。外资商业企业的加盟将打破旧的商品流通体制,制造商、供货商、零售商形成一种全新的战略伙伴关系。国内传统的多环节批发、批发零售互不兼营的局面将被批零相互渗透、合为一体的大趋势所取代,这为国有商业企业的整合提供机会。
2、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流动,使国有商业企业具有“后发优势”。 外资的进入可为国有商业企业的改制提供一种可能的资金来源,带来的先进技术、国际化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先进的经营方式,为国有商业企业提供学习样板,使国有商业企业在竞争中获得“后发优势”。
3、有利于国有商业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及资源。 按照国际惯例,成员国之间的开放是对等的、双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搭起国内竞争舞台的同时,也给国有商业企业提供了向外延伸、跻身国际竞争市场的机会。在经过若干年的锻炼与成长之后,国有商业企业必将有能力在广阔的国际市场上抢占一席之地,拓展自己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加入WTO国有商业企业的应对措施
面对外资商业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有商业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新的思路。这既需要政府在宏观调控政策方面的调整,更需要国有商业企业通过不断的创新,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奋力寻求出路。
1、以产权改革为中心,以资本运营为纽带,走规模化、 集团化发展之路。按照中央确定的“抓大放小”的改革总体部署以及“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改革方针,做好国有经济在流通领域的战略性调整,国有商业企业要有序退出,适当集中。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领域还要坚持国有经济为主导。对一般的中小国有商业企业要坚决放,可以采取股份合作制、兼并、重组、租赁承包、拍卖等多种形式。对于保存下来的大中型国有商业企业要进行股份制改造,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股权多元化、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要突破传统的只注重商品经营来达到资本积累的观念,实施资本运营战略,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形成有竞争力的国有大型商业企业。对于资产雄厚、经营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应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商业企业集团,并通过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从而提高其与国外商业企业相抗衡的能力。
2、加快国有商业企业现代化建设,优化人才结构, 走集约化发展之路。国有商业企业的现代化包括基础设施、管理、经营方式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主要涉及装卸机械化、运输合理化、包装标准化、仓储现代化,建立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能够有效地实现商品的位移,实现保管安全,为保证和提高商品的竞争力打下基础。管理作为一种无形的生产要素,它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要实现管理组织(即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思想的现代化。要在人本管理思想和系统科学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利用现代信息系统和管理软件(如POS系统、EOS系统、EDI系统、HRP软件等),加强对企业人、财、物的管理,实现从顾客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岗位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改造传统直线式组织结构,精简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同时建立健全对管理干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标准化管理模式,形成企业自己的管理特色,采取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的方式低成本、迅速扩张企业整体规模优势。现代化经营方式主要涉及经营观念、经营业态、经营模式的现代化。要转变那种以自我为中心、以商品为中心的传统经营观念,形成以消费者需要为中心的现代市场化观念;要改变传统的坐店经营模式,主动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如定期邮寄商品信息、举办商品展示会、送货上门服务、售后服务、开办消费者学校等;根据市场消费特点,发展连锁超市、购物中心、大型折扣店、仓储销售、专业店、专卖店、会员制价格俱乐部等新型业态;积极开发包括信贷消费、租赁消费、电子购物、邮购等新型消费,特别要注重发展电子商务。
国有商业企业要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适时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在做好减员分流工作的基础上,做好吸引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工作,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全面优化企业人才结构。完善对人才的激励机制,同时加强富有向心力的企业文化建设,培养企业员工的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
3、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拓市场,走持续稳定发展之路。
国有商业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开拓市场,培育消费热点。(1 )与生产厂家结成密切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实行买断经营、低价购进的同时,充分利用商业媒介生产和消费的职能,向生产企业及时反馈消费需求变化信息,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花色、品种,增强产品的竞争力。(2 )走品牌经营之路。国有商业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优势,结合营业场地所在商业圈内消费者的状况,进行科学的市场细分和定位,选择相应的经营品种,集中人、财、物,发挥经营优势,走品牌经营之路,克服品种雷同的局面。严格把握进货渠道,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商品,以信誉赢得消费者。(3 )培育消费热点,变潜在购买力为现实购买力。城乡居民80年代购买的家电进入更新期,新的一轮消费高潮可能再度掀起;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休闲娱乐及保健品有望成为消费热点;家居面积的扩大,室内装饰品也将成为消费热点。国有商业企业应抓住时机,大力经营热销产品,引导消费,带动消费,提高其经济效益。
国有商业企业要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加入WTO后, 国外大型商业企业可能大举抢滩中国城市市场,而广阔的农村市场因消费的分散性,其不大可能触及。国有商业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采取有效措施开拓农村市场。
国有商业企业要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采取以下策略和措施:采用具有新颖性、市场切入快、成长性好的业态;通过系统的市场调查和环境分析,综合考察交通、土地价格、周围居民、消费水平等要素,谨慎选址;注重经营商品的本地化转换和以低价格抢占市场;制定整体战略,试点进入,通过对东道国文化和市场环境的适应和学习,获取经营经验,培养干部,逐步推进和扩展。国际市场的拓展,无疑将为国有商业企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为中国造就世界级的跨国商业企业提供极大的可能。
4、调整政府政策,走内外资共同协调发展之路。
WTO所倡导的原则是全新的市场经济的观念, 政府的管理应重点放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上,以利于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并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因此,政府对商业领域利用外资的政策要做相应的调整。首先,在近阶段制定开放政策时,应根据中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对外开放度和产业间的均衡,把握好商业对外开放的“节奏”和“度”,合理安排好入世后中国商业享有3~5年的保护期,做好现时有限开放向未来整体开放的平稳过渡。其次,要按国际惯例,逐步赋予外资以国民待遇。应逐步取消对外资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再者,要扩大国有商业企业的自营商品出口权,走内外贸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最后,要制定合理的产业规制政策,加快《反垄断法》、《中小企业法》的出台,加强对《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等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政策的调整和完善,为内外资商业企业的共同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