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任何成功的管理不在于教师做得多与少,而恰恰在能否调动大家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这是优化的过程。在班级管理中,我特别重视过程管理走进学生心灵世界,就能实现个人发展与班级前进的双赢!
一、尊重学生与平等信任共行
校园里,师生之间没有人格的尊卑、贵贱之分。教师应平等对待学生,不能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家长式的作风对学生发号施令。例如,当一个学生有缺点或出现过失时,教师对其进行帮助、教育以至严肃的批评,都是必要的,但必须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则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久而久之,师生间就会出现一道鸿沟。信任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尊重,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无端猜测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事实上,教师把学生当什么样的人看待,就等于暗示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往往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人的尊严,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因此,信任是催人向上的力量,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手段。同样,信任学生也是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一个原则。尊重学生,平等信任,后进学生更需要教师给予他们纯真的爱。他们渴望得到同学的尊重,更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信任。他们对外界的反映和评价常抱有一种戒备和警惕的心理。教师善意的一语一笑,都能产生极佳的心理效应。反之,一旦他们发现有人轻视自己或不尊重自己时,马上就会产生“敌意”,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有一些学生的厌学、弃学行为有时就由此而来。
二、向贫困学生捐款进行艰苦奋斗教育
许多学生从小就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在教室里有许多同学吃零食,这种习惯不仅花费了家长的大量金钱,又易使学生养成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的习惯。此时老师的空洞说教,可能不仅起不到很好的效果,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如何对他们进行艰苦奋斗教育,一直是我开学后比较头痛的一件事。正在我苦苦思索之时,一件事让我茅塞顿开。大约在开学后三个月左右,有一老师向我了解一件事,说我班有一个叫小婷的同学捐款资助一个山区的失学女童小敏,我感到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吗?于是,我把小婷同学找来向她了解有关情况。原来她资助的是自己老家的一个女童,并且在去年暑假到老家去了一趟,对当地的经济情况和学校情况有所了解。接着,我就把这个情况和班级干部讲了,并和他们商量,能否由我们班级来资助这个女童,班干部们一致同意。我们一起制定了一个实施方案,首先请小婷同学向同学们介绍了太行山区的基本情况和小敏家庭的实际情况,接着进行一次募捐活动,为小敏同学筹集下学期的学费。我还发动全班同学生给小敏同学写信,并将她的回信在教室里朗读。当同学们得知我们的捐款给了小敏很大的帮助时,从同学们脸上满意的微笑中我知道,教育的效果达到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说教都不可能起到的,但教育的效果却是显而易见的。
三、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的结合
热爱学生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教师爱学生,学生体会到这种温暖之情,内心必然受到鼓舞,其上进心必然更强烈,就会自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同时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形成一种求学上进的热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般说来,当一位热爱体贴学生而又被学生爱慕和尊敬的老师走进教室时,学生乐意接受他的情感传递,提高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教师的思想感情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真正热爱学生的教师总是能把爱与严结合起来,做到从爱出发、从严出发,去教育学生。爱学生,不等于纵容放任学生,只爱不严,不是真爱;相反,只严不爱也无法真严。要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必须坚持爱严结合。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正在毒害着小学生的灵魂,在我任教的学生中就曾发生过这样的一个案例:学生小辉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他自幼跟随母亲生活,母亲对他十分宠爱,养成了他任性、急躁的性格。一次他母亲来校找我,反映了小辉学习不刻苦、迷恋游戏机等情况。冷静下来分析,觉得批评、发火无济于事,像小辉这样的事例带有普遍性,如何以此为契机,来教育和启发小辉及全班学生应是我必须抓的一个重要工作。为此,我首先详细地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找小辉进行谈心,我耐心听他说完所有的理由后,有针对性地发表了我的看法:母亲唠叨,母亲不给你自由,出发点是什么?作为儿子,母亲含辛茹苦把你培养,是多么不容易,你想到过为母亲做点什么吗?谈到这里,小辉脸上出现了羞愧的神色,头也低下来了。这时候我知道谈话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已开始“入耳”“入心”了。接着我又找他母亲,帮他母亲分析小辉发脾气的原因:无非是爱面子,觉得母亲到校找老师告状,丢了他的面子。我也因此和他母亲交换了在家庭中如何学会和孩子沟通并因势利导做好孩子思想工作的体会,他母亲十分感激。晚上,小辉母亲打电话高兴地告诉我:小辉回家主动和母亲打招呼,母子俩已和好如初。
四、礼仪进课堂,规范学生的行为
我校以“培养与世界同步的现代中国人”为办学宗旨,开发礼仪校本课程,从礼仪行为养成出发实施礼仪教育,形成“礼仪育人”的德育特色。礼仪课上,教师以课本剧、情景剧、论坛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礼仪知识。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我的小手画一画”,用五彩的笔描绘文明礼仪场景;通过“我的小嘴说一说”,用充满童真的语言书写对礼仪知识的认识。中高年级学生通过“我写我知道”、“我写我感受”、“我谈我收获”等形式真实生动地写出了对礼仪知识的了解、感悟和收获。生活化的研发方式,使师生双主,互动研发,使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体会文明礼仪的真正含义,使校本课程来源于生活、融入生活。各学科任课教师还结合本学科特点,把礼仪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把文化知识的传授与礼仪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礼仪特色教育渗透在各学科的方方面面。学校还定期向家长开设“我与父母学礼仪”大课堂,邀请学生的父母到学校共同参与礼仪情景剧的表演、参与礼仪实践大讨论、参与到礼仪评价中去,使家长们充分感受到学校礼仪教育的新颖形式和显著效果。
五、用心交谈温暖心灵
班主任工作中最有效的要数谈心工作了,它细腻、实用、有人情味。我在发现学生的问题时,一般不会粗暴地乱批评一顿,而是找学生耐心谈话,以心交心。另外,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督促的方法也要讲究艺术。当前,有些学生沉迷于网路,我们就不能生硬说不许去,而应与学生细细分析利弊,争取减少对学业的影响,尽力完善人格。给予学生关注、重视、多方引导,以心交心,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六、教育学生养成劳动的习惯
劳动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有些家长不让孩子干家务活,不愿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其实学习并不能排除孩子参加劳动。因为劳动可以改善呼吸、血液循环,促进生理的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有利于大脑发育。在劳动中,孩子双手的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劳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国自古就有心灵手巧的说法,手巧会促进心灵,心灵又带动手巧。
通过班主任和学生的心灵相通,班级的凝聚力加强了,学生的自律能力提高了。
论文作者:潘雪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7月总第18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5
标签:学生论文; 礼仪论文; 教师论文; 母亲论文; 小辉论文; 孩子论文; 同学论文; 《教育学》2019年7月总第184期论文;