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_张宝艳

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_张宝艳

(吉林省集安市麻线乡中心小学 吉林 通化 134200)

【摘 要】 不论是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还是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都在于孩子们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的认识、感受和领悟。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 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7)08-053-01

一、品德和社会的含义

这个部分应该分为两个部分来阐述:

第一、思想品德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力求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建设家 乡、建设祖国的志向。学生应从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它是从思想上给人一只标杆。

第二、社会实践是在建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后在行动上实践和体现的。一个小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好与坏都表现在他们为人处世,生活的点点滴滴。它是从行动上给人一条准则。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三、引导学生从"社会"中发现自己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让学生看到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社会,它热情地向我们阐述了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同时又带来了哪些负面的影响;警醒我们,社会走向文明的同时,又向我们提出哪些新的要求;教我们怎样辨别生活中的"阳光"与"陷阱",以免我们误入歧途""这本书给我们展开了一张新奇又斑斓的生活画卷。在这纷繁复杂又变幻莫测的社会生活中,作为祖国和时代未来的主人--小学生,将如何了解自己,定位自己?

每一章节在开讲前,我都会特别腾出时间让学生自己默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课本上的知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考,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就大胆质疑。读到自己感受比较深刻的地方,就写下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还可以在课堂上,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课外收集到的资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一样的,我相信,有着不同经历的学生,他们面对相同的文字时,一定会有不同的想法。就像财权同学想长大以后要当军事家,所以他在谈现代科技的时候,就说得头头是道;经常上黑网吧的学生,他们对黑网吧的害处就深有体会,因为他们总是真切地感受到着来自各方的压力;优秀的学生,他们对名人勤奋读书的故事,如数家珍,因为他们太有共鸣感了""我经常鼓励我的学生,要在阅读中能发现问题,获得感悟,形成自己的认识。

四、 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要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适宜开展活动学习。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善待他人》中,我采用视频的方法带领学生认识藏有交通标志的漫画,仔细观察交通图标,联系交通路线说说自己的发现,将认识交通标志与实际交通状况联系在一起进行学习、指引,学生很快明白了这些交通标志的实际含义和应注意事项。 认识了交通标志--这些马路上不会说话的指挥官,还要懂得识别马路上真正的指挥官--交通警察的手势,从而懂得意思,服从指挥。当交通警察站在学生面前时,他们那种兴奋劲儿就别提有多高兴了!交警现场演示交通手势,学生学做并弄清楚这些手势分别代表的意思。这种手把手的学习,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使学生有了真正实际的收获。这比老师空口说白话来的具体、实在,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将是非常深刻、终身难忘的。

五、恰当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整合并不意味着排斥传统的学习方式。相反,整合学习方法的目的正是对传统学习方法的一种传承和创新。信息技术与品德、社会学科整合意味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中,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基础上,网络资源又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广阔自由的空间,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从网络广泛的信息资源中选择他们所需的学习材料,学生有可能按照他们各自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安排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网络中学习还可以使信息的接受、表达和传播相结合。也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总之,《品德与社会》这课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发展学生质疑、探究、反思、批判的能力。所以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条适合学生的道路,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王小宁.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兴趣2013.07.

[2] 高峡.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论文作者:张宝艳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7

标签:;  ;  ;  ;  ;  ;  ;  ;  

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_张宝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