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高校面向新世纪的使命_科技论文

文化建设:高校面向新世纪的使命_科技论文

文化建设:面向新世纪的高校使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文化建设论文,使命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这是我们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正确结论和科学认识。正是基于此,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作为一个专门内容重点阐述,指出:“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并列强调,提出了由此三者有机统一构建而成的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如此重视,使我们有理由要求以文化建设为主体职能的高校更多地思考在推进文化建设事业中自己负有的责任,责无旁贷地肩负起跨世纪的历史使命。

就“文化”之概念而言,其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广义的“文化”通常泛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由于文化对于社会诸多现象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精神文化来实现的,故我们更多取文化概念其观念形态层面的界定。然即便如此,我们所说的文化建设依然有丰富的内容和繁重的任务。“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这既是十五大作出的一个基本判断,也是为文化建设确定的一个基本任务。我们知道,所谓现代化就是一个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和转变的过程,其效果表现为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由于这一过程始终是在科学文化影响下致使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过程,故其依赖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整体国民素质的良好和人才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国民素质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具有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总和,它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以文化力形式表征综合国力强弱并参与国际竞争的要素。如果说国民素质的提高主要针对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那么人才资源开发则主要针对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的造就。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表明,丰富的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在竞争力提高的过程中固然依旧重要,但相对人才资源来说,它们已经退居其次,人才资源已成为其它无以取代的首要的发展因素。世界成功的范例表明,经济发展只能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道路。中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更决定了我们只能选择这一道路。我们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能否实现兴国的目标,取决于科技能否发展,而发展科技的目的就在于极大地提高国民素质和开发人才资源。可以说,这就是文化建设的重任所在。

江泽民同志在一次谈话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处于龙头地位。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质量不仅影响整个教育事业,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事实上,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全球竞争的日益激烈,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作用亦日益突出,从而使高校以其传播知识和造就人才的角色处在了社会中心位置。在跨世纪的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中,高校必须围绕着国民素质提高和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任务,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自己在社会文化进步中的文化先锋作用。

第一,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观念环境。十五大报告指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由于文化观念是人们从客观世界及其社会活动中获得的对社会文化及其作用的正确认识和客观态度,是指导人们按社会发展规律办事使自己行动更具科学性、目的性、预见性并富有成效的保证,是引导人们自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依靠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文化环境营造尤以文化观念环境营造最为重要。就个体而言,文化观念构成了劳动者和人才素质的最重要方面,对全社会而言,文化观念环境又是形成全社会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首先遇到的就是来自传统落后的文化观念对社会变革的冷漠和排斥。我们知道,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会给社会带来一次趋向进步的契机并推动其文明进步,但这种变革是以思想解放形成的新观念为先导的,是在文化理性指导下的有高度意识和明确目的的活动。试想,没有十五大对公有制观念的重大突破,我们又何以会有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目的的多样化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以及由此导致的如此之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日益需要新思想、新观念为社会变革发展率先开路的文化时代,具有创孕新思想、新观念及传播新思想、新观念之职能的高校,最有资格也最有责任担负起国民新文化价值观念的形成、全社会良好文化观念环境的营造的重任,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宣传者、引导者。

第二,大力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经济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这已成为国际共识。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材料,1995年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64个国家中排位第117。经济的这种落后我们完全可以从人才资源开发不够中找到原因。每万人口中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数我国1996年仅为13人,而日本在1987年就有710人,美国在1988年亦有216人,新加坡在1980年时就达159人;每千人口中高校学生人数我国只有4.8人,而美国、日本、新加坡分别为54.6人、24.4人及15.8人。这些国家在80年代末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21620美元(1988年),日本17270美元(1987年),新加坡10521美元(1989年),我国仅几百美元。教育与经济增长有密切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是通过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人才资源的开发来体现的。我国学者的一项研究表明:初、中、高三级教育的入学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492、0.8616和0.8909。它说明受教育程度越高者为社会创造的价值越大,由此足见高校在人才培养并通过人才培养对推动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但就当前人才形势而言,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繁重的培养任务。据中国老龄委的一项调查,我国已到了人才新老交替的关键时刻,到2000年42%以上的正副教授和50%以上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农艺师将退休,全国一百多万高级职称人才,45 岁以下者仅占6.3%,35岁以下的仅占1.1%。 另据人事部制定的《1996—2010年中国人才资源开发规划纲要》透露,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全国人才总量目前仅为4465万,离2000年6670万的需求总量差2205万人,而其中大学以上学历人才仅占40%,要求到2000年达到50%,到2010年预测需要人才总量9076万人。十五大报告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人才总量的不足、人才资源开发的不够,只有依靠高校来克服、来改变,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培养现代化建设必需的人才,这是高校的基本责任。

第三,全力为推动社会的科技进步服务。“知识分子是工人阶段的一部分,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知识分子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这是十五大对知识分子作用的首肯和更高期望。高校以知识分子高度集中为特征,由于其具有人才密集、学科齐全、设施良好、信息量大的优势,故在世界各国高校从来都扮演着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和发展的主力军的角色。当前高校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走出自己教学科研的“围城”,面向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更多的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把基础研究的知识形态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倘若科学技术仅停留在知识形态的层面上,不及时进入大生产领域,其生产力的特征又何以体现?一些发达国家其国际竞争力之所以强盛不衰或迅速增强,其最成功的经验就是扎实有效地把握了科学技术向物质生产的“转换过程”,而这种“转换过程”的实现又紧紧地依赖了开拓科学技术的高校自己。同样,要改变我国产业结构整体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这样一种落后状况,也必须通过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开拓、开发和应用,使我们经济生产方式及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根本转变,否则我们只能永远停留在低层次生产力水平上。因此,高校必须牢固地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的观念,积极利用和依靠自身的科技优势,走出校门面向社会,尤其要注重企业生产领域并根据它们的需要,通过科技开发、科技改造、科技咨询等手段,为社会的科技进步服务。

此外,高校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积极吸收外国先进的文化成果和展示我国优秀的文化成就等方面亦负有使命。总之,在跨世纪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高校具有其它不能替代的先锋作用。可以说,高校作用充分发挥之时,即为我国文化建设走向辉煌之日。高校应当牢记自己的责任,不辱自己的使命。

标签:;  ;  ;  ;  ;  ;  

文化建设:高校面向新世纪的使命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