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学:学科价值与制度建设_地理学论文

区域地理学:学科价值与体系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学论文,学科论文,区域论文,体系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区域地理学是研究各地理要素在区域内的组合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综合揭示区域特征,阐明区域人地关系的地理学分支。地理学历来有专题研究和区域研究两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方法,区域地理学集中体现了地理学中区域研究的特点。它所研究的区域,是具有一定地理位置、各要素间有内在本质联系、外部形态特征相似且具备一定功能的可度量实体。在地理学发展进程中,区域地理曾是最古老的核心部门。美国学者詹姆斯和琼斯(J.Jones)在《美国地理学:回顾和前瞻》一书中指出地理学定义为:“一般说来,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各地方的特征,以及各地方相似性与差异性的意义”,体现了鲜明的区域观点。50年代以来,特别是受计量运动的冲击和各部门地理学的进一步分化发展以及综合地理学分支学科的涌现、系统论等一系列新理论方法的渗入等因素影响,传统的以描述为显著特点的区域地理学显得陈旧和后滞,地理学家普遍认为,传统区域地理学只有不断创新、锐意改革才能继续存在和发展。60年代以来,在广博综合基础上形成的现代区域地理学不仅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及其要素,而且包括社会经济特征和社会政治行为,并体现于人地关系这地理哲学命题的研究中。

现代区域地理学不仅具有显著的实践应用价值,而且有着其它任何学科无法替代的教育价值和理论价值。当今世界存在着人口急剧增长、资源紧缺匮乏、环境不断恶化和区域不均衡格局加剧等尖锐问题和矛盾,严酷的现实促使人类社会冷静地审视所走过的历程,总结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教训。科学界、社会公众和各国政府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不仅要关注发展的数量和速度,更要重视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寻求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和战略思想。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也将长期面临人口、资源、环境难以优化协调的困扰。《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纲领和蓝图,它的实施是中华民族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的贡献。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区域持续发展,重视全球环境问题,发挥地理信息技术的作用,是区域地理学界肩负的光荣使命和艰巨任务。为此,充分地认识并发挥现代区域地理学的内在价值,创新和改进学科内容及理论体系,发挥优势,迎接挑战,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持续发展建设实践的主战场,是现实的迫切呼唤。

1 现代区域地理学的学科价值

1.1 实践价值

区域地理学具有广阔的实践领域,不同层次类型的地理空间是其发挥实践价值的研究客体。“地理空间”即物质、能量、信息的数量及行为在地理范畴中的广延性存在形式,特指形态、结构、过程、关系、功能的分布方式和分布格局在“暂时”时间的延续(抽象意义上的静止态),讨论所表达出的“断片图景”,既包括全部自然要素,也体现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地理学揭示了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并强调运用综合观点和方法研究区域地理环境,以促进人—自然—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为目的。它的实践价值功能主要体现在区域开发、地理评价、区域决策、区域优化和管理等方面。

1.1.1 区域国土开发研究

区域开发即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的、以生产力发展和布局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建设总体的空间战略部署。它根据一定时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总方针和总战略,在全面、系统地动态分析区域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制定不同时期区域开发的战略目标,以及与之配套的区域政策,最终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最佳协调统一。它不仅限于落后地区(如我国的老、少、边、穷地区)的初期开发,也包括对发达地区的持续开发。

区域开发的主要内容有:①确定区域开发的战略目标,包括总体目标与经济、社会、生态等分目标,它既要适合国家总体发展的宏观大势,又要充分考虑地区具体条件和特点;②确定区域的产业结构,包括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及基础设施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制约的比例关系;③确定区域开发方式,如“不均衡”开发或“均衡”开发;④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最优组织,即通过流、线(轴)、网络、节点、等级体系等空间结构因子的地域组合,实现不同阶段区域的最优空间结构。

区域规划是对上述区域开发内容的具体落实,指一定区域范围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规划。内容包括:以全面分析评价区域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确定区域开发方向;调整和改善工业布局;合理利用土地;预测人口增长;确定城镇性质、规模、布局和分工;协调基础设施与居民点和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布局;保护和美化环境等。

1.1.2 区域地理评价

运用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地理客体及有关事物的性状和质量进行评估、鉴定,是区域地理传统的实践领域。从人类生存与发展对地理条件的要求出发,评价资源与环境对上述要求的保证程度和承载能力以及人类活动影响产生的环境效应。经常进行的区域地理评价有自然生态评价、技术经济评价和社会生态评价,具体如土地类型质量评价、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环境质量及影响评价、投资环境评价等。

1.1.3 区域决策

即对区域性问题通过多方案的论证比较,选定一种或数种方案,并确定实施方针、政策的过程。区域决策涵盖内容广泛,如区域发展方向的选择,重大工程项目的选址,区域环境治理、保护方案的确定等。区域决策是一个主观反映客观并用之改造客观的实践过程,它要求决策者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上,尽可能全面地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综合比较其优劣,确定最优入选方案。区域决策是一个动态过程,要通过决策——实施——再决策——再实施的往复循环,逐步趋于完善。当进行实施检验存在困难时,可借助计算机仿真模拟系统。

区域决策是区域预测、区域规划、区域优化和区域管理的综合体现,它在实践中应用广泛,一切落实到地域的社会经济活动,都包含着区域决策的过程。当然,科学的区域决策除了充分发挥区域地理学的价值外,还离不开区域经济学、区域社会学等学科的参与,某些重大的区域建设、开发项目决策,如跨流域长距离调水工程等,更需多学科联合攻关,才能保证决策质量。

1.2 教育价值

地理学家赫特纳阐述了地理教育的概念,认为地理学教育的性质即“人们主观上掌握科学,在生活上利用科学和使科学纳入人的性格”。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任何国家和民族,都生存于地理环境中,如果忽视了地理教育就会损害整个民族和国家利益,并断定“这将是把我们引深渊的政治错误”。地理教育的价值在于锻炼智力,减少迷信,了解人类周围的自然环境;教育人类正确认识、利用、改造自然;证实人类的自然限制性,消除民族的傲慢与偏见,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爱国主义是激发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一面永不褪色的伟大旗帜。而爱国意识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本国国情的基础之上。区域地理在对广大国民进行“知国、爱国、报国”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功能。《中国21世纪议程》对教育给予特别的关注。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关键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我国人口众多而素质偏低,通过宣传教育培养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正确的人地观,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争取更多的公众参与《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这是区域地理教育责无旁贷并能发挥重要作用的阵地。

从地理学教育的历史和现状看,国际地理学教育有下列共同倾向:①重视建立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地理系统性教育机制,中小学普及基础教育,大学地理系得到普遍重视;②强调地理学教育的独立性,反对成为历史学或社会学的附属内容;③吸取新的地理学思想,进行地理学教育内容的不断革新;④强调地理学教育的实践意义。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观察和理解地理环境的能力,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诸种矛盾,根据自然规律调节,维护最佳生存空间;⑤创新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运用计算机、航片、卫片等先进的手段和资料,通过区域仿真,模拟游戏地理教学,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分析,结合相关区域科学理论,开发主动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1.3 理论价值

区域地理学在理论和哲学领域的贡献,主要表现为研究发生在地理环境中的、以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相互作用为前提的、各类地理现象在统一基础上所遵循的总体规律,研究地理学理论和概念中的哲学问题与逻辑思维,以阐明地理学结论的理论、哲学内涵与地理学方法论中的逻辑思考过程,从而在高一级层次上的整体尺度中,反映地理学的全部实证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区域地理理论总是以认识区域的“整体表现”、“宏观趋势”、“有序特征”为目标。

区域地理学长期以来主要将区位理论、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论作为理论研究的核心。

1.3.1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寻找世界上所有地理因素如何决定和影响一切经济活动的基本解释。它象所有的理论体系一样,试图提供一个规律性的解释,但是它不能十分完美地布局所有的区位。传统的区位论均建立在一些假定前提基础上。尽管如此,仍动摇不了它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指导价值。

区位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①古典区位理论。主要指杜能1875年创立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1909年创立的工业区位论。其共同点是都立足于单一的企业或工厂,着眼于成本、运费最省;②近代区位理论。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转向全世界的经济扩张、商品、资本和市场垄断,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成本学派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市场学派;从立足于单一的企业或工厂转变为立足于城市;从着眼于成本、运费最省发展为追求市场的扩大。主要有“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综合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相互作用理论”、“分界点理论”、“赢利边际理论”等。③现代区位理论。60年代以来出现并发展,以空间经济研究为特征,着眼于区域经济。由于研究地区社会、经济、历史背景的不同,现代区位理论研究内容广泛,基础理论多样,可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见图1)现代区位研究是建立在自然、社会众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的综合交叉学科。区位理论研究对于现代地理学区域发展理论的建立、区域发展战略的拟定、最佳开发区位的选择、区域发展模式的确定以及区域发展对策的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图1 现代区位理论结构

1.3.2 人—地关系理论

区域地理学在研究人—地关系方面有着悠久的传统,尤其是地域系统的研究是其发挥优势作用的领域。人地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它包括人对地的依赖性和人所具有的主动地位。地理学则着重探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及反馈作用。关于人—地关系的地理学思想,大致可分为地理环境决定论、或然论、协调论及和谐论几个流派。

决定论相对夸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制约和影响作用,用该理论的倡导者拉采尔的话来说,即环境“以盲目的残酷性统治着人类的命运”。或然论或可能论则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而人类在创造其居住地时,将按其需要、愿望和能力选择性地利用这些可能性。在工业化阶段,由于技术的进步,存在着过份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片面地按照人类需求来改造环境,有时违背自然规律,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苦果。协调论者适时提出了正确的人—地关系准则,即人类一切活动必须与区域环境的承载力或容量相适应,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而不能违背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

1.3.3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不同尺度的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其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发展要建立在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全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逐渐改善环境质量、保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兼顾促进不同类型地区的协调和均衡发展,缩小区际差距。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可解析为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三个有机联系的系统。(见图2),通过三者之间结构功能、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提出不同类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优选模型。

图2 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框架

2 现代区域地理学学科体系建构

谋求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和持续发展是21世纪的主旋律,也是区域地理学乃至整个地理学科发展振兴的契机。抓住机遇,适时地调整学科内容和课程体系,是区域地理学面临的重大任务。

目前,中国的地理学从教育到实践均面临严峻的危机与挑战,特别是中等学校取消地理学科参与高校集中入学考试资格的政策导向,导致普通地理教育的全面萎缩。某些本科师范院校热衷于设置短期市场导向型的诸如工程技术等类专业,也不愿为地理学科容一席之地,师范院校的“综合素质培养教育”功能谈何体现!

教育改革是一种长周期行为,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相对具有短周期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不仅要面向市场,更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目前对地理学科价值的漠视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不难想象,一个不了解本国国情的民族,怎样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经济、社会体系;一个不了解世界的国家,如何在开放大潮中参与国际竞争!

21世纪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离不开教育,中国现代地理学教育联系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初步掌握如何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理论知识;研究世界,博取众长,更好地走向世界;引导学生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准备区域基本理论知识和空间综合分析能力,是时代的要求。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秘书长斯特朗(Maurice F.Strong)认为:“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决策中,没有任何其它领域比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更为重要。”其作用有: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与资源分析技术;应用生态系统方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基本要素的时态分析和发展预测;提供管理决策和支持系统等。

为更好地发挥区域地理学的实践、教育和理论价值,迎接挑战,还必须对其学科本身内容、课程体系不断调整和改进。

2.1 加强学科渗透,健全理论体系

区域自然、经济、社会诸因素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表明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问题决非某一门学科所能单独解决。区域地理学除了综合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理论体系外,还应积极借鉴吸收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人口学的相关理论成果,加强学科内部和跨学科的交叉与综合,完善学科理论体系。高校区域地理课程设置可按以下体系尝试(图3)。

图3 区域地理课程体系

2.2 注重区域分析,密切结合实践

现代区域地理学在内容上应积极吸收现代科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改变传统的以区域定性描述为主的被动局面。区域地理学的研究视角不仅要涉及“哪里有什么”的问题,更要注意分析研究“为什么”和“该怎么办”的深层次内容。区域地理学者不应仅满足于对事实的机械敷陈,而要致力于研究事物的变化过程,作为探求规律和预测、预见的依据。

评价一门学科不仅要看其基础理论和技术手段,还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只有紧密结合实践,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才能促进学科自身的发展。在当前体制转型期,区域地理学科研、教育工作者应将学科理论积极应用于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生产力布局实践,研制不同区域在不同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为区域优化、区域决策、区域管理、资源开发、国土整治等项工作的科学开展和不同类型地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除此以外,以研究方法上,应注重先进技术手段的引进和应用,开拓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积极采用遥感、遥测技术,物质,能量、信息的测试和分析技术,信息计算与处理技术等。

2.3 革新教册内容,突出素质教育

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所产生的对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新知识、新观念要求在地理教册中有所渗透。特别是那些具有固结地理知识作用的原理或上位概念的增加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在内容改革中应把新知识的增加和旧内容的删减结合起来。

九年制义务教育应让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自然与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以及区域差异大势,分区不宜过细,内容不宜太详。以区域地理学学科价值为导向选择、编排教册内容体系,让学生认识到区域位置和地理事物空间关系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并初步掌握这种评价方式,使学生真正理解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培养爱国情操。

高校区域地理教册更应以受教育者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为目的。内容上要坚决摒弃陈旧繁杂、静态教条的地理描述,通过大量的区域分析理论和实践,结合多媒体、开放式教学方法,开发学生智能潜力和探索精神,培养其心理品质、文化素养及分析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以适应21世纪持续发展对地理人才的要求。

标签:;  ;  ;  ;  ;  ;  ;  ;  ;  ;  ;  

区域地理学:学科价值与制度建设_地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