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日本经济财政白皮书评析_日本银行论文

2001年日本经济财政白皮书评析_日本银行论文

2001年日本经济财政白书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经济论文,书评论文,财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自1947年开始出版《经济白书》,至今已出版54年,出版时间基本是在每年夏季,由经济企划厅编制,而2001年的经济白书在12月出版,由内阁府编制,书名由原来的《经济白书》改为《经济财政白书》,副标题是《没有改革就没有增长》。2001年的经济财政白书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均出现了不同的特点。

一、2001年经济财政白书的主要内容

2001年的白书包括三章。

第一章对日本经济的景气状况进行了回顾及展望,特别分析了为何日本经济经历了1999年春短暂景气恢复又进入萧条?为何日本经济步入了发达国家从未经历过的通货紧缩?

关于日本经济1999年景气恢复短暂的原因,白书指出,首先是经济景气动力不足。在1999年的经济恢复中,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是出口和设备投资的增长,特别是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提高,出口的增加带动了设备投资增加,并且还带动了与信息技术相关联的电器机械等制造业的发展。出口增加的原因是由于以美国为首的世界性IT产业需求增加,扩大了东亚地区IT关联设备的生产,带动了日本对东亚地区的半导体及关联设备的出口。而由于美国经济自2000年初开始的经济减速,带来了世界性信息技术发展的停滞,日本的出口相应降低,设备投资也相应减少。

其次是消费低迷。日本的消费水平在1999年4月达最低点,此后一直在低位徘徊,其背景是收入增加的幅度降低,家庭对未来的不安更限制了当前消费。

第三,不良债权与过剩债务问题的久拖不决,阻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其原因是银行被不良债权问题困扰,不愿增加放款,而企业的过剩债务,降低了贷款增加设备投资的积极性。

关于日本出现的通货紧缩问题,白书分析了通货紧缩的表现形式、原因及其走出通货紧缩的设想。

国际上通货紧缩的定义是持续的物价下降,在日本是指经济不景气和物价下降同时出现的现象。日本的消费物价自1999年第三季度开始低于上年同期的水平。1999年全年的物价水平与上年持平,2000年负增长0.4%,2001年1~9月负增长0.9%。从与国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物价指数来看,日本经济已经陷入两年的通货紧缩。而从表示整个物价水平GDP缩减指数来看,90年代后半期已经陷入温和的通货紧缩状况,2000年GDP缩减指数比上年降低1.6%,2001年前半期降低1.1%。这种状况是日本战后首次出现的,也是发达国家所没有经历的,导致日本通货紧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廉价进口品增加而带来的结构性供给方面的原因。根据白书的分析,来自中国等东亚国家廉价出口品的增多是物价降低的原因。尤其在1999年以后,来自中国的纤维制品、电视机、VTR等耐用消费品进口增加迅猛,压低了制成品的价格。

其次,国内经济不景气带来的需求方面的原因。日本经济的长期不景气降低了消费欲望,物价降低的预期增强,进一步压低了消费价格。

最后,金融方面的原因。任何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均是由货币供应量决定的,如果有充分的货币供应量,就可以消除通货紧缩,日本银行虽然采取了大幅度放松金融的政策,但并没有带来银行贷款的增加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其原因是在物价下降的结构性因素和需求因素双重压力下,企业被过剩债务所困扰,设备投资欲望不高,而银行因不良债权负担的加重,降低了金融中介职能。

通货紧缩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是严重的,对肩负过剩债务的企业来说,通货紧缩意味着实际债务负担的加重,进一步抑制设备投资的增长;物价下降的同时,名义利率和工资下降的幅度较低,带来实际利率和工资的上升。对企业来说具有降低收益、抑制投资的效果。白书还评价了所谓“有利的通货紧缩”的观点。“有利的通货紧缩”是指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或为纠正日本国内外价格差而带来的物价下降。对此,白书指出,价格下降应该分为部分商品价格下降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化和一般物价水平的下降。通货紧缩指平均物价水平的下降,这和单个商品或服务的价格降低不是同一的概念。某一商品的价格下降所带来的实际收入增加,如果能够增加对其他物品的需求,根本不会带来平均物价水平的下降。结构性供给因素的确可以给日本国民带来实惠,但考虑到对整个物价水平的影响,也不能说这是“有利的通货紧缩”。

关于走出通货紧缩恶性循环的策略,白书指出,必须使日本经济从长期低迷中摆脱出来,为此,政府需要推进种种结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如放松规制发挥民间的活力、解决不良债权问题、加速财政改革等等,同时,为缓解企业或个人对未来的担忧,应该继续刺激需求,缩小需求缺口,这样才可能消除通货紧缩现象。而在短期内,消除通货紧缩的目标与结构改革的目标是不能兼容的,为实现双重目标,需要金融政策的配合和协调。回顾近年来日本的金融政策,自1999年2月开始了零利率政策,无担保的隔夜拆借利率事实上降为零,零利率政策持续了一年半,日本银行在2000年8月改变了零利率政策,隔夜拆借利率提高到0.25%,2001年3月再次实施松金融政策。将金融市场的主要操作目标由隔夜拆借利率该为日本银行活期存款余额,为保证日本银行活期存款余额的增加,每月购入4千亿日元的国债。8月,月国债购入额增加到6千亿日元。

尽管日本银行采取了相当宽松的金融政策,但只是提高了基础货币增长率,对银行贷款的影响不大,1999~2000年基础货币年增长率为7%,2001年9月提高到14%,而货币供应量(M2+CD)仅增加2~3%,民间银行的对外贷款减少2%左右,而国债持有额增长2倍多。

关于金融政策在走出通货紧缩中应该如何发挥作用,白书没有提出具体的对策,而是提出了一个设想,即通过增加国债的购买力度和设立中长期物价上涨率目标的所谓物价稳定区域,实施更加宽松的金融政策。物价稳定区域是以中长期物价稳定为前提,确定具体的物价上涨率政策,人为地提高物价。

关于日本经济的未来,白书提出制约日本经济发展的因素包括出口增长状况、制造业库存调整状况、设备投资恢复状况、消费启动情况、不良债权问题的解决状况和走出通货紧缩状况等多方面的影响,而在综合分析上述因素基础上,白书对日本经济的前景比较悲观,较现实的预测是在2002年下半期开始经济的恢复性增长。

第二章分析日本的不良债权问题,白书总结了日本不良债权的特点,分析了不良债权与日本经增长的关系,提出了运用结构改革促进日本经济发展的设想。

关于日本不良债权的问题,白书总结了三个特点,一是不良债权余额保持稳定,这意味着处理不良债权额与新增不良债权额基本保持相同幅度。根据1998年3月公布的新不良债权标准,日本金融机构不良债权一直在30万亿日元左右,2001年3月达到32.5万亿日元,2001年3月不良债权比率达到6.6%,除银行外,包括信用金库和信用合作社的存款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债权在2001年3月达43.4万亿日元。不良债权增加的原因有定义上的差异,也有新增不良债权的原因。日本的不良债权定义经历了几阶段,1993~1995年间,不良债权仅指破产对象债权与延期债权,1996年开始增加利息减免债权,1998年3月后,在原有的定义基础上增加3个月以上延期债权、放宽贷款条件债权等,这样,日本的不良债权含义与美国的SEC(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标准基本相同。而1998年后不良债权余额保持稳定的原因是新增不良债权的增加,这可以从不良债权的最终处理额和不良债权发生额得到证实。

最终处理额是指从资产负债表上消除的不良债权,包括作为当期费用发生、并进行最终处理的直接核销、利用呆帐准备金进行的间接冲销,出售担保资产的回收额。在1998年3月~2001年3月间,直接核销和间接冲销合计38万亿日元。若出售担保资产的回收额为债权额的20%,在4年间相当于处理了45万亿日元的不良债权。不良债权余额等于原有的不良债权减去处理的不良债权,那么,不良债权额保持持平就意味着新增不良债权与处理的不良债权保持了相同幅度。

二是不良债权处理费用增加,超过了银行本业收益,银行实质上陷入了赤字经营。新增不良债权的处理成本将继续威胁银行的生存。关于不良债权处理费与银行收益之间的关系如下,银行的当期收益(税前收益)=银行业务纯收益(贷款及债券等的收入-存款利息-经费)(也称本业收益)-不良债权+持有股票等的收益+其它损益等。根据日本银行2001年的统计,银行的当期收益在泡沫经济崩溃后持续下降,1996年度、1998年度和1999年度均为赤字,即使不计算股票等证券的损益,将业务纯收益与不良债权的比较,1995年3月期以来,7年间的业务纯收益不能弥补不良债权处理费。随着不良债权的持续增加,还会对银行收益产生更大的压力。

不良债权处理费超过本业收益,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作为银行来说,应该加快消除不良债权,消除市场对不良债权不断增加和处理滞后的担忧,为此,对于业绩不佳的银行债权,应该根据框架方针和改革先行计划规定的措施,灵活运用私人或法律上处理程序,增加RCC收购不良债权数量等途径加速最终处理,确定损失额。

三是日本的不良债权贷款集中在不动产、建筑业和零售业。根据2001年日本银行的统计,在2001年3月的风险管理债权余额(根据贷款行业公布的15家大银行和54家地方银行,共计69家银行)中,不动产、批发零售业、建筑行业的风险债权占54%,而对这三个行业的贷款占银行贷款的33%。

对于不良债权继续增加的原因,白书指出了三个方面,一是在泡沫经济膨胀时期,上述三个领域过多地进行了土地等的投资,泡沫经济崩溃后损失最大。由于经济的长期不景气和流通革命所带来的激烈竞争,面向零售业的贷款质量恶化。二是即使是泡沫经济影响不大的行业,由于长期经济不景气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行业间和企业间的差距拉大,对劣势企业的贷款质量在不断下降。三是金融机构加强了对债务者和贷款资产的严格检查和监督。1998年7月后,日本的金融监督厅、大藏省财务局、日本银行实施了集中检查和考察,1999年7月金融监督厅制定了金融检查手册,提高了银行资产检查的力度和深度。

关于不良债权与日本经济的关系,白书指出,经济的不景气固然加重了日本的不良债权问题,而实际上不良债权问题又是制约日本经济走出困境的最大障碍,主要表现在不良债权增加通过减少银行收益降低了金融中介职能,阻碍了劳动力、资金向高效率领域的转移,企业和消费者降低了对金融体系的信心,使投资和消费更加慎重。解决不良债权问题成为日本经济再生的关键。

最后白书从不良债权的角度分析了结构改革的必要性。白书提出,只有彻底解决过去的后遗症,才能实现日本经济的再生。根据分析,如果改革能够成功,日本经济的潜在生产率可以在中长期达到2%,如果不进行结构改革,短期内只能实现1%。

第三章综合分析了日本财政问题。白书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分析,一是从流量角度分析了财政赤字、政府支出、税收等问题,二是从存量角度考察了各级政府的资产和负债、真实资产存量等问题,三是分析了财政的受益和负担问题,特别是从长期的角度分析了现在及将来的受益与负担问题。

关于日本财政赤字的现状,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计算的一般政府的财政赤字在1999年度达到了GDP的7.4%,如果扣除社会保障基金的盈余,国家和地方的财政赤字高达8.2%。

泡沫经济崩溃后财政赤字恶化的原因包括收入减少和支出增加两方面。从收入来看,与经济景气状况密切相关的法人所得税等直接税在GDP中的比重急剧下降。直接税的减少既有景气下降的原因,也与1994年所得税持久减税、1998年两次特别减税和1999年度个人所得税与法人所得税的持久减税有关。从支出方面看,由于经济持续不景气,国家采取了多次刺激经济对策,扩大了财政支出,同时国家对地方的转移支出不断增加,增加了对方交付的税额和补助金,增加了向社会保障基金和存款保险机构的注入资金。

从国债分析来看,1997年国债发行额达到18.5万亿日元后,1998~2000年大大超过30万亿日元,2001年当初预算是28.3万亿日元。大量发行国债使国债余额迅速膨胀,1991年国家与地方的长期债务余额为278万亿日元,2001年末达到666万亿日元,相当于当年GDP的130%。日本的基础收支在1992年开始恶化,19999年度赤字达到GDP的5%,从这里可以看出,90年代以来日本财政支出中,净利息支付费用每年占GDP的2~3%。目前日本的财政赤字在发达国家中是最严重的,而且80%的赤字是结构性赤字,即不会随着景气状况的改善而自动消除的赤字。

关于政府的资产、负债和真实资产问题,日本在2000年10月采用了联合国制定的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93SNA),每年公布公共部门的金融类及非金融类机构的资产和负债情况。统计结果显示,1999年度末公共部门的总资产额为2274万亿日元,其中金融类资产1647万亿日元,非金融类资产627万亿日元,相当于名义GDP的4倍,在金融资产中,贷款占649万亿日元,相当于总金融资产的39%,非金融资产中,有形资产为426万亿日元,占非金融资产的68%,这里地方政府所拥有的道路、自来水、垃圾处理等社会资本的比重很大。同期,公共部门的负债大2422万亿日元,公共金融机构的存款负债791万亿日元,国债负债主369万亿日元,公共金融机构的借款343万亿元。从资产减去负债,日本公共部门的真实资产为负148万亿日元,占名义GDP的29%。从企业经营来看,如果一个企业的真实资产为负,那么企业就会进入破产清算,而政府由于有征税权作后盾,可以免去破产的灾难,但这种状况也不能继续持续下去。

关于财政支出的受益和负担问题,以1999年为例,高龄人口是受益大于负担,60岁以上的高龄者可以超额享受5700万日元,而40岁以下的人口是负担大于受益,20岁与60岁人口的负担差距是7000万日元。高龄人口享受,年青人负担,这是任何社会共有的现象,所不同的是日本的受益和负担的差额很大,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未来年代的负担更加严重,将是现在的20岁负担的3倍以上。因此,增加现代人的负担,限制现代人的受益是财政改革的内容之一。

二、2001年日本经济财政白书的特点

1.形式上的特点:

2001年白书的最大特点是题目的改变,由过去的经济白书改为经济财政白书,这是改头换面的第一次。白书的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经济态势和主要问题的论述,而且首次将财政问题与经济问题并列,这说明了日本财政问题的重要性,也显示了财政问题的紧迫性;第二个特点是出版时间的不同。过去的经济白书一般在7~8月份出版,而2001年的白书在12月份出版;第三个特点是编制主体的不同。过去白书的编制主体是经济企划厅,由于经济企划厅改组为内阁府,因此2001年白书的编制主体也改为内阁府。第四个特点是写作格调的不同。改变了过去的呆板的书生气的方式,运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日本当前经济和财政领域中国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增加了白书的可读性和知识性;最后的特点是印刷色彩的不同。长期以来白书的印刷均是黑白印刷,而2001年的白书改为彩色印刷。

2.内容上的特点

(1)从经济学的角度证明结构改革的必要性,是小泉内阁结构改革的宣传品。

小泉内阁目前最关心的是结构改革问题,结构改革计划是由2001年1月改组成立的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制定的,这是由内阁总理大臣及官方长官、财政大臣、总务大臣、经济产业大臣、日本银行总裁、企业界人士和专家教授组成的机构,目的是发挥内阁总理大臣在制定经济政策中的作用。内阁府是经济财政咨询会议的事务局,它制定的第一号《年度经济报告——经济财政政策大臣报告》,最大限度地体出经济财政咨询会议的改革宗旨,并且从经济学的角度为经济结构改革提供佐证。通观全书,2001年的经济白书是为小泉首相的结构改革造舆论、抬轿子的白书,是小泉内阁经济运营及财政改革的通俗读本。

(2)在经济政策导向上从凯恩斯主义的刺激需求政策转向刺激供给政策。

90年代以来,日本已经采取了数次刺激需求政策,但效果一直不佳,没有发挥带动民间投资或消费的作用。白书认为日本经济不符合凯恩斯经济学的假定条件,首先,凯恩斯经济学的价格刚性假定在日本并不存在,10年的经济不景气也不能用价格刚性解释,其次,日本经济正处在通货紧缩状态,许多产品的价格在不断降低。日本经济的确存在需求不足的状况,这从表示需求不足的指标——GDP缺口可以证实,目前GDP缺口达3~4%,而这一指标在10年的日本经济萧条期间几乎没有多大的变化。因此制约日本经济增长的与其说是需求不足,不如说是供给不足,10年的经济不景气降低了日本潜在的增长率,现在潜在生产率降到1%,日本经济要走出困境,必须提高潜在生产率,而唯一的途径是推进结构改革。

(3)对结构改革的内容还不是很明胡。

白书在多处强调结构改革是日本经济再生的关键,解决不良债权问题也需要结构改革等等,但还是对结构改革的具体内容模糊不清,在行动上没有任何突破。小泉上台后,提出了许多结构改革计划,如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在6月26日出台了改革框架方针,明确了7项改革内容,主要包括民营化与放松规制、支持风险事业的发展、强化保险机能、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改善国民社会环境、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推进财政改革。9月出台了“改革工程表”,对上述内容制定了实施手段与时间表。10月出台了“优先改革计划”,将金融健全性问题和不良债权处理中的整理回收机构(RCC)的运营作为优先解决的问题。12月14日,又出台了“紧急对策项目”,目的是为消除结构改革对恶性通货紧缩的不利影响。而在具体的结构改革行动上更没有任何举措。

(4)根据企业会计的原则分析各级政府部门的资产、负债和真实资产问题,从存量角度分析日本财政状况,更加突出了日本财政存在的问题和结构改革的必要性。这是白书的一个特色。

标签:;  ;  ;  ;  ;  ;  ;  ;  ;  ;  ;  ;  ;  

2001年日本经济财政白皮书评析_日本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