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初始角色转变的因素分析

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初始角色转变的因素分析

刘国辉[1]2003年在《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初始角色转变的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在总结以往跨国公司子公司角色研究的基础上,从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战略动机的角度,研究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初始角色转变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子公司发展的机制研究,提出了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角色转变的模型,分析出影响在华子公司角色转变的叁大类因素:跨国公司母公司、子公司自身的发展和东道国环境,然后再把叁大类因素分别细化,提出假设,最后通过问卷分析验证这些假设。 研究采用理论分析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62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研究基本上证实了构思假设,主要结论如下: 1.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初始角色转变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母公司因素和东道国因素。这同国外的研究:子公司角色转变受叁个方面因素(母公司因素、东道国因素、子公司自身因素)的影响有所不同。 2.影响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初始角色转变的母公司因素主要由叁个要素组成:跨国公司的一体化、子公司的自治程度和母公司管理人员的战略价值观。 3.影响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初始角色转变的东道国因素主要由四个要素组成:子公司员工的创业精神、当地政府对子公司所在行业的限制、子公司同当地政府的关系、子公司与中国本土企业竞争激烈程度。

赵景华[2]2002年在《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成长与发展战略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95年以来 ,中国已经连续6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①。截至目前为止 ,世界知名的500家大型跨国公司已经有近400家来华投资 ,而绝大多数的跨国公司又至少拥有1家在华子公司。由此可见 ,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及其在华子公司的成长与发展对我国经济

张翔宇[3]2010年在《不同区位条件下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战略角色策略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势的速度加快,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迅速进行全球扩张,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的不断壮大,跨国公司已经不再为发达国家所独占,而成为一种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公司形式,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扩大。正因为此,对跨国公司的研究成为国内外理论研究的重点。对跨国公司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前进和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跨国公司理论的研究在不断深化,经历了科学化、体系化的过程,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战略对其实现全球化战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外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经历了30年的历程,其战略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加快,以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发生着极大变化,这一战略转变不仅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我国进一步利用外资加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战略目标。研究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战略角色策略的演变为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丰富了跨国公司经营管理内容。这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跨国公司作为世界经济的主要组织形式的今天,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同时,对各级政府如何更好更有效的利用外资,引导和规范跨国公司行为,有针对性的改善投资环境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另外,也对我国本土企业如何应对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做出相应的决策和实施跨国经营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论文以跨国公司一体化——本地化(整合—响应)模型作为理论分析框架和理论基础,通过对北京、重庆、江苏叁地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战略角色及其演变的问卷调查,研究了在不同区域经济条件下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的战略角色策略演变过程。研究发现,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可以分为积极型、自主型、接受型和静止型四种类型,并存在跨国公司本地化程度逐渐提高,向积极型和自主型子公司类型演变的趋势。针对跨国公司本地化现象从外国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的角度提出理论假设,通过实证检验探寻决定跨国公司子公司本地化程度的区位共性因素和差别因素。影响叁个地区跨国公司子公司本地化程度的共性因素有: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以及金融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而劳动力成本、劳动力素质、科技水平和制度因素则是区别因素。最后提出各区域条件下如何更有效利用外资的政策建议。

侯仕军[4]2005年在《海外子公司定位、协调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知识和智力资本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快速变革的全球环境下,跨国公司总体(而非仅仅总部或个别单位)必须不断建设新竞争优势以维持其市场竞争地位。而发挥众多海外子公司的创业创新能动性又是建设这种竞争优势的关键。这种能动性在提高当地回应能力、促进全球学习和全球整合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本文以公司竞争优势来源理论和海外子公司定位、协调与控制研究成果为理论背景,探讨如何系统地定位、协调和控制数量不断增加和重要性不断增强的海外子公司以充分发挥它们的创业创新能动性,促进新增知识和能力的创造与转移,强化跨国公司总体智力基础。本文分8章进行论述。第1章是绪论,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动机、选题依据、研究思路、研究路线、章节安排、创新点及基本概念。第2章首先回顾和评述海外子公司定位、协调与控制研究理论现状,发现本领域的研究视角从总部逐渐过渡到子公司;相应地,研究对象从跨国公司整体和母公司下沉到子公司。主要不足在于:关于子公司的定位主要具有总部主导的内向性和事后性,很少从子公司与当地消费者等互动以及事前安排的角度进行考察;大量研究过于关注子公司定位、协调和控制模式本身,而对通过适当模式促进子公司创业创新精神的发展与扩散的研究还不够;研究仍然受到局限于成本和风险最小化导向的内部化理论的强烈影响。其次,阐述了公司竞争优势来源理论演变及其对跨国母子公司管理理论的启示。主要启示在于:现代跨国公司的持续竞争优势主要源于国际经营活动中对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属性的新增知识的持续开发和利用。而且在海外子公司创造并跨边界转移和共享差异性的知识与能力是建立与维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第3章和第4章基于全球一体化—当地回应的战略框架,综合影响海外子公司定位差异的环境、总部指派和子公司选择叁种因素,引入嵌入性概念,建立基于双重嵌入性框架的海外子公司整合式定位模型,探讨海外子公司的定位机理及其转变。环境层面,跨国公司在业务、职能和地区叁个经营维度的扩张以及全球一体化和当地回应两种冲突性基本环境压力相互交织,使海外子公司面临一种复杂、动态、立体性的压力结构。这种压力结构为跨国公司及其广泛分布的海外子公司实现全球规模经济及学习创新提供了多重来源。总部指派层面,跨国公司总部为应对激烈的能力竞争,需要深入了解环境压力结构及其蕴含机会,调整母子公司之间的战略责任重心和定位,才能适应环境压力的要求并抓住其中的机会。从子公司自身选择来看,海外子公司自主的内部嵌入和外部嵌入行为分别反映了其利用母公司现有优势、获取新优势的积极主动性,并借以成为公司网络中的活跃节点。其中第3章在基于这种双重嵌入性提出的海外子公司整合式定位模型中,根据子公司嵌入行为划分并验证了Jarillo与Martinez(1990)及Taggart(1997)提出的积极型、自治型、接受型和静止型四种子公司定位模式的存在。该模型表明,在立体性环境压力的交互作用下,海外子公司定位需要在基于总部战略选择和资源承诺的情况下从自身视角出发通过能动性地内部嵌入、外部嵌入取得母公司优势利用者和新优势获取者之间的平衡。第4章探讨了在两种环境压力动态发展与平衡过程中,双重嵌入框架下的海外子公司随着海外发展阶段的演化,在内部嵌入和外部嵌入方面不平衡发展导致定位从传统模式(母公司优势利用者)到新型模式(新优势获取者)的转变及动因。第5章和第6章分析了定位海外子公司之后如何通过协调和控制整合海外子公司的资源和活动实现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的战略目标。其中第5章聚焦海外子公司协调。海外子公司之间一体化程度的增强有利于作为新优势获取者的子公司之间有效转移与共享资源和能力,从而实现能力增值、增强公司总体特有优势并改进整个公司业绩。这种一体化程度的增强意味着子公司间的关系模式从分散模式到整合模式的转变。在这种转变过程中,跨国公司适应不同程度的协调需求可以选择诸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协调机制。而随着海外子公司之间横向依赖性逐渐增强,子公司之间、母子公司之间知识特别是默会知识的流动规模日益扩张,子公司关注的活动越来越需要非程式化的决策和反应,这对非正式化协调机制提出了更强的需求。第6章聚焦海外子公司控制。本章将控制机制分为输入控制、行政组织控制、产出控制和社会化控制等方式,但适应于子公司定位及其发展阶段的演变,更有必要实行更加灵活的非正式控制。同时本章指出,在海外子公司作为新优势获取者的定位日益突出、子公司间日益整合以及当地环境动荡化发展背景下,跨国公司总部要改变过去“单一中心”格局下母子公司之间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状态,实行支持服务性的控制,通过灵活、高度回应性的控制和发挥母合优势增进母子公司关系伙伴化,强化“多中心”格局下子公司当地回应和创造新资源与能力的有效性。第7章根据前面关于海外子公司定位、协调与控制的分散论述综合提出整合式的基于海外子公司创业创新能动性的定位、协调与控制模型,并实证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东道主环境动荡性、总部协调控制以及子公司本身的资源能力基础和嵌入行为对自身创业创新能动性从而对创造新增资源能力优势具有显着影响。第8章总结本文研究结论,提出本研究不足及以后的研究建议,阐述本研究对中外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定位、协调与控制管理的启示和意义。主要研究创新和贡献:(1)本文一反海外子公司定位、协调与控制的理论脉络发展的历史逻辑,遵从组织跟随战略的现代组织管理逻辑,首先考虑母公司及其子公司的战略定位,其次才是组织层面的协调和控制。(2)本文系统地将定位、协调与控制叁个主题的分散研究整合为一个模型。而且该模型从战略性层次上重视海外子公司创造公司特有优势的企业家精神,超越内部化逻辑,具有明显的价值创造导向性。(3)从子公司视角深入探测海外子公司的创造性,搜集到子公司创造新资源和能力基础的大量证据。

杨玉琳[5]2016年在《跨国公司境外子公司战略领导者角色的培育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我国的跨国公司在世界市场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进一步完善我国跨国公司的治理结构,成为提升我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绩效的基本保障。而境外子公司的角色定位,则是完善跨国公司治理结构、提升跨国投资战略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厂商“逆向”投资于发达国家的条件下,境外子公司的功能优化则显得更为重要。本文基于母子公司关系理论,立足于我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现实条件,深入探讨我国跨国公司境外子公司的“角色”定位。已有的研究为本文探讨境外子公司的角色定位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检索现有的文献发现,国内外母子公司关系理论,已经触及到境外子公司的战略价值及其动态演进。但现有的理论研究大多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样本,同时也未能系统揭示子公司战略地位的确立及其演进的内在机制。本文以母子公司市场规模为替代变量,运用博弈分析方法,解构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关系的战略协同性,描述境外子公司在实现跨国公司整体经营战略过程中的战略价值。同时,结合“蜈蚣博弈”模型,进一步揭示境外子公司成长为跨国公司战略领导者角色的演进路径。而境外子公司作为战略领导角色并非由股权结构或跨国公司组织构架所给定,本质上是跨国公司经营环境和战略实施过程的一种“内生性”选择。因此,文章重点刻画我国跨国公司境外子公司战略领导者角色的叁大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给出提升我国跨国公司境外子公司战略价值的政策建议。本文是在股权结构和组织架构框架之外探讨跨国公司境外子公司战略价值的,将子公司战略领导地位的形成与确立看作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这种分析方法有利于客观描述境外子公司的成长逻辑,也有利于按照跨国公司的战略要求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同时,这一分析也为我国跨国公司境外子公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杨桂菊[6]2004年在《跨国公司子公司角色演化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跨国公司已经超过国际贸易成为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然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吸引外资时出现了“出口增长了,经济增长了,但没有发展”的现象,也即“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经济悖论。大量研究发现,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关键是跨国公司子公司与东道国当地组织缺乏资源往来,当地企业没能从这些公司中学到真正有用的技术和管理知识。针对这种问题,本文以跨国公司子公司为研究焦点,根据子公司与母公司集团及东道国当地组织的资源交易关系的差异,将子公司划分为“生产基地型”、“运营中心型”及“当地生根型”叁种角色。目的是通过对子公司角色演化机制的研究,探讨叁种角色子公司之间相互演化关系,为东道国政府主导子公司角色演化方向提供对策建议,同时也为跨国公司母公司整合全球资源以及子公司争取到更大的决策权限提供理论指导。全文共分八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为绪论。提出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对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章节安排及创新点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本文的主要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本章对跨国公司子公司以往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特别是对子公司角色分类及角色演化的研究进行了详细介绍,分析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导引出本文的研究论题。以往对子公司角色演化的研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 研究对象主要是投资在发达国家的国外子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国外子公司研究较少;(2) 分析了子公司角色演化的现象,但未能对子公司角色如何演化的问题进行系统地理论分析;(3) 分析了子公司角色演化的动因,但对如何主导子公司角色演化的问题没有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第叁章为本文研究的基础。本章首先对网络理论及跨国公司的网络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将跨国公司子公司所处的网络分为内部网络及外部网络;其次,按照网络组织的分类逻辑,以子公司为焦点,根据子公司与内、外部网络组织的资源交易关系差异,将子公司角色划分为叁种,并以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中,67%为生产基地型,24%为运营中心型,9%为当地生根型。其中,运营中心型子公司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最大。基于网络联结关系差异的子公司角色的划分提供了按照网络组织的演化模式分析子公司角色演化机制的新的研究视角。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首先对网络组织的演化机理进行了分析,目的是按照网络组织的演化模式分析子公司角色演化的内在机制;其次,引入“子公司网络资本”的概念,构建了基于“网络位置”及“嵌入性网络资源”两个维度的网络资本分析框架,建立了子公司角色演化的理论模型。理论分析表明,子公司角色演化的实质就是子公司在网络利益最大化动机驱使下,复制与重构网络关系,增加网络资本,积累资源与能力,调整自身在网络中位置的过程。承接第四章的研究内容,响应子公司网络资本的大小由子公司的网络位置及嵌入性网络资源决定的观点,第五章从子公司网络位置的差异化入手,对子公司角色演化的路径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同,本研究结果表明:子公司角色演化路径与子公司的网络位置与嵌入性网络资源有关。子公司角色演化具有路径依赖性,子公司若想取得长期发展,必须在常规主导逻辑的指导下,进一步复制与强化固有的有利的网络关系,同时,突破常规逻辑,向核心的网络位置及丰富的网络资源地带演化。 第六章从子公司嵌入性网络资源入手,将子公司内部网络组织(母公司及其它子公司)、外部网络组织(东道国当地组织)及子公司自身叁方面因素纳入一个研究框架内,建立了嵌入性网络资源的变化对子公司角色演化影响的研究假设,系统地分析了子公司角色演化的动力因素。 第七章对第六章建立的研究假设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嵌入性网络资源的变化是子公司角色演化的根本动力。对于东道国政府来说,应该通过提高国内企业的技术层次、促进当地企业间竞争与合作、完善政府的政策及法规、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措施促进跨国公司与本国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对于母公司来说,可以通过增加知识、信息的丰富程度,改变控制模式,增加集团内部知识、信息分享驱动程度等措施,增加母公司内部整合程度,获得规模经济及网络效益等;对于子公司来说,可以通过执行多种职能活动,积累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并通过高层领导的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努力争取母公司更多的资源分配及更大的自主决策的权利。 第八章为本文的研究结论,概括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分析了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涵义,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不足,提出了后续研究方向与建议。本文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简要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根据网络联结关系的差异将子公司划分为“生产基地型”、“运营中心型”及“当地生根型”叁种角色。基于网络关系差异性的子公司角色的划分提供了子公司角色演化研究新的视角,为按照网络组织的演化模式分析子公司角色演化机制创造了条件。 (2)引入子公司网络资本的概念,构建了基于“网络位置”与“嵌入性网络资源”

楚永生[7]2005年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控股”、“独资化”趋势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对中国市场化进程和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从外商在华投资股权结构变化的视角来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可以划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中期以前以合资或者合作方式进入为主:第二个阶段是20年代90年代中期以后以控股、独资方式进入为主,尤其中国加入WTO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控股、独资化趋势明显增强。其主要表现:一方面新增外商直接投资由以前的合资为主演变成以控股、独资为主;另一方面在已有的合资企业内部外商通过增资扩股或者收购中方股权等方式,把合资企业转变为外商控股或者独资企业。 外商在华投资控股、独资化趋势不仅会直接给参与合资企业的微观主体以及关联企业带来深刻的影响,而且也会在宏观上对中国引资目的和引资的外溢效应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发生这一显着变化的主要在跨国公司与中方的合资企业。因而,论文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基本理论出发,建立了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环境——战略——行为”分析框架。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环境变化入手,分析了跨国公司经营战略从简单一体化战略向全球一体化或者复合一体化战略转变。与此相对应,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也由浅度一体化战略向深度一体化战略转变,而投资战略的转变必然影响跨国公司与其在华子公司之间关系,使跨国公司对在华子公司的控制或者一体化趋于加强,进而使跨国公司对在华子公司的控制权需求增加。为了满足跨国公司这一战略的转变,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策略和投资方式进行了相应调整:一是在新建投资股权结构选择上倾向于控股或者独资;二是在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上倾向于控股或者全部收购国内企业股权;叁是在中外合资企业内部治理模式上选择跨国公司主导型治理模式,同时在合资企业中加快对中方合资者股权的剥夺。跨国公司投资战略和投资策略的转变直接造成合资企业内部的不稳定性,表现为合资企业内部双方的利益冲突、管理冲突和文化冲突。合资企业内部冲突的加剧表明,合资或者合作企业是一种不稳定的企业形态,由于其内部存在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并且合作双方知识和信息的不对称,在一定的制度约束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仅把建立合资企业作为一种次优选择或者过渡阶段。一旦制度约束消失后,双方暂时形成的非合作博弈均衡将被打破,必然促使

尹华[8]2009年在《我国制造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组织学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提高国际化进程中的组织学习效果,是制造企业成功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的重要条件。本文将制造企业外向型国际化分为国际化的初始阶段、国际化的成长阶段和国际化的成熟阶段,并给出了界定标准。国际化的初始阶段与成长阶段可统称为制造企业国际化初期。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资源,能力是以知识为核心的资源组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它们所特有的具有无形性和知识性的稀缺资源。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获得的相关知识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特定市场知识和一般性的国际化知识。竞争优势不但是制造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因,也可以是制造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结果。本文建议处于国际化初期的制造企业选择以知识存量为基础、以组织学习为推动力的渐进国际化进程。一方面,制造企业在国际化初期会出现相关知识的缺乏和组织学习能力的不足,渐进性的路径安排可以强化组织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制造企业对于国际化进程中各种风险的预测与控制能力会随着国际化实践和知识的丰富而逐步提高。制造企业国际化进程的渐进性具体体现在叁个方面:国际化经营方式的渐进,国际化经营区位的渐进,国际化经营产品的渐进。组织学习是制造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加速器。制造企业在国际化的成熟阶段呈现出渐进性的弱化,这是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知识存量增加和选择能力增强的表现。国际化制造企业跨国经营方式渐进性的弱化表现比较明显,新的海外市场可能出现进入方式的跳跃。海尔与松下等典型家电制造企业的实践体现了国际化进程的渐进性及其弱化。国际化制造企业知识转移应当首选内部化而非其他方式。国际化制造企业海外子公司应当由母公司战略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由母公司知识与技术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与能力的贡献者。国际化制造企业应当培育有利于组织学习和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具备国际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能够对国际市场中未被利用的机会进行率先认知、发现和探索,以及采取及时的商业化行动。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国际化知识是国际新创企业的前提,国际化网络是国际新创企业的发展平台,国际企业家精神是国际新创企业的助推器;叁者共同推动了国际新创企业的出现,也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组织学习是制造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加速器”。学习型制造企业的组织结构应当具备五个职能特征和四个形态特征。国际化制造企业的网络组织结构由内部一体化网络和跨国外部网络共同组成;它是国际化制造企业应对日趋复杂的跨国经营环境和愈加困难的企业内外部沟通而理性选择的组织结构模式。制造企业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实施技术寻求型FDI,进入所在产业高端技术聚集地,是其国际化进程中一种重要而且有效的组织学习方式安排,并通过模仿跟随效应、联系效应、人员流动效应和平台效应四个途径从东道国获取先进知识和技术。基于四个实现途径,本文从理论层面分析得到影响反向技术外溢效应的14个因素。本文采用7刻度李克特量表法具体设计了我国制造企业技术寻求型FDI反向技术外溢效应影响因素调研问卷,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企业的模仿学习能力、企业的吸收能力、适度的技术差距、企业嵌入产业链的程度以及东道国的产业集聚程度是我国制造企业获得技术寻求型FDI反向技术外溢效应的五个显着影响因素。

于鹏[9]2006年在《跨国公司内部的知识转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知识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其在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与海外子公司之间的有效转移,是跨国公司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的关键所在。随着全球经济环境日益呈现出动态、复杂和不确定性的特征,跨国公司将更加注重知识在整个跨国公司内部的有效转移与整合。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跨国公司内部的知识转移创造了条件。因此,本文以跨国公司内部的知识转移作为研究对象。跨国公司内部的知识转移,是指经验知识和具有战略价值的外部信息在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以及各国子公司之间的双向流动过程。 跨国公司内部的知识转移由于要跨越时间、空间、语言和文化,因此其行为具有独特的特征与机理,多种因素会阻碍或促进知识在跨国公司内部的转移。本文通过文献归纳、理论模型演绎和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的综合运用,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跨国公司内部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的知识转移行为,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以及促进知识跨国转移的工具叁个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希望为中国政府和企业合理应对跨国公司全球知识转移的挑战,以及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有效管理与促进知识转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通过对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纵向演进与横向比较分析,总结出跨国公司网络结构的特征与内涵。跨国公司网络结构将母公司和子公司均视为差异化的节点,因而跨国公司内部母子公司之间的纵向知识转移和子子公司之间的横向知识转移同时存在。基于此,本文构建出网络结构视角下的跨国公司内部组织层面知识转移行为的分析模型。该模型对节点组织在知识转移中承担的差异化角色以及每种角色的特征和作用,跨国公司内部知识流的内容、载体和路径,以及知识转移的模式和过程进行了深入系统、动静结合地阐述,总结出跨国公司内部组织层面知识转移行为的特征和机理。另外,针对现有研究仅限于组织层面的不足,本文将视角深入到组织内部探讨跨国公司内部个体层面的知识转移行为。在对社会资本的涵义、特征与构成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构建出社会资本视角下的跨国公司内部个体层面知识转移行为的分析模型。该模型尝试运用社会资本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叁个层面总结和阐述了跨国公司内部个体层面知识转移行为的特征和机理:社会资本的结构层面,从强、弱连接,闭合网络,结构洞与“桥”,网

付菁华[10]2009年在《内部社会资本对跨国母子公司内部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正逐渐取代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源,成为组织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管理水平决定了组织能否在竞争中实现知识资本增值,并最终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作为基础和核心,知识转移是知识管理其他步骤得以实现的前提。只有通过组织间的知识转移,才能推动组织对知识进行高效管理,实现组织的经济与竞争价值。在今天这个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跨国公司作为生产经营全球化的载体、国际技术转移的主体以及对外直接投资重要渠道,越来越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关于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探讨,已从最初的资产交易优势和规模优势转变为知识的集聚、创新和转移。知识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其在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与海外子公司之间的有效转移,是跨国公司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的关键所在。随着全球经济环境日益呈现出动态、复杂和不确定性的特征,跨国公司将更加注重知识在整个跨国公司内部的有效转移与整合,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跨国公司内部的知识的有效转移创造了条件。影响跨国公司内部知识成功转移的因素很多,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社会资本用社会关系的网络来对经济活动进行描述,成为理解经济社会现象的重要基础。社会资本通过企业资源的获得和利用、以降低交易成本来影响企业绩效。同时,跨国公司由于其内部庞大的网络体系以及巨大的地域跨度,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着称为一个庞大的内部社会体系,其内部复杂的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层层交错;同时,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其影响因素绝大多数都是来源于企业内部间的传递与转移,因此,本文以跨国公司内部的知识转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等社会资本的测量维度来验证不同的内部社会资本维度背景如何影响跨国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内部知识传递的绩效。在以往对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的文献中,有部分学者考虑了一些社会资本对内部知识转移的绩效影响,但他们考虑的因素仅仅围绕组织距离,地域差距等外部因素进行了讨论,并没有就母子公司间实质性的影响因素展开讨论。综上所述,本研究将基于企业社会资本理论,研究跨国母子公司间形成的社会资本对内部知识转移绩效的作用机制。在明确了研究背景和研究主题后,本文通过对跨国公司公司理论、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等相关基础理论进行详细地分析与研究后,提出了本研究针对跨国公司母子间社会资本对内部知识转移绩效的作用机制问题的四个子问题:1)社会资本变量的划分及各变量的相互作用关系2)社会资本各变量对跨国母子公司间内部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3)母子公司的转移意愿与子公司的接收意愿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在理论综述部分对跨国公司知识基础观理论的形成和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回顾,首先指出了跨国公司的理论基础;其次从传统的的知识转移的理论视角转变为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的视角,说明跨国公司作为知识转移有效载体存在的理由;同时,本文列出了目前分析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的几个经典模型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出发点和参照。社会资本的涵义与维度也是文献部分阐述的内容之一。其次,在现有的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理论基础之上,本研究总结出了跨国公司知识转移位势,母子公司间知识转移的特点以及基于社会资本角度下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的现有研究理论,从而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在充分分析了跨国公司理论、知识转移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以及基于社会资本理论下的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的特点后,本研究提出了社会资本对跨国母子公司间内部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研究的概念模型。社会资本对跨国母子公司内部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研究的概念模型包括叁个层面:1)前因变量:内部知识转移中的社会资本叁个维度;2)中介变量:母子公司间的发送与接收意愿以及3)结果:子公司知识转移绩效。本研究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跨国公司母子公司间知识转移的特点,将测量社会资本的影响因素整合为网路强度、产权结构(结构资本)、跨文化差异(认知资本)和共同解决问题、责任与认同感(关系资本),这五个因子的提出非常确切地整合了跨国公司母子公司间的特点,是本研究的一大创新点。通过社会资本对跨国母子公司内部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研究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本研究对200多家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将收集来的数据通过结构方程式等方法研究了影响因素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从而为本研究的主要观点提供必要的实证基础。本研究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基于内部社会资本的角度影响跨国公司母子公司间内部知识转移绩效的因素,尤其是本文针对跨国公司母子间特定的社会资本维度因子的选定,填补了社会资本影响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的理论与实证上的缺失,丰富了研究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文献。因此,本研究成果不仅发展了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理论,而且为有志于跻身国际先进之列的中国企业提高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初始角色转变的因素分析[D]. 刘国辉. 浙江大学. 2003

[2]. 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成长与发展战略的实证研究[J]. 赵景华. 管理世界. 2002

[3]. 不同区位条件下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战略角色策略演变研究[D]. 张翔宇. 重庆大学. 2010

[4]. 海外子公司定位、协调与控制研究[D]. 侯仕军. 复旦大学. 2005

[5]. 跨国公司境外子公司战略领导者角色的培育机制研究[D]. 杨玉琳. 苏州大学. 2016

[6]. 跨国公司子公司角色演化机制研究[D]. 杨桂菊. 浙江大学. 2004

[7].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控股”、“独资化”趋势研究[D]. 楚永生. 西北大学. 2005

[8]. 我国制造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组织学习研究[D]. 尹华. 中南大学. 2009

[9]. 跨国公司内部的知识转移研究[D]. 于鹏. 山东大学. 2006

[10]. 内部社会资本对跨国母子公司内部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研究[D]. 付菁华. 复旦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  ;  ;  ;  

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初始角色转变的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