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全球化运动:成因、特点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3)01-0025-02
一、风起云涌的反全球化运动及其原因
从世界贸易组织第三界部长级会议到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到联合国贸发会议再到联合国千年峰会,反全球化示威形影不离。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到第三次亚欧会议再到西方八国首脑会议,反全球化浪潮此起彼伏。为什么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反全球化运动也蓬勃兴起,并且愈演愈烈呢?这就需要深入研究。反全球化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的利益受损。具体的冲突与矛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冲突及发达国家内部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客观上讲,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了世界的财富,但新增财富的分配存在严重的不平等。全球化的好处和机会高度集中于少数几个国家,绝大多数国家收益甚微。2000年6月底,日内瓦联合国特别大会指出了,贫困问题在不断上升,世界绝对贫困人口已经从5年前的10亿增加到现在的12亿,除亚洲外的所有第三世界的贫困率与收入不平等都在增加。工业化国家与30多个最穷国家的人均收入相差至少74倍,过去30年,最不发达国家的数量从25个增加到49个。占全球人口1/5的发达国家拥有全球生产总值的82%。世界上三个最富有的人的财富超过60个穷国国民生产总值之和。现在全世界有10亿人每天消费不足1美元,非洲的贫困让人触目惊心。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受益,但也有一部分阶层受损,特别是下层民众和中产阶级。随着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低技术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发达国家的相关产业遭受打击,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另外,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发达国家的企业被迫转移已没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造成产业空心化,使发达国家丧失了许多就业机会,这是许多劳工组织反全球化的原因。
第二,缺乏监管的国际游资和跨国公司使发展中国家利益受损或担心利益受损对规模庞大的国际游资缺乏有力监管和国际金融资本本身流动的盲目性、冒险性,再加上西方国家又大力鼓吹金融自由化,加重了某些国家内部和国际金融资本的投机性,使世界经济孕育着极大的不稳定性。东亚金融危机结束了政府主导下的依靠跨国公司进入与贸易带来的经济奇迹,凸现了这些国家经济结构的脆弱性,打击了东亚国家参与上述全球化的积极性,直接导致了大规模的亚洲型反全球经运动的爆发。有人指出,现在的全球化严格意义上应称之为“公司全球化”。跨国公司几乎主宰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和民众生活。这样的全球化,使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不平等进一步加剧。有些跨国公司向东道国政府提出过高要求,如东道国不答应,他们以撤资相威胁,跨国公司的资产转移定价策略也严重损害了东道国的经济利益。
第三,全球环境污染和文化利益受损。环境问题与全球化的关系不一定是直接的,但最近10年来加速的全球环境恶化(包括自然资源的枯竭)却正好与加速的全球化一致,如果全球化最后导致的是大多数人们没有得到利益,甚至失去家园,失去基本生存保障,那全球化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一些环境主义者为此而强烈地反对全球化。文化冲突主要发生在中东国家,当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认为有必要完全恢复伊斯兰的正统信仰。在生活上以端正社会风气,净化教徒心灵为己任,禁止饮酒、吸烟、音乐和舞蹈。在政治上主张政教合一,推行百分之百的伊斯兰化,对外与“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坚决反对犹太复国主义。他们的核心宗旨是反对西方化和世俗化,返回伊斯兰教的原始宗旨,要建立由宗教学者或教法学者统治的,以伊斯兰教法为基础的伊斯兰国家和秩序,从而实现“真主在人间的意志”。
二、反全球化运动的特点
目前理论界对反全球化运动的认识有多种,并未形成统一概念。有学者认为,它是指对全球化的否定,对全球化片面性的批评,对全球化(跨国公司、自由贸易、科技创新与国际经济体系全球扩张)的担心,对全球化表示的新阶段资本主义(即全球资本主义)的回击,对全球化加剧的贫富差距、社会分裂、环境灾难的不满等等。从总体上讲反全球化运动具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全球迅猛扩张趋势
全球化运动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他们是全球化运动的最大收益者,同时他们也是反全球化运动的策源地,“第三世界化”是他们反全球化的原因,所谓“第三世界化”是指第一世界出现了贫困化与边缘化,这部分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强烈地反对全球化。新兴工业化国家也爆发了反全球化运动,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的国家,比如马来西亚,马哈蒂尔称全球化运动是新“经济殖民主义”。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在全球化过程中收益甚微,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反全球化的呼声遍布各个阶层。中东国家由于独特的伊斯兰文化而强烈地反对球化所带来的文化侵蚀。这样,反全球化的思潮暗流涌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化的反全球化运动势不可挡。
第二,地区发展不平衡
反全球化运动的中心自然在欧美,东亚一些国家反全球化的呼声也极高,如提到的马来西亚,还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有少数国家如古巴和朝鲜甚至是极端的反全球化论者,而被西方称为全球化成功故事的国家如中国、巴西、印度、墨西哥等反全球化的力量相对较小。拉美、非洲国家由于全球化导致的贸易条件恶化、债务增以及全球化带来的巨大风险,反全球化运动一触即发。总之,反全球化运动东亚不如欧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处于酝酿阶段。
第三,无序性、无理性、自发性强
反全球化运动者的组成成分极其复杂,有来自全球各地的联合会和工会,环保主义者协会等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组织,有社会主义者,发达国家的农产品保护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等等。他们的宗旨、战略、目标不一致,也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和协调机制,他们的观点鱼龙混杂,甚至相互冲突。整个运动无序状态,处于初级阶段。
三、反全球化运动对我们的启示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当市场跨越国界延伸为世界市场时,国际层面的市场同样也存在失灵和缺陷。在一国内部,市场失灵有国家干预,国际市场失灵同样需要干预。当今的全球化问题如跨国公司垄断,全球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悬殊是国际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这在客观上要求弥补市场缺陷的调控手段也要跨国延伸,即为全球化的经济提供全球性的规则和制度。当前种种弊端的出现都是由于这种制度供给的缺乏,而现行的国际制度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在这样的规则和制度下,发展中国家的风险和收益极不对称,收益少,风险大,全球化的成本高。因此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构建新的全球性制度,具体而言驾驭经济全球化发展所要求的制度性框架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各国合理设计本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利益机制,保证国内经济主体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同时有效防范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风险,另外要建立相应的利益保护与利益补偿机制,让全球化的外力冲击有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避免利益转移所引发的剧烈的社会震荡。这是从微观层面上最大程度的降低经济全球化的成本。(二)积极构建国际监管和国际协调机制,如对跨国公司制定统一的行动规则(有学者提出建立全球性的发托拉斯法),加强对国际游资的有效监管。重建国际援助机制,避免国家间的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实现均衡的全球化。要加强对全球环境的综合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化。为此要加快国际组织的改革,使其更具效率,更有权威性,更公正,力争能建立起一个能保护和协调全球利益的机构。(三)有效的构建区域集团化组织,发展中国有只有依靠集团的力量才有可能与发达国家抗衡,从而在多边谈判中使国际规则的制定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反全球化运动的发展是全球化过程中各种利益矛盾冲突的表现,由于缺乏良好的国际国内利益协调机制,反全球化的队伍和声势将不断壮大。他们将通过有组织的斗争影响其国内的政治走向,迫使政府调整劳资关系,他们也将在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中积极寻找合适的代言人和发言机会,使国际组织更为关注他们提出的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