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活动规律探讨_炎黄文化论文

编辑活动规律探讨_炎黄文化论文

关于编辑活动规律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规律论文,编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从乌鲁木齐会议谈起

编辑规律,或者说是编辑活动规律的研讨,和编辑概念、编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等一样,是编辑学最早关注的基本课题之一。早在1987年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在乌鲁木齐召开的全国第一次编辑学学术研讨会上,就是会议的主题之一(另一个主题是为什么要研究编辑学),这个约20人参加的会议,探讨编辑规律的论文和发言稿,几乎占了一半以上,当时提出好多种关于编辑规律的见解。福建的吴世灯同志(现在是《出版广场》的副主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为《编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最早而且相当全面的介绍过与会者各种有关的观点。1988年2月发表的拙文:《编辑学的五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中也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徐柏容在他的《编辑创意论》中,谈到“编辑规律百家说”,也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在这个问题上的各种看法。

乌鲁木齐会议虽然提出并讨论了编辑规律问题,发了一批文章,但此后并没有形成热点。原因是当时许多研究者认为:讨论编辑概念和编辑学研究对象更是学科建立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1990年8月在衡山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编辑学学术研讨会上,就开始集中讨论了编辑概念问题,而且很快形成了热点,并且在整个90年代中没有间断过。

二、90年代起提出的若干见解

1987年以后,编辑规律问题的研讨,虽然没有形成热点,但文章和有关著作还是有一些的,印象比较深的有:

1992年8月,高斯的专著《编辑规律探论》出版,作者强调了“为政治服务”、“为人民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是编辑工作的客观规律性。

1995年12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向新阳著《编辑学概论》一书中提出编辑劳动的基本规律是:

第一,编辑劳动实践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相统一的规律;

第二,编辑劳动实践与社会文化需求相统一的规律;

第三,编辑劳动实践与精神文化产品内在要求统一的规律。

1996年起,编辑规律的研讨逐步升温,原因是这一年,中国编辑学会提出二项研究任务,一是研讨《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一是研讨编辑学的“理论框架”。这二项任务,尤其是理论框架的研讨,不仅不能不涉及到编辑规律,而且是基本内容之一。正因为这样,1997年在银川召开的第五次全国编辑学学术研讨会,比较集中地探讨了“理论框架”问题,它进一步引发了编辑规律的讨论。此后,有关这个问题论著也有上升的趋势。

1996年12月马惠敏在《试论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一文中提出:“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应该是:以出版、发行为目的,按照一定的(个人的或集团的)世界观,对他人作品进行选择、组构和完善,从而施加影响于社会。”

1997年3月黄治正在他的《图书编辑学》一书中说:“在众多的规律中,能够对图书编辑出版工作的发展起全面的决定性作用的规律,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既对立又统一的规律。

1997年4月,陈建国在《中国出版》第4期上发表题为《略论编辑四大规律》一文,他把徐柏容的编辑三规律,析为四规律。即,编辑主导规律:和之律,又称编辑第一规律;编辑第一基本规律:质效同步规律,又称编辑第二规律;编辑第二基本规律:同异互济规律,又称编辑第三规律;编辑第三基本规律:主客观矛盾统一规律,又称编辑第四规律。他说:编辑主导规律,就是在编辑规律中起主导作用规律。编辑基本规律与主导规律之间是主与次的关系。前者是总规律,后者是分规律。主导规律具有统帅作用,故应具有更为重要的位置。但是,徐柏容在此后发表的文章中,不同意这种意见,他认为求同、求异、求和与求同、异、和互济规律不能分开。没有异、同,和就失去了基础。

1998年7月,在西宁召开的中国编辑学会第四届年会上,刘杲作了题为《遵循编辑活动的客观规律》的讲话,提出:“编辑活动基本的客观规律是对科学文化成果的选择和加工。”1999年他在题为《我们的追求:编辑学》的文章中又说:“我认为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是对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的选择、加工和传播”。

1999年,阙道隆在题为:《编辑学理论纲要构想》中提出:“在社会主义新闻出版事业中,编辑原则包括党性原则、质量第一原则、社会效益第一原则和读者至上原则等。”并说:“这些原则反映社会对编辑的要求,也反映编辑活动的性质、功能和规律。”

1999年,逸士在《普通编辑学随想》一文中提出:“研究普通编辑学要着力于有实践意义的规律性问题的研究,设想有三:一、一次性和创新规律,每次编辑活动对象不允许与过去完全重复,每一次编辑活动都必须创新;二、增值性和优化规律,创作活动创造原始价值,编辑活动给精神产品增值,这种增值主要在于优化;三、有序性与最佳运行规律,编辑活动是有序的,质量、时效、周期三者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运行的目标”。

1999年12月,徐柏容在他的《编辑创意论》中,对他1987年在乌鲁木齐会议上提出的“编辑三规律”重新调整次序,分别加以论述。他提出的第一规律是:求同、求异、求和与求同、异、和互济规律;第二规律是:质量与效益同步规律;第三规律是:主体、客体矛盾统一规律。

2001年,阙道隆在他的长文《编辑学理论纲要》中提出:新闻出版编辑活动的一般规律有三条:即:尊重作者创作个性与编辑选择把关相统一规律;传播已有文化成果与文化创新、重构相统一的规律;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与掌握最佳传播时机相统一规律。

2001年4月,杨晓鸣在《编辑活动规律论》一文中提出“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是编辑活动的普通规律”。具体“是指凡有编辑活动的地方,就存在着编辑主体通过编辑活动能动地参与社会文化大厦的构建,并同时受到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作者、读者、社会制度、出版体制、自然条件等)的制约和影响的现象”。

2001年7月,潘宏丽、钱荣贵在《文化制约:编辑活动的普遍规律》一文中提出“文化制约规律是贯彻古今中外人类一切编辑活动的普遍规律”。具体表述为:“文化制约编辑规律就是编辑三元(作者、编辑、读者)文化结构之间互相制约矛盾运动的规律。同化和顺应是其互相制约的主要形式,文化结构间的差异性是制约运动的内在动力。这种普遍存在的差异性也决定了文化制约编辑规律是编辑活动的普遍规律,这一规律对古今中外人类一切编辑活动均起决定和支配的作用。”

上述诸说,各有所指,为我们认识编辑规律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但由于他们的切入点不同,所以在客观上造成了众说纷纭的局面,难于趋同。

三、要有一个共同的切入点

为了进一步揭示和确认编辑规律,我们必须站在同一个起跑点上,针对一个共同的目标,才能求得共同的认识。所以首先要解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定性问题。

即什么是规律,徐柏容于1987年,曾写过一篇文章:《什么是规律,什么不是规律》,他提出要区别出版理论与编辑规律,编辑理论与编辑规律,编辑工作中的局部属性与编辑规律,区别编辑工作的外部条件与编辑规律。目的是排除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这是他根据当时的情况提出的。这段文字告诉我们,揭示规律,首先要认准规律是什么?也就是要解决定性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认为:“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的反映”。简单地说,作为规律,一、必须体现它的客观性。毛泽东说,规律是“客观实际对于我们头脑的反映”。二是本质性,即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必然的本质联系。它不是片面的、形式的,而是事物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联系;它不是运动过程的描述,也不是操作方式的规范。三是特殊性,即这种规律是编辑活动所独有的,是不同于其它活动的,即不同于政治、经济和其它文化活动,而且编辑活动所特有的,即它和其它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

二、定位问题。

首先是学科层次的定位。如果大家注意的话,可以看到以上诸说,定位不同,有的定在图书编辑学,有的是包括书报刊,有的是直接涵盖多种媒体的普通编辑学。这里,我们不妨统一在普通编辑学上来考虑编辑规律的揭示。

其次,是规律层次的定位。上述各说,有的专指编辑规律,有的说是编辑基本规律,有的又说是编辑一般规律。由于指称不同,所以,内容也不能要求相同。这里,我们是否先讨论涵盖多种媒体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也就是把关于规律问题的探讨,定在基本规律这个点上来开展,以免各说各的。当然,在讨论基本规律时,也可能涉及其它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但要有一个共同的切入点,即把主攻方向放在基本规律上,这样大家集中在一个问题上使劲,以求有所突破。

如果上述观点可以基本趋同,那么我们就可以沿着这个思路作进一步的思考。

四、从分析编辑活动的矛盾入手

既然,规律是事物在运动着的内部过程中各种联系之间最基本的联系。那么,我们首先就要研究编辑活动内部的各种联系,也就是要研究编辑活动的内部矛盾。

编辑活动中的矛盾很多,首先是编辑本身的矛盾。如专业特长与非专业稿件审处的矛盾,认识的局限性与选题要求多样化的矛盾,对社会状况、国内外形势、学术动态的掌握和编辑工作实际需要的矛盾,新旧观念碰撞的矛盾,工作与学习的矛盾,总的是编辑本人的政治思想,理论水平、业务能力与工作要求的矛盾;其次是编辑与邻接者、邻接部门的矛盾,如编辑与编辑之间分工不同的矛盾,编辑与信息资料部门的矛盾,社内编辑与社外编辑的矛盾,编辑与校对的矛盾,文字编辑与美术编辑的矛盾,编辑与广告宣传部门的矛盾,编辑与出版、印制部门的矛盾,编辑与发行、销售的矛盾,编辑与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的矛盾,编辑和领导之间的矛盾。总的是编辑与有关工作方面的矛盾;还有编辑与周围环境的矛盾,主要是政治气氛,社会环境,经济条件,文化动向,出版形势,包括出版管理、方针政策、出版社与出版社之间、出版社与文化教育和宣传部门之间的关系等等,主要是指编辑如何面对宏观世界和社会大环境的问题。当然,还有编辑与作者、编辑与读者的矛盾。

在众多矛盾中,与编辑工作联系最多,关系最多的莫过作者和读者。它们关系到编辑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关系到编辑活动的成败。所以,编辑和作者的矛盾,编辑和读者的矛盾是编辑活动中的基本矛盾。

编辑和作者的矛盾,表现为编辑创意(包括选题的设计、策划)和作者创意的互相交流和相互影响。表现为编辑对作品的选择(评价)和优化,也表现为对作品的把关和重新组合。编辑和作者的关系是互相信赖的关系,没有作者,编辑的本事再大,也难为无米之炊。最能干的裁缝,没有工人组织的布料是做不出衣服的;最高明的厨师,没有农民养的猪、种的菜,没有渔民捕的鱼,也做不出美味佳肴。反过来说,作者没有编辑,他的作品就不能社会化,不能面向广大读者、听众和观众(以下简称视听者),进行有成效的传播。所以,编辑和作者的矛盾,是编辑活动的一种基本矛盾。编辑和作者的矛盾,是共同生产精神产品过程中的矛盾,编辑代表社会、代表视听者的要求,经过优选、优化等编辑手段,使作者的作品适用于媒体的传播,从而使作者的作品社会化、产生作者和编辑所要求的社会效果。这是编辑和作者关系的基础。在和视听者关系中,他们处在矛盾的同一方。所以,有人说,编辑和作者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是一个车间里的两个工序,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向视听者提供合适的精神产品。

编辑和视听者的关系,乃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视听者的需要是编辑活动的出发点,编辑的创意、策划、选择都是以他们的视听者的要求为依据的,对作者作品的加工整理、优化和对一个文化产品的重新组合,也是以适应视听者的接受水平为标准的。编辑提供的精神产品只有得到视听者的认可,才能算是成功的。这表明只有视听者才是编辑活动真正的归缩。如果离开视听者,那么一切编辑活动都将变得没有任何意义。所以编辑和视听者的矛盾,也是编辑活动的基本矛盾,或者说是最根本的矛盾。

分析编辑活动中这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状况,必须理清这些矛盾的主次地位,找出具有决定意义的主要矛盾。也许有人认为,揭示两种基本矛盾就足够了,没有必要生造出一个主要矛盾;也有人认为,编辑活动中的主要矛盾,在各个发展阶段表现不同,也就是说,不存在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应该说,这些看法乍一看似乎有一定道理,但仔细一想,又觉得缺乏科学根据。毛泽东说:“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又说:“研究任何过程,如果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当然,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矛盾的性质是可以转化的,但这并不能否定在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矛盾,即主要矛盾的存在。

考虑编辑活动中的矛盾状况,可以清楚地发现,它的主要矛盾就是编辑与视听者的矛盾,这是客观存在,不是什么人可以生造出来的。

编辑和作者的矛盾,处于生产精神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同一个营垒,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传播和积累文化,都是为视听服务,都是为了向视听者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编辑和作者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但在为视听者服务的这一点上,两者又是统一的,成为与视听者矛盾的一个方面。视听者则是矛盾的另一个方面,包括编辑和作者发生矛盾,也往往是编辑站在视听者的立场,代表视听者对作者的作品提出要求,作出评估和判断而引起的。这就是为什么编辑有时被称为第一读者、观众的原因。可见,编辑和视听者的矛盾是起决定作用,编辑和作者的矛盾是服从于编辑与视听者这个矛盾的。视听者的需求,他们的接受水平和承受能力,决定了编辑和作者应该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精神产品。

编辑与视听者的矛盾,往往表现为编辑与市场的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状况更为凸显,有时甚至掩盖了编辑与视听者的矛盾,编辑、作者共同为市场占有率而努力。其实这是一种现象。它的本质归根到底,应该是编辑与视听者的矛盾。比如,有的订货会上,订货的码洋很高,但结果是退货率也很高,造成产品积压。这说明,市场与视听者是有距离的,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只有真正摸透了视听者需求,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反过来,编辑和作者的作品,只有适应视听者的需要,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这就是矛盾的统一。

编辑和视听者的矛盾就是:编辑根据视听者的需求,向他提供适合需要的书、报、刊和电子、音像制品等各种出版物。认真为视听者服务,即服务者为一方,服务对象为另一方的矛盾。这对矛盾是一切编辑活动中的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是编辑活动内外各种联系中本质的联系,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没有这种联系,编辑活动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有的稿件不能用,或者需要退修,看上去是科学性、知识性、或者是文字方面的问题,追根溯源,仍然是编辑从视听者角度考虑作出的选择和判断。

有的稿件由于思想、观点、政治理论方面的问题,看上去是不符合某项规定,其实正是编辑着眼于视听者根本利益的考虑。

有的出版者为经济利益驱动,出版品位不高,质量不好,甚至粗制滥造,重复出版,形成积压、浪费,归根到底是没有理解视听者的真正需要。不明确或者没有摆正编辑出版工作者为视听者服务的位置。

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编辑活动的主要矛盾只能是编辑和视听者之间矛盾,而不是其它。

五、由编辑活动的主要矛盾看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

矛盾就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就是相互间的关系,这种客观存在的关系反映到人的头脑当中,从感性到理性,形成科学的规律性认识。而主要矛盾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最本质的关系。这种本质关系就是事物运动的基本规律。用它来考察编辑活动,就可以说明,编辑和视听者之间的矛盾既然是编辑活动的主要矛盾,那么这种矛盾的运动形式将不可避免地反映出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这个基本规律的内容就是:编辑根据—定的原则,以众多的精神成果为基础,用优选、优化为手段,生产新的精神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视听者的需要,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这个基本规律,如果说得简单一点,也可以说是“优选、优化规律”,或称“二优律”。这里的“精神成果”是指原创作品,可再次利用的成品,也包括信息、各种资料或半成品;“优选”是指选题的创意、策划、作者的物色和稿件的审读、评判和取舍;“优化”是指对信息、资料和原创作品的加工、整理、装帧设计、美化和整个产品的合理编排与优化组合;它的根本目的是满足视听者的需要,为视听者服务,为传承社会文明服务。

研究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的实践意义,在于:

既然,规律是客观的,不可改变的。那么研究和掌握基本规律,自觉地运用它,就可以因势利导,推动编辑出版工作的顺利发展;

既然,编辑的优选、优化要凭籍众多的信息、资料和原创作品(成品或未成品)。那么编辑人员应该勤于学习,苦于探索,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工作的需要。

既然,编辑要通过优选来决定对原创作品的取舍。那么,就应该把握正确的导向,担负起推出优秀作品和把关的责任,才能达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的;

既然编辑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视听者的需要。那么编辑心中必须有视听者,一切为了读者,竭诚为读者服务。要全心全意的,不是半心民的,或者是掺杂其它什么的。总之,“心中只有读者(观众、听众)”,应该是编辑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

标签:;  ;  

编辑活动规律探讨_炎黄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